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內容主要闡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提出研究問題,解釋所涉及的名 詞意義,說明研究的重要性,界定研究範圍。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2001 年行政院體委會將柔道列入奪金奪牌的重點項目,但是國內近年來 的表現並不如預期的水準,在2006 年杜哈亞運我國只選派三名較有奪牌希望的 柔道選手參賽(李安東,2006),顯示國內整體的柔道水準不足。許吉越、廖俊 強(2006)評論 2005 年亞洲青年柔道賽,指出台灣的摔法與日本、韓國、中國 大陸雖然相近,但台灣在柔道技術上不夠紮實,尚需要強化。

柔道技術的提升為致勝的基本要素,以強調技術根基紮實的日本,能在雅典 奧運的柔道項目中14 量級共囊括 7 面金牌,由此可以看出身體控制能力的重要 性。柔道屬於對抗性的競技運動,國內教練急於取得好成績,不斷地增加訓練量 及強度,往往因為過度的訓練而造成選手運動傷害,選手受傷也間接影響到柔道 技術的表現,這也是柔道項目必須克服的問題。在柔道的身體基本動作型態中包 括抓、抱、拉、摔、壓、推、扣等七項(許成源、陳雍元、鄭吉祥,1996)。由 這些基本動作所連結成的柔道技術更為複雜,因此要發揮高度的運動技術水準,

選手必須具備全面性的身體能力,需要速度、柔軟度、敏捷、協調能力及優越的 身體控制能力,才能藉由施展精準的技術帶給對手更大的威脅,而選手在攻擊時 要符合施展技術的時機,力量則要能夠收放自如,動作要順應自己的意志而發生。

因此柔道選手在練習自己的專長技術時,必須瞭解自己的身體結構與肌肉的 用力方向,並且透過反覆的練習,經由身體感覺來調整自己的動作,若是沒有感 知到自己的動作錯誤,不但會影響技術的進步,還會造成運動傷害,因此身體的 覺察能力在柔道比賽中更為重要。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是以身心學為理論基礎,

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以檢視和體會自我身體結構與功能、動作與感受、身體和 心理等相互的關係,所發展的一系列向內探索的動作課程。其強調重新傾聽身 體,並藉由經驗身體的自我反省、自我探索的教育過程,改變身體使用的態度。

目前身心學領域的學者針對運動選手設計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的傷害調整課程

(劉美珠、林大豐,2003;林大豐、劉美珠,2005;張鈴,2005),對於不同類 型的運動選手設計不同的調整課程,運動員在經過課程實施之後,運動傷害皆有 減緩趨勢。

劉美珠(2000)在體育委員會委託台灣師大研究專案之運動科學與運動訓練 整合研究中,曾將身心技巧輔助運動員進行身心調整與教育,該研究針對體操、

游泳及跆拳道選手進行,研究發現選手覺察能力的開發對於身體認知、技術調 整、運動疲勞、傷害有改善的效果。因此本研究試圖發展一套適合柔道選手的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並且透過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探討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上的 改善效果。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以身心學(Somatics)的理論為基礎,結合身體構圖、So-tai 技巧及彼拉提 斯為核心,設計一套針對柔道選手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採取行動研究法取 向作為理論與實務結合的途徑,在課程中探討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的改善情 況。

一、研究目的

(一)瞭解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的影響及身體覺察能 力中,身體使用、身體異常、身體控制、肌肉張力、呼吸覺察的改善情 況。

(二)課程編排與實施之自我省思,促進研究者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學 能力之專業成長。

二、研究問題

(一)柔道選手參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前後,其身體使用、身體異常、身體控 制、肌肉張力、呼吸的覺察改變狀況為何?

(二)研究者兼課程實施者在行動研究歷程,所得的省思與成長為何?

第三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身心動作教育即依據身心學重視身心整合、強調由內在去經驗身體感受,以 瞭解身心現象,所發展之動作教育課程,主要是透過重新檢視(re-check)、具體 經驗(embody)、自我身體結構(structure)、功能(function)、動作(movement)、

感官知覺(sensing)、感受(feeling)、意識活動(thinking),以達到調整和平衡 身心的一個教育課程。

二、柔道選手

本研究對象是以運動績優保送及申請入學為升學管道之台東某大學柔道隊 選手,因此皆有柔道成績全國前八名的水準,柔道段數至少為初段以上,柔道訓 練皆有六年以上的經驗。

三、身體覺察能力量表

以曹雯芳(2007)所編製的身體覺察能力量表,此問卷題目共21題,皆為正 向題,採取六點計分模式,量表分為(身體使用、肌肉張力、身體控制、身體異 常、呼吸)五個構面,此份量表因素分析特徵值分別為6.727、1.656、1.517、1.220、

1.139,累積解釋變異量為58.376%。各因素的Cronbach’s α係數在.70-.816之間,

總量表的Cronbach’s α係數為.892,顯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及信度。

四、身體覺察能力(body awareness)

身體覺察係指可體會自己身體內在現象變化的種種能力。本研究以對覺察身 體五大層面(身體使用、身體異常、肌肉張力、身體控制及呼吸等)訊息的能力

為主要探討項目。身體使用的覺察為身體姿勢能夠正確使用,身體異常的覺察為 能夠感知到身體的異常狀況,肌肉張力的覺察則是能夠覺察到身體的鬆緊程度,

身體控制的覺察是能夠覺察到動作控制的質感與快、慢、輕、重。呼吸的覺察則 是能夠感覺到呼吸使用的方式。

五、身心技巧(somatic approaches)

以身心學(Somatics)的理論為基礎,強調身心合一及向內在經驗、反省,

以提升人們自我身體的認知與控制、提升動作效率及學習放鬆的方法。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本節分別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敘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時間:本研究正式實施時間為九十五年度第二學期,第一週至第十 週,課程實施八週,第一、十週為前、後測,共十週,於星期二與星期 四,晚上八點至九點實施課程。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之個體數較少,因此不適合廣泛推論,僅供相關研究者參考。

(二)在實驗期程中,因為特殊事情(體育表演會、柔道比賽)而調整上課 時間,則是無法控制的部分。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柔道為國內相當推廣的運動之一,目前在提升競技能力上遭遇到許多問題,

很多選手從小到大接受長期的訓練,在大學階段的技術水準卻無法突破,且選手 容易在長久訓練之下受傷,導致選手運動生命減短的情況。

一、教育選手重新使用身體

在柔道訓練中,若是一味的強調肌力的訓練,易使選手身體侷限於機械式的 動作練習,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個別差異,並不適合反覆的進行同樣的訓練方式,

然而教練一直從外在的角度訓練選手,只會造成選手只從自己的外顯動作表現去 思考,而缺少體會身體的使用及覺察動作的發生情況,無法由內而外的表現出動 作。因此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引導選手藉由呼吸、意象 的練習及動作探索,帶給選手觀念及方法,使他們能夠改善舊有的身體使用方 式,突破動作的限制,以增進技術動作的效率。而柔道技術攸關比賽的勝負,如 果選手能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施展技術,就能保持住體力,贏得更好的成績。而 大學階段的選手,因為長年的訓練,選手一直反覆的訓練,已經逐漸習慣了固定 的出力方式,使得身體呈現僵化的狀態,無法做出更多具有變化的動作,也減低 了攻擊的效力,選手不改變攻擊模式,是難以在技術上有所突破的。

二、提供不同的輔助訓練課程

在傳統的訓練中,所設計的輔助訓練多以體能訓練、重量訓練為主,經過高 強度、高負荷的練習達到訓練的效果,過度的強調身體上的訓練,卻缺乏身與心 之間的連結。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重視選手自我身體的瞭解與調整,使選手能夠正 確的使用動作及學會放鬆的技巧,進而解除身體上的疲勞,對於選手身體及心理

皆有很大的幫助,也能讓選手更能專注每一次的練習,而不會因為倦怠感而造成 練習效果不佳,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運動傷害的情況,此課程包含身體構圖 的部份,能增進選手自我身體結構的了解,在動作使用上及訓練後的調整皆有幫 助,能降低運動傷害,因此對選手有長遠的幫助,提供柔道教練一個重新思考其 教學與訓練之參考。

三、學術研究的價值

身心學在國內是一項正在發展的研究領域,近年來已將理論與實務結合,應 用在不同的研究對象上,其中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也依照不同對象的性質而規劃,

並且從研究中修正、改善,目前實證性論文正慢慢的累積當中,但仍然需要投入 更多的人力,進而建構更全面性的研究,本研究以柔道選手為主要對象,以期從 研究中修正課程及瞭解身心動作教育對柔道選手的提升身體覺察能力之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