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研究發現與結論做下列的建議,希望提供日後教學者與研究者作為參 考,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建議

(一)課程編排方面:為求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整體性,應該設計完整的書面 資料,包含身心學理論與課程內容,才能給予學習者一個全面性的概 念,對柔道選手會有更持續性的幫助。

(二)身心動作教育因為多屬於向內探索的身體活動,因此偏於靜態,容易讓 運動員感到枯燥,因此可以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探索活動,或增加偏 重於動作質感、節奏的探索課程。

二、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學者的建議

(一)教學指導方面:在教學中,因經驗不足,無法預先知道多數人容易犯的 錯誤,而錯過糾正的時機。因此應該在研究前,進行動作教學的訓練或 找出動作的困難點。

三、對教練應用在柔道訓練的建議

(一)可以將本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分類實施於柔道訓練的前、中、後,身體探 索活動可以安排在熱身操裡,在探索身體的過程中,了解當日的身心狀 態,身體構圖可以應用在柔道動作教學的時候,與技術做連結,但這個 部份的困難度較高,也可以把身體構圖變成一個訓練之外的補充課程,

讓選手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思考自己的身體使用方式,So-tai 技巧則適合 放在訓練之後收操,透過So-tai 技巧調整身體結構,不但能放鬆身體,

且可以增加選手身體狀態的恢復效率,減少因為身心倦怠而造成運動傷 害的情況。

(二)此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該與柔道技術做連結,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念 融入柔道訓練當中,以期增進柔道技術,

四、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一)本研究以柔道選手為主要研究對象,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的針對不同 的類型的運動選手,以瞭解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運動選手的實施成 效。

(二)可透過定性分析或比賽中的標記分析兩種研究方式探討此課程對柔道 選手在技術及運動表現上的影響。

(三)可以探討身體覺察能力的提升對於運動員心理狀態的改善情況。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上村春樹(1995)。柔道教室。日本:成美堂出版。

尤瀅潔(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柔道運動員身心狀態之效果研究。國 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王偲潔(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不同專項運動員運動能力及身體自我概念 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王德正(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大學羽球選手肩關節疼痛之研究。國 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田麥久(2001)。論運動訓練計畫。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全 日 本 柔 道 聯 盟 (2003 )。 What’s 柔 道 。 Retrieved November 6 。 2003 。 http://japanese.judo.or.jp/japanese2/what/skill.html。

江正發(2006)。身心動作教育對大學女性學生經痛改善效果之研究。國立臺東 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余民寧(200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三民。

李安東(2006)。柔道每下愈況,杜哈亞運中華老將精兵出擊。2006 年 11 月 24 日,取自:中央通訊社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124/5/74sd.html 卓子文(2001)。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的

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大豐(2001)。探索與體驗身體智慧的學問-身心學(Somatics)。東師體育,8,

42-47。

林大豐、劉美珠(2003)。身心學(Somatics)的意涵與發展之探究。臺東大學 體育學報,1,249-272。

林大豐、劉美珠(2004)。身心度做教育應用在「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之研究-以身體構圖(Body Mapping)的教材發展為例。臺東大學體育學報,2,

105-132。

林大豐、劉美珠(2005)。身心教育課程應用於改善運動員下背痛之效果研究。

載於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頁178-197)。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季福(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覺察能力開發與改善學童脊柱側彎效 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林季福(2005)。身心動作教育之Body Mapping 教材應用於健康與體育課程之研 究。載於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頁57-70)。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志峰(2004)。2000年雪梨奧運男子柔道賽各量級比賽得分內容之分析。國立 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良維(2001)。身體自覺-太極導引路上游泳。臺北市:時報出版。

張葆欣、葉鳴、周道宏、張富岩、張學峰(2006)。”健身關節操”對男子柔道運 動員柔韌素質、平衡能力、體脂影響的實驗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學報,18

(5),52-54。

張鈴(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改善女子競技體操選手下背痛之效果研 究。載於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之「2006 年國際體操教練暨訓練科學研討會」

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曹雯芳(2007)。身體覺察能力量表編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東縣。

許吉越、廖俊強 (2006)。“2005 年亞洲青年柔道賽”綜合析論。大專體育,84,

59-64。

許成源、陳雍元、鄭吉祥(1996)。柔道身體基本素質訓練模式之探討。臺灣體 育,85,35-37。

許語喬(2009)。彼拉提斯課程對增進射箭選手專項技能與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 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郭美菊(2004)。「坐姿八式動禪-身體覺察訓練」對青少年身心覺察能力影響之 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怡真(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國小的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 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陳相榮(1988)。運動生理學。台北:精華出版社。

陳雍元、朱守鳳(1998)。柔道運動員面對競賽壓力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52-59。

曾照薰(2004)。中國舞蹈腕手動作之生理解剖學分析。藝術學報,75,263-279。

馮百躍(2005)。論舞蹈訓練中的合理「放鬆」。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3,

77-80。

黃武雄(1987)。柔道學理新詮。臺北:健行文化。

黃呈堯(2004)。柔道訓練。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縣。

黃瑞琴(198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楊廣銓(2005)。舞蹈融入南湖高中排球校隊訓練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過家興(1998)。運動訓練學文集。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劉美珠(1994)。舞者動作質感訓練的良方-太極拳。中華體育,7(4),66-71。

劉美珠(1998)。身體像是....從身體的隱喻(Body Metaphors)看動作教育。大 專體育,36,119-125。

劉美珠(2000)。身心技巧在運動訓練上的應用。運動科學及運動訓練整合實驗 計畫報告書,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印製。

劉美珠(2002)。彼拉提斯技巧(Pilates)簡介。東師體育,9,18-28。

劉美珠(1999)。身心適能。中華體育,16(4),134-141。

劉美珠(2003)。身心教育課程的實施對溜冰訓練之效果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 報,14,51-68。

劉美珠(2006)。“身的對話-身心教育(Somatic Education)。2006 年暑

劉美珠、林大豐(2007)。身心學(Somatics)概論。載於體育理論基礎經典叢 書(上)(頁149-186)。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麗萍、劉長江(2004)。男子柔道運動員生化指標和免疫功能的研究。解放軍 體育學院學報,23(1),103-105。

劉美珠、林大豐(2003)。身心動作教育之應用研究:開發體操選手身心覺察能 力對改善運動傷害之效果研究。92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83-193。

蔡琇琪(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靜定、放鬆效果之行動研 究-以呼吸覺察活動方案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東縣。

蔡憲清(1988)。運動訓練與指導教材。台北:中華民國體育進會。

鄭吉祥(1992)。柔道運動訓練與實際。臺北:中一。

盧彥丞(2002)。柔道「破勢」動作過程運動學詮釋。中華體育,16(3),59-66。

醍醐敏郎(1987)。柔道教室。臺北:聯廣。

謝秀芳(1995)。談柔道運動的體能訓練。國民體育季刊,25(4),77-83。

謝秀芳(1998)。女子柔道競技優勢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運動科學教練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菁珊(2004)。彼拉提斯Pilates塑身新風格。臺北市:麥田。

蘇朱民(2001)。動中的領悟-準諮商員參加「身體覺知訓練課程」後之身體、身 心互動覺察改變經驗及其影響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 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英文部分

Brooks, G., Fahey, T., White T., & Baldwin, K. (2000). Exercise physiology: Human bioenerge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Boyce, B. A. (1991). Beyond show and tell-teaching the feel of the movement.

JOPERD, 62(1), 18-20.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eorge, M. (1998). Learn to relax. Duncan Baird Publishers.

Heggie, J. (1980). 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 and skiing. Somatics, 2(4), 46-47.

Hanna. T. (1983). The body of lif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Hanna, T. (1970). Bodies in revolt: A primer in somatic think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Hanna, T. (1986). What is Somatics-Part one? Somatics, 5(4), 4-9.

Hanna, T. (1977). The somatic healer and the somatic educator. Somatic,1(3), 48-52.

Johnson, D. H. (1994). The way of the flesh: A brief history of the somatic movement.

Noctic Science Review, Spring, 26-30.

June, K., & Aaron, L. (2004). Pilate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 natural fit.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5(4), 34-51.

Knaster, M. (1996). Discovering the body’s wisdom. Human Kinetics.

Kogler, A. (1995). Yoga for every athlete: Secrets of an Olympic coach. St. Paul:

Liewllyn Publications.

Kentta, G., & Hassmen, P. (1998). Overtraining and recovery: A conceptual model.

Sports Medicine, 26(1), 1-16.

Keleman, S. (1981). Your body speaks its mind. Berkleye, CA: Center Press.

Langford, E. (1999). Mind and muscle, 17-20. Leuven/Apeldoorn: Garant.

McKenzie, D. (1999). Markers of excessive exercise. Cimath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4, 66-73.

Rintala, J. (1991). The mind-body revisited. Quest, 43, 260-179.

Suinn, R. M. (1986). Seven steps to peak performance. Toronto Lewistom. NY: Wm.

C. Brown.

Howell, H. (1982). Somatic education in public school. Somatics, 4(1), 34-38

Hee, D., & Peper, E. (2003). Biofeedback and breath training: How breathing improve my tennis game. Somatics, 17(2), 42-44.

 

附錄一

教學省思日誌

第 週 教學省思日誌 教學日期時間: 年 月 日 上課內容紀錄 發現心得 教學修正

教學內容簡述

學生學習情況

教師反省

附錄二

觀察員紀錄表

問題內容 觀察者意見

有關教材內容與設計

教師教學行為方面

師生互動情形

學生上課表現

對本次教學的總評

對本次教學的建議

附錄三

學生課後回饋單

主要課程 上課內容記錄 上課心得 課程建議

身體檢視 身體彩繪 丹田呼吸法

身體構圖 操体技巧 彼拉提斯

意象練習 自由練習

放鬆 自我調整 課程複習 小組討論

附錄四

訪談大綱

主題一 身體使用

1.是否常常檢視自己所處的姿勢,是否帶來身體的不適?

2.在運動時,你有經常能察覺到所使用的動作是不是容易受傷?有哪些動作?

3.你知道自己平時的動作型態。例如:快、慢、柔、急…等動作?

4.你知道自己習慣做哪些面向的動作。例如:前-後;左-右;對角…等?

5.當你上身向前捲屈時,可以清楚察覺到主要活動的關節部位?你能清楚感受到 脊椎的活動?除此之外,你可以感受到哪些部位的活動?

5.當你上身向前捲屈時,可以清楚察覺到主要活動的關節部位?你能清楚感受到 脊椎的活動?除此之外,你可以感受到哪些部位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