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綜合以上的結論,提出相關的建議,以做為後續研究者實施相 關研究之參考。

一、 對後續無所不在英語字彙學習研究者的建議

(一) 本系統經實驗證實,對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有明顯的提升,使用者 也對大部份的功能感到滿意,顯示出其效果。未來研究者可以使 用本實驗提出之四項降低焦慮成因之設計,再做進一步發展。

(二) 本研究中,針對英語焦慮成因,提出四項降低的方法,並融入系 統設計中。從中發現,各自能降低學習者的英語焦慮。未來研究 者可以針對此四項解決辦法加入更完善的設計。例如情境活動設 計與系統內的連結,讓學習者與環境互動更多,指引更有功能更 多、更具有彈性等。

(三) 本研究對英語焦慮成因及解決方法規納中有兩項成因及其解決 方法未做設計,未來研究者可對加入對學習者個人非正確信念及 教學者不正確信念這兩項成因及其解決辦法的設計,使系統更完 善。在學習者個人非正確信念方面,可依其解決辦法,加入合作 學習的設計;教學者不正確信念,可以增加系統內學習夥伴的功 能,減少教學者不正確信念所造成的影響,並提高學習者的學習 興趣。

(四) 一般學習者中英語焦慮程度與學習策略使用具有負相關,亦即焦

慮程度越高的學習者,其使用的英語學習策略越少,本實驗中,

用指引的方式提供各項學習策略供學習者選擇使用。未來研究可 考慮加入更多可行的學習策略於系統中,以利高英語焦慮學習者 學習。

(五) 本實驗中,系統測驗功能內,答錯與不會填答較無法做區分,且 隨意作答的情形亦較無法區隔,未來在研究者可以加入區分答題 狀況的相關設計於系統測驗功能內,以研究不同英語焦慮者答題 的狀況。

二、 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 本研究之系統實驗對象為國一之學習者,但於 PDA 較於陌生,

需較多時間來熟悉,然而實際上之使用,以大學學習者以上之成 人較為可行。未來之研究對象可建議設定為大專生或是商務人士,

發展相關的課程。

(二) 本實驗中,不同英語焦慮程度學習者於行為模式上,有不同的表 現,例如高英語焦慮程度者需對於英語字彙需重複較多次,及較 多學習功能的使用,以及較不喜歡使用困難的方式來做試驗等。

未來研究者,可以針對這些行為做歸納,以得出不同英語焦慮程 度者的行為模式,以利於教學者給予指導。

(三) 本實驗的系統是以 PDA 為載具,然而近年來,智慧型手機的普 及,未來可能可以開發相應平台的實驗系統,更易學習普及。

(四) 本研中,不少學習者除對本系統感到有興趣及滿意外,更希望其 他科目亦有此種學習的方式,其中語文科目是最多人贊同的,未 來系統也可以盡量發展國文(華語)學習等其他語言學習,發展 出更多元的應用。

參考文獻

王盟傑(2005)。整合式學習環境下博物館行動學習系統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蕙榮(2007)。英語字彙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以桃園縣成 功國民小學為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佳怡(2001)。字彙策略教學對高中生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宋啟六(2005)。台灣大學習者英語字彙學習策略使用之研究。立德管 理學院應用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宋曜廷,張國恩,于文正(2005)。行動載具在博物館學習的應用:促 進「人-機-境」互動的設計。博物館學季刊,20(1),17-34。

李宜倫(2006)。以情境感知技術支援有效提昇英語字彙能力之個人化 無所不在行動學習系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昆璟(2008)。具形成性評量機制行動式英語字彙學習系統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虹儀(2000)。以網路課程軟體輔助國小學童建構學習英語抽象字彙 之效益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南。 

沈珮文(2007)。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 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市。

吳婷婷,黃國禎,宋天文(2007)。建構情境感知無所不在學習之應用。

TANET2007 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大學。

徐玉婷(2004)。國中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 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徐名儀(2007)。多種模式字彙註解方式對非刻意之字彙學習效益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

2008 年 10 月 15 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1-2.php 莊蕙瑜(2006)。國小高年級學習者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

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嘉義縣。

陳錦芬、曾泓璋(2006)。小組電腦擬題活動對英語字彙學習成就與學 習情意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89-118。

陳建華(2004)。台灣高中生英語字彙學習策略教學與字彙記憶成效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陳靜芳(2000)。國中生英語學習經驗、英語焦慮與英語文理解能力之 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市。

曾思維(2005)。國民小學學習者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程玉秀(1999)。第二語言課堂焦慮的本質。英語教學,92,1-15。

黃耀德(2007)。融入字彙記憶策略之行動英語字彙學習系統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耀德,李昆璟,蔡忠潔,許甲奇,洪琬諦,蕭顯勝(2008)。結合英 語字彙記憶策略的行動學習系統之研究。Ubilearn2008,第三屆行 動與無所不在數位學習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立臺南大學。

葉偉祥(2007)。探討手機動態群組機制與學習策略對英語字彙學習的 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縣。

葉淑欣(2001)。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習者認字學習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慶瀅(2008)。以 VXML 建構行動式英語學習系統之研究。南華大學 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潘柏升(2001)。不同年級國中生語言焦慮與英語成就之相關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孟淳(2005)。台灣國中學習者英語字彙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顯勝、李昆璟、許甲奇(2008)。以定位技術支援無所不在學習系統 之建置。TWELF`2008 第四屆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台中市。

蕭顯勝、蔡福興、游光昭(2005)。在行動學習環境中實施科技教育教 學活動之初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40-57。

賴志全(2002)。字彙教學對提昇國中學習者英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應惠蕙(1992)。焦慮對台灣高中生英語學習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欣純(2006)。校園情境式無所不在學習系統在英文學習上之應用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綸新(2002)。多媒體與網路基礎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市

Alvermann, D. E., & Philps, S. F. (2002). Content reading and literacy (3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Chang,C. Y., Sheu, J. P. & Chan, T. W.. (2003). Concept and design of Ad Hoc and mobile classroo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36-346.

Chen, C. M., Chung, C. J. (2008). Personalized mobile English voca- bulary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item response theory and learning memory cycle. Computers & Education, 51, 624–645.

Chen, G. & Kotz, D. (2000). A Survey of Context-aware Mobile Computing Research,Dartmouth Computer Science Technical Report TR2000-381, http://www.cs.dartmouth.edu/reports/abstractsTR200- 381/

Chen, W. T. (2007). Effects of English stories with audio or visual aids o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of vocational high EFL students. Unpublish, National Koa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Kaohsiung, Taiwan.

Cheng, Y. S., Horwitz, E. K., & Schallert, D. L. (1999). Language anxie -ty:Differentiating writing and speaking components. Language Le- arning, 49(3), 471-446.

Cheng, P. J. (2005).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and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Among Taiwanese EF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npub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Chen Y.S., Kao T.C. and Sheu J.P. (2002) A Mobile Scaffolding -Aid–Based Bird-Watching Learning System,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Los Alamitos. 

Cui, Y. & Bull, S. (2005). Context and learner modelling for the mobil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System, 33, 353-367.

Hoppe, H. U., Joiner, R., Milrad, M., & Sharples, M. (2003). Guest editorial: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255-259.

Horwitz, E. K., & Young, D. J. (1991). 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 153-68.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orwitz, E. K., Horwitz, M. B., & Cope, J. (1986).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0, 125-132.

Horwitz, E. K., Horwitz, M. B., & Cope, J. (1988). The belief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of beginning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2, 283-294.

Hsi, S. (2003). A Study of user experiences mediated by nomadic web content in a museum.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08-319.

Hwan, G. J. (2006). Criteria and Strategies of Ubiquitous Learning.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nsor Networks,Ubiquitous, and Trustworthy Computing, 2, 72-77, Taichung, Taiwan.

Kynaslähti, H. & Seppälä , P. (2003). In search of elements of mo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Mobile learning , 41-48.

Katims, D. S., & Harris, S. (1997). Improving the reading on prehens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inclusive classrooms. Journal of Adol- escents & Adult Literacy, 41(2), 116-123.

Kitamura, M.(2002). Using Ubiquitous Network to Create New Services

Based on the Commercial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 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 Papers, 54,1-14.

Nation, I. S. P. (1990).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Boston: Heinle &

Heinle.

Nicosia, G. (1997). Implementing public speaking skills across the curriculum. Community Review, 15, 74-80.

Ogata, H. & Yano, Y. (2004). Context-Aware support for computer supported ubiquitous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The 2nd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TE, 2004), Taoyuan, Taiwan.

Oxford, R. 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

Quinn, C. (2000). mLearning: Mobile, Wireless and In-Your-Pocket Learning. Line ZineMagazine. Retrieved October 18, 2008. From http://www.linezine.com/2.1/features/cqmmwiyp.htm

Rogers, Y., Sara Price, S., Randell, C., Fraser, D.S., Weal, M., and Fitzpatrick, G. (2005) Ubi-learning Integrating Indoor and Outdoor Learning Experience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 48, (1), 55–59.

Salber, D., Dey, A.K., Abowd, G. D.(1998). Ubiquitous Computing: Defining an HCIResearch Agenda for an Emerging Interaction Paradigm, Georgia Tech GVU Technical Report.

Schilit & Theimer (1994). Disseminating active map information to mobile hosts. IEEE Network, 8(5), 22-32.

Schmitt, N. (1997).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In N. Schmitt & M.

McCarthy(Eds.) Vocabulary: description, acquisition, and ped- agogy, 199-22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ppälä, P. & Alamäki, H. (2003) Mobile learning in teacher training.

Shen, R., Wang, M., & Pan, X. (2007). Increasing interactivity in blen- ded classrooms through a cutting-edge mobile learning system. Brit- 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9(6), 1073-1086.

Virvou, M. & Alepis, E. (2005). Mobile educational features in authoring tools for personalised tutor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44, 53–68.

Wu, W. S. (2005). Use and Helpfulness Rankings of Vocabulary Learning

Wu, W. S. (2005). Use and Helpfulness Rankings of Vocabulary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