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少年兩性交往

適當的兩性交往,可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學習社會化過程的機會,

且能從中獲得自信、滿足與需要。學習如何與異性交往,是青少年眾 多發展任務中極重要的一環,與異性正向且良好的交往經驗,有助於 個人發展正向的自我認同(Lawis,1973;MeCabe,1987),適當的兩 性交往有助於日後家庭中親密關係及個人親職能力的培養與建立(晏 涵文等,1998),朱敬先(1981)認為婚前的兩性交往,具有積極性的發 展功能,能學習與異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格發展、提升自我信心、

滿足自我需要、獲得情緒的充實並為婚姻生活做準備。由此可知國內 外學者對於兩性交往的功能與目的給予其正向的肯定。

晏涵文(2004)在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一書中,將兩性交往分為 約會、戀愛、分手、擇偶四個層面來論述,而由於兩性交往過程中不 免會經歷衝突的過程,如何解決衝突便成為戀愛中極重要的課題,因 此本研究將兩性交往分成約會、戀愛、情感衝突與分手處理、擇偶等

四個層面。

一、約會

在兩性交往頻繁的現代社會中,「約會」已不再是「婚姻」的代名 詞(郭明雪,1988),婚姻也不一定是約會的終極目標,白瑞聰(1989)

對大學生約會行為的研究中指出約會主要目的包含體會愛的感覺、找 尋選擇結婚對象的機會、增加對異性的瞭解、獲得快樂等。以社會學 的角度而言,約會與戀愛則是婚前極重要的人際歷程,是人際關係中 重要的教育經驗,而約會最主要的功能,每位學者(李介至、魏麗敏,

2002;彭懷真,2003;晏涵文,2004;王金樑,2008)有不同的論述,

綜合學者的論述整理出四點:

(一) 培養社交能力:在約會時雙方都扮演著傳遞訊息和接收訊息的 角色,因此約會是一種溝通,從約會當中也可以學習如何適當的 穿著與打扮以及應對進退,並學習如何邀約、拒絕與接受。

(二) 增進彼此的了解:藉由約會的過程,可以了解自我與對方價值 觀和人生觀的異同,對性別角色的觀念,遭遇困難時的反應與處 理方式,對方與家人的互動以及對方的交友情況等,增進彼此的 了解,是進入戀愛的準備。

(三) 評估雙方更進一步交往的可能性:雙方在約會階段,經由彼此 了解而互相幫助,分擔彼此的問題,包容及改善彼此的缺點,擁

有共同的興趣或目標,能彼此分享、鼓勵和支持,有適當感情的 定位後,就進入了正式的男女朋友階段。

(四) 自我需要的滿足:約會的過程能發展對異性的真誠、相互關懷 與愛的情誼,認識占有與嫉妒的意義,在與異性互動的過程中更 能得到情緒的充實、提升自信心、增進自己對性別角色的認同並 促進人格與心理的發展。

除了上述約會所具備的重要功能外,約會問題經驗幾乎是兩性交 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經歷過程,不但是個人認知發展的關鍵因素,對 於瞭解自己,與他人的互動,甚至彼此親密的形成也具有關鍵的功能 (Johnson & Reed, 1996)。而約會活動是提供青少年發展與異性交往 技巧、瞭解兩性差異、增進性別角色、發展與異性的真誠情誼與提供 性試驗的機會(黃德祥,1994)。約會在兩性交往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要能有效發揮約會的功能,找到合適的伴侶,有學者建議婚前兩性交 往的進程應從自我認識到單獨約會(晏涵文,1990、2002),分述如下:

(一) 自我認識:瞭解自我人格特質、優缺點、價值觀、生涯規劃等,

自我認識是邁向成熟的的重要步驟,一個成熟的人,能為自己負 責,且懂得如何尊重與同理對方,因此在踏出與異性約會前,認 識自己是重要且必須的。

(二) 團體活動:團體活動的交往,可以坦然的增進兩性彼此的認

識,團體活動可以促進自我認識,是人際交往和認識異性的最佳 方式,藉由團體活動,可以較明智地選擇約會對象。

(三) 團體約會:兩性之間當一方希望做更進一步的交往,就進入了 約會的過程,由其他人共同參與的約會稱為團體約會,想要進一 步認識對方,應多嘗試由團體約會中去瞭解對方,能在較無拘無 束的交往中,清楚地認識與選擇彼此。

(四) 單獨約會:單獨約會從不固定對象的隨意約會,到固定對象互 許承諾的約會,中間會經歷熟悉彼此、想與對方親近、彼此有承 諾或對婚姻做準備的過程,單獨約會有更多彼此間的心靈互動,

學習認識「愛」與「慾」的不同。

因此理想的青少年約會過程應該是從團體活動開始,進而團體約 會,最後才是單獨約會,這樣的進程有助於增進青少年兩性之間彼此 的認識,發展一段較成熟、穩定與健康的關係,然而青少年普遍不知 道約會的功能與目的為何,且單獨約會的年齡過早,針對國內青少年 約會行為的研究發現初次約會年齡在 15 歲以下者男生佔 51.7%,女 生占 44.4%(晏涵文、劉潔心、鄭其嘉,2009)。而過早的約會會減 慢青少年個人社會化歷程,尤其降低與同性同儕交往的機會(陳炯鳴,

2005)。15 歲以下的年齡,就是國中三年級以下,國中生對於同性的 同儕問題都不見得能處理得很好,更何況是面對兩性交往的約會,有

研究指出青少年在約會時常遭遇到對方愛玩、亂開玩笑、缺乏尊重、

自私、好辯、遲到、不懂欣賞、穿著打扮、忘了重要的日子、改變原 先計畫等問題(李介至、魏麗敏,2002)。

除此之外,現今的青少年受到社會大眾媒體影響,常以為約會就 是談戀愛,一開始約會就想發展一對一戀情,心態與方式都不正確,

就會遭遇到不知如何解決的問題。劉玲君、黃瓊瑢(1995)在「青少 年對親密關係之看法與態度」的調查報告中發現,青少年對於處理與 異性交往所遭遇的問題時,16.4%的青少年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異 性交往所遭遇的問題。

約會在兩性交往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研究亦發現青少年約會行 為有年輕化的趨勢,學者專家建議在教育上應讓學生了解約會的功 能、意義與重要性,並教導試圖要與異性交往的學生如何正確的約會,

建立正確的方向、態度與觀念(晏涵文等,2009)。

二、戀愛

青少年的戀愛關係是許多性問題的主要來源,學者 Furman(2006)

認為想要解決青少年的性問題,便需瞭解性行為發生的情境,亦即青 少年的戀愛關係。青少年時期的戀愛關係對其日後的心理社會發展也 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甚至包括將來的婚姻關係(Bouchey &

Furman,2002);可見戀愛對青少年的影響甚鉅。

對青少年而言在與兩性交往過程中,不瞭解喜歡和愛的分別,也 容易分不清楚愛情與友情,因為在愛和喜歡之間,有許多相似與重疊 之處,一般青少年總以為與異性經常的接觸,就是愛情(瞿宗悌、鄔佩 麗,2007),急於畫出友情和愛情的界限,急躁的結果下反而造成心理 上許多的困擾,影響到青少年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黃有志,2005)。

喜歡是一種感覺,始於欣賞,終極於愛,是一種美好感覺的程度 差異(林蕙瑛,2004),愛和喜歡的情緒中,均包含尊敬、吸引、感情、

需求、關心、信任及容忍,而愛是比喜歡還要強烈的情緒,有更多的 依附(attachment)和關懷(caring),依附指的是想要和對方在一起及 被關心的一種強烈欲望;關懷則是把對方需要的滿足和自己的滿足視 為同等的重要性(Rubin, 1974, 1976)。友情包含許多成分,如信任、

理解與互助等;而愛則包含友情的所有成分,還多了關懷(caring)與 激情(passion),關懷指的是盡其所能的給予對方所需且擁護對方,激 情則是一種著迷的想法及性的慾望(陸洛等譯,2007)。正因為友情、

喜歡與愛有許多相似之處,對於情竇初開的青少年而言,容易混淆自 己對愛的情緒與感覺。

心理學家 Sternberg(1988)所發展的愛情三因理論算是目前對愛 情研究中最完整的理論,他認為愛有三個基本因素,分別為親密 (intimacy)、激情(passion)與承諾(commitment),親密是一種互相扶

持的情感,是在愛情中表現的溫馨行為,包含了溝通、分享、共處的 愉悅及對彼此的重視;激情則是由性吸引力所引起的情緒,激發熱烈 情感的內在需求;承諾則是對兩人關係附予社會性的意義,因此 Sternberg 認為愛情是時時刻刻都在變動的,在愛情關係中的雙方必 須不斷地進行瞭解、重建關係,持續的努力,才能讓愛情長久,否則 愛情會褪逝。

青少年墜入情網時,會有只以對方為中心,而忽略身邊其他親朋 好友的情形,當男女雙方進入單獨約會,開始發展戀情時,常常就停 止其他的人際交往(晏涵文,1990),青少年在戀愛時,應避免離群而 獨處,仍需要有共同的朋友,因為同儕可以提供意見與支持,甚至可 以澄清彼此因交往後困惑的價值觀(李正婷,2005;晏涵文、蘇鈺婷、

李佳容,2001;魏慧美,1998;Furman et al., 2002; Zimmer-Gembeck, Siebenbruner, & Collins, 2004)。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 Ericson 認為成年期(20-45 歲)的發展任務就 是親密關係的建立,親密關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親密關係分為生理 的親密與心理的親密,指的是與他人分享彼此的情感、智慧,以及肢 體上的親近(Olson,& Defrain,1994),因此親密關係是指彼此願意互 相照顧,做出某種程度的犧牲與互許承諾,同時享有成熟的性關係,

然而時下的青少年由於賀爾蒙急速增加與許多大眾媒體對親密關係的

不當詮釋,容易造成青少年過度看重生理上的親密感,而忽略了心理 上的親密,對異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和尊重,而愛情裡的尊重、關懷、

負責與奉獻,不是藉著性行為能夠達到的,性不能用來測試愛情,親 密行為也不代表真正的愛,性是男人與女人間表達和經歷最深刻之愛 的途徑與媒介,但前提是要有互相的委身與信靠關係(晏涵文,1990),

負責與奉獻,不是藉著性行為能夠達到的,性不能用來測試愛情,親 密行為也不代表真正的愛,性是男人與女人間表達和經歷最深刻之愛 的途徑與媒介,但前提是要有互相的委身與信靠關係(晏涵文,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