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死亡教育的內容與課程設計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死亡教育的內容與課程設計

壹、死亡教育的內容

一、死亡教育的目標

死亡教育的目標無一定的標準且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而不同有所不同,專 家學者也提出了對死亡教育的目標。學者張淑美(1998)歸納綜合國外學者對死亡 教育目標的看法如下:

(一)1979 年 Knott 學者提出的「資訊分享」、「調適的行為」、「價值澄清」等三 個層面(Eddy& Alles,1983)。

(二)1985 年 Wass 學者則認為不管任何層次的死亡教育課程,有三個目標是不變 的,也是許多此一領域的先驅所共同認可的,亦即:(1)接受死亡相關的訊 息;(2)發展處理與面對死亡相關事件的能力與技能;(3)澄清與培養個人的 價值(Wass,1994)。

(三)1977 年 Corr 等學者指出死亡教育可綜括為幾個層面:認知的、情感的、行 為與價值的,是不同的情況而各有著重。

Morgan(1997)參考 1977 年到 1997 年間的文獻整理出七項死亡教育的目標:

(1)死亡不在為禁忌的話題;(2)增進人們對瀕死的瞭解與瀕死時的安適;(3)教 育死亡的相關課題,使其能將死亡所引起的焦慮恐懼降至最低;(4)認識哀傷的 動力;(5)瞭解自殺的後果,並有能力與有自殺傾向的人互動;(6)瞭解死亡或瀕 死相關的社會資源與組織;(7)瞭解不同文化對死亡觀點的異同,進而培養對自 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的死亡觀點的自我察覺能力。

張淑美(1990)歸納 Leviton1977 年和 Gibson 等人在 1982 年對死亡教育目標 的主張,予以整理出下列五項:

(一)使兒童及青年瞭解有關死亡及瀕死等方面的基本事實。

24

(二)使個人能獲得有關醫學及葬禮等方面的知識及訊息。

(三)幫助個人澄清社會上及倫理上的一些有關於死亡的主題。

(四)使兒童及青年能坦然面對重要他人以及自己的死亡,進而能有效 地處理這些死亡事件。

(五)透過審濾個人的價值及先後緩急的人生目標,以增進生活的品質 並提升生命的意義。

綜上所知,死亡教育幫助學習者瞭解死亡的基本知識和省思人生的價值與意 義。更重要的是,生死議題存在生活中,應學習和真實生活充分結合,不是培養 理論專家,而是培養具備反思能力並能活用的實踐家(陳芳玲,2002)。

二、課程的內容

Corr 等學者在 2000 年提出,死亡教育的內容可以由人們所知到的、所感覺 到的、所表現的以及價值觀四個像度來闡述。因此死亡教育的內容可分為認知、

情意、行為與價值四方面,而每個死亡相關教育單元活動可以著重一個層面或結 合多個層面,但是一個階段性的死亡教育課程通常必須包含認知、情感、行為與 價值四方面(引自黃禎貞,2002):

(一)在認知方面:死亡教育提供各種死亡事件與經驗的相關資訊,並利用相關資 源協助瞭解、討論,促使學習者瞭解並能統整相關資訊與經驗。

(二)在情意方面:死亡教育藉以哀傷情緒的分享、討論、學習如何面對死亡、瀕 死與哀傷,以適當的方式處理哀傷與失落的情緒。以適當的態度關懷遭遇親 人死亡的失落者。

(三)在行為方面:瞭解哀傷的正常行為情緒反應,適當表達或協助他人表達處理 哀傷情緒,面對瀕死者給予適當的對待與尊重。

(四)在價值方面:澄清、發展、確立生命的重要與目的與價值,藉由死亡的正面 意義肯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張淑美(1998)茲綜合學者的看法(Corr & Balk,1996;Corr et al. ,1977;

25

Leviton,1969;Eddy & Alles,1983;Hart,1976;黃松元,1989;黃天中,1992),

歸納出如下的內容:

(一) 死亡的本質及意義:

1.哲學、倫理及宗教對死亡及瀕死的觀點。

2.死亡的醫學、心理、社會及法律上的定義或意義。

3.生命的過程及循環;老化的過程。

4.死亡的禁忌。

5.死亡的泛文化之比較。

(二) 對死亡及瀕死的態度:

1.兒童、青少年及成年人對死亡的態度。

2.兒童生命的概念。

3.性別角色和死亡。

4.瞭解及照顧垂死的親友。

5.死別與哀悼。

6.爲死亡預作準備。

7.文學及藝術中死亡的描寫。

8.寡婦、鰥夫和孤兒的心理調適。

(三) 對死亡及瀕死的處理及調適:

1.對兒童解釋死亡。

2.與病重親友間的溝通與照護:對親友的弔慰方式,「安寧照顧」(Hospice) 的瞭解。

3.器官的捐贈與移植。

4.有關死亡的業務:遺體的處理方式、殯儀館的角色及功能、葬禮的儀式和 選擇、喪事的費用等。

5.和死亡有關的法律問題,如遺囑、繼承權、健康保險等。

6.生活型態和死亡型態的關係。

26

(四) 特殊問題的探討:

1.自殺及自毀行為。

2.「安樂死」。

3.意外死亡:暴力行為。

(五) 有關死亡教育的實施方面:

1.死亡教育的發展及其教材教法的研究。

2.死亡教育的課程發展與評鑑。

3.死亡教育的研究與應用。

總而言之,死亡教育的內容是彈性多樣的應視教育對象、時間、場地以及目 標的不同而加以調整。綜合以上專家對死亡教育內容的看法,可以歸納出適合國 中生死亡教育的內容如下:

(一)認知方面:死亡的定義;瞭解死亡相關的社會資源;瞭解死亡及瀕死的相關 事實;生命的週期變化等。

(二)情意方面: 死亡、瀕死及哀痛的情緒;安寧照護;不同年齡層對死亡的態 度;對死者的態度;對失落者的關懷;關懷瞭解瀕死者等。

(三)行為方面:死亡及瀕死的處理的調適;對失落者的關懷與協助;死別與哀悼;

遺體的處理方式等。

(四)價值方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體驗文學、哲學、藝術領域中對死亡的感受;

思考爭論性的議題,如墮胎、安樂死、自殺與自傷的行為;對生死問題有所 深思等。

三、死亡教育課程設計

在國內死亡教育課程設計最早提出看法的學者黃松元(1988)認為在發展死 亡教育課程時,應重視 6W 的設計:1.為什麼(考慮目標為何)?;2.什麼(課程內 容)?;3.何處(實施的場所)?;4.何時(什麼時間實施)?;5.誰教(教師應具備 的條件)?;6.如何(教學方法)?

27

在設計死亡教育課程時,除根據一般的設計原則外,更提出國內生死教育課 程設計的前提與要素如下(張淑美,2001):

(一) 課程設計的前提

1.配合教育者的認知發展與需求 2.配合教學者的知能專長

3.配合學校與社區的資源與設備

4.配合課程性質:是獨立設科?抑或相關課程中實施?

(二) 課程設計的內涵與要素 1.Whom (教給誰,受教對象)?

2.Why (目標為何)?

3.What (內容)?

4.Where (實施的場所,以及在那些課程中實施)?

5.Who (誰教?教師的知能與條件為何)?

6.When (教授的時機?是正式課程中教學或隨機教學)?

7.How (採用的教學模式與方法為何;如何評量)?

因此,一個符合實際需要的課程應以有效的溝通為基礎先傾聽學習者,給予 他們表達對死亡的瞭解與接受的機會,從這樣的互動溝通中得到課程設計的線索 在進行規劃。

因此,資優生的死亡教育課程設計在相關研究中,吳青陵、鄒韻淇、陳偉仁 (1998)依照趙可式生命三幅度內涵:生理生命、內涵生命與超越生命,設計一套 資優生死教育的課程,包含何謂死亡、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尊重生命、生涯規劃 由易而難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學習生死教育。

四、死亡教育的教學實施

(一) 教學者的基本條件

許多死亡教育學者均非常慎重的呼籲死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師應自己先 具備正確的、健康的、自然的態度,並對死亡教育的內容、實施方法有基本的瞭 解,才能引導學生自然而正確地瞭解死亡 (張淑美,1998、1999b)。茲歸納如下:

28

1. 教師先要檢視自己對死亡的感受,坦誠地敘述即表達出來,才能真切、自然 的告訴兒童什麼是死亡。

2. 瞭解學生對死亡的概念與情緒反應的發展階段,進而配合學生認知、情緒,

給予適當的課程安排及教導。

3. 能敏銳地察覺並深切地認識社會中的種種變遷,及其對於人類死亡事件有關 之態度、行為、法律及制度上的影響。

4. 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有充分瞭解,以便能成功的教導學生。

5. 從不同的宗教背景討論,使學生發展不同的學習經驗,選擇適合的心靈寄託。

6. 善於運用「同理心」,傾聽學生所言、所思、所感,以其瞭解的用語和學生 溝通。

死亡教育的主要目標既然是欲從知識訊息、自我意識覺醒、溝通助人技巧等 三方面來幫助他人(黃天中,1992)。所以從事死亡教育的老師,除了具備死亡的 知識與教學技能之,也須有諮商的基本能力與技巧(Levition,1997,引自張淑 美,1998)。

Lendrum 與 Syme 在 1992 年指出諮商人員必須具備三項條件:自我覺察、有 關死亡與失落的理論與模式、方法與技術(引自吳秀碧,1998)。茲要點說明如下:

1.自我覺察:死亡焦慮的引發並不需要親臨其境,在觀察或聽取他人的死亡事 件,便能引起個人的死亡焦慮。在與當事人工作之中,最容易引發諮商員三 種有關的死亡焦慮:1.個人未完了的失落事件,如同年喪親的經驗;2.擔心 個人的失落,如害怕失去自己父親的人;3.覺察自己的死亡與生存焦慮。

若不能知覺在會談中個人被引發的死亡焦慮,可能導致諮商 員從諮商關係中退縮,或妨礙其他協助當事人探討隱藏的情緒。

2.有關死亡與失落的理論與模式:在中小學從事悲傷諮商的諮商員或輔導教師 必須認知兒童或青少年悲傷的心理歷程、悲傷的反應特徵、喪親對兒童與青 少年的影響、失去同儕的青少年反應等各種知識,便於瞭解當事人的問題和 需要。此外,諮商員也需要特定的理論作為個人諮商的依據。

29

3.方法與技術:諮商的技術即諮商員實際上用以處理當事人的行為。諮商員在 參與訓練課程時應透過經驗是與實驗式的學習才能發展諮商中適當的行為。

另一方面在技術學習的訓練過程,不宜強調個別技術,必須學習將有關的技 術加以統整使用於會談過程,才能減少僵化和虛偽第單純技術操作。

(二) 死亡教育教學方法

死亡教育的實施方式以教導式和以學生為主的經驗分享兩種方式(張淑美,

1996),且實施場所包括家庭、學校與社會(張淑美,1998)。在學者劉明松(1997) 歸納多位學者的看法,將死亡教育的實施方式茲列如下:

1. 講授法:由教師透過投影片將有關主題或知識向學生說明、解釋。

2. 欣賞討論法:包括團體討論和小組討論的方式,透過各種視聽媒體以及報章 雜誌等的欣賞與討論。

3. 隨機教學法:生活上發生有關死亡的事件,如班上同學之死亡事件,以此死 亡教育之教材,隨機較學。

4. 模擬法:角色扮演、情境模擬想像、以及故事主角模擬想像等方法。

5. 閱讀指導法:閱讀有關的圖書、故事及詩文等教材一起討論和心得分享。

5. 閱讀指導法:閱讀有關的圖書、故事及詩文等教材一起討論和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