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本節從國中地理科教學及未來研究等面向分別提出建 議。

82

一、對國中地理科教學的建議

(一)為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可運用 ARCS 動機模式與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

學生每日生活中接觸大量影音與網路等大眾媒體,時時刺激感官,因此大多 學生已習於聲光影音多重刺激。若是僅將資訊科技視為呈現與展示教材功能的教 學思維,即使一開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經過一段時間,可能導致學生對 於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產生疲乏現象,因而無法有效「維持」學生的學習意願。

透過本研究發現,教師在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設計時,若能透過A、R、C、S 四方面進行全面思考並搭配多媒體技術,可使教學內容更富變化、多元化與趣味 性,改善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且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有助於學生在有效時間內 獲取較多學習訊息、並且主動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

(二)精進教師本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技巧

為達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成效,實施關鍵與教師掌握與應用資訊能力息息 相關。當教師愈嫻熟運用資訊科技,將有利於發展資訊科技創新教學模式,促進 更佳的學習成效。身處數位時代,教師具備操作文書簡報等軟體是不可或缺的能 力,但隨著新興資訊資源日趨蓬勃發展,教師應持續吸收新知與學習新工具,增 進個人數位素養能力及掌握最新數位素養發展趨勢,以便即時運用適切的科技媒 體來輔助教學。以研究者自身為例,由於參與過相關資訊研習,因而知悉更多可 應用的電腦軟體,例如:簡報輔助軟體Pointofix,其可在電腦螢幕上畫記任何塗 鴉,因此地理教師在從事多媒體簡報教學時,可逕於電腦螢幕投射出的地圖上畫 記強調重要山川文物,因而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另外,身處資訊隨手可得的環 境,教學者若能處處留心,萬物皆有可能組織成更生動、生活化的教材,但是教 師如何有效率的搜尋、判斷及引用資訊,建議教師可參加相關研習活動,與平日

83

建立個人e 化教學資源庫。研究者在規劃本實驗教學方案前,已有累積至少四年 的教學資料庫,當思索如何設計融入ARCS 教學策略時,先從已蒐集的素材尋 求靈感,另外也曾使用不同版本書商所附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光碟,研究者憑據教 學專業判斷,擷取各版本多媒體教學光碟之內容,組織符合自己教學邏輯的簡報 教材,亦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三)教師應考慮不同能力水準學生的學習需求

針對同一班級之不同程度的學生,教師可設計符合學習需求及學習興趣的學 習任務。研究者在實驗處理階段每一單元各出一份試卷作為形成性測驗之外,針 對高動機或高能力學生,因應時事新聞隨時補充學習單;而針對中、低能力學生,

建議教師可額外再提供符合其學習程度的課後評量,鼓勵定期檢視學習的紀錄與 學習成果的反省,以增進學生的對學科學習的自信心與滿意度。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工具

本教學實驗結果顯示,低分組學生的三個向度動機(切身相關、建立信心、

獲得滿足)、中分組學生的整體動機與所有四個向度動機普遍未達顯著水準差 異,推測可能原因為研究者僅憑據個人經驗對受試班級進行觀察推測,未能準確 診斷出中、低分組學生的動機特質。建議未來研究者,在設計動機教學策略之前,

可先發展質性訪談或問卷,更有效分析學習者的動機特質,以此提出解決問題策 略的可能。另外,未來研究者的採用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可嘗試編制標準化成就測 驗,並發展可比較的複本測驗,以避免實施前測後的記憶與練習影響,以便更瞭 解教學前後之差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前實驗設計的單組前後測設計方法,透過教學者針對九年級一班學

84

生實施實驗教學,並未設計對照組,建議未來的研究可採用實驗組與控制組之準 實驗研究或是以行動研究方式進行研究,以獲得更多有關ARCS 動機模式與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啟發。

8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Robert E. Slavin(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張文哲譯)。臺北市:學富 文化。(原著出版於2003)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王宜珍(1999)。應用網路資源於國中地理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珩(2005)。從ARCS 模式探討英語學習動機之激發策略。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人文藝術類,19(2),89-100。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24。

王麗雅、盧東華(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意義與內涵。國教新知,

51(1)

,41-49。

古均元、吳正己、何榮桂(2000)。利用資訊科技輔助地理科教學-以認識台灣 地理篇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80,41-48。

古均元、相柔曼(2001)。資訊融入地理科教學。教師天地,112,65-70。

石再添等人(1998)。地學通論(自然地理概論)。臺北市:固地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

何珍儀(2005)。網路輔助地理學習之研究-以「台灣氣候」單元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琦瑜、賓靜蓀、張瀞文(2012)。十二年國教新挑戰:搶救「無動力世代」。

親子天下,33,136-143。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雜 誌,85,5-14。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 教育雜誌,87,22-48。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

呂佳勳、賴苑玲(2010)。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載於楊思偉總策劃(2010),

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頁273-291)。臺北市:五南。

李文瑞(1990)。介紹激發學習動機的ARCS 模式(阿課思)教學策略。臺灣教育,

479, 22-24。

86

周興隆(2009)。Google Earth 融入地理教學對國中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宜真(2012)。國中及高中職教師對12 年國教看法的問卷調查結果。「2020 教 育願景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思伶(1993)。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約翰‧凱勒(John. M. Keller)

阿課思(ARCS)模式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4(5),45-53。

林淑媛(2012)。資訊科技融入國民中學社會領域地理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 學地理學研究,4,125-134。

施添福(1983)。我國中學的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 體,59,63-73。

87

徐新逸、吳琬瑩、陳人慧(2004)。資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設計:以議題式 STS 課程為例。研習資訊,21(3),1-14。

高淑芳(1993)。國中學生通論地理課程學習困難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文菁(2006)。TMCAI 結合動機策略對國小社會學習動機、成就與保留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程昭(2008)。Google Earth 在國中區域地理教材的設計與應用-以中國地理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筱玉、傅敏芳(2003)。ARCS 教學模式對英文重修生學習動機之研究-以美和 技術學院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4,47-74。

許芳菊(2011)。新學習時代的 4 大變革。親子天下,21 期,128-133。

許柔婷(2011)。Google Earth 融入國中地理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許淑玫(1998)。ARCS 動機設計模式之教學上之運用。國教輔導,38(2),16-24。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精華書局。

88

劉敏慧(2006)。地理知識競賽與地理教育的學習。教師天地,145,53-57。

劉蕙鈺(2003)。自然科教師激發國小學童學習動機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劉鴻喜(2004)。自然地理學。臺北市:三民。

蔡明學、林信志(2012)。2011-2012 臺灣地區民眾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議題 看法之調查研究。「2020 教育願景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蔡喬育(2005)。ARCS 模式在增強成人學習動機上的應用。成人及終身教育,7,

14-20。

蔣佩璇(2012)。國中地理科 Google Earth 應用評量設計之研究~以「位置與範 圍」和「地形」兩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蕭煒燕(2013)。整合 Google Earth 與數位悅趣式教學對地理學習之成效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苗栗。

賴美杏(2004)。資訊融入地理教學與傳統地理教學之比較。中山女高學報,4,

95-100。

賴淑玲(1996)。教學策略相關研究之探討:以 ARCS 動機教學模式為架構。教學 科技與媒體,26,36-46。

89

謝清俊(1997)。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委託研究計畫。取自

http://cdp.sinica.edu.tw/project/01/index.html

鍾明娟(2009)。資訊融入國中地理科教學之學習成效-以「人口」與「第一級 產業」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羅靜(2009)。ARCS 動機模型在中學多媒體課件設計中的應用。赤峰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25(12),178-179。

蘇芳如(2004)。國中地理科電化教學資源的設計與應用-以透明投影片(T. P.)

及簡報式軟體(Microsoft Powerpoint)之設計與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Driscoll, M. P. (1994).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Boston, MA : Allyn and Bacon.

Gabrielle, D. (2003).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y-mediate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on

motivation, performance,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Tallahassee, FL).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3137428)

Hu, Y. (2008). Motivation, usability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in a self-paced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Blacksburg, VA).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DP19570)

Hodges, C. B. & Kim, C. (2013).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TechTrends: Link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to Improve Learning,

57(4), 59-66.

Huett, J. B., Moller, L., Young, J., Bray, M. & Huett, K. C. (2008). Supporting the distant student: the dffect of ARCS-based strategies on confidence and performance. Quarterly Re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 9(2), 113-126.

Jokelova, A. (2012). Effects of Relevance- and Confidence-enhancing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suggested strategies, and statement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ourse satisfaction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a blended public speaking course.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 Mobile,

AL).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3546504)

90

Kacin, S. E. (2013). A design-based research study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motivational emailed messages to first year students.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Wayne State University, Detroit, MI).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3558177)

Kebritchi, M. (2008). Effects of a computer game 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class motivati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Orlando, FL).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3319249)

Keller, J. M. (2010). Motivation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 the ARCS

Model Approach. Boston, MA : Springer.

Khalid, M. (2004). Enhancing the mathematical achievement of technic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Brunei Darussalam using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package.

(Unpublished PhD,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erth, Australia). Retrieved from

http://espace.library.curtin.edu.au/R/?func=dbin-jump-full&object_id=15984&lo cal_base=GEN01-ERA02

Kirpatrick, J. M. (2007). Rela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motivational state and learning

effort to motivational appeal and learning outcomes in the use of an interactive computer-based multimedia program.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IN).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3296102)

Moller, L. A. (1993). The effects of confidence building strategies on learner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IN).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9403752)

Wang, J. (2000).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otivational design qualities of Web-based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ivile, TN).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9973521)

Wicks, P. A. M. (2010). MUVEing history into the 21st century: A study of student

motivation.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eKalb,

IL).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3404883)

Williams, M. L. (1994). Faculty development in distance education for contin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