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UbD 的教學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UbD 的教學意涵

壹、學習理解(understanding)

在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一書中,對於理解的定義如下(Wiggins & McTighe, 2005, p.353):能夠洞察想法、人、情況、過程並恰當的應對;理解就是能夠了解 一個人知道什麼、為何知道,並有能力使用該知識於不同情況及情境脈絡中。在 UbD 中,對於學生是否理解某項事務,給予了六種不同面向的描述,這些面向包 括學生能夠展現解釋、轉譯、應用、有觀點、同理心及自知之明等表現。為了能 在動態的課堂上評估學生是否理解,UbD 主張以連續的評量(a continuum of assessments)來評估學生是否理解的證據,意即評量應從簡單到複雜、從短期到長 期、從無情境脈絡到給予真實情境、從強結構的到弱結構的輔助。一般課堂上時 常出現的口頭問答、隨堂測驗等,皆屬於比較快照式(snapshot)的評量,較簡單、

快速、直接,好像拍快照一樣,直接呈現結果;而 UbD 較著重於剪貼本式(scrapbook)

的評量,亦即除了快照式片段的評估學生理解,透過連續且多元評量,將所有學 習記錄歸檔於一本剪貼簿中,更有益於觀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有更多元的機會 展現學習理解。

而在剪貼簿裡要蒐集那些資料,才能評估學生真正理解,則要從六個理解面向 來探討。第一為解釋,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大概念,此面向也是 UbD 中最重要 的一環,學生除了要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更重要的是知道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 更進一步來反思、調整;第二為轉譯,能夠敏銳察覺文本中或情境中與大概念相 關的訊息;第三為應用,學生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特別是在 一個真實的情境,讓學生面對真實的觀眾展現想法;第四為有觀點,學生能從冷 靜且客觀的角度來看事情,能瞭解自己的觀點並非唯一,並從不同角度來理解、

創造新的觀點;第五為同理心,能尊重他人與自己不同的思考及行為,避免刻板

12

印象限制學習;第六為自知之明,學生能夠評估自己從過去以及現在的學習表現 是否有進步。

理解是一個複雜且容易混淆的目標,但就 UbD 所指的理解,是指連結我們已 知的知識到新的領域,並能外顯展現出來,實際運用。為什麼讓學生真正理解很 重要呢?因為學科知識浩瀚無垠,在這個網路通達、資訊爆炸的時代,老師已經 不是知識唯一的來源,在教育階段所能提供的知識更顯得有所侷限。因此,唯有 引導學生發展適應新情境、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才能幫助學生成為學會學習的自 主學習者,以因應瞬息萬變的真實世界。學生若是能抓到基本概念,對於學習新 事務的掌握度將會提升,因為看似全新的觀念,卻是和先前所學有所關聯(Bruner, 1960)。但教師要如何促發學生對先前學習過的經驗產生連結,勢必要在課程設計 上著手,設計一套具有架構,能協助學生理解事物之間關聯性的課程,因為所謂 理解,就是要抓住一個科目或是主題的架構,而所謂的學習架構就是學習事物間 的關聯性(Bruner, 1960)。

貳、UbD 的課程設計

「重理解課程設計」顧名思義著重在課程設計以及理解兩大面向。就 UbD 設 計理念,作者認為每一種知識就像一片片的磚瓦(tile),每一片磚瓦都有其樣式,

把很多磚瓦用不同方式堆疊起來時,學習理解正是能發現磚瓦堆疊的規則(Wiggins

& McTighe, 2005)。學習理解除了發現知識的規則外,也能將先前所學的經驗和內 容,在相似的情境下應用或解決類似的問題。在 UbD 裡,「知道」和「理解」有 所差異,知道是一體兩面,也就是「知道」和「不知道」兩種。而理解有程度上 的差異,並且有多種不同面向呈現是否理解,包括解釋和應用。當學生可以在一 個新的情境中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並且能解釋步驟(how)和原因(why),

那教師就有證據說學生理解了。我們不能期待課堂上會隨機發生學習理解,或是 靠運氣讓學生理解,學生不可能在毫無先備知識的情況下,學習新的事物,而引 導學生利用先前的學習經驗來吸收新知,則是教育應該培育學生的能力。透過明

13

確的課程設計以及評量,來確保學習理解可以隨著課堂進行而產生。所謂明確的 課程設計,並非指帶過課本全部的內容,若因時間趕課,學生反而無法深入理解 主要概念,進而被表面零碎的知識給混淆,更容易忘記學過的內容。課程設計應 該要能規劃出預期學生應有的表現,透過多元的評量方式讓學生能夠展示理解。

UbD 的課程設計又稱為逆向設計概念,屬於目標導向的課程設計,意即先找 預期的學習結果(desired results),接著訂出評量證據(assessment evidence),最 後才設計學習計畫(learning plan),即是從目標、評量到學習三階段的課程設計。

由於教師的教學不可能涵蓋所有的知識內容,因此找出教學上大概念就更顯重要。

所謂的大概念,並非透過死背或反覆練習而習得的細瑣知識或事實,而是以整個 課程中,學生最需要理解的觀念,也是在該學科中處於核心的位置的觀念,大概 念可以讓學習者連結過去學習過的內容,並協助學習者學習新事物(Wiggins &

McTighe, 2005)。而 UbD 強調透過問好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大概念,所謂的好 問題不僅僅只是提供正確或錯誤的答案,而是能夠激發學生與先前學習經驗相連 結,甚至是產生跨學科的思考,不局限於單一學科的知識內容,這類的問題在 UbD 課程設計中稱之為核心問題。所謂的核心,有包含四種特點:第一,核心意指與 生活經驗有關連;第二,核心是指該領域的關鍵議題,不限於時空改變的重要本 質;第三,核心問題要能夠促進學生學習,透過思考這類的核心問題,學生能夠 對於重要概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第四,核心問題要能引發不同學習者的學習興 趣(Wiggins & McTighe, 2005)。就此觀念來設計課程的核心問題,能讓課程導向 教授觀念,促使學生理解,避免侷限在記憶性的機械式練習。

設定好學生一定要能夠回答出的核心問題後,教師下一步要來思考如何讓學生 能夠回答?也就是學生的何種學習表現可以展示出理解核心問題?這時候評量的 設計就很關鍵,因此 UbD 的第二階段正是評量規準設定,目的在於蒐集學生是否 理解之證據。UbD 強調透過多元且真實的評量情境,讓學生得以經由解釋、轉譯、

應用、有觀點、同理心及自知之明等六大面向,來呈現學習理解。此評量不受限

14

於傳統紙筆測驗,而是能夠用更多元、具備真實情境的評量,來檢核學生的學習 成效。在 UbD 中,GRASPS 正是作為設計實作評量的一套具體工具,可在課程最 後評估學生是否能夠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所學。GRASPS 是六個英語字母的縮寫,

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任務成分,包括目標(goal)、角色(role)、觀眾(audience)、

情境(situation)、表現(performance)、標準(standards)六項。「目標」是指任務 的目標設定,明指學生在此實作任務中欲達成的任務;「角色」說明學生在此任務 中所擔任的工作內容;「觀眾」係指這項任務的閱讀對象或要說服的對象;「情境」

提供了這個任務的情境脈絡;「表現」是具體告訴學生在此任務中應當發展的行為,

以便達成任務;「標準」是評估學生完成任務的檢核規準。GRASPS 裡的每一項目 都是對於設計實作評量的提示,教師依照此六項目佈題,則可避免毫無脈絡或僅 限於細瑣知識的測驗,能夠給予學生一套清楚且符合真實生活情境的評量。

而要能讓學生在所設定的評量中展現所學,勢必要透過多元的教學活動讓孩子 有充分練習,進而能達到評量所要求的規準,因此 UbD 的第三階段為學習活動設 計。經過 WHERETO 的理念(請參見表 2-1),意即學習活動要能夠讓學習者知道 學習主題(where)及為什麼要學(Why),引發其學習動機(hook),過程中提供 學生必要之探索經驗(explore)或工具(equip),讓學生能夠深入的思考(rethink)、

修正學習的過程或修正自己對學習或某概念的定義(revise),進而評價自我學習的 成果(evaluate),同時活動設計要能夠因學習者之差異、個人學習風格來調整

(tailored),系統化地讓學生能夠投入學習活動(organize)。

15

表 2-1

WHERETO 的內涵說明

縮寫 內涵

W 確保學習者了解學習主題的發展(Where)與原因(Why)。

H 從學習開始引起學習者的動機(Hook)。

E 使學習者具備必要的探索經驗、工具、知識與技巧(Explore),以達成評 量目標(Equip)。

R 提供學習者多樣的機會去深思(Rethink)大概念、改進(Revise)學習 成果。

E 提供多樣機會讓學習者能評價(Evaluate)自己的學習成效。

T 針對學習者個人的才能、興趣與需求調整活動設計(Tailored)。

O 系統性、組織化地提昇學習者理解學習內容及參與度(Organize)。

資料來源:引自劉雯瑜(2016)、整理自 Wiggins, G., & McTighe, J. (2005).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expanded 2nd ed.).

參、應用 UbD 的實徵研究結果

在臺灣,已經有許多國小進行 UbD 的課程設計,領域包括自然科、社會科等,

不過第二外語的相關研究較少。就研究結果而言,學生在參與 UbD 課程後,無論 在於該學科的認知、情意、技能方面皆有進步;對於教師課程設計的專業能力也 有所提升。在研究建議方面,也鼓勵各學科嘗試使用 UbD,增加學生學習動機及 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第二外語學習的課程設計也可以嘗試使用 UbD,一方面 過去的研究指出使用 UbD 的研究結果呈現出正向成果,另一方面外語學習也強調 學生能夠理解並實際於生活中應用。因此本研究預期能在英語課堂上實施 UbD 課

不過第二外語的相關研究較少。就研究結果而言,學生在參與 UbD 課程後,無論 在於該學科的認知、情意、技能方面皆有進步;對於教師課程設計的專業能力也 有所提升。在研究建議方面,也鼓勵各學科嘗試使用 UbD,增加學生學習動機及 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第二外語學習的課程設計也可以嘗試使用 UbD,一方面 過去的研究指出使用 UbD 的研究結果呈現出正向成果,另一方面外語學習也強調 學生能夠理解並實際於生活中應用。因此本研究預期能在英語課堂上實施 UbD 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