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無所不在學習

無所不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 u-Learning ),跟行動學習

(m-Learning)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無所不在學習具有情境感知的功 能(吳婷婷,黃國禎,宋天文,2007)。在定義無所不在學習前,先對 行動學習做簡單的定義。

一、 行動學習的定義

Quinn ( 2000 ) 認 為 行 動 學 習 即 是 透 過 行 動 運 算 裝 置 ( mobile computational devices)來進行學習活動。Hoppe、Joiner、Milrad 及 Sharples

(2003)則認為行動學習是透過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s)及無線科技

(wireless transmission)來實施 e-Learning 的一種方式;Chang、Sheu 及 Chan(2003)則認為行動學習有三個必需的要素,分別是行動學習裝置

(the mobile learning device )、 基 礎 溝 通 建 設 ( th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學習活動模組(learning activity model);Seppälä 及 Alamäki(2003)則認為行動學習能讓學習者在其最需要或最適時的情況 下進入資訊網路獲取訊息,是一種最終極的彈性學習方式、最富彈性的 學習環境。Ogata 及 Yano(2004)行動學習的定義是讓使用者可以在任 何地點與網際網路之間提供資訊與資源的交換,並且可以加強人們和環 境兩者之間資源的使用。整理各研究者的理論可以發現行動學習指的是 以行動裝置進行同步或非同步的學習。

二、 無所不在學習的定義

無所不在學習繼承了行動學習的特性,並運用了無線感應裝置,使 得學習系統得以追蹤到學習者所在之位置與環境,再依個人化之需求,

主動提供適當之資訊給學習者,讓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取得個人化所需之物件,讓學習者能在不受時空限制下享用學習資源,

提供最有效能之學習環境(Kitamura, 2002;吳婷婷,黃國禎,宋天文,

2007)。

在本研究認為的無所不在學習是使用具備無線感知功能的手持裝 置,在適合的時間、適合的地點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活動。

三、 無所不在學習的特色

無所不在學習是行動學習的擴展,具有行動學習的特色,且有別於 行動學習。除了具備有行動學習的移動性與即時性外,還具備了情境感 知功能,能主動提供適當之資訊給予學習者,讓過去較難落實的無所不 在學習變得更為具體可行。

Rogers、Price、Randell、Fraser、Weal 及 Fitzpatrick(2005)從情境 式學習環境的觀點,歸納出有效之學習系統應具備下列三大特性:

(一) 即時互動性

(二) 情境脈絡感知

(三) 適性化

此外,Chen(2003)等學者也提出,在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中,提 供學習服務時應包括下列之特點:

(一) 學習需求的迫切性(urgency of learning need)

(二) 知識獲取的主動性(initiative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三) 學習設定的機動性(mobility of learning setting)

(四) 學習過程的互動性(interactivity of learning process)

(五) 教學活動的情境化(situating of instructional activity)

(六) 以及教學內容的整合性(integration of instructional content) 等相 關服務內容。

由於無線科技日漸成熟,u-Learning 環境之建置,使學習可延伸至 一般校園甚至是更遠的戶外場所,使許多原來不易融合之學習資源與學

習場所,已逐漸地與數位環境進行結合。

結合實體物件與學習環境的主要好處,除可提供個人化之學習進行 外,更可提升學習者身歷其境的體驗與學習效果,使學習資源更加豐富 且生動,有效運用科技所帶來之數位學習環境的優勢,協助學習者減少 學習上的困難,引導學習者解決其所遭遇的問題,提高學習成效,促進 學習者實境探索、分析、解決問題之能力。

綜合上述,無所不在學習乃是一種具備個人化,多功能及移動性的 一種學習方式,而利用其特性所進行之教學活動,將是下段探討的重點。

四、 無所不在學習的學習活動

無所不在的科技運用在教育上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張國恩、宋曜廷、

于文正,2005):第一類為創新教材。第二類為輔助傳統教學。二大類 又可分為幾個主題:

(一) 創新教材 1. 探索學習。

2. 合作學習。

3. 一般軟體應用。

4. 科技內涵學習。

(二) 輔助傳統教學 1. 促進學習成效。

2. 取代舊有工具。

而從以上的分類可看出,在設計無所不在學習的教學活動及系統時,

許多學者考量的是以學科的主題是否適當為其依據,也有一些是以行動 載具的特性做出發點,作技術的改良與硬體的整合。此外,教材的特性、

教學目標、當作輔助的工具以發揮其行動學習的特性也是當中應當考慮 的。而 Chang 等(2003)認為無所不在的學習活動可分為:室內個人行

動學習、戶外個人行動學習、室內合作行動學習、及室外合作行動學習 等四類,以下就對此四類在教育上的應用做說明。

(一) 室內個人行動學習

此類學習模式即學習者在室內,以行動載具搭配IR、RFID、藍芽等 連線,透過系統教學的室內的導覽教學,進行個人的學習活動。

(二) 戶外個人行動學習

戶外的個人無所不在學習,須搭配能無線上網的環境,例如透過行 動電話系統的GPRS 或無線線路的架設(Chang, et al., 2003)。在戶外 教學地點進行學習活動時,學習系統會將學習者所在地理位置的相關教 材、資訊等知識顯示給學習者參考。

(三) 室內合作行動學習

室內合作無所不在學習可以在傳統教室中進行,透過行動輔具與無 線上網環境,學習者可以分組進行討論與學習,經由同學或老師間的面 對面及無線科技間的多元互動,合作來完成任務。

(四) 室外合作行動學習

戶外的合作無所不在學習,是在戶外的教學情境(如公園、植物園), 學習者透過合作的方式來完成學習任務,資料、意見的交流皆可透過行 動載具來實行,但須建構一健全的無線網路(蕭顯勝等,2005)。

表2-5 無所不在學習之分類整理

學習方式 連線方式 環境及應用

室內個人無所不在學習 IR、RFID、藍芽 博物館學習導覽

戶外個人無所不在學習 GPRS、無線網路、GPS 場域資訊依賴型 室內合作無所不在學習 IR、RFID、藍芽、無線網路 博物館貨或統教室

內的學習

室外合作無所不在學習 無線網路、GPS 場域資訊依賴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五、 情境感知(context awareness)

(一)情境感知定義

Schilit 和 Theimer(1994)指出,情境感知是依使用者當時所處之 地理環境透過輔助行動載具或是感應器協助,給予適切的資訊,是構成 無所不在學習科技不可缺少的技術之一;Salber、Dey 及 Abowd (1998)

則認為情境感知就是有能力根據即時偵測到的場景資訊而提供最具彈 性的計算服務。

(二)情境感知內涵

Chen 及 Kotz(2000)將情境感知服務的方向定位成兩種,一是針 對主動式情境(active context)其資訊系統能夠自動化的選擇輸出內容 給使用者;而被動式情境(passive context)則可用來提供給有興趣的使 用者瞭解目前場景資訊的變化情形,或是先儲存供日後使用。

(三)情境感知在無所不在學習的意義

學習與環境息息相關,在無所不在學習方面更是如此,無所不在學 習依照環境的不同,而有一些不同的分類(參照表 2-4);具備情境感 知功能的無所不在學習讓學習與環境的互動更為明顯,並能適時的提供 教材,達到一學習無所所不在的環境。Zimmerman(1997)引用語言學

家 Palmer 及 Hornbyn 所推廣的情境式語言教學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指出,學習者必須在一個充滿意義、情境式的學習活 動中進行學習,其成效更為良好;而具情境感知的無所不在學習即可加 深學習者與環境的互動。

六、 小結

本研究透過無所不在學習的模式來設計一套具情境感知的英語字 彙學習系統,對無所不在學習採用綜合的觀點,利用無所不在學習的特 色,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跟無線網路

(access point, AP)定位兩定位功能做為感知工具。結合戶外與室內的 學習活動模式,進行學習活動,透過無所不在學習及情境感知的優點讓 學習者對英語字彙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