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社區發展

一、 社區的定義與內涵:

社區(community)一詞使用相當普遍,許多學者對此名詞有許多不同之解 釋,亦有學者譯為「社群」或「共同體」。下列列舉國內外幾位學者與政府機關 之定義:

(一) 國外學者 Cohen (1985)認為社區是「一種價值、規範與道德的系統,他足 以對其成員在某一特定整體內產生認同感」;同時社區也是「人們在家庭 生活以外,獲取基本與實質經驗的領域,是一個人學習與實踐如何成為 社會人的地方」。

(二) Fellin (1987)對於社區下了一個正式的定義:「具有一個或多個下列三個面 向特質的社會單位:(1)滿足基本需求的功能性空間單位;(2)具有定 型的互動型態;(3)具有集體認同的象徵性單位」。Fellin 除了強調認同 感的要素之外,還強調社區的滿足基本需求功能與定型的互動型態。

(三) Outhwaite and Bottomore (1994)認為社區是一個價值與道德規範的體系,

提供給它的成員一個認同感。

(四) 國內學者江明修(1996)認為社區即「共同體」,也做了很好的定義,其 指出:它包括了其成員之間所有形式之關係,如親密感、情緒、道德承 諾、社會凝聚力等。成員生活在共同體中,具有深層的心理依存感覺,

並不僅只具有意志或利益而已。

(五) 而學者徐震(1996)對社區一詞之解釋加以歸納有三項重點:(1)指居 住在某一特定地區的一群人或這些人生活所在之地區;(2)指一群具有

共同經濟利益或共同文化傳統的人群或國家;(3)指共有、共享、相同、

認同或共同參與等情況。

(六) 根據社會工作辭典(1991)的解釋:社區是一社會單位,而非法定的行 政單位。「社區是佔有一定區域的一群人因職業、社會文化、生活水準、

歷史背景、地理環境、或其它方面的不同,而造成各種不同的自然團結、

自然地域,他們與其所生存的區域相契合,彼此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 的關係」。其要素包括:它有一定境界的人口集團;它的居民具有地緣的 感覺或某些意識和行為,具有歸屬感(feeling of belonging),大家均感相 互隸屬、相互依賴,大家建立有共同目標,並能採集體行動,以期實踐;

它有一個或多個共同活動或服務的中心。

綜觀上述本研究將社區定義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 由一群生活在同一特定空間或區域下的人所組成。

(二) 生活在其中的成員,具有歸屬及認同感,相互依存。

(三) 對於區域事務能建立共同的目標,集體行動、參與,實踐目標。

而在社區的定義之下其中也包含了許多的內涵,以下列舉國內外學者所提及 之內涵:

依據 Hillery 的看法,社區的主要內涵有:(1)人民(2)地方(3)社會互 動(4)認同(引自林瑞穗,1996)。而學者徐震(1985)認為,但其內涵依據組 成、地理區域、關係、組織、意識,不跳脫以下五個要素,分別為:

(一) 居民:由人所組成,而人數多寡組成一個社區並無定論。

(二) 地區:地理要素包括社區自然形勢、天然資源、公共設施、交通及建築 等。在此地區之內,居民的互動較多,此地區之外,互動較少。

(三) 共同的關係:工業化、都市化以前,社區共同的關係著重於共同的文化 背景,但自工業化、都市化以來,社區的關係卻以共同的需要、共同的 利益、共同的問題及共同的目標等後天性的關係為重要因素。

(四) 社會的組織:社區居民必然有代表其若干關係的社會組織,組織可能是 Nations, 1995)(引 自徐震,1985;引

社區發展的意義 社 區 發 展 工 作 綱

領 ( 張 紫 燕 , 1976 )、 劉 脩 如

(1977)、謝徵孚

(1977)、陶蕃瀛

(1994)

「社區發展指在以社會運動方式改善民眾生活、促進社會進 步、幫助經濟成長、建設安和樂利社會、、、。」以及「有 計劃地動員區域內之人力、物力、財力配合政府各部門之施 政計劃與財力支援,以增進區內人民生活條件,提高區內人 民生產效能、改善區內人民生活環境、、、」。

徐震(1980) 社區發展是一種組織的新興教育的工作過程,目的在鼓勵社 區居民的參與,協調社區各界的關係,運用社區內外的資 源,採用社區自助的行動以引導社區的社會變遷而提高居民 的生活素質。

張鴻鈞(1963) 社區發展是一種有意識、有計劃的工作,其宗旨是在協助人 民與社區認識其需要與問題,負起責任參與一切活動,解決 各項問題,改進整個社區生活,其目標在激勵佐助人民、加 強民眾組織、發展地方人才、動員社區資源、運用政府及社 團的技術輔導及經濟協助,共同合作,改善人民的生活,促 進國家建設。

資料來源:整理自林暉月(1999)

社區發展就內容來看,包含經濟生活改善、農業現代化、交通改善、衛生改 良、教育進步、社會福利成長,以及人的改變,以上都是社區發展的內涵(林瑞 穗,1996),也是社區工作主要的執行項目。且社區發展包含了下列的特點(呂嘉 泓,1999):

(一) 運作對象與範圍於社區中。

(二) 著重社區全面性議題、多元發展,有形的建設、文化、精神層面發展等。

(三) 重視居民集體、自主參與,合力解決社區問題,分擔行政部門部分業務,

並由下而上推動公共政策。

(四) 著重社區資源的運用。

(五) 著重社區目標的達成,透過發展使居民提昇公民意識、社區認同感與感 受自決的能力,願意為社區貢獻。

三、 社區發展的重要性與推動歷程

隨著廿一世紀的到來,公共行政面臨更多的挑戰,學者Ormond (1996)表示,

公共行政部門必須以分權化方式提昇其回應能力(capacity toresponse),並且具有 更新的能力(capacity to renew)以提昇公民服務的效益。故就空間優勢而言,學 者Naess (1989)認為,「國」常大得無法解決小問題,而「家」又小得無法解決大 問題(引自王俊秀,1999)。而面對此問題社區在地理與空間上的優渥條件,使 其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對於各項公共事務與政策的推展,不但易於動員全區區 民,且能因地制宜,針對社區問題進行各項調適及措拖。尤其在全球政府面臨追 求「減少施政成本」以及「提高服務效能」的「雙環困境」(Catch-22 Situation)

情 境 下 , 透 過 適 度 地 將 部 分 公 共 事 務 委 託 由 社 區 來 分 擔 , 給 予 充 分 授 權

(empowerment),將可發揮其因地制宜及提昇政府回應力的效果,使各項政策推 動與執行能更加順利(江岷欽、林鍾沂,1995;劉毓玲,1993;Fredericksen, 1996)。

而針對以上的問題,社區的發展若朝社區主義的方向前進,應會有所幫助。

原因是由社區主義的觀點來看,丘昌泰(2000)提到社區主義乃是一群具有文化 同屬感的人,為達公善(public good)目標,形成共同意識,參與公共事務,以 促進公民道德的實現;其出發點基於修補日益官僚的社會,造成人們對公共事務 的疏離。社區主義並強調傳統家庭或里鄰關係價值的重要性,主張凝聚社會關係 為解決公共疏離的必要條件。Butcher, Glen, Henderson, and Smith (1993)提出社區 主義具以下四種特質:(1)共同的生活空間(2)共同的歷史文化感(3)高度的 社會凝聚感(4)主動的政策參與,及以下幾點功能:

(一) 鼓勵發展、維持與引發主動性社區的優點,以落實政府所制訂的公共政 策。

(二) 促進社區民眾與政府機關之間的伙伴關係,不致於產生官方和民間的分 離意識。

(三) 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將每一社區的特色加以表現與發揚,重新塑造 社區發展的新生命。

(四) 協助社區培養相互救助與支援的團體,以促成公共目標的實現。

(五) 促進公共服務的重組,提高服務效能滿足民眾需要。

(六) 培育出自我管理的社區團體,解決地方事務減少政府在人力與經費的支 出。

社區主義這些特質及功能,正符合政府充分授權,社區藉由自己凝聚的力 量,去推動執行政策,以解決社區問題並可連帶提升政府地方政策的執行。而丘 昌泰、陳金貴、洪鴻智(1999)提到,以社區主義為理念核心,結合社區居民、

專業人士與政府各機關所推動之社區發展,去建構出一套功能性與永續性的社區 發展制度。且透過社區營造與發展的工作,使居民減低對公共事務的冷漠,普遍 參與社區的建設,配合政府各部門施政計劃與財力支援,使人民與政府的努力合 而為一 ,人力、物力與財力的運用獲得高度的發揮。並能增進區內人民生活條 件,提高區內人民生產效能,改善區內人民生活環境(王俊秀,1999;譚貞禧,

1972)。

在台灣社區發展的歷程如下:民國五十一年,張源鈞任聯合國亞經會社區發 展訓練顧問後,曾多次返國,引進社區發展的概念,並協助籌備台北市社區發展 實驗計畫。民國五十四年,劉脩如、楊家麟、崔垂言三位先生,奉命起草「民生 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時,特別採用聯合國所用的「社區發展」這個名詞,且將 我國既有的「民生基層建設」與「國民義務勞動」兩項有績效的工作融合在一起,

並於序言中標明「以採社區發展方式促進民生建設為重點」,自此「社區發展」

列為該政策十大工作項目之一,及社會福利的七大項目之一(林瑞穗,1996;徐 震,1992;唐啟明,1994)。且政府陸續頒布多項相關法令,以健全社區發展工 作。近年來,內政部積極推展社區發展與營造工作,並於民國八十年修訂「社區 發展工作綱要」。直至民國八十四年 ,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營造理念,

全國社區開始蓬勃發展,並迅速增設中。至現今政府希望使社區達到多元及永續 發展的理念,於民國九十四年提出「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四、 小結:

社區是國家發展的最合適單位,且社區發展對於國家社會的發展來說具有其 重要的地位。而正因如此,台灣政府相當的重視社區的發展,社區營造一直以來 也是政府施政的重要政策之一,利用社區的營造提升社區發展,讓人民可以在更

社區是國家發展的最合適單位,且社區發展對於國家社會的發展來說具有其 重要的地位。而正因如此,台灣政府相當的重視社區的發展,社區營造一直以來 也是政府施政的重要政策之一,利用社區的營造提升社區發展,讓人民可以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