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社區環境改造

一、 計畫緣起與目標及計畫要點:

近幾十年來,台灣地區的發展已由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生活圈也從過 去以共同歸屬感為基礎,相互信賴、互相合作的「社區」,逐漸轉變為缺乏歸屬 感、追求個人目標的「社會」。1950 年代的台灣步入工業化,1960 年代中期工業 蓬勃發展,無論是由國家力量扶植的重工業如煉油、化學、金屬冶鍊,或是由民

間獨資經營的紡織、電子、五金、塑膠等輕工業,都是以剝削環境來創造經濟利 潤(林貞嫻,2005)。且台灣自 1970 年經濟起飛後,迅速躍上國際經貿舞台,儼 然成為一新興工業國家。然我們自詡台灣經濟奇蹟的同時,四十多年來著重工業 與經濟發展的都市建設所帶來的卻是垃圾、水及空氣污染,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等 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得社區環境更形惡劣,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李永展,

1995;郝龍斌,2003;蕭新煌,1988)。

工商業社會的發展,使原有的社區互動網絡漸漸疏離,新興社區組織功能不 彰,人們對設公共事務趨於冷漠。人們越來越個人化以及以居家為中心的生活方 式,自然不會以整體的方式來看待周遭環境的議題(李永展,2003;蔡秀美,

2004 )。且台灣規劃法令體系缺乏對基礎環境與生態之整體評估,甚至未考慮臺 灣土地資源的特殊性質而產生許多不相容的土地使用與環境污染,其中因社區發 展所導致的環境惡化問題由於與我們的生活切身相關,更嚴重威脅了我們的生存 環境(李永展、何紀芳,1995)。

居住在同一個地區的人,在共同的空間活動,對共同空間所發生的社會問題 與環境問題,往往有相近的感受與期盼並有解決問題的動機(王惠君,1997),

社區正式一非常適合的單位。而為重建民眾環境倫理觀,自發性地愛護鄉土及周 遭環境,徹底解決國內環保問題,營造健康、安全、舒適的生活品質,環保署參 照美(鄉村生活運動)、日(造町運動)等國做法,自八十六年元月起推動「生 活環境改造計劃」(郝龍斌,2003;環境保護署,1999;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1997),藉由社區力量來改造環境。且此計畫也由民國 86 年一直持續執行至今,

計畫名稱與執行年份及計畫要點整理如表2-3-1。

本計畫由生活者立場出發,鼓勵社區居民組織環保義(志)工及設置環境保 護學習中心,透過終身學習,引導居民重新認識社區,建立生命共同體的社區意 識、培養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其次,調查社區環境問題與特色、規劃環境 改造項目與發展構想,進行小廣告及髒亂點清除、資源回收、巷道揚塵清掃、廚 餘堆肥、水污染防治及空氣污染防制等清淨家園工作。最終以推動環境綠美化、

社區景觀改善、生態保育及產業文化等,彰顯社區文物景觀特色。

社區環境改造的目的除了邀請社區居民一起來落實環境整潔、垃圾處理等基 礎環保工作外,更重要的用意是希望藉由政府的鼓勵措施來提高民眾對於社區的 認同感,誘導民眾發現生活周遭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運用在地人力、物力 及財力資源,引領社區居民發揮夥伴精神及與大自然做好朋友的觀念,保護現有 好山、好水。力行節約簡樸與資源永續利用,共同經營維護自己的家園,營造「清 潔、舒適的生活環境」、建立環境資源循環型社會,並能夠自信、自立、自發地 永續發展(台灣社區通,2005)。並期望透過此計劃提昇全民參與環境行動的責 任感,使民眾從被動的配合政府環保政策與法令,到主動自發的維持生活環境及 環保生活行動。政府並輔以必要的技能與知識,及開創有利全民行動的情境,以 期民眾能自主的從事環保行動(郝龍斌,2003)。

於各級環保機關則在財力、物力及行政等方面給予支援、組織技術服務團,

提供專業技術諮詢服務、發行環保認同卡,鼓勵民眾力行綠色消費及籌措部分計 畫經費等方式,以解決民眾需求。在人性化的追求下,讓每一個社區居民發揮創 意,共同營造健康、安全、舒適、自在與愉悅的生活環境,並能自信、自立地永 續發展。

表2-3-1 生活環境總體改造計劃

資料來源:研究團對自行整理(2007)

二、 計畫執行的探討:

在環境改造計畫執行多年的期間,有研究指出民眾在計畫執行後對於其成果 感到滿意,但也有研究指出,在計畫執行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李易駿 1998 年的研究中發現,台北市各社區居民認為環境美化與環境保護是最有成就的 工作之ㄧ。王順美、沈珊珊(1999)的研究也指出一北部社區的環保媽媽透過打 掃街道、整理公園、綠化環境,實地改善周遭生活環境的實際行動,使得鄰居不 敢或不好意思製造髒亂,間接也感動了一些居民效法參與。然而也有許多研究指 出社區環境改造常因為經費短絀、缺乏專業人才協助、社區居民的意願不高、派 系衝突……等問題(徐震,1980;黃煌雄、郭石吉和林時機,2001;詹雪梅,2004;

謝有誌,2004),導致許多社區對於環境改造望之怯步。

三、 小結:

台灣因為工商業的發展導致環境破壞,因此環保署於民國 86 年推動「生活 環境改造-永續社區」,期望能透過計畫改善民眾之生活環境。在計畫執行過程 中,執行的項目多元,雖有研究指出民眾對於執行的成果感到滿意,但也有研究 指出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社區環境改造截至目前為止仍持續進行當中,

而環境的改造是一連串的過程,若能從基礎的改造面向先去瞭解,再去探討其執 行上的困難與解決的對策,對於未來社區的發展定會有相當大的幫助。另外先前

六星計畫

-環保生 態面向」

96 清淨家園 計畫

1. 輔助社區針對生活周遭環保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運用在地資源,營造清潔、舒適的生活環境。

2. 聯合社區的推行重點在於:社區間聯絡道路整潔 維護、社區間聯絡道路綠美化(綠色廊道)、區域 性水污染防治(河川巡守)、區域性空氣污染防 制、區域性土壤污染防治、建立環境教育學習場 域、不同職業類群環境教育、地區環保產業發展、

集水區保護、溪流保育、海岸保護、濕地保護。

研究皆以個案進行分析,而本研究則探討各區域間所遭遇的問題是否相同,以供 政府與相關部門對於未來輔導社區進行營造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