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結果與討論,以及研究過程中的發現,提出以下建議做為教學及未來 研究的參考。

壹、對於教師的建議

一、資訊時代激盪教師省思與進修,以提升藝術適性教學之知能

在資訊時代不斷創新科技的震盪下,電腦科技帶來另一種教學活動的模式,教師 應不斷透過進修管道提升基礎軟體教學、軟體整合教學與文化素養之知能,而新科技 喚醒了教師對兒童繪畫表現覺察敏銳度的省思,在了解兒童的先備知識和技能的前提 下,教師應給予鷹架支持並適時提供媒材介紹與表達技巧的指導,以助益表現更多元、

創新的繪畫表現。

二、認同藝術繪畫對特殊兒童身心之助益,積極規劃相關課程

特殊兒童可能拙於語言表達,但自由畫的活動中,能藉由繪畫提供情緒抒發的管 道,具有淨化情緒的功能;另一方面,教師配合兒童的生活經驗擬定繪畫活動的主題,

兒童必須喚醒對當下或過往生活經驗的回憶與影像,也提升對生活環境中形象特徵的 觀察敏銳度。本研究之智能障礙學生樂於從繪畫活動的過程中傳達內心的想法與對生 活的發現,將生活中的感動主動地表現出來,因此教師應積極規劃相關課程提供情緒 表達與經驗統整的機會。

三、結合學校、家庭、社會力量豐富兒童生活經驗,蒐集兒童繪畫作品記錄成長脈絡 本研究發現切入生活經驗與開放性的題材能讓受試者自由詮釋的繪畫的主題,影 響受試者於獨創、情感與態度…等情意表現上呈現較大的差異性。教師在繪畫教學的

課程規劃上採生活化原則,除了配合學校的行事曆、啟智班級每學期擬定的單元教學 主題,並整合學校與社區環境可用的人力與物力…等資源,積極安排校外教學,應能 豐富特殊兒童的生活經驗。家庭背景所能提供的資源對於兒童的先備知識有相當大的 影響,因此繪畫題材的選擇應考量兒童的生長環境與背景。此外,透過持續、有計畫 地蒐集兒童的繪畫作品,不僅是提供老師與家長了解兒童成長脈絡與心情故事的有力 輔助資料,無形中也紀錄了兒童進步的痕跡。

四、教師考量媒材的優勢與限制加以整合電腦繪圖與傳統媒材,開發與運用教學媒體 提升教學成效

在科技日新月穎、資訊豐富的時代裡,教師應勇於嘗試使用新的媒材來指導兒童 創作,以滿足兒童喜愛變化與摸索的天性。限制學生只使用一種材料,會剝奪學生在 創作及實驗中發現如何控制材料變化的新奇感,以及發現美的秩序的機會(呂燕卿,

1994)。因此教師必須了解電腦繪圖與傳統媒材的特性,除了為兒童選擇適用的媒材 與安排機會讓學生熟悉工具使用之外,若能夠在繪圖過程的關鍵點給予提示、解釋與 技巧性的示範,則可以避免讓學生產生學習上的挫折感。

在色彩的運用上建議教學者考量兒童是否有足夠的色彩認知,由於電腦繪圖跨越 了調色認知上的限制,透過點選顏色盤的方式即可進行著色,因此對於初學者可先應 用電腦繪圖進行繪畫,可以從重複點選更換色彩的過程提高色彩搭配的表現,在兒童 累積成功運用多種色彩的經驗之後,教學者則可再指導兒童運用傳統媒材進行繪畫,

過程中逐步建立兒童的調色概念與經驗調色過程中色彩變化的奇妙。

教學者若以提升兒童學習動機為教學之重要考量,研究者發現電腦繪圖因為具有 剪貼、複製、放大縮小的功能,對於繪畫能力不佳的同學可自由組合與拼貼影像,為 創作增添更多的可能性。此外,電腦繪圖擁有模擬傳統媒材筆觸的功能與效果,加上 研究中發現復原的功能讓兒童能夠在沒有顏料耗費的考量下盡情創作,讓兒童不但從

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創作的樂趣也提升了學習動機。

另外,兒童的手眼協調與手部功能是選擇電腦繪圖與傳統媒材的重要考量因素,

兒童進行電腦繪圖之視覺感官不同於傳統媒材以紙張作畫的經驗,若兒童本身電腦技 能不足,而教學者或電腦繪畫設備的限制下無法提供可以彌補兒童手部功能不足的相 關輔助科技,在此情況下貿然讓兒童使用電腦繪圖將有礙於繪畫能力的表現,尤其是 作品線條的品質與主題細節描繪上都造成許多的限制。

每種藝術媒材都有其優勢與限制,因此透過整合媒材的過程可取長補短,即善加 運用每種媒材的優勢並降低媒材的限制。就整合電腦繪圖與傳統媒材的方法而言,可 透過「列印」的動作可將電腦繪圖作品轉換為傳統媒材中繪圖畫紙的用途;透過「掃 描」的動作可將傳統媒材作品轉換為電腦繪圖中螢幕圖面的影像,如此重複於作品上 應用另一種媒材繪畫,即可進行不同媒材實務應用上的結合。

此外,教師也可運用單槍投影機播放學生作品,抑或使用電子白板…等其他輔助 教學之教學媒體,能夠立即以視覺效果呈現師生討論與修改圖片的結果,不僅能提高 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也能開拓新的繪畫風格。藝術媒材的整合需要教師於教 學前審慎的評估,為各種教學媒體找到適當發揮的位置,善用教學媒體能夠提升學習 成效,也助益兒童開創繪畫表現的新風格。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從探討相關文獻中各家學者對繪畫表現的定義與涵蓋的評量標準尚無統一的共識 與定論,因兒童繪畫表現涵蓋多元的面向,本研究自編量表尚無法涵蓋所有兒童 繪畫表現的面向,期望未來研究可編製一套適合評量繪畫作品之工具,提供教師 未來於繪畫教學或評量時之參考。

二、本研究中受限於時間與人力的限制,基線階段僅安排三週自由畫的活動,受試者 於部份評量項目基線階段的表現尚未呈現穩定,即介入實驗處理。更完善的實驗

設計應延長基線階段,使五個評量項目的繪畫表現之趨向都趨於平穩後,再介入 實驗處理,基線階段的時間安排實為本研究不足的地方。

三、本研究以智能障礙兒童為研究對象,就電腦繪圖軟體與繪圖工具的選擇方面,研 究者將點選、操作軟體步驟的複雜性和難度都列入考量,在簡化與彈性調整的原 則下,本研究於準備階段先提供受試者認識工具使用方式的課程,僅設定讓兩位 受試者熟習小畫家繪圖軟體中部分的繪圖工具與復原功能,並未全盤介紹電腦繪 圖之複製、剪貼、延展、翻轉、開啟圖庫以應用現成圖檔、自訂色彩…等功能。

電腦繪圖軟體介面的複雜度、點選步驟和操作流程,是否影響特殊兒童的操作能 力與接受度,有待後續研究進一步的探討。

四、本研究電腦繪圖為達聚焦性而鎖定一般滑鼠為操作的介面,後續研究可嘗試不同 的輸入介面,如:筆型光學鼠、觸控螢幕、數位板…等輸入介面做深入的研究;

另外也可嘗試運用不同的傳統媒材進行研究探討,如:彩色筆、水彩、廣告顏料…

等。

參 考 文 獻

壹、中文部分

方彩欣(2000)。電腦平面藝術創作空間。臺北:雄獅美術。

王德育譯(1991)。創造與心智的成長。臺北:三友。

王獻樟(1995)。平面設計行業應用電腦繪圖所需知識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儷霓(2006)。比較滑鼠與觸控筆操作在不同繪圖任務之績效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 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古信鳳(2005)。電腦繪圖應用於視覺藝術繪畫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 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任慶儀(2001)。多元評量的設計。國教輔導,40 (5),49-56。

吳仁芳(1993)。兒童繪畫造型與色彩表現特徵。國教月刊,40,9-17。

吳志誠(1992)。電腦繪圖設計。臺北:新形象。

吳淑芬(1998)。問題解決策略在電腦繪圖教學上的應用、檢討與追蹤。行政院國科會專題 研究報告,計劃編號:NSC88-2516-S-153-001。

吳惠琴(2004)。幼兒繪畫表現形式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原住民及一般幼兒為例。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鼎武、瓦歷斯(1998)。電腦動畫基礎。臺北:松崗。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五南。

李坤崇(2000)。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心理。

李堅萍(1998a)。美術教育教學運用電腦教學媒體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42,32-37。

李堅萍(1998b)。電腦科技與美術教學的結合-影像處理。教師之友,39(42),4-7。

李堅萍(1998c)。電腦影像處理軟體於美勞教學之探討。國教之聲,32(2),6-8。

李堅萍(1999)。電腦影像處理科技解決美術教學作畫模擬問題之策略探討。載於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舉辦之「八十八學年度師範校院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美勞教育組(頁307 -324),臺北市。

李堅萍(2001)。電腦科技應用於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發揮教學統整之功能。國 教天地,143,41-45。

李樂華(2000)。資訊科技與美勞教學。載於基礎美育:理論與實踐(頁95-98)。香港:香港 教育學院。

呂桂生(1993)。臺灣地區國小兒童美勞科人物繪畫、塑造表現能力研究。臺北縣:臺灣省 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呂淑碧(2007)。影像在國民小學色彩教學評量應用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筱晴(2002)。從科技與人文的聯動關係探討數位科技融入藝術教育之人文落實。2007年

呂筱晴(2002)。從科技與人文的聯動關係探討數位科技融入藝術教育之人文落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