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對未來政府與社區發展社區營造,及後續研究者,提出下述 建議以供參考。

一、 對未來政府與社區發展社區營造之建議:

政府開始一個整合型的社區營造大計劃,是需要做很多方面的考量的,而這 次環境改造社區所提出的相關問題,雖不能代表全台社區的意見,但確有其參考 價值,在社區所遭遇困難與所需協助的部分,政府部門可以審慎的思考並進行改 善。王本壯(2005)提出在社區發展過程中,政府、專業者及社區三者有如一個 對等的三角關係,彼此互為夥伴,需相互支援及合作共同推動社區相關計畫,是 故建議可以結合專家與社區建立交流平台,讓彼此之間可以透過平台互相瞭解並 溝通問題,擬定解決有效的對策。

在未來執行計畫的部分,建議可採聯合社區的模式進行,一方面有母雞帶小

雞的效用,讓有經驗的社區去帶領較無經驗的社區,或讓幾個小社區可以聯合提 出整合的計畫,另一方面也可讓小社區(尤其以離島或偏遠地區)有提出發展的 機會。

二、 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

六星計畫可以說是一結合整體社區營造面向的政策,是依據國外的經驗來擬 定的,最終的目標是要達到各面向健全的健康社區,目標是遠大的,在過程中雖 然有可能應各因素的影響,而有所改變,但若重視社區未來的發展,大方向應不 會有所變動,而本研究僅針對六星計畫執行前社區的狀況作討論,對象也為執行 環境改造的社區,建議之後研究可以探討在六星計畫執行過程中及執行後,整體 參與社區執行的狀況,做完整的瞭解,相信不僅對台灣地區往後的社區發展有幫 助,也可以成為其他發展狀況與台灣相近的國家在社區營造上的參考。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本壯(2005)。公民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 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7,1-35。

王俊秀(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台北:巨流圖書。

王惠君譯(1997)。西川幸夫著,故鄉魅力俱樂部。台北:遠流。

王順美、沈珊珊(1999)。自發性社區環境行動個案探討。師大學報:科學教育 類,44,17-30。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

丘昌泰、陳金貴、洪鴻智(1999)。台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 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市政專題研究報告。

台灣手工業研究所(1997)。社區總體營造行政能源手冊:農業、環境能源篇。

南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台灣社區通(2005)。社區環境改造執行計畫甄選須知(94 年度)。檢索時間:2005 年10 月 15 日。網址:

http://sixstar.cca.gov.tw/08_download/download.php?page=40&fID=33 白秀雄(1976)。當前我社區發展工作之檢討改進。社區發展,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社區發展工作綱要。檢索日期:2005 年 8 月 15 日。網 址: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D0050077 朱美珍(1995)。由人力資源網路論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發展季刊,69,53-61。

江岷欽、林鍾沂(1995)。公共組織理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雙月刊,51,41-52。

行政院(2005)。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行政院院臺文字第0940084226 號函核定。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9)。跨世紀生活環境改造:營造桃花源。台北:行政院 環境保護署。

呂育誠(1998)。社區自主意識提高對地方行政生態的影響。修憲後地方政治與 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53-84。

呂泓嘉(2000)。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嘉義: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永展(1995)。社會環境權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53-61。

李永展(2003)。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

李永展、何紀芳(1995)。社區環境規劃之新範型。建築學報,12,113-122。

李易駿(1998)。市民參與的社區發展。福利社會,69,13-16。

林妍君(2002)。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 社區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貞嫻(2005)。台灣環境運動與媒體再現。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振豐(2001)。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 區為觀察焦點。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暉月(1999)。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 台南市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 版。

林瑞穗(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邵珮君(2003)。臺灣集集震災後社區營造式重建機制之探討─以軍功里和劉家伙 房之重建為例。都市與計劃,30(4),371-389。

施國隆(2003)。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台北:世新大學社會 發展研究所,未出版。

唐啟明(1994)。社區發展與老人福利工作之推展。社區發展季刊,65,72-76。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中正書局。

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徐震(1992)。論社區發展與社會福利之關係。社會福利,100,21-25。

徐震(1996)。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台北: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

郝龍斌(2003)。參與式環境教育─社區環境改造計畫。環境教育學刊,2,1-8。

張紫燕(1976)。民眾參與和社區發展。社會導進,3(2),63-68。

張鴻鈞(1963)。社區發展的新動向。社會安全季刊,2,1。

陳佳容(2004)。合作社參與社區營造之可行性研究─社會經濟取向。台中:逢甲 大學經營管理在職專班碩士,未出版。

陳茂祥(2004)。我國大學推廣教育的新方向,落實終身學習,提升生活品質的 推手(二)。台北:鼎茂圖書出版公司。

陶蕃瀛(1994)。社區發展工作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社會發展學刊,1,47-63。

開拓文教基金會(1999)。關懷、參與、改變的新契機社區資源手冊。台北:開 拓文教基金會。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報告書。台北:遠流。

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詹雪梅(2004)。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嘉義: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脩如(1977)。社區發展在台灣地區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4,12-19。

劉毓玲譯(1993)。D. Osborne & T. Gaebler 著。新政府運動。台北:天下文化出 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秀美(2004)。社區營造中社區增權展能概念與學習規劃之探討。成人及終身 教育,1(1),11-18。

蔡漢賢(1991)。社會工作詞典。台北市 :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蕭新煌(1988)。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

環保署綜合計畫處(2001)。社區環境改造執行計畫甄選須知。檢索日期:2005 年11 月 1 日。網址:http://www.chcg.gov.tw/files/t2.pdf

謝有誌(2004)。中部地區環保模範社區發展因素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 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徵孚(1977)。社會學(下)。台北:正中書局。

韓榮姿(1998)。社區發展政策中民眾參與情形之研究-以台北市發展協會為例。

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譚貞禧(1972)。社區發展的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西文部分:

Armstrong, J. S., & Luske, E. J. (1987). Return postage in mail survey: A meta-analysi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1, 233-248.

Butcher, H., Glen, A., Henderson, P., & Smith, J. (Eds.) (1993). Community and Public Policy. London: Pluto Press.

Cohen, A. P. (1985).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New York: Tavistock Publication and Ellis Horwood Limited.

Fellin, P. (1987). The community and the social worker. Itasca, IL: Peacock.

Fox, R. J., Crask, M. R., & Kim, J. (1988). Mail survey response rate: A meta-analysis of selected techniques for inducing respons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2, 467-491.

Fredericksen, P. J. (1996). New challenges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long-term utility of training in conflict managemen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9(5), 552-569.

Heberlein, T. A., & Baumgartner, R. (1978). Factors affecting response rates to mailed questionnair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3, 447-462.

Naess, A. (1989). Ecology, community and lifestyl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

Press.

Ormond, D. (1996). New challenges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fficient civil service and decentraliz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Outhwaite, W., & Bottomore, T. (1994).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twentieth-century social thought. Oxford UK: Blackwell.

附錄一

環保署 1997~2004 年推動社區環境改造 之效應評估問卷

先生、女士您好!

目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 研究所」共同合作,正在進行一項調查社區環境改造推動情 形的計畫,名稱為「環保署1997~2004年推動社區環境改造 之效應評估研究」。

本計畫的目的是想探討全省的社區環境改造所推行的 現況以及實施的成效,以及社區民眾對社區環境改造的態 度,期使計畫成果能提供政府推動政策及其他社區持續發展 之依據。

懇請您撥冗填寫問卷,您所提供的寶貴意見,將對本研 究有極大的幫助。您所提供的資料將只做研究分析之用,請 放心填答,並麻煩您於

94年11月16日前寄回

。感謝您的協 助。

祝您身體健康、萬事順心!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林素華、劉思岑 博士 研 究 員:白志元

研究助理:孫婉菁、林柏淇、鄭碧方 敬上 聯絡方式:(O)04-2218-3542

(M)0911-132019

E-mail:wenching523@yahoo.com.tw pai.cy@xuite.net

第一部份  社區基本資料

01. 貴單位最近一次向環保局申請社區環境改造的單位?

□1.社區發展協會 □2.鄉鎮公所 □3.NGO 團體(非政府營利組織)

□4.學校   □5.其他_____________

02.貴單位曾參與過環保局那些年度的環境改造計畫(可複選)?(本題請以提出 申請計畫案並獲准的年度為主,例如貴社區在90 年度提出並獲准,請勾選 5.

5

90 年)

1.□86 年 2.□87 年 3.□88 年 4.□89 年 5.□90 年 6.□91 年 7.□92 年 8.□93 年 9.□94 年

03.貴單位所提出申請的社區戶數約為 戶。

總人口數約為 人,環保義工的人口數約為 人。

04.貴社區的社區型態為何?

□1.城鄉式集合住宅型   □2.農漁村混合社區型

□3.都會住宅型 □4.鄉(農)村開放型

□5.原住民農業部落型   □6.離島型

□7.鄉鎮型 □8.偏遠型山地部落型

□9.其他

05.參與社區環境改造的志工或居民大部分的教育程度各佔多少百分比?(請於

【 】中填寫比例)

1.國初中以下【   】% 2.高中職【   】%

3.大學以上 【   】%

06.參加的義工,年齡各佔多少百分比?

1.40 歲以下 【   】% 2.41~60 歲【   】%

3.61 歲以上 【   】%

07.貴社區管理委員會、社區發展協會或基金會(文史工作室)的成員大部分來自 於那裡?

□1.本社區成員(當地居民)  □2.本縣(市)的居民

□3.其他縣市    □4.學校老師

08.貴社區在推動環境改造時,誰是主要發起人(單位)?

08.貴社區在推動環境改造時,誰是主要發起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