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柔道選手特性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柔道選手特性之探討

本節探討柔道選手訓練要素,及柔道技術相關研究,以了解柔道選手在輔助 訓練上的需要。

一、柔道選手訓練要素特徵

中華民國柔道協會(2001)對國外其他國家柔道分析指出,亞洲地區目前世 界上柔道水準最高的是「柔道王國」-日本,其所追求的目標是「一勝的柔道」,

即是在選手比賽中以全勝的姿態結束比賽;日本在於技術動作的展現特點是基本 動作紮實、「得意技術」準確,「連絡技」靈活、細膩、功力深厚,成為亞洲型柔 道最高指標。而觀看我國鄰近國家如日本、南韓、北韓、大陸等,都曾在歷屆奧 運會中奪冠。由此可見,柔道運動項目並不受限於體型的高矮,並不讓西方國家 專美於前的運動。而我國雖無日本、韓國參與柔道運動的人口,但與日本、韓國 人同是亞洲人的體型,身體條件、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皆相似相近。如果我國柔 道要進步,基本上應加強柔道技術的提升,柔道運動為激烈的近身對抗項目,是 一項集力量、技巧、耐力、反應性和觀察力於一身的運動,其中以強度大和反應 迅速為主要特徵(劉麗萍、劉長江,2004)。因此,柔道選手必須具備優秀的身 體素質,才能完成高水準的技術。

陳相榮(1998)指出針對柔道選手的基本體能要素分為:運動的展現能力(肌 力、爆發力),運動的持續力(耐力),運動的調整能力(平衡、敏捷、柔軟性、

巧緻性)。其中肌力為柔道訓練的基礎,許秀芳(1995)曾提出重量訓練、機車 內胎訓練、汽車輪胎訓練、爬繩訓練等訓練方式,有助於選手的身體肌力的增加。

田麥久(2001)指出,力量是一切運動的基礎,也是運動員提升和掌控運動運動 技術的重要關鍵。也因為大多數的教練皆過於注重肌力與耐力的訓練,而忽略其 他身體能力的重要性。因此,黃呈堯(2003)指出柔道技術為高複雜性,必須具 備協調性、柔軟性、敏捷性、平衡感等能力,透過柔道化繁為簡的基本體操增進

各種能力。其中協調能力更為重要,它是指運動員運動時,各運動部位配合一致,

迅速、準確、合理、省力、機敏地完成練習(特別是指在複雜情況下突然變化的 條件下)的本領(過家興,1998)。而若選手柔軟度不佳則會造成動作效率降低,

且容易增加在比賽當中的受傷機會(Brooks, Fahey, White, & Baldwin, 2000)。蔡 憲清(1988)曾提出調整力為完成高水準運動的重要要素,調整力是指動作的技 巧性或隨意操作身體的能力,控制全身動作的意念在內。其中組成要素包括:平 衡(blance)、放鬆(relaxation)、時機(timing)韻律(rhythm)等。大多數選手 因為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導致肌肉僵硬的狀態,技術無法流暢的使用,使得選手 的攻擊能力受到限制,而影響比賽成績。

在教練注重專項體能訓練之下,選手會因為訓練量的突然增加而有過度訓練 的情形,過度訓練會造成選手身心倦怠、厭倦(Kentta & Hassmen, 1998)、專注 力下降、缺乏自信、活力及提高運動傷害的機會(Mckenzie, 1999)及負面的生 理影響,進而使選手的運動表現下降。因此柔道教練必須注重選手運動能力的均 衡發展,且要安排輔助訓練的放鬆、調整課程,舒緩選手訓練的壓力。

二、柔道技術訓練分析

柔道比賽是以立姿摔法(立技)開始,能夠在越短的時間內,藉由施展立技 獲得一勝,則能夠結束比賽,進而節省體力,因此柔道選手在比賽時以取得一勝 為最大目標。然而立姿摔法(投技Nage-waza)是以站立的姿勢把對手摔倒的技 術,且立技會根據摔投時主要力量運用的部位來區分技術性質,分為手技、腰技 與足技(醍醐敏郎,1995)。黃武雄(1987)、鄭吉祥(1992)及陳雍元(1997)

認為:柔道「立姿摔法」的動作分期可分為「破勢」、「取位」和「施術」這三 個階段。在柔道競賽中雙方對峙時,必須在適當的時機中應用最大的力量作破勢 的動作,而破勢即是以力量與技術破壞對手重心,進而取位、施術。取位則是自 己做出動作且進入易於發揮力量的適當位置,最後施術是摔倒對方所做出的處理

動作。謝秀芳(1998)曾指出勝負的關鍵為柔道選手靈活利用本身「得意技」之 連絡組合,即是專長動作巧妙搭配其他動作,成為具有獨特攻擊性的技術。在技 術練習方面,選手會選擇適合本身的立技動作當作得意技,必須透過各種方式增 加得意技的準確度、控制能力及力量。在柔道練習當中,若動作能正確的使用就 能提升攻擊的效率及減少體力的損失。

在柔道練習方面以連攻法為最普遍使用的練習方法,上村春樹(1995)指出 不斷重複同樣動作的基本練習,是一種對修正技術動作非常重要的練習,進行此 項練習選手必須以自己對技術的認知及感覺來調整動作。教練需強調並協助學生 強化運動知覺,使他們能夠透過個人知覺的提升修正動作技巧,且不必時時憑藉 外在的力量(Boyce, 1991)。

盧彥丞(2002)認為柔道選手應重視強化觸覺、運動感覺等感覺能力,才容 易增進預測、判斷力。而在動作技術方面,應該強調感知對手施力大小,力量流 動、傳動。選手若常將錯誤的動作反覆練習,容易造成慢性傷害。而教練在修正 選手技術動作時,會以口語的回饋,手沒拉,腳尖要向前等等,往往選手無法體 會教練所指示的,只知道手要用力,卻不知道要「如何」用力,造成選手在技術 水準上無法提升,也顯示選手對於動作的認知與教練所指導的有落差。而陳雍 元、朱宋鳳(1998)指出柔道選手在比賽過程的技能表現,其主要條件來自身體 的感覺及選手如何以最佳狀態投入比賽、掌握比賽節奏,賽前的心智訓練則是一 項極佳方式。

三、小結

綜合上述文獻,亞洲地區選手在柔道運動的優勢在於技術的細膩程度,因次 必須在建立在很好的身體控制能力上,目前國內柔道的訓練上過於著重於專項能 力的訓練,而忽略了肌力、肌耐力及瞬發力以外的重要能力。因此強調動作精準 性的柔道運動必須針對其他能力作輔助訓練,而柔道選手的技術動作必須透過個

人的身體感覺而修正,當身體過於緊繃時,容易造成將僵化、錯誤的動作。因此 選手必須有一個增進身體覺察能力的課程,可以應用在自我身體結構調整與技術 上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