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階段行動研究

第四章 行動歷程與反思

第二節 第一階段行動研究

壹、 學生學習理解初始表現

研究前,透過前測自製試卷,進行學習理解(附錄四)之前測,主要是觀察 學生能否從文章脈絡中找到過去式和現在完成式的句子,並能根據不同時態進行 歸類及改變動詞。透過前測,藉以了解學生群的先備能力,同時為能夠了解教學 介入是否有效,徵詢了另一班學生作為對照組,以評估 UbD 課程的介入效益,兩 班學生數皆為三十位,屬於相同年級相同組別,基本上可以算是在相同母群之中 個別抽出的兩個樣本,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前測成績表現差異不大,大致上將兩組 學生視為同質樣本。

貳、 第一階段行動研究實施內容

一、 第一周(10/2-10/4)-醞釀期

(一)教師教學-從中文切入,認識英語時態之特殊性 1. 比較母語和英語的不同

第一節課,我以中文和英文如何表示時間切入課堂,透過學生最熟悉的母 語,來引發學生思考母語和英語不同之處。先介紹中文如何以文字表示事件 的時間,再以相同的例子來比對英語。

我用自編的教學簡報檔,輔以提問方式,讓學生想想,同樣描述一件事,

例如:「昨天看電視,中文直接說昨天,但動詞不改變,但換作是英語,除了 加上 yesterday,那些字也跟著改變了呢?」(錄 20181003)因為這堂課的目的,

是讓學生透過中文來發現英語文法的不同,因此簡報檔上有部分內容以中文 呈現主要概念及提問。

47

2. 認識時態

我透過幾個不同的例子,讓學生發現,英語在描述一個事件的時間和狀態 時,動詞會隨之改變,有時候不加上時間副詞,也是能判斷句子所指的時間 點。當學生說出關鍵時,也就是動詞變化會跟著時態轉變,我接著展示三組 句子,句子內容皆指「我有一隻狗,狗很可愛」,雖然三句中的主詞和受詞都 相同,但動詞有所改變:(1)I have a dog. It is cute. (2)I have a dog. It was cute.

(3)I had a dog. It was cute. 透過這三句讓學生判斷,英語句子隨著動詞的變 化,表達的狀態也跟著不同。

(二) 學生學習-從中文思考,連結所學過的英語時態

學生一開始看到簡報檔的中文例句,有了一點小騷動,可能覺得有些困 惑,為什麼上英文課要介紹中文呢?當問到中文如何描述時間和狀態時,大 多數的學生都說「就直接加時間呀」(錄 20181003),可能這個問題對他們來 說是一種明知故問的提問,但當我再進一步向孩子說明:「沒錯,中文確實會 直接加上時間。除了加上時間之外,還需要跟著改變什麼嗎?」(錄 20181003)

學生回答:「不用,這樣就知道了。」(錄 20181003)這時候我再導出英文的 句子,詢問學生說:「那英文如何描述時間和狀態?」(錄 20181003)學生答:

「會加上 yesterday、tomorrow 的時間」,我說:「那這和中文有什麼不同?」

(錄 20181003)請學生再進一步觀察句子,並寫下英語如何描述時態。大部 分學生的說法為用時態表示、用語感以及看關鍵字,能夠說出自己如何從英 文句子中判斷事件的時間和狀態,學生課堂筆記如圖 4-1 所示。

48

圖 4-1. S2 課堂筆記

學生對於母語和英文的不同,開始能進一步思考並加以分辨,在筆記上用自 己的話寫下他們的觀察,並列舉比較中文和英文的不同之處,如圖 4-2 所示。

圖 4-2. S27 課堂筆記 (三)小結-教師反思

這個階段主要是評估學生對於時態認識多少,雖然學生能夠初步分辨中 文和英文在描述事件時,句子的表示方法有所不同,但這一周卻讓我有點擔 心學生似乎不是很清楚每個時態的差別在哪,特別是各種時態的適用時機(觀 -20181004)。不過這其實也驗證我對於學生學習文法的觀察,學生隨著年級越 高,所學的文法越來越多,但不見得觀念會越來越清楚。我想正好趁著這個

49

機會,協助學生整理過去所學習的文法,但並非以文法公式或記憶動詞三態 來強化學生文法觀念,而是先建立學生動詞影響時態的觀念,讓學生習慣不 同時態會用不同動詞來表示。(札-20181003)

二、 第二周(10/9-10/11)-發展期

(一)教師教學-介紹現在完成式及過去簡單式 1. 建立新觀念

經過第一周時態的大觀念簡介後,第二周開始更聚焦的進入現在完成式及 過去簡單式介紹。在開始介紹時態前,以聽力注意練習,讓孩子聽細節,來 判別事件發生之時間。由於學生之前已習得過去簡單式,本周著力於現在完 成式的概念,向學生說明這一課的文法學習重點會放在發現規則,歸納影響 英文對於時間描述的關鍵在於句中的動詞,透過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件、

新聞時事來描述時間,例如剛剛發生的可以用現在完成式「has/have + just + 過 去分詞」的句型來表示,但若是發生在過去的事件則可使用過去簡單式。同 時我在課堂上利用時態筆記單,引導學生能夠透過定義、舉例、數線圖例、

小試身手等練習,來逐步建立學生對於現在完成式的觀念,例如 S28 可利用 數線和定義來分辨過去簡單式和現在完成式(單 5-20181011-S28),如圖 4-3 所示:

50

圖 4-3. S28 課堂筆記

2. 辨別時態

由於本課的大概念在於動詞會影響時態,因此這周陸續帶入比較動詞時態 的活動。例如配對、看提示造句等,目的不在於考文法規則或動詞變化,而 是學生能夠過觀察動詞,來判別時態不同,並加以歸類,進一步用自己的話 解釋辨別之原因。

(二)學生學習-辨識現在完成式及過去簡單式

學生在進行時態句子配對時顯得十分熱絡(錄 20181011),因為活動不 只是聽寫抄,而是要同儕配對兩兩一組完成任務,不但要能正確貼到位置,

還要能說明自己的理由。以配對來說,大部分的學生可以判斷八成以上的句 子,將句子分別正確貼在現在完成式或過去簡單式的欄位,但在說明自己如 何判定該句屬於何種時態時,卻會有錯誤,例如 Were you hurt?學生會標記 hurt 為判斷該句為過去式的依據,如圖 4-4 所示,因此即使貼對位置,卻無法在句 子中標記動詞,或用自己的話解釋原因,也不能稱上真正理解。我觀察到班 上有些已經學過現在完成式的孩子,無法正確判別影響句子時態的動詞(單 6-20181011-S20、S24);但也有些孩子是第一次接觸現在完成式,卻能跟著時

51

態學習單的提示,完成任務。也因為活動是兩人一組,因此學生能夠互相討 論,全班的完成度及參與度皆很高。(觀 20181011)

圖 4-4. S20、S24 互動學習單 (三)小結-教師反思

這一周剛開始介紹現在完成式,就直接進入活動,打破之前會先教文法 規則的模式,原本有些擔心學生會無所適從,但從這周的課堂發現,其實直 接給情境或任務,學生反而更快上手,因為要解題完成任務,所以不得不去 思考,比起我原本在文法課上請學生反覆進行紙筆練習來得有效。而從學生 完成任務的完成度,也讓我可以進一步為學生準備他們最欠缺的觀念,從學 生最需要學習的困難點出發,例如如何找出句子中的動詞,如此一來則不必 從頭教,上起課來也更有效率。(札-20181011)

參、 行動後調整依據和策略 一、 實際教學上遇到的困難

按照原定的規畫,預計七節課可以完成文法概念教學,第八節和第九節課可 進行展現文法理解的小活動,即訪問家人的活動,詢問家人生活上有沒有遇到那 些意外又如何預防,也為最後實作評量訪問同儕撰寫新聞稿做準備。但由於兩周 教學下來,遇到了一些困難需要調整,讓實際在教學時,多花了兩節課來上原本

52

預定好的進度。這些困難包括:

(一)教師適應調整後的英語分組方式

由於學校的英語分組方式改變,由原本的兩班分三組,即 ABC 三種程度 的組別,變成三班四組,即兩個 A 班和兩個 B 班,研究者第一次接觸三班分 四組的學生,在組成上,程度落差較以往兩班分三組大,因此研究者也同時 摸索如何在程度雖已分組但尚有落差的班級裡進行課程,原本預期兩週的觀 念引導,可於第三週開始進行跟文法相關的小活動,但課程進行的過程中,

花了比預期多的時間帶觀念,包括時態的介紹、生活中發生的意外事件、以 及聽力練習等。以這次實施聽力練習文法注意的狀況而言,按照一般聽力測 驗的作法,聽力檔會撥放兩遍,但實際教學發現,學生需要重覆到四次左右,

可能因為語速較快,且學生除了要聽懂,還要分辨時態,填入答案,因此這 階段增加了比預期更多的時間來引導學生。

(二)同組間教學進度一致之壓力

承上述的分組方式,由於同年級有兩個 B 組,學校希望兩組間的進度上 要盡量一致,確保學生學習公平性,也避免家長間比較。因此在課堂上,還 是會涵蓋六年級這個時期所規劃的教材進度,教學進度表上有的內容還是會 在課堂上穿插教學。

(三)耗時處理班務

設計課程時,並未考慮到處理班務的時間,包括點名、寫聯絡簿、檢查作 業、管理秩序…等例行工作,課堂上每節課需費時五到十分鐘處理班務,壓 縮原本規畫的活動時間。

二、 因應策略

(一) 教師根據學生學習反應調整進度

根據學生學習反應,教師不斷調整教學進度,例如第一階段原本預定八 節課結束,但在第七節課後,發現學生可能需要更多時間練習現在完成式,

53

因此增加了第八節課來做文法的練習,透過自製時態教學簡報讓學生依提示 進行紙筆造句,也以造句的結果作為第一節階段的學習理解應用層面的前測 依據。無論課前做了做詳盡的課程規劃,終歸要落實於教學才能展現課程設

因此增加了第八節課來做文法的練習,透過自製時態教學簡報讓學生依提示 進行紙筆造句,也以造句的結果作為第一節階段的學習理解應用層面的前測 依據。無論課前做了做詳盡的課程規劃,終歸要落實於教學才能展現課程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