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教學實務建議

(一) 因研究者本身的行政考量,介入對像為九年級,身心較早熟的學 生,七年級時就已出現兩性交往的問題,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 從較低年級開始。

(二) 生活技能教學,施教者需熟悉各種教學方法,非以往單面向講述 法,研究者在運用其他教學法時,剛開始學生與教師會有不太能 適應的情形,需要較多時間的調整。

(三) 本研究介入發現,學生對當紅偶像劇與流行歌曲接受度很高,反 應熱烈,建議往後研究者在教學題材的涉獵上,可以先透過訪談 學生瞭解學生的喜好與需求,運用學生熟悉與貼近生活的教材,

較易引起學生共鳴。

(四) 研究者在這次實驗教學中運用不少偶像劇及流行歌曲,以往研究 者沒有看偶像劇的經驗,除訪談學生瞭解劇情外,研究者花了很 多時間觀看偶像劇,看完後擷取片段製作成教學內容,需要具備 媒體剪輯的技能,建議健康教育老師平常要多蒐集與教學有關的 多媒體,並充實自己的媒體剪輯能力。

(五) 每一種生活技能配合的教學活動不同,例如拒絕與有效溝通適合 力用角色扮演,戲劇的方式呈現,事先的準備工作很重要,教師 須設計多種教學活動,本研究發現,學生認為教學活動的設計可 以增進學習樂趣,實際演練過後,印象特別深刻。

(六) 生活技能的學習光靠課堂上的學習,強度是不夠的,若能配合學 生在校園中人、事、物的環境,學生時時刻刻有學習與演練的機 會,較能達到技能的維持。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者本身是施教者,並親自施行前後測,學生可能有某些程度 上的顧忌,做答時可能有所保留或不符實情,建議往後研究者若 從事類似研究,問卷與回饋表可請沒有直接相關的人來施測,避 免造成研究結果偏頗。

(二) 本研究工具為自編問卷,研究構面上可能會依研究者本身而有喜 好的偏頗;問卷題目也以反向題居多,可能造成學生作答反應上 的困難,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多涉獵國內外期刊,尋找更合適的 兩性交往問卷或量表來施測。

(三) 建議在課程設計之前多做學生訪談,了解學生的想法與需求,設 計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

(四) 往後研究進行時,除學生課後自我心得筆記外,建議可以利用小 組方式進行組員間互相觀察,瞭解學生在課後生活技能運用與維 持的情形。

(五) 根據國外研究及近來國內對生活技能教學介入的研究結果顯 示,教學成效良好,本研究結果亦同,國內對於生活技能的教學 介入仍屬於起步階段,建議未來研究者可針對不同健康議題配合 生活技能的教學概念設計課程,探討其成效並推廣之。

(六) 建議教育相關單位能多舉辦生活技能的相關研習,培訓種子教師 到各校輔導或示範教學,讓在職教師瞭解生活技能的概念,並且 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讓教師能在研習中多加學習與演練。

(七) 研究者教學介入後發現學校對於兩性交往所能給予學生的知識 與技能實屬不足,學生態度也需要再教育,兩性交往課題只在教 學內容上加強,對學生的影響有限,若能配合學校政策、學校物 質與社會環境、社區環境的支持,形成一個網絡,學生除知識的 獲得外,也能有其他環境的支持。建議往後研究者在兩性交往課 設計,若學校有推健康促進學校(HPS)者,配合 HPS 六大範疇設 計完整教學計畫,學生在兩性交往知識、態度與技能的學習上,

能獲得最大的教學效果。

(八) 生活技能融入的健康教育已被證實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態 度與技能,配合運用其他策略可以強化這方面的教育,如具有支 持性的學校政策、學校健康服務以及具有支持性的環境等,建議 往後研究者可針對其他健康議題並配合健康促進學校六大範 疇,進行更完整的健康教育相關議題教學課程介入,結合學生個 人、學校、社區三大環境的支持,發揮研究更大成效。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金樑(2008)。高職學生異性交往之輔導。台灣教育,651,7-11。

王瑞琪、莊雅旭、莊弘毅、張鳳琴(譯) (1992)。Reinisch, J. M., & Beasley, R.著。金賽性學報告:親密關係。台北:張老師文化。

王慶福、王郁茗(2007)。分手的認知及調適之評量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0(3),205-233。

白瑞聰(1989)。大學生約會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敬先(1981)。大學生異性交友態度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4,27-75。

江漢聲、晏涵文(主編)(2004)。性教育。台北:性林文化。

行政院主計處(2005)。九十四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2008年12月 17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ensus~n/four/90younge.doc。

行政院衛生署(1998)。衛生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余德慧(1991)。中國人的愛與苦。台北:張老師。

吳明隆、涂金堂 (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 (2版)。台北市,五南。

吳知賢( 1997)。台北市國中生收視行為調查報告。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思霈(2004)。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瑟鏗(2005)。由學生觀點對兩性教育專題之探討。學校衛生,46,105-115。

吳翠珍(2004)。臺灣媒體教育的實驗與反思。台灣教育,629,28-39。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巨流。

李介至、魏麗敏(2002)。高中職學生約會問題經驗之相關因素探討。中學教育 學報,9,59-93。

李天保(2008年,07月19日)。台灣偶像劇之從日劇看題材。大洋網-信息時報。

2008年07月19日,取自

http://blog.xuite.net/mimigumimigu/info/18231904

李正婷(2005)。高職學生的愛情世界。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花蓮。

李志薔(2004)。電視電影.偶像劇。臺北:遠足文化。

李怡玲(2002)。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利君(2001)。台北縣市國中學生愛情態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 家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慶鴻(2000):。由大學生兩性交往的現況談大學性教育的必要性。學生輔導,

69,28-35。

周新富(1999)。高雄市國中生兩性交往問題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58,97-111。

周麗瑞、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空大。

林季玲(2004)。性教育介入對國二學生之成效探討-以高雄縣某國中「兩性相 處學習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林怡君(2005)。運用同儕戲劇教育課程於國中生預防新興藥物濫用教育介入研 究-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林美瑜(2004)。「真愛密碼」性教育教學效果研究-針對高職二學生安全性行為 的課程計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淑君(2007)。台北縣市國中七年級學生生活技能現況初探及教育需求調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惠生(2000)。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之性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

台北市: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

林蕙瑛(1995)。成熟的愛與性。台北:宇河。

林蕙瑛(2000)。婚姻中的六大考驗-追求愛,性福與成熟。台北:性林。

邱襟靜(2004)。國小高年級性教育教學介入效果之研究─以電腦多媒體輔助教 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姜得勝(2008)。從「花開有時」談當前台灣的「愛情亂象」與其因應之道。台灣 教育,651,2-6。

洪賢明與彭仁雄(1992)。 國中學生異性交往之調查研究。竹縣文教,4,71-85。

修慧蘭、孫頌賢(2003)。大學生愛情關係分手歷程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5(4),71-92。

晏涵文(1990)。生命與心理的結合—家庭生活與性教育。台北:張老師文化。

晏涵文(1998)。現代青少年的感情生活與性教育。理論與政策,48,165-182。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

晏涵文、林燕卿、張利中(1998)。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及其趨勢之探討。台灣性 學學刊,4(2),1-14。

晏涵文、劉潔心、鄭其嘉(2009)。台北市五專五年級學生近三十年約會與性行 為變化趨勢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51-274。

晏涵文、蘇鈺婷、李佳容(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性教育現況及需求之研究。

台灣性學學刊,7(2),1-22。

馬婷(2008年,04月20日)。不黃不暴力,不成偶像劇。大洋網-信息時報。2008年 04月20日,取自http://ent.people.com.cn/BIG5/7140805.html

高松景(2001)。臺北市高中職學生「兩性平等教育」評量研究。臺北:政府教 育局委託研究。

高松景(2006)。「生活技能」為主的高中生性教育介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高松景、黃淑馨、晏涵文、劉潔心(2002)。臺北市高中職學生「兩性平等教育 評量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杏陵基金會,41-49。

高淑貞、黃以文(2004)從網路性提問分析青少年性教育需求—他們究竟想知道 什麼?中華輔導學報,16,1-34。

婦女基金會(2008)。愛你愛到殺死你。2008年8月10日,取自 http://www.38.org.tw/Page_Show.asp?Page_ID=611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情人再見」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張老師月刊,251,

61-65。

張春興(2006)。三化取向教育心理學。臺北:心理。

張倫瑋(2008)。以「生活技能」融入「消費者健康」教學之成效探討。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興榮(2008)。青少年之生活技能對危害健康行為意向之影響研究。私立輔仁大 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麗雲、吳璧如(2007)。國內性教育教學介入成效之後設分析。台灣性學學刊,

13(2),1-20。

郭明雪(1988)。台北市五專五年級學生約會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致君(2001)。台北地區國中生偶像崇拜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

郭致君(2001)。台北地區國中生偶像崇拜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