•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經過兩階段的行動研究後得出之結論,研究者提供以下幾點意見,分別從三 個面向來探討,包括對教學實踐上的建議、對學校課程規畫的建議以及對未來研 究的建議等,提供後續研究者進行相關研究之參考:

壹、 對教學實踐上的建議 一、 以一個單元為前提的備課

UbD 的課程設計強調以一個長期的單元作為規劃,而不是只著重單堂課的教 學內容。因此在實施教學以前,教師要先能抓到該單元的大概念,進行課程設計 時,要有一個單元的整體架構,而每一堂課要達到的目標,都是為了呼應該單元 的大概念,協助學生能夠回答核心問題,展現學習理解。

二、 UbD 備課不易,建立教師共備社群

UbD 教學能夠讓教師增進其教學效率,學生提升學習表現,然由於備課的期 程需要以一個單元為單位,可能同時橫跨幾周、好幾十節課,對於教師的備課負 荷量不小,若能借助團隊力量分工合作,望能分擔備課壓力,同時又提升彼此的 教學能力,增進整體教學效率,針對學生學習需求設計教學單元的大概念,若能 有同儕教師互相激盪,更可淬鍊出適合學生思考的核心問題;其次,設計評量如 何貼近生活真實情境,而過程中怎樣的學習活動能引導學生完成實作評量,有了 夥伴教師共同討論,勢必能讓評量和學習活動更具體、更符合學生學習需求。

三、 進行課程設計時,能夠涵蓋 UbD 中的學習理解六面向

為了讓學生理解核大概念,UbD 提供了六個面向作為學習理解的評估標準,

79

教學者在熟悉學習者學習風格的前提下,提供多元的學習活動,刺激不同學習需 求的學生能擴展其學習理解的機會,完成教學者所設定的評量規準,達到理解大 概念的學習目的。

四、 掌握學生特性,大概念不因學生程度而調整

在設計 UbD 課程時,該單元的大概念應該不會隨著學生的程度而有所改變,

但為了要讓所有學生都能理解大概念,所設計的評量及學習活動,必須考慮學生 的程度及特性加以調整,畢竟之所以選擇課程的大概念,正是因為它重要,是學 生必備的學科觀念,因此研究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學習活動的設計上,

協助不同程度的學生皆能理解這個重要概念,也許最終學生能夠回答核心問題的 程度還是會因人而異,但讓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的完成最後的實作評量任務,掌握 大概念的內涵,才是實施 UbD 課程的終極目標。

五、 跳脫教科書進度,以大概念出發的課程發展

在設計 UbD 課程時,該單元的大概念應該是涵蓋整個教學期程,而不是以教 科書的進度作為架構,課本、習作等教科書僅作為達到理解大概念的學習素材,

而不是唯一要涵蓋的教學重點。因此在設計 UbD 課程時,教學進度安排應是為了 讓學生理解核心問題、完成實作評量的角度來思考,每個課堂安排可跳脫教科書 編排之限制,緊扣 UbD 理解的六個面向,達到讓學生產生學習理解的目的。

六、 教師與家長端事先溝通 UbD 教學概念

由於實施 UbD 是長期的教學過程,學生要能產生學習理解需要一段學習的時 間,無法像背誦單字或記憶文法規則,只要有背有記就有分數,亦無法直接從考 卷分數判斷學生的學習表現。教師在課程實施前,若是能事先於學校日或學校政 策宣導時,將實施 UbD 的益處及概念先行讓家長知曉,望能減少實際課堂上推動 時,家長可能產生的疑慮,並能讓親師雙方在協助孩子學習理解的理念一致,更 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動力。

80

貳、 對學校課程規畫的建議

一、 實作評量概念融入定期評量中

實施 UbD 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大概念,讓學習不局限於公式化的知識或記憶 式的學習,也能讓不同風格的學習者得以有不同的展現機會呈現其學習理解。然 學校在進行期中或期末學習檢核時,多半仍採用標準化紙筆評量,當然標準化測 驗公平又具效率,有其實施價值,但標準化測驗是否能夠真正測得學生學習理解 能力,且並非所有學生都擅長這類型的考試,因此以定期評量的分數來評斷學生 是否學會了這階段的學習目標似乎值得進一步思考。而 UbD 所強調的融入真實情 境的評量,並不局限於紙筆測驗,若是能在定期評量的試題設計上,多一些具有 彈性、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而不只有是非對錯十分明確的知識性問題,可望讓 更多學生展現其學習理解。

二、 學校行政支援 UbD 課程規畫

由於實施 UbD 仰賴教師的專業課程設計能力,學校行政若能提供經費上的支 援,聘請專家學者蒞校講授、引導 UbD 課程,提升教師專業知能,讓教師相信 UbD 是可行且有效的課程設計;此外,若行政端能在排課上安排校內領域的共同備課 時間,讓同領域教師有共同對話時間來研擬課程,針對自己所服務學校的情況來 分析實施 UbD 所需作的事前準備,相信能提升實施 UbD 課程成功之機率。

參、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建議在實施 UbD 時,質性和量化的資料共同蒐集,多方檢核孩子學習理解表 現,除了學生平時的學習觀察等質性資料,在習寫學習單或各類作品時,可設計 相同評量規準及總分,以便進行量化資料的分析,即能夠有系統有依據的具體評 估學生學習成效。

81

後 記

從在職進修研究所的一堂課「課程教學與新興議題」中,透過甄曉蘭老師和 林君憶老師的介紹,認識了重理解課程設計這個概念,對於我而言不但是認識了 一個新的課程設計理念,更發現了可能可以解決我現場教學問題的方法。我認同 重理解課程設計這套逆向課程設計的理念,它以大概念為主軸,先設定評量作為 學生是否理解課程的檢核標準,最後才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雖然這種逆向設計 與我原先所熟悉的課程設計概念有所不同,但透過在課堂上與老師及同儕的討論、

實際以自己教學場域的教學素材作為設計課程的練習後,我認為這套課程可以為 我的學生所遇到的英語文法學習狀況,提出一些解決辦法。因此這篇行動研究的 契機就從研究所的一堂課萌發,引領我轉化在自己課堂上所吸收到的新知於我的 教學場域中。

我在設計課程時感到特別困難,第一是對於 UbD 尚不甚熟悉,需要邊翻書邊 找文獻來補足自己專業上的不足;第二是不確定自己所設定的大概念、核心問題、

評量準則、課堂活動等是否能如實反映學生學習理解,因此在過程中反覆與研究 所指導教授討論、請同事協助檢視自己所設計的各項學習單,在課程設計上花了 不少的時間調整,期能透過更嚴謹的前置作業達到理想的研究成果。當然,投身 到教學現場時,難免遇到不可預期的突發狀況,像是學生的反應與我設想有出入 學校臨時增加的活動、當天課堂上學生與教學者自身的狀況等,都讓我必須適時 調整來因應每日實際的教學現場,而我也從此過程中體會行動研究不光只是事先 的規劃,執行研究的當下才是研究的真實過程,必須如實記錄、如實面對結果、

調整後再投入之。

經過幾周的研究後,我確實發現 UbD 的課程能夠提升學生對於英語文法時態 的理解,而這些觀察基於 UbD 課程設計中的六個理解面向,比起以往單靠紙筆評 量分數,UbD 有更多元的證據能夠顯示學生是否了解我們在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

82

學生在學習動機上也展現較投入的表現,他們在課程最後給予的回饋,更讓我覺 得實施這套 UbD 課程在英語課堂上是可行的。對於我自身而言,也從分析一個教 學單元的大概念、設定核心問題的過程中,對於原本已經教過兩三年的教材有了 新的認識及切入教學的方向,教學時能夠較跳脫課本內容細節,轉以透過各種活 動來引導學生思考大概念。因此我期許自己在完成這篇行動研究之後,能夠繼續 精進對於 UbD 的課程設計概念,畢竟這次我首度接觸 UbD,一定仍有許多未盡事 宜或待理解觀念等著我去了解並應用於教學之中,進而能受惠於課堂中的學生,

協助學生能在英語學習的路上走得更順暢、更有自信。

83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張玉萍(2004)。台灣英語教學面面觀。臺中師院學報,18(1),79-90。doi:

10.7037/JNTTC.200406.0079

張武昌(2014)。臺灣英語教育的「變」與「不變」:面對挑戰,提升英語力。中 等教育,65(3),6-17。doi: 10.6249/SE.2014.65.3.01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

教育學刊,16,163-191。

教育部(2016)。英語科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國小。臺北市:教育部。取自 https://priori.moe.gov.tw/download/basic/105-02-%E5%9C%8B%E5%B0%8F%E 8%8B%B1%E8%AA%9E%E6%A0%B8%E5%AE%9A%E7%89%88.pdf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語文領域-英語文。臺北市:教育部。取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23/pta_16364_462768_29173.pdf 陳柏元(2014)。以 PODEs 設計學校本位課程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興趣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高 雄市。

陳美吟(2011)。英語活化課程與學習經驗對國小學童之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新北市。

黃音萍(2018)。UbD 核心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國小社會領域為例(未

黃音萍(2018)。UbD 核心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國小社會領域為例(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