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本節主要介紹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文獻,首先,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之意義、內涵、運用方式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程度做說明,接著,再針對資訊科 技融入地理科教學做進一步探討。

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

國內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的文獻,通常以「資訊融入教學」、「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與「電腦融入教學」等名詞最常被提及與界定(呂佳勳、賴苑玲,2010)。 至於何謂「資訊科技」,根據謝清俊(1997)的定義為「利用電子媒介所發展出 來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因此舉凡錄放影機、錄放音機、數位相機、VCD、

DVD 及影片、乃至於電腦和網際網路,都可涵蓋在內。雖然「電腦」、「資訊科

18

技」、「科技」這三個名詞所涵蓋的範圍有所差異,但在融入教學的意涵中,均強 調資訊融入各領域的新型態,常指電腦與網路相關科技,有別於傳統教學方法(王 全世,2000;呂佳勳、賴苑玲,2010)。而「融入」一詞(英文 implementation 或是integration)則意指教學應用的意思,也就是成為教學工具(徐新逸、吳佩 謹,2002)。有關「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內有眾多研究者及專家學者提出其看 法,以下按年代排列,各分述如下:

王曉璿(1999)認為資訊科技應用在各科教學活動中,需結合電腦化的新系 統及新的傳播方式於整合各教學活動的環節中。

張國恩(1999)提到「電腦融入教學」的意義係指教師運用電腦科技於課堂 教學上和課後活動上,以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 究」的精神,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王全世(2000)定義為:將資訊科技融入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 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教室日常教 學活動的一部分,並且能延伸地視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或程序,在任何時間與地 點尋找問題解答。

何榮桂(2002)認為教師在從事各領域的教學活動時,於適當的時機運用資 訊科技輔助教學,以提升學習成效。

徐新逸、吳佩謹(2002)認為教師教學時配合授課內容與教學策略之所需,

應用電腦多媒體網路的特性,將資訊科技視之為教學工具,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蕭英勵(2009)定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用系統化教學設計方式,推展資 訊使之自然而然融入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透過資訊科技的輔助,培養其主動解決 問題的能力,讓訊息資料能經過處理和轉化,進而促進學生高層次的思考,以達 成學習目標。

呂佳勳、賴苑玲(2010)指出資訊融入教學是將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上,而

19

資訊融入活動的時間點可以在教學前、教學中,及教學後的評量上,把資訊科技 視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在適當時機融入各個領域的教學活動當中,提昇教師的教 學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能力,使教學與學習的過程皆能 享受資訊科技帶來的便利性。

綜合以上的說明,「教學為主,科技為輔」是應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首要建 立的觀念,教學者不可忽略教學與學習的本質,須掌握教學理念、教學理論,配 合學生的特性與需求、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與環境需求,以及整合最 適用的教學科技媒體,落實在教學實踐上,至少需達成增進教師教學效能、提供 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歷程(沈中偉,2008;徐新逸、吳琬瑩、陳人慧,2004)。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

根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當取決於「教學需求而 融入」,為了避免落入「為融入而融入」的窘境,部分學者提出重要內涵以供思 考,以下將各要點分別列之:

為了能適切地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何榮桂、顏永進(2001)提出「5W」

的觀點,提供在進行融入教學前做一審慎評估,此即:

(一)為何融入(Why)

為何要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於所要進行的課程之性質、單元內 容,是否真有其必要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理解程度是否會因為資訊科技的融入 而提高?

(二)為誰融入(Who)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者與對象為何?教師本身已具備何種資訊素 養?學生具備何種資訊技能才能接受教師的融入教學?

(三)何時融入(When)

何時進行融入教學最有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時機並不局限於課堂教

20

學,舉凡課前準備乃至課後學習評量,皆是融入資訊科技的可行時機。

(四)何處融入(Where)

實施地點為何?是電腦教室或配有「教室電腦」的一般教室或特別教 室?電腦與學生人數的比例為何?教室是否具備相應的軟硬體設備?

(五)融入類型(What)

教學中可融入哪一類型的資訊科技?所能融入資訊科技類型均與課程性 質、教師及學生之資訊素養、與現有軟硬體設備密切相關。

何榮桂(2002)指出欲成功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須考慮下列三點:

(一)是否能改進教學,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師仍須完善規劃教學設計,須注意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否能改善教學 方法並提升學習效果,資訊科技只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輔助工具,並非全 部,切勿為融入而融入。

(二)依教材內容性質而定

學科教師應檢視教材性質,並衡量本身的資訊素養,才考慮是否實施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之中。

(三)融入教學的時間點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發生於教學歷程中的任一階段,廣義而言,課前準備、

實際教學以及課後評量,皆可融入資訊科技教學。

張國恩(1999)以進行電腦融入教學時的活動設計為例,建議設計融入教學 活動應考慮以下五個項目:

(一)需求性

教學活動中所應用的電腦資源必須滿足輔助教學的需求。

(二)可行性

考慮電腦融入教學時,必須注意學校現有資源應用的可行性。

21

(三)符合學習理論

電腦融入教學的目的除了提高學習動機之外,還應增進學習效果,故融入任 何方式必須滿足學習效果的提升。

(四)原始學科教材之結合程度

融入的教學資源與原始教材的差異不能太大,否則易造成學習者的認知負載 過重,其展現方式須考慮學科的表現內涵。

(五)資源性

須考慮融入的教學資源應容易取得與合法性,例如:注意智慧財產權。

此外,張國恩(1999)尚舉出六項適用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材範圍:

(一)抽象化教材轉成視覺化的教材

有些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識,例如數學領域的運算公式,常令學生學習動機低 落,但若能將數學函數以真實的圖形表現出來,將有助於學生理解,而視覺化展 現的工具當屬電腦,尤其電腦多媒體特性更能以多樣化的方式表達出易於理解的 效果。

(二)需要培育從事實物演練的經驗

部分教材需要讓學生實際操作練習以獲得經驗,如自然實驗與電路實作等,

而電腦輔助教學軟體即能應用於實際教學活動上,讓學生有練習的機會。

(三)學校無法提供問題解決的環境

課程中有些重要教學活動會用到校外資源或不易取得的資源,由於資源取得 不易致使教師忽略這些教學活動。透過網際網路所提供的多樣化資料庫,將使教 師易取得學校不易提供的環境資源,而有利於教學活動的實施。

(四)學校所欠缺老師的一些學科

現代課程愈來愈多元化與專業化,以致於學校部分學科欠缺專業化的師資,

若能利用遠距教學可彌補專業師資不足的問題,因而有助於學生接受課程學習的

22

完整性。

(五)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部分教材經由電腦重新編制成多媒體教案,結合文字、圖片、動畫、音效等 教材展現後,較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習集中並獲致較佳的學習效果。

(六)自我診斷與自我評量

利用電腦線上評量或診斷系統將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也可得到學生質的診 斷結果。

綜合以上論述,並非所有教學都非得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不可,實施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並不是為了融入而融入,也不是應學校要求而實施,而是應該評估 使用資訊融入教學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時,才依各種客觀條件著手進行準備、實 施教學與評量等,同時教師亦應具備資訊素養,才能擺脫傳統教科書的限制與傳 統空間的束縛,運用合宜適當的資訊科技來減輕教學負擔、提昇教學品質(王麗 雅、盧東華,2004)。

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

實施方式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發揮應有的功效的關鍵要素,例如:如何利用 電腦多媒體資源將選定教材呈現出來,或如何配合教學活動等。

張國恩(1999)提出一般教師常用的三種方式:

(一)電腦簡報的呈現

此種方式如同傳統的投影片教學,但須使用電腦簡報軟體製作。雖然簡報軟 體結合多媒體作多變化的展現,但不適當的簡報方式可能導致較差的教學效果,

為了提高學習動機與教學效果,教材的簡報須結合「有意義的多媒體展現」,意 指每一媒體展現須包含教學意義,對教師有輔助教學的功能,簡報使用過多或太 過複雜的媒體,可能會造成多餘效應(redundant effect)將引起認知負載致使學 習效果降低。

23

(二)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 instruction, CAI)軟體的運用

CAI 軟體可將抽象化的概念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或利用模擬軟體建立學習 環境以協助學生操作練習。評估適當的CAI 軟體可從以下幾個方向考慮,例如:

是否可考量優先採用、是否結合認知理論的學習環境、是否屬於視覺化或情境化

是否可考量優先採用、是否結合認知理論的學習環境、是否屬於視覺化或情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