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針對本研究之發現,提出下列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課程設計的建議

(一) 生死取向課程設計應與生活時事相結合

本實驗課程依據其教學目標,參考相關文獻設計,各課程皆有關聯性。且在 教材的選擇應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隨時修正課程內容以符合孩子的需求。

活動內容的討論可加入時事或生活經驗的分享,使學生獲得更完整的學習機會,

進而更懂得關懷生命與學習如何使生命更美好。

(二) 課程活動的安排應瞭解學生的認知發展

課程設計應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使其能主動學習課程內容,在教學方式應 採多元化,活動內容也應多樣性,使其能滿足不同的學生的需求。因此,在課程 多元化的進行方式能增進課程的互動外,更使學生有主動積極的學習的態度。

(三) 活動設計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討論與分享

學生在課程活活動上的分享討論,能讓學生表達意見與想法,但礙於時間的 分配使有些學生無法有效的發表,沒有機會聽聽他人的想法,是很可惜的。因此,

若能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必要的。

二、對課程實施者的建議

(一) 課程活動帶領的技巧

課程活動中發現在師生討論過程中,發言的學生都是固定某幾位學生,教師 應鼓勵其他學生發言,並給予立即的正向的回饋,以提高學生踴躍發言的意願。

83

(二) 相關教材資料的收集

相關教材應平時就多加收集,以利在課堂上隨時可以跟學生做互動討論以掌 握隨機的時機,多元化的教材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藉此教導學生正向的生命 態度以創造積極的人生。

(三) 多參與相關課程的教育訓練

在實施生死取向教育課程中瞭解課程設計、教材呈現、活動技巧等都需對生 死取向教育理念有足夠的認識。因此,教師參與生死取向課程訓練是相當重要 的,相關的師資培訓課程使教師對生命有更深得體會與感受,才能設計出適合孩 子的課程。

三、對學校的建議

(一) 生死取向課程納入學校課程中

本研究課程利用學生綜合活動時間進行教學的介入,生命教育為綜合活動內 涵之一。藉由在綜合活動課程中讓學生學習生命教育課程,以察覺生、老、病、

死之生命過程,進而體會生命的意義與存在價值,以培養珍惜自己與尊重他人的 生命,這些內容都跟生死取向課程有關。因此,學校應重視生命教育課程,行政 單位的協助將有助於生命教育的推展。

(二) 建立生死取向教育課程資料庫

完整的生死取向的資料庫能減少教學者找尋資料的時間,且透過資源的分享 讓有志從事生死取向教育的工作者可以貢獻自己的長才,加入推動生死取向教育 的行列。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的受試對象為國中一年級資優生的學生,在研究結果推論上宜謹

84

慎。對未來研究可嘗試增加不同的學習階段的資優生,對生死取向教育實施 的效果進行探討。

(二) 研究工具方面

研究工具大多為研究者根據自身的研究需要編制的,其代表性有限。因 此,對未來研究者若能擴大研究範圍發展適合國內常模化的生命教育量表,

以設計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工具。

(三)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方法在質的資料歸納上僅以學生的回饋單瞭解學生的想法,在訪 談尚未能有效的實施,建議後續研究者能進一步對學生、教師以及家長等對 象作深度的訪談,藉此歸納找出生死取向教育課程實施的困境。

(四) 課程設計方面

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裡,課程設計應更深入且有組織的將課程觀念完整得 呈現清楚,並在活動討論時間的安排應有充足的時間使學生加深課程的認 識。

(五) 教學方式方面

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以研究者自編的課程來進行教學。在課程活動呈 現方式,採用了分組討論、角色扮演、主題繪畫等方式進行,學生有不錯的 反應,但也有學生希望可以多點活動。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在教學方 式上多點變化,設計符合課程內容的活動以提升學生專心學習以及積極參與 的態度。

(六)教材收集方面應多元

在課程活動上教材的呈現是很重要的,參考了許多文獻和研究者多方收 集編製而成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反應若課程能提供某方面的資料會更 好,例如:相關的主題音樂、書籍、詩等,會讓我們可以更加喜歡課程。

85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行政院衛生署(2002):衛生統計。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主計處(2004):近十年人類平均壽命概況。2004 年 12 月 14 日。

http://www.dgbas.gov.tw/fp.asp?xItem=9008&ctNode=3233

江慧鈺(2001):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探討:比較分析與詮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余淑娟(2001):國小學童的死亡教育課程設計及其實成效研究。台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 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長益(2002):死亡教育團體對國小學生死亡態度影響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 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輪文,未出版,台中縣。

吳青陵、鄒韻淇、陳偉仁(1998):生死教育如何教?理論、課程與應用。資優教 育季刊,69,30-39。

巫珍宜(1991):青少年死亡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佩怡(1996):台灣地區大學生失落事件、失落反應與調適行為之描述性研究-以北部四所大學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9(1),27-54。

李宛宸(2005):生死教育教學對國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影響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憲三(2002):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生死教育課程規劃及教學之探討。私立南華大 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開敏譯(1995):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素霞(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

86

之實驗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千琪(2003):生死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死亡概念、死亡焦慮、生命 價值觀之影響。臺南師範學院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未出版,台 南市。

邱碧惠(2003):多元化教學的生死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 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胡淑媛(1992):青少年自殺傾向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紀孟春(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生生死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私立南華大學 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侯南隆(2000):我不是壞小孩─喪親少年的生命故事與偏差行為。南華大學生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1998):高雄市國中生死教育手冊。高雄市教育局。

孫振青編譯(1993):成長的最後階段。臺北:光啟出版社。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陳偉仁(2002):文學的閱讀,死後的敘說-資優兒童死亡世界的展露。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偉仁、張玉珮(2001):生命教育教學設計-以資優生為對象。資優教育季刊,

80,31-36。

陳增穎(1998):青少年的哀傷反應及其對諮商與輔導的啟示。學生輔導通訊,54,

70-83。

陳芳玲(2002):生死教育與悲慟輔導:我的教學經驗與省思。載於林綺雲主編生 死教育與輔導(pp.18-35)。臺北:洪葉出版社。

87

陳思先(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之分析。2005 年 5 月 1 日取自財團法人國家 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資料。網址: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4/EC-B-094-003.htm

陳世芬(2000):兒童及青少年死亡概念內涵與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彥良(2002):死亡教育課程對喪親國一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以嘉義市兩國中 一年級學生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淑美(1989):兒童死亡概念發展之研究與其教育應用。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淑美(1990):「未之死,焉之生」—死亡教育之探討。現代教育, 5(4),91-99。

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死亡概念與死亡態度之研究:質的分析。高雄師大學報,

4,141-193。

張淑美(1995):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出版社。

張淑美(1997):從兒童與青少年的死亡概念與態度談死亡教育與自殺。教育研究,

8,33-40。

張淑美(1998):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兼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方向。教育 學刊,14,275-294。

張淑美(1999a):中小學生生死教育課程之規劃與實施。「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 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371-378。

張淑美(1999b):誰來教孩子死亡真相教師教導學生死亡課題的準備與原則。高 師文教,66,93-97。

張淑美(2000):論生死教育在我國實施的需要性與可行性。教育學刊,16,

284-304。

張淑美(2001):中學「生命教育」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88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梅虹(2004):近十年台灣與歐美地區死亡概念的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高賓(2002):單親青少年失落諮商歷程中情緒轉變之分析。屏東師範學院教育 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莊淑茹(2001):死亡教育課程對護校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正鶴、張淑美(1990):揭開死亡神祕的面紗-探討兒童及青少年的死亡概念。

國教研究雙月刊,12,41-44。

黃天中(1991):死亡教育概論 I-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究。臺北:業強出版社。

黃天中(1992):死亡教育概論 II。臺北:業強出版社。

黃禎貞(2002):生命魔法師-國中生死亡教育課程設計與評價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禎貞(2002):生命魔法師-國中生死亡教育課程設計與評價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