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綜合討論

壹、 UbD 課程在促進學習理解之整體效益

整體而言,透過本研究的量化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實驗組學習理解的後測結 果呈現出顯著高於對照組的事實,因此可以大抵上推論本研究所實施的 UbD 的課 程,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實質效益。

若是從學習者歷程性的表現來看,在學習理解的應用層面,短期的效果並不 顯著;而在學習理解的解釋層面,以第一組和第二組學習單的分析結果來看,可 以看到學習理解的解釋面向,後測成果優於前測,其中第二組因為施測的間隔時 間較長,學生進步的幅度也較大,顯示較長時間的教學實施及檢測分析,更能看 出學習者學習理解的改變情形,而且亦較能等待學生展現其學習理解。所以未來 類似的教學課程介入,或許應以較長的學習經驗與形成性評量方式進行規劃,給 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及資源,引導學生依其個人學習進程參與課堂,提供合理的學

74

習機會和成功的學習經驗,藉以達成教學上預期完成之成效。

貳、 UbD 納入英語課程之亮點 一、 學生參與度變高

學生在經過 UbD 教學後,與尚未實施前,教師觀察到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變高,

由於課程設計上有更多讓學生彼此互動的機會,而從學生的回饋中,也可證實小 組討論是學生喜歡上課的模式之一。而引發學生產生學習理解的文法學習單,也 和以往傳統紙筆練習的學習單不同,雖然一樣是用紙筆寫,但引導學生寫出的內 容不是記憶規則的句型練習,而是能讓學生發揮創意,從日常生活、校園環境中 來應用文法,有時在課堂上和同儕一起想一些好玩好笑的例句,反而更能加強對 於文法規則的印象。

二、 持續修正的課程設計

由於行動研究強調從實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改善,透過持續修正來達 到研究目的。為了要讓 UbD 課程設計成功落實在課堂上,於研究前雖已規劃好的 教學設計(附錄一、附錄二),但於真實的教學場域實施後,會發現原本所設計的 內容可能需要修正,才更符合學生學習需求,例如在發現學生需要更多時間引導 基本的文法概念時,增加了介紹和練習的時間;進行實作評量時要讓學生有更充 裕的準備,增加了兩堂前導課程,逐步建立學生具備完成實作評量任務所需之能 力。當然,學校難免會有臨時的活動,影響原本課程規劃,因此會於第一階段課 程實施過程更改原本設計好的架構(如表 4-2),再進行第二階段研究。但這就是 真實的教學場域,規劃再詳細的教學設計,也是得落實在教學現場,應用在學生 身上才能知道是否產生效益。

其次,也許是研究者首次使用 UbD,教學實踐的經驗尚不足,對於 UbD 的教 學概念也是邊教邊研究,不斷思考這套課程設計模式和自己原有的教學模式有何 不同,因此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更有意識的緊扣核心問題,提醒自己所有的學習活 動是為了讓學生回答核心問題,而不是為了填充一堂課的時間而設計的零碎的學

75

習活動。

三、 課程安排緊扣大概念,跳脫教科書進度侷限

使用 UbD 的課程設計,最明顯與原本我的教學習慣不同的是以大概念作為課 程設計的核心,每一堂課的主要內容不再是課本頁數、習作範圍或小考次數,而 是以學習理解的六面向作為基準,設計能夠引發學生產生學習理解的教學活動及 評量內容。由於 UbD 課程設計強調教師的教學不會直接產生學生的學習,學習的 發生必須是來自於學習者主動學習的過程,因此我以往以為照著教學進度表,把 課上完、把該教的頁數教完,學生就應該就要學會了,但這想法在實際實施 UbD 課程後,我已有所改變。學生要能產生學習理解,教師的出發點不應該是跟著每 周教學進度,讓學生把該讀的課文範圍讀熟,或重複練習文法句型,而是要能夠 透過不同的情境設計,讓學生能夠將所學應用之,透過主動探索思考的過程,達 到理解的學習目的。

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