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參與環境改造及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區參與環境改造及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之比較研究"

Copied!
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論文

社區參與環境改造及台灣健康社區六星

計畫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劉思岑 博士

研 究 生:孫婉菁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七月

(2)

謝誌

能順利考上碩士班且順利畢業,最感謝的是我最親愛的父母,是他們 默默的支持,讓我三年來沒有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在此願將拙作獻給我 的父母親。另外也要感謝我的阿媽,在外求學的我,每當回家總會為我親 手準備喜歡吃的菜餚並關心我的生活起居,對已高齡的她,還讓她為我操 心,十分的感謝她對我的疼愛,在此也將畢業的喜悅與她分享。 在求學期間,非常感謝指導教授劉思岑博士悉心指導資質愚鈍的我, 讓我可以克服種種困難順利的完成論文,且還要感謝她平日的關心與體 諒,讓我在研究所期間也可以順利修完學程,完成我另一個夢想。另外要 感謝的是口試委員林素華老師與李育明老師,在論文上給我的寶貴意見與 指正。 在所上,還要感謝林素華老師、劉惠元老師、吳忠宏老師、林明瑞老 師及白大哥的平時的關心與指教,以及品詩學姊與芬蘭學姊的照顧。另外 還要感謝我可愛的同學們-琦雯、雅鳳、惠雯、欣瑜、家妤、螢穗、家鈺、 瑜青、碧方、許暉、文雄、禛家、柏淇、聰志、世昌、智鉉,大家三年的 共患難,也成就了大家堅定的友誼,有大家的協助與鼓勵,我也才能順利 的畢業,由衷的感謝大家!這三年與大家相處的快樂時光,也將是往後美 好的回憶。接下來要感謝的是婆憂組的大小婆憂們,平時相互切磋及給予 指教,且謝謝大家幫忙協助校稿與排版。 最後要感謝的是家驥三年來精神上的支持,並在論文上給予我很多意 見;依婷姊在燃眉之際的協助;家人們的支持;朋友們的鼓勵;以及在論 文寫作過程中給予幫助的人。 萬分感謝這麼多人長久以來的關懷與照顧,在此希望大家都能萬事順 心!       婉菁 2007.07 于台中

(3)

社區參與環境改造及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之比較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進行社區參與環境改造與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間之比較,藉由探 討社區目前的營造狀況進而去瞭解其未來參與的意願、困難及所需協助,以做為 未來社區參與六星計畫時之參考。 研究對象為參與環境改造計畫社區之領導者,採問卷普查及抽樣訪談的方式 進行調查,範圍包含台灣本島與離島共 841 個社區,共訪談 14 個社區及獲得有 效問卷183 份。經資料整理分析後,結果顯示: 一、 社區參與環境改造計畫提出較多的項目為「社區環境綠美化」、「社 區髒亂點清理」及「垃圾處理與分類」,原因可能是較貼近居民迫切的需求, 後續如再進行也會優先提出這些項目。 二、 社區未來參與六星計畫意願高,且以「環保生態」及「環境景觀」為 其優先推動的面向,原因可能是這兩個面向是社區的「基本需求」,所以被 優先提出來營造改善。 三、 社區各區域間所面臨的問題大同小異,有:政府相關行政措施不佳、 政府與計畫執行者相互配合度不良、經費核銷與補助問題、缺乏專業人才協 助等十四點問題。在這麼多困難下,社區希望透過政府及自己本身的努力可 以得到下列幫助,提升公務員社區營造素養、政策方向統一且連貫、提供優 良社區經驗、經費補助、培養專業人才以輔導社區等共八點協助。 根據以上結果可供政府機關往後推動計畫及社區往後之發展參考,並對後續 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環境改造、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4)

A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and

Taiwan Six-Star Health Community Project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community invol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and Taiwan Six-Star Health Community Project.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construction, it will provide future Six-Star Project with possible participation inclination, so as to offer suggestions on problems and assistance.

The research subjects refer to leaders of communities that join in environmental restructuring plan.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ampling interview, it adopts 14 from 814 communities in Taiwan Island and off-shore island to get 183 valid questionnaires as result. After data analysis, the research gets conclusions indicated below:

1. When referring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reconstruction plan, it focused on Community Environment Forestation and Beautification, Community Cleaning, Garbage Disposal and Classification, which reflects residents’ pressing requirements. For successive implementation in the future, we shall give preference to these items.

2. Communities were passionate to join in future Six-star Project, giving priority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ight. These two aspects may be basic requirements of communities, so they were put forward first for reconstruction. 3. The problems facing each district of community were largely identical but with minor

differences, including: unsound administration work of government, unsound cooperation of plan implementation, expense audit and subsidy problem,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assistance. In terms of these problems, communities expected to get assistance from following items: capacity promotion of civil servants for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unified and successive policies, other community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subsidy, and talent cultivation etc.

(5)

The results mentioned above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government and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as well as suggestions for successive researches.

Key Words: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6)

目 錄

中文摘要...I ABSTRACT... II 目 錄...IV 表 目 錄... V 圖 目 錄...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社區發展... 7 第二節 社區環境改造... 13 第三節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9 第三節 問卷調查法-領導者問卷普查... 31 第四節 訪談法-領導者抽樣訪談...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環保署環境改造社區之改造面向... 41 第二節 環境改造社區與六星計畫之關係... 46 第三節 環境改造社區參與六星計畫之可行性...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結論... 69 第二節 建議... 71 參考文獻... 73 附錄一... 77 附錄二... 91

(7)

表 目 錄

2-2-1 社區發展的意義... 9 2-3-1 生活環境總體改造計劃... 16 2-4-1 六星計畫政府各部會之施政計畫彙整表... 22 3-3-1 各縣市參與 1997~2005 年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統計表... 32 3-3-2 問卷編製方式及相對應之研究目的... 33 3-3-3 問卷審查專家名單... 34 3-4-1 抽樣訪談名單... 36 3-4-2 訪談大綱編製與相對應之研究目的... 37 3-4-3 訪談大綱審查專家名單... 38 3-4-4 訪談資料編碼原則... 39 4-1-1 分區社區環境改造項目執行百分比比率分析... 43 4-1-2 不同區域持續進行環境改造項目百分比率分析... 45 4-2-1 六星計畫六面向及其對應之內涵... 46 4-2-1 社區不需要推動六星計畫六面向內涵百分比表... 54 4-2-2 社區未來欲優先參與六星計畫面向之比例... 55 4-2-3 社區優先提出六星計畫申請原因表... 56 4-3-1 環境改造社區未來參與六星計畫意願相關統計表... 57 4-3-2 環境改造社區參與六星計畫預期困難與所需協助(問卷結果)... 58 4-3-3 環境改造社區參與六星計畫預期困難與所需協助(訪談結果)... 594-3-4 環境改造社區參與六星計畫預期困難與所需協助不同區域觀點... 68

(8)

圖 目 錄

3-1-1 研究架構圖... 28 3-1-2 研究流程圖... 29 3-4-1 訪談對象抽樣流程圖... 37 4-1-1 參與環保署環境改造計畫之改造項目... 42 4-1-2 持續環境改造項目... 44 4-2-1 社區現行狀況產業發展之成效... 47 4-2-2 社區現行狀況社福醫療之成效... 48 4-2-3 社區現行狀況社區治安之成效... 49 4-2-4 社區現行狀況人文教育之成效... 50 4-2-5 社區現行狀況環境景觀之成效... 51 4-2-6 社區現行狀況環保生態之成效... 52

(9)

第一章 緒論

一直以來,社區的發展皆是國家發展的重點之一,也是最貼近民生的,藉由 社區的發展,不但可以改善民眾的生活品質,也可以促進國家的發展,是社區非 常重要的一環,而社區的發展已行之有年,政府也不斷的推出新的政策,希望可 以讓社區朝向永續健康的方向發展,而如今正值新舊政策交替之際,本研究希望 藉由探討環保署環境改造社區未來持續參與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以下簡稱六 星計畫)的相關狀況進行研究與探討,以做為未來社區參與六星計畫的參考及建 議,以下將一一為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流程、名詞釋義進 行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社區」擁有因地制宜及提升地方發展的優越性,成為推展資源永續發展的 最適運作單位(Naess, 1989;王俊秀,1999)。而早從 1950 年開始聯合國便開始 推行社區發展運動,推動20 幾年全球即有 70 多個國家推行發展工作,其中更有 32 個國家由聯合國派遣專家從事技術合作,推動社區發展以改善環境、提升生活 品質,由此可知社區發展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運動(陳茂祥,2004)。 受到聯合國的影響,台灣也從 60 年代開始了社區發展運動,社區發展大致 可分為三個時期:(1)1960 年代:基礎民生建設;(2)1980 年代:改善生存環 境;(3)1990 年代:活化經濟、提高生活品質(開拓文教基金會,1999)。為了 配合社區的發展,政府也階段性的提出社區營造計畫,在 60~80 年代提出社區 發展計畫,到了90 年代則是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直至 2004 年提出台灣健康社區 六星計畫(以下簡稱六星計畫)。自開始推行社區發展起,各階段的社區發展計 畫一直是國家發展計畫中的重點推行政策,且依各階段不同的需求提出各項計 畫。而在台灣社區營造蓬勃發展之際,社區環境改造是其中最重要的項目(林妍 君,2002)。 在社區總體營造時期,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1997 年元月開始社區環境改造, 依社區發展的需要,提出「社區生活環境改造計畫」,並在全國每個角落,進行

(10)

各類型的社區環境的改造工作,從一開始數十個社區參與改造計畫,直至 2005 年為止,近千個社區團體通過計畫申請並執行完成。在這之中社區改造的項目大 多是從進行清淨家園,如: 廚餘處理、資源回收、環境綠美化等的環境改造基礎 工作著手,或是進行發展社區環境特色,如: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育 及提升地方文化產業等的環境永續工作。 接續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在民國 94 年,政府針對社區的發展擬定的六星計 畫,是一項統合各政府部門的整合型計畫,各部門依六星計畫的六個面向為社區 發展提出不同類型的計畫,經由各面向的執行,幫助社區發展至一全方位的健康 社區。 在社區營造執行過程中,各社區依據本身環境需求擬定提案項目,且由執行 計畫過程累積社區營造經驗。然而計畫的執行,需經歷不同的階段,從開始的檢 視社區狀況,到撰寫計畫書,至提案申請,直至執行計畫,最後完成成果報告, 這一連串的過程,社區需經歷與居民、社區組織及政府機關的溝通協調,而這過 程中想當然爾定會遭遇些許困難。而社區是否由困難中汲取經驗,做為未來營造 的參考,或者從中感到挫敗而不再持續營造社區,是值得去探討的。 若社區選擇汲取經驗持續營造,那瞭解其遭遇之困難,擬定解決對策是必要 的,就如先前所提,在計畫執行時營造者通常與政府、組織及居民間會產生問題 及困難,綜觀許多相關的研究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瓶頸,(1)缺乏經費來源(2) 民眾意願低落(3)輔導專業人才不足(4)地方派系角力(5)人力不足(6)地 方政府協調不易(林振豐,2001;施國隆,2003;邵珮君,2003;黃煌雄、郭石 吉、林時機,2001;詹雪梅,2004)。若要繼續再參與六星計畫,則更需要了解 這些社區在營造過程中曾遭遇的困難及其真正所需的協助,提供政府部門及其他 社區參考,以避免重蹈覆轍,且若能由承襲及檢討先前的經驗再出發,社區再推 動營造應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在社區總體營造下,已有近千個社區投入社區環境改造計畫,這些參與環境 改造的社區雖已從事改造多年,但各社區所提的改造項目多元,至今仍無針對不

(11)

同提案項目所做的全國性分類統計,而在現階段推動六星計畫之際,當初的環境 改造社區,想必會成為六星計畫之種子社區,我們若能由這些社區出發,去檢視 社區之前從事改造的方向;瞭解社區在營造中現階段營造的狀況為何;在營造中 是否遭遇困難及困難有哪些;未來是否再繼續進行營造且營造的方向為何,提出 供相關單位做為參考借鏡,勢必對未來發展有很大助益。然而歷年來雖有研究藉 由檢視社區狀況,來分析社區在營造過程中的狀況,但多為個案之探討或為年久 之調查(如:林振豐2001 年以苗栗社區進行討論、邵珮君 2003 年以大丘園及長 尾寮社區作為調查、詹雪梅2004 以永樂社區為例等),故研究者希望全面性的探 討台灣全國社區參與環境改造計畫的改造項目、過程、遭遇困難及所需協助,做 為未來推動社區參與六星計畫時之參考。 此外,在林研君(2002)探討台北東榮、萬和社區的環境改造研究中提到, 社區面臨到的困難,有如:政府人力不足、各計畫間位階不明及功能重複、參與 度高的居民是否有優先營造權等等之問題,但這僅是一兩個社區的例子,對於其 他同是北部的社區狀況,或是台灣其它區域間所面臨的問題是否有異同,也是值 得去瞭解的,是故本研究也將探討不同地域的社區在營造時是否面臨不同的問 題,及需要不同的協助。 研究者於94 年參與環保署「1997~2005 社區環境改造效應評估計畫」,是由 環保署委託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以下簡稱環教所)之計畫,由環教所 兩名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團隊下還包含研究員一名及由研究生組成的研究助理 三名(研究者為其中之一),計畫之目的為檢視 1997~2005 年參與環保署環境改 造計畫社區之社區現況、推動成果、推動效應、規劃推動機制、設置評估指標、 未來參與六星計畫之狀況,及建立推動交流平台。研究者是透過此計畫來完成本 論文研究。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擬定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環保署環境改造社區之改造面向。 二、 探討環境改造社區與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間之關係。 (一) 以六星計畫的六個面向來探討社區現階段發展現況。 (二) 瞭解社區未來參與六星計畫所欲優先提出之發展項目。 三、 瞭解環境改造社區未來參與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的意願、預期困難 及所需協助。 四、 探討不同地域的社區在參與社區營造時所面臨的問題,及未來參與台 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之不同需求。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論文中提及許多重要名詞,為了使其更加清楚明確,本節將針對這些名詞 加以界定說明: 一、 環境改造社區: 是指向環保署提出並執行「環境改造計畫」的社區,以鄉鎮市為最大範圍, 可採單一或數個社區為單元進行提案,凡具備持續性環保行為,且相關人員參加 該計畫之訓練者,取得提案資格,所有提案經地方環保機關協助修正後,由環保 署組織審查委員會進行複核,通過者稱為環境改造社區(環保署綜合計畫處, 2001)。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通過遴選並執行環保署 1997~2005 年環境改造計 畫之社區。 二、 社區發展/社區營造: 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皆源自於英文 community development(引自韓榮姿, 1998)一詞,依「社區發展工作網要」第二條第二款定義,係社區居民基於共同 需要,循自動與互助精神,配合政府行政支援、技術指導,有效運用各種資源, 從事綜合建設,以改進社區居民生活品質(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

(13)

三、 社區組織及民間團體: 依據行政院(2005)定義社區組織及民間團體為社區發展協會;文史工作室、 工作坊;地方文化產業組織;社會福利團體;社區宗教組織;全國性民間體育團 體;傳統或現代藝文團隊;專業輔導團隊;及以社區營造為宗旨之基金會、學會 等(行政院,2005)。本研究依研究主題及對象將之定義為,社區發展協會、村 里辦公處及NGO 團體。 四、 社區環境改造: 結合社區居民一起來關心社區內的環境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整合相關人 力、物力,營造清潔、舒適的生活環境的社區活動,過程強調居民親手參與,以 清淨環境為起步,引發民眾落實環保生活行為之實踐;長遠則以永續生活環境為 訴求,建置有利發展舒適環境的支持體系,共同為台灣社區形塑永續家園(台灣 社區通,2005 )。 五、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行政院於94 年 4 月 11 日為台灣的社區發展提出「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以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六大面向 作為社區評量指標,同時為促進社區健全多元發展,針對社區所提出之發展目標 及配套需求,整合政府目前相關部會既有計畫資源,分期分階段予以輔導,協助 其發展(行政院,2005)。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包含執行環保署1997~2005 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依環保署綜合 計畫處統計資料,此類社區包含台灣本島及離島,共842 個社區。 二、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採郵寄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普查,考慮填答的正確性和回收率,所 得到的研究結果可能會和實際情況有所誤差。 (二) 因限於人力、物力及時間上的不足,本研究採立意抽樣進行訪談,而非 各個社區一一深入訪談,故研究結果未必能推論至所有社區。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依研究目的及訪談大綱、問卷編製需要,分節敘述社區發展、社區環境 改造、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第一節 社區發展

一、 社區的定義與內涵: 社區(community)一詞使用相當普遍,許多學者對此名詞有許多不同之解 釋,亦有學者譯為「社群」或「共同體」。下列列舉國內外幾位學者與政府機關 之定義: (一) 國外學者 Cohen (1985)認為社區是「一種價值、規範與道德的系統,他足 以對其成員在某一特定整體內產生認同感」;同時社區也是「人們在家庭 生活以外,獲取基本與實質經驗的領域,是一個人學習與實踐如何成為 社會人的地方」。 (二) Fellin (1987)對於社區下了一個正式的定義:「具有一個或多個下列三個面 向特質的社會單位:(1)滿足基本需求的功能性空間單位;(2)具有定 型的互動型態;(3)具有集體認同的象徵性單位」。Fellin 除了強調認同 感的要素之外,還強調社區的滿足基本需求功能與定型的互動型態。 (三) Outhwaite and Bottomore (1994)認為社區是一個價值與道德規範的體系,

提供給它的成員一個認同感。 (四) 國內學者江明修(1996)認為社區即「共同體」,也做了很好的定義,其 指出:它包括了其成員之間所有形式之關係,如親密感、情緒、道德承 諾、社會凝聚力等。成員生活在共同體中,具有深層的心理依存感覺, 並不僅只具有意志或利益而已。 (五) 而學者徐震(1996)對社區一詞之解釋加以歸納有三項重點:(1)指居 住在某一特定地區的一群人或這些人生活所在之地區;(2)指一群具有

(16)

共同經濟利益或共同文化傳統的人群或國家;(3)指共有、共享、相同、 認同或共同參與等情況。 (六) 根據社會工作辭典(1991)的解釋:社區是一社會單位,而非法定的行 政單位。「社區是佔有一定區域的一群人因職業、社會文化、生活水準、 歷史背景、地理環境、或其它方面的不同,而造成各種不同的自然團結、 自然地域,他們與其所生存的區域相契合,彼此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 的關係」。其要素包括:它有一定境界的人口集團;它的居民具有地緣的 感覺或某些意識和行為,具有歸屬感(feeling of belonging),大家均感相 互隸屬、相互依賴,大家建立有共同目標,並能採集體行動,以期實踐; 它有一個或多個共同活動或服務的中心。 綜觀上述本研究將社區定義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 由一群生活在同一特定空間或區域下的人所組成。 (二) 生活在其中的成員,具有歸屬及認同感,相互依存。 (三) 對於區域事務能建立共同的目標,集體行動、參與,實踐目標。 而在社區的定義之下其中也包含了許多的內涵,以下列舉國內外學者所提及 之內涵: 依據 Hillery 的看法,社區的主要內涵有:(1)人民(2)地方(3)社會互 動(4)認同(引自林瑞穗,1996)。而學者徐震(1985)認為,但其內涵依據組 成、地理區域、關係、組織、意識,不跳脫以下五個要素,分別為: (一) 居民:由人所組成,而人數多寡組成一個社區並無定論。 (二) 地區:地理要素包括社區自然形勢、天然資源、公共設施、交通及建築 等。在此地區之內,居民的互動較多,此地區之外,互動較少。 (三) 共同的關係:工業化、都市化以前,社區共同的關係著重於共同的文化 背景,但自工業化、都市化以來,社區的關係卻以共同的需要、共同的 利益、共同的問題及共同的目標等後天性的關係為重要因素。

(17)

(四) 社會的組織:社區居民必然有代表其若干關係的社會組織,組織可能是 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以解決共同問題,達成共同目標的管道。 (五) 社區的意識:居住於社區的人對於這個社區有一種心理上的結合,亦即 所謂歸屬感。他認為這個地區是屬於他的,而他也是屬於這個地區。 二、 社區發展的緣起與意涵: 「社區發展或營造(community development)」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是由聯合國所倡導的一項世界性運動(引自韓榮姿,1998),用來協助亞洲、非 洲、南美洲等發展落後或發展中的國家發展。多年來有許多專家對社區發展的意 義提出論點,整理如表2-2-1: 表2-2-1 社區發展的意義 社區發展的意義 Bttern (1980)(引 自朱美珍,1995) 個人參與其自我發展的一種過程,人們可以學習如何管理、 如何做決策、如何達成行動,所以社區發展是居民共同參與 的持續性過程。 Ross ( 引 自 張 紫 燕,1976) 社區發展指在經濟落後地區所採用,主要是促進基本生活條 件之改善,包括非物質的需要。 白秀雄(1976) 社區發展是一種工作方式、方法、方案,也是一種運動 (Movement),同時也是一種過程或複雜的過程,是啟發並 輔助人民使其自覺、自動、自發,注意人民參與的一種工作; 是一種以人民為主,政府為輔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種以聯繫 配合為工作方式的全面性整體工作。 依聯合國(United Nations, 1995)(引 自徐震,1985;引 自 韓 榮 姿 , 1998)。 「社區發展」一詞,意指:「一種過程,即由人民以自己的 努力與政府當局聯合一致,去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 環境,納入國家生活之中,俾對國家的進步,克盡其最大的 貢獻。此一複合的過程包括兩種基本要素:即由人民自己的 參與並儘可能靠自己創造以努力改善其生活水準;由政府以 技術或其他服務以促進其發揮更有效的自覺、自助與互助。 此一過程,可在各種為促成社區多方面進步的工作項目中表 達之。」

(18)

社區發展的意義 社 區 發 展 工 作 綱 領 ( 張 紫 燕 , 1976 )、 劉 脩 如 (1977)、謝徵孚 (1977)、陶蕃瀛 (1994) 「社區發展指在以社會運動方式改善民眾生活、促進社會進 步、幫助經濟成長、建設安和樂利社會、、、。」以及「有 計劃地動員區域內之人力、物力、財力配合政府各部門之施 政計劃與財力支援,以增進區內人民生活條件,提高區內人 民生產效能、改善區內人民生活環境、、、」。 徐震(1980) 社區發展是一種組織的新興教育的工作過程,目的在鼓勵社 區居民的參與,協調社區各界的關係,運用社區內外的資 源,採用社區自助的行動以引導社區的社會變遷而提高居民 的生活素質。 張鴻鈞(1963) 社區發展是一種有意識、有計劃的工作,其宗旨是在協助人 民與社區認識其需要與問題,負起責任參與一切活動,解決 各項問題,改進整個社區生活,其目標在激勵佐助人民、加 強民眾組織、發展地方人才、動員社區資源、運用政府及社 團的技術輔導及經濟協助,共同合作,改善人民的生活,促 進國家建設。 資料來源:整理自林暉月(1999) 社區發展就內容來看,包含經濟生活改善、農業現代化、交通改善、衛生改 良、教育進步、社會福利成長,以及人的改變,以上都是社區發展的內涵(林瑞 穗,1996),也是社區工作主要的執行項目。且社區發展包含了下列的特點(呂嘉 泓,1999): (一) 運作對象與範圍於社區中。 (二) 著重社區全面性議題、多元發展,有形的建設、文化、精神層面發展等。 (三) 重視居民集體、自主參與,合力解決社區問題,分擔行政部門部分業務, 並由下而上推動公共政策。 (四) 著重社區資源的運用。 (五) 著重社區目標的達成,透過發展使居民提昇公民意識、社區認同感與感 受自決的能力,願意為社區貢獻。

(19)

三、 社區發展的重要性與推動歷程 隨著廿一世紀的到來,公共行政面臨更多的挑戰,學者Ormond (1996)表示, 公共行政部門必須以分權化方式提昇其回應能力(capacity toresponse),並且具有 更新的能力(capacity to renew)以提昇公民服務的效益。故就空間優勢而言,學 者Naess (1989)認為,「國」常大得無法解決小問題,而「家」又小得無法解決大 問題(引自王俊秀,1999)。而面對此問題社區在地理與空間上的優渥條件,使 其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對於各項公共事務與政策的推展,不但易於動員全區區 民,且能因地制宜,針對社區問題進行各項調適及措拖。尤其在全球政府面臨追 求「減少施政成本」以及「提高服務效能」的「雙環困境」(Catch-22 Situation) 情 境 下 , 透 過 適 度 地 將 部 分 公 共 事 務 委 託 由 社 區 來 分 擔 , 給 予 充 分 授 權 (empowerment),將可發揮其因地制宜及提昇政府回應力的效果,使各項政策推 動與執行能更加順利(江岷欽、林鍾沂,1995;劉毓玲,1993;Fredericksen, 1996)。 而針對以上的問題,社區的發展若朝社區主義的方向前進,應會有所幫助。 原因是由社區主義的觀點來看,丘昌泰(2000)提到社區主義乃是一群具有文化 同屬感的人,為達公善(public good)目標,形成共同意識,參與公共事務,以 促進公民道德的實現;其出發點基於修補日益官僚的社會,造成人們對公共事務 的疏離。社區主義並強調傳統家庭或里鄰關係價值的重要性,主張凝聚社會關係 為解決公共疏離的必要條件。Butcher, Glen, Henderson, and Smith (1993)提出社區 主義具以下四種特質:(1)共同的生活空間(2)共同的歷史文化感(3)高度的 社會凝聚感(4)主動的政策參與,及以下幾點功能: (一) 鼓勵發展、維持與引發主動性社區的優點,以落實政府所制訂的公共政 策。 (二) 促進社區民眾與政府機關之間的伙伴關係,不致於產生官方和民間的分 離意識。 (三) 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將每一社區的特色加以表現與發揚,重新塑造 社區發展的新生命。

(20)

(四) 協助社區培養相互救助與支援的團體,以促成公共目標的實現。 (五) 促進公共服務的重組,提高服務效能滿足民眾需要。 (六) 培育出自我管理的社區團體,解決地方事務減少政府在人力與經費的支 出。 社區主義這些特質及功能,正符合政府充分授權,社區藉由自己凝聚的力 量,去推動執行政策,以解決社區問題並可連帶提升政府地方政策的執行。而丘 昌泰、陳金貴、洪鴻智(1999)提到,以社區主義為理念核心,結合社區居民、 專業人士與政府各機關所推動之社區發展,去建構出一套功能性與永續性的社區 發展制度。且透過社區營造與發展的工作,使居民減低對公共事務的冷漠,普遍 參與社區的建設,配合政府各部門施政計劃與財力支援,使人民與政府的努力合 而為一 ,人力、物力與財力的運用獲得高度的發揮。並能增進區內人民生活條 件,提高區內人民生產效能,改善區內人民生活環境(王俊秀,1999;譚貞禧, 1972)。 在台灣社區發展的歷程如下:民國五十一年,張源鈞任聯合國亞經會社區發 展訓練顧問後,曾多次返國,引進社區發展的概念,並協助籌備台北市社區發展 實驗計畫。民國五十四年,劉脩如、楊家麟、崔垂言三位先生,奉命起草「民生 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時,特別採用聯合國所用的「社區發展」這個名詞,且將 我國既有的「民生基層建設」與「國民義務勞動」兩項有績效的工作融合在一起, 並於序言中標明「以採社區發展方式促進民生建設為重點」,自此「社區發展」 列為該政策十大工作項目之一,及社會福利的七大項目之一(林瑞穗,1996;徐 震,1992;唐啟明,1994)。且政府陸續頒布多項相關法令,以健全社區發展工 作。近年來,內政部積極推展社區發展與營造工作,並於民國八十年修訂「社區 發展工作綱要」。直至民國八十四年 ,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營造理念, 全國社區開始蓬勃發展,並迅速增設中。至現今政府希望使社區達到多元及永續 發展的理念,於民國九十四年提出「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21)

四、 小結: 社區是國家發展的最合適單位,且社區發展對於國家社會的發展來說具有其 重要的地位。而正因如此,台灣政府相當的重視社區的發展,社區營造一直以來 也是政府施政的重要政策之一,利用社區的營造提升社區發展,讓人民可以在更 舒適及更進步的環境下生活。由此可知社區發展的重要性。 以社區主義來說,社區可以凝聚社區居民意識,促進社區民眾、社區組織與 政府機關三者之間的伙伴關係,對於社區發展與公共行政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地 位,而這是在本研究之後所提之六星計畫所欲社區達到的最終目標,希望可以藉 由社區居民自主的發展並與政府政策及社區組織間相輔相成去營造健康的社 區。故可以看出社區主義對於社區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聯合國為協助各國的發展,提出「社區發展」計畫,世界各國也紛紛投入此 運動。其主要是由人民與政府當局聯合,以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 包括由人民克盡己力改善其生活水準;由政府以技術或其他服務促進其發揮更有 效的自覺、自助與互助。在社區內著重社區全面性議題,運用社區資源及居民參 與,改善社區相關議題。而我國也順應此勢,依國家發展及社會需要相繼提出社 區發展的各項計畫。 而本研究藉由社區組織領導者的問卷及訪談調查,去探討社區居民、社區組 織與政府部門間對於社區營造所遭遇的困難及所需要的協助,提出具體建議以供 未來社區營造參考。

第二節 社區環境改造

一、 計畫緣起與目標及計畫要點: 近幾十年來,台灣地區的發展已由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生活圈也從過 去以共同歸屬感為基礎,相互信賴、互相合作的「社區」,逐漸轉變為缺乏歸屬 感、追求個人目標的「社會」。1950 年代的台灣步入工業化,1960 年代中期工業 蓬勃發展,無論是由國家力量扶植的重工業如煉油、化學、金屬冶鍊,或是由民

(22)

間獨資經營的紡織、電子、五金、塑膠等輕工業,都是以剝削環境來創造經濟利 潤(林貞嫻,2005)。且台灣自 1970 年經濟起飛後,迅速躍上國際經貿舞台,儼 然成為一新興工業國家。然我們自詡台灣經濟奇蹟的同時,四十多年來著重工業 與經濟發展的都市建設所帶來的卻是垃圾、水及空氣污染,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等 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得社區環境更形惡劣,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李永展, 1995;郝龍斌,2003;蕭新煌,1988)。 工商業社會的發展,使原有的社區互動網絡漸漸疏離,新興社區組織功能不 彰,人們對設公共事務趨於冷漠。人們越來越個人化以及以居家為中心的生活方 式,自然不會以整體的方式來看待周遭環境的議題(李永展,2003;蔡秀美, 2004 )。且台灣規劃法令體系缺乏對基礎環境與生態之整體評估,甚至未考慮臺 灣土地資源的特殊性質而產生許多不相容的土地使用與環境污染,其中因社區發 展所導致的環境惡化問題由於與我們的生活切身相關,更嚴重威脅了我們的生存 環境(李永展、何紀芳,1995)。 居住在同一個地區的人,在共同的空間活動,對共同空間所發生的社會問題 與環境問題,往往有相近的感受與期盼並有解決問題的動機(王惠君,1997), 社區正式一非常適合的單位。而為重建民眾環境倫理觀,自發性地愛護鄉土及周 遭環境,徹底解決國內環保問題,營造健康、安全、舒適的生活品質,環保署參 照美(鄉村生活運動)、日(造町運動)等國做法,自八十六年元月起推動「生 活環境改造計劃」(郝龍斌,2003;環境保護署,1999;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1997),藉由社區力量來改造環境。且此計畫也由民國 86 年一直持續執行至今, 計畫名稱與執行年份及計畫要點整理如表2-3-1。 本計畫由生活者立場出發,鼓勵社區居民組織環保義(志)工及設置環境保 護學習中心,透過終身學習,引導居民重新認識社區,建立生命共同體的社區意 識、培養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其次,調查社區環境問題與特色、規劃環境 改造項目與發展構想,進行小廣告及髒亂點清除、資源回收、巷道揚塵清掃、廚 餘堆肥、水污染防治及空氣污染防制等清淨家園工作。最終以推動環境綠美化、

(23)

社區景觀改善、生態保育及產業文化等,彰顯社區文物景觀特色。 社區環境改造的目的除了邀請社區居民一起來落實環境整潔、垃圾處理等基 礎環保工作外,更重要的用意是希望藉由政府的鼓勵措施來提高民眾對於社區的 認同感,誘導民眾發現生活周遭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運用在地人力、物力 及財力資源,引領社區居民發揮夥伴精神及與大自然做好朋友的觀念,保護現有 好山、好水。力行節約簡樸與資源永續利用,共同經營維護自己的家園,營造「清 潔、舒適的生活環境」、建立環境資源循環型社會,並能夠自信、自立、自發地 永續發展(台灣社區通,2005)。並期望透過此計劃提昇全民參與環境行動的責 任感,使民眾從被動的配合政府環保政策與法令,到主動自發的維持生活環境及 環保生活行動。政府並輔以必要的技能與知識,及開創有利全民行動的情境,以 期民眾能自主的從事環保行動(郝龍斌,2003)。 於各級環保機關則在財力、物力及行政等方面給予支援、組織技術服務團, 提供專業技術諮詢服務、發行環保認同卡,鼓勵民眾力行綠色消費及籌措部分計 畫經費等方式,以解決民眾需求。在人性化的追求下,讓每一個社區居民發揮創 意,共同營造健康、安全、舒適、自在與愉悅的生活環境,並能自信、自立地永 續發展。

(24)

表2-3-1 生活環境總體改造計劃 計劃年度 計劃名稱 計劃要點 86~89 生活環境 改造計劃 1. 本計劃採取由下而上,透過社區籌設環境保護學 習中心,推動終身學習,引導居民重新認識社區, 建立生命共同體的社區意識、培養居民參與公共 事物的能力。 2. 組織環保義(志)工,進行環境調查,了解社區 問題與特色、規劃環境改造項目與發展構想,並 邀請居民共同參與小廣告清除、資源回收、髒亂 點清除,綠美化環境、社區景觀改善等工作。 90~91 環保示範 社區計劃 1. 發展地方特色(如集水區保育、溼地保護土壤污 染防治、海岸保護……等) 2. 訂定社區未來發展的中長程方向,最終達成永續 社區的具體目標。 92~93 社區環境 改造計劃 -永續家 園 1. 社區執行計劃以鄉鎮市為最大範圍,可採單一或 數個社區為單元進行提案。以理念引導行動,並 擴展至村里、鄉鎮、生活圈及流域等,建構資源 循環型社會,來達成環保生活新典範之預期目標。 2. 推動心靈環保,運用大眾媒體及設置論壇,加強 環境教育,結合社會、宗教力量,淨化心靈,建 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革除民眾不良環保陋習。 3. 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劃,推動校園環境 管理、環境教學及環境教育工作,選拔表揚推動 環境保護有功學校、老師及學生。 94 社區環境 改造計劃 1. 鼓勵已申請過社區環境改造之社區,以母雞帶小 雞的作法帶領其他沒有經驗的社區從事環境改 造,可採單一或數個社區為單元進行提案。由點 擴大為面,提昇參與層面至村里、鄉鎮、生活圈 及流域等。 2. 執行計劃之規劃及推動採取由下而上,誘導民眾 發現生活周遭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運用在 地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力行節約簡樸與資源 永續利用,共同經營維護自己的家園。 95 清淨家園 計畫「臺灣 健康社區 3. 分成單一社區起步型、單一社區進階型、聯合社 區進階型三類。 4. 推動項目:環境污染預防、環境整潔維護、垃圾 減量及資源回收、環境污染處理、環保義(志) 工運用、環境教育宣導、其他環保議題。

(25)

資料來源:研究團對自行整理(2007) 二、 計畫執行的探討: 在環境改造計畫執行多年的期間,有研究指出民眾在計畫執行後對於其成果 感到滿意,但也有研究指出,在計畫執行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李易駿 1998 年的研究中發現,台北市各社區居民認為環境美化與環境保護是最有成就的 工作之ㄧ。王順美、沈珊珊(1999)的研究也指出一北部社區的環保媽媽透過打 掃街道、整理公園、綠化環境,實地改善周遭生活環境的實際行動,使得鄰居不 敢或不好意思製造髒亂,間接也感動了一些居民效法參與。然而也有許多研究指 出社區環境改造常因為經費短絀、缺乏專業人才協助、社區居民的意願不高、派 系衝突……等問題(徐震,1980;黃煌雄、郭石吉和林時機,2001;詹雪梅,2004; 謝有誌,2004),導致許多社區對於環境改造望之怯步。 三、 小結: 台灣因為工商業的發展導致環境破壞,因此環保署於民國 86 年推動「生活 環境改造-永續社區」,期望能透過計畫改善民眾之生活環境。在計畫執行過程 中,執行的項目多元,雖有研究指出民眾對於執行的成果感到滿意,但也有研究 指出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社區環境改造截至目前為止仍持續進行當中, 而環境的改造是一連串的過程,若能從基礎的改造面向先去瞭解,再去探討其執 行上的困難與解決的對策,對於未來社區的發展定會有相當大的幫助。另外先前 六星計畫 -環保生 態面向」 96 清淨家園 計畫 1. 輔助社區針對生活周遭環保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運用在地資源,營造清潔、舒適的生活環境。 2. 聯合社區的推行重點在於:社區間聯絡道路整潔 維護、社區間聯絡道路綠美化(綠色廊道)、區域 性水污染防治(河川巡守)、區域性空氣污染防 制、區域性土壤污染防治、建立環境教育學習場 域、不同職業類群環境教育、地區環保產業發展、 集水區保護、溪流保育、海岸保護、濕地保護。

(26)

研究皆以個案進行分析,而本研究則探討各區域間所遭遇的問題是否相同,以供 政府與相關部門對於未來輔導社區進行營造之參考。

第三節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隨著時代的交替,大社會環境隨時在變,社區也隨之在改變,興盛、衰微、 變大、變小、結構、功能、需求等,不斷的在變化,加上城鄉、區域、產業等的 差異,社區的型態也不盡相同。因此,社區工作也需要不同的工作模式來因應。 雖然我國數十年來均以「社區發展」為主要的政策措施,但實際卻是多元的運用 各種社區工作模式於實施過程中(陳佳容,2004)。且因應越來越複雜的社會問 題,任何單一的社區工作模式均無法滿足新時代所賦予社區的任務,社區中的社 會、經濟、教育、文化事務將整合。因此,現代的社區工作中,各種的社區工作 模式將綜合運用,社區工作也將朝向更具計畫、合作、互助、生產及福利服務性 質之全方位社區發展方向前進(詹秀員 2002)。而行政院於 2005 年所提出的六 星計畫也因此提出了六個不同的面向,期望能符合多元的目標,希望社區多元的 發展,以達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 本節依六星計畫之緣起與目標、推動面向內涵及策略、施政計畫及策略,分 別說明如下: 一、 計畫緣起與目標(行政院,2005): 行政院於 2005 年,鑒於健全社區為台灣社會安定的力量,且社區總體營造 政策推動至今,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模式為台灣的社區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繼社 區總體營造之後,提出「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以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 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六大面向作為社區評量指標,同時為 促進社區健全多元發展,針對社區所提出之發展目標及配套需求,整合政府目前 相關部會既有計畫資源,分期分階段予以輔導,協助其發展。期望未來在六星計 畫推動下,能完成社區整體發展之終極目標達到社區主義的核心價值。 而計畫的目標是希望達成以下三點:

(27)

(一) 推動全面性的社區改造運動,透過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 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六大面向的全面提升,打造一個安居樂 業的「健康社區」。 (二) 建立自主運作且永續經營之社區營造模式,強調貼近社區居民生活、在 地人提供在地服務、創造在地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三) 強化民眾主動參與公共事務之意識,建立由下而上提案機制,厚植族群 互信基礎,擴大草根參與層面,營造一個「永續成長、成果共享、責任 分擔」的社會環境,讓社區健康發展,台灣安定成長。 二、 推動面向內涵及策略(行政院,2005): 在六星計畫抵定推動後,依據其六大面向擬定推動內涵及策略,如下所示: (一) 產業發展 1.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透過社區小企業輔導及商店街區再造,活化地方 型經濟產業,並推動地方產業文化,進行特產及料理研發,促使農村 產業轉型升級。 2. 促進有機農業及綠色消費:透過有機農業之產銷經營輔導,推廣綠色 生產與綠色消費觀念,增進健康社區發展基礎。 3. 發展產業策略聯盟:輔導地方政府規劃休閒農業區,發展休閒農業, 並協助鄉鎮進行總體規劃,形成帶狀或區域結盟發展。 4. 促進在地就業機會:透過地方產業發展,創造在地化多元就業機會, 使青年得以返鄉就業及創業。 (二) 社福醫療 1. 發展社區照護服務: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使得生活照顧及長期照 護服務等工作可以就近社區化。

(28)

2. 強化社區兒童照顧:除由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外,亦鼓勵 社區媽媽協力合作,提供社區內之托育照顧服務及兒童課後輔導,營 造溫馨成長環境。 3. 落實社區健康營造:推動健康生活社區化,增進國民運動健身觀念, 並激發民眾對健康的關心與認知,自發性參與或結合衛生醫療專業性 團體,藉由社區互助方式,共同營造健康社區。 (三) 社區治安 1. 建立社區安全維護體系:鼓勵社區繪製安全檢測地圖,找出治安死角, 並透過社區安全會議之討論,尋求解決方案,例如加裝路燈或監視器、 加強守望相助巡守工作等等。 2. 落實社區防災系統:辦理社區防災之宣導工作,輔導社區建立防災觀 念,並組織民間救援隊,培養災害緊急應變能力。 3. 建立家暴防範系統:進行家暴防範之觀念宣導,並輔導建立社區通報 機制,鼓勵發展成為「無暴力社區」。 (四) 人文教育 1. 培養凝聚社區意識:開發利用社區人力資源,加強社區營造人才培育 工作,另透過社區藝文活動之辦理,凝聚居民情感及共識,奠定社區 發展之基礎。 2. 強化社區組織運作:輔導鄉村社區組織活化工作,並於縣市政府層級 成立社造推動委員會,建置協調整合平台,依據縣市及社區特色,規 劃中長程發展藍圖,總體呈現社區營造成果。 3. 落實社區終身學習:鼓勵社區建立終身學習體系,發展社區多元族群 文化,並透過偏遠社區電腦及網路體系之建置,縮短城鄉數位落差。 4. 促進社區青少年發展:鼓勵青少年參與社區志工服務,活絡社區青少 年組織,培養社區營造生力軍。

(29)

(五) 環境景觀 1. 社區風貌營造:鼓勵社區開發利用地方文化資產與文化環境,透過居 民參與模式,自力營造景觀特色及環境美化等工作,打造都市及農漁 村之新風貌。 2. 社區設施及空間活化:鼓勵社區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結合地方特色 產業及傳統節慶活動,作為地方文化設施。 (六) 環保生態 1. 推動清淨家園工作:鼓勵社區成立環保志工隊,進行環境整理及綠美 化工作,推動發展「綠色社區」。 2. 加強自然生態保育:推動社區生態教育工作,宣導生物多樣性理念, 並鼓勵發展社區林業及生態社區,建立社區與生態之伙伴關係。 3. 推動社區零廢棄:宣導社區資源回收再利用觀念,教育居民進行零廢 棄及全分類等基礎工作。 4. 強化社區污染防治:加強社區空氣及河川等污染防治工作,輔導成立 河川污染防治志工巡守隊,使生活污水減廢及活化。 三、 各部會依據六星計畫提出之施政計畫及策略(行政院,2005): 為了達到六星計畫六大面向之整體目標,依據六大面向之內涵擬定了 20 項 推動策略,共統合了13 個部會 62 項施政計畫(如表 2-4-1 所示)。 各部會施政計畫分為「直接有關」及「相關」兩大類型: (一) 直接有關之施政計畫:總計 41 項,鼓勵社區自主參與、詮釋及提案,政 府提供申請管道、資源及輔導機制。 (二) 相關計畫:總計 21 項,由政府主動或跨區域型之計畫,以完善各面向之 推動環境及專業性支援為施政核心,並逐年檢討是否須調整為直接有關 之施政計畫。

(30)

表2-4-1 六星計畫政府各部會之施政計畫彙整表 六大領域 策略 直接有關之施政計畫 相關計畫 主辦 機關 地方特色暨社區小企業輔 導計畫 經濟部 商店街區再造計畫 經濟部 發展地方料理特產計畫 農委會 輔導地方產業文化計畫 農委會 社區營造創新實驗計畫 文建會 客家特色產業創新育成計 畫 客委會 1.推動產業轉 型升級 特色文化加值產業發展計 畫 客委會 輔導有機農業經營計畫 農委會 有機米產銷經營輔導計畫 農委會 綠色消費計畫 環保署 綠色商業推廣計畫 經濟部 2.促進綠色生 產與綠色消費 辦理再生能源利用宣導工 作 經濟部 地方小鎮振興計畫 經濟部 地方產業永續機制建構計 畫 經濟部 發展休閒農業計畫 農委會 3.發展產業策 略聯盟 觀光客倍增計畫-套裝旅遊 路線 交通部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勞委會 青年返鄉就業計畫(二)— 大專學生暑期職場初體驗 青輔會 產業發展 4.促進在地就 業機會 青年返鄉就業計畫(一)— 鼓勵青年在地創業 青輔會

(31)

六大領域 策略 直接有關之施政計畫 相關計畫 主辦 機關 預防照護-建立社區照顧 關懷據點計畫 內政部 照顧服務社區化計畫 內政部 1.發展社區照 護服務 長期照護社區化計畫 衛生署 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 顧服務 教育部 2.強化社區兒 童照顧 托育照顧服務社區化計畫 內政部 健康生活社區化計畫 衛生署 社福醫療 3.落實社區健 康營造 運動人口倍增計畫 體委會 推動「全民拼治安行動方 案─建構治安社區」指導計 畫 內政部 1.建立社區安 全維護體系 工業區敦親睦鄰計畫 經濟部 辦理有關防災社區宣導工 作 內政部 辦理民間救援隊訓練 內政部 2.落實社區防 災系統 坡地防災應變 農委會 社區治安 3.建立家暴防 範系統 推動「無暴力社區」輔導 方案 內政部 社區人力資源開發計畫 內政部 社區營造人才培育計畫 文建會 社區藝文深耕計畫 文建會 1.培養凝聚社 區意識 客家文化環境營造計畫 客委會 新故鄉成果展現計畫 文建會 行政機制社造化計畫 文建會 2.強化社區組 織運作 活化鄉村社區組織計畫 農委會 人文教育 3.落實社區終 身學習 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 畫 教育部

(32)

六大領域 策略 直接有關之施政計畫 相關計畫 主辦 機關 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 教育部 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 畫 教育部 推廣青少年社區資訊及服 務網絡 青輔會 推動青少年社區志工參與 及服務學習 青輔會 活絡社區青少年組織 青輔會 4.促進社區青 少年發展 推動社區青少年審議民主 論壇 青輔會 營造農村新風貌計畫 農委會 營造漁村新風貌計畫 農委會 都市社區風貌營造計畫 內政部 生態社區示範計畫 內政部 1.社區風貌營 造 開發利用文化資產與文化 環境計畫 文建會 充實地方文化館計畫 文建會 環境景觀 2.社區設施及 空間活化 客家文化設施興(修)建計 畫 客委會 綠色社區清淨家園計畫 環保署 1.推動清淨家 園工作 社區病媒孳生源清除及入 侵紅火蟻消除計畫 環保署 社區林業計畫 農委會 2.加強自然生 態保育 社區生態教育概念性架構 之研究 農委會 3.推動社區零 廢棄 推動社區垃圾全分類計畫 環保署 推動社區清新空氣計畫 環保署 環保生態 4.強化社區污 染防治 河川污染防治志工巡守計 畫 環保署

(33)

六大領域 策略 直接有關之施政計畫 相關計畫 主辦 機關 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計畫 原民會 綜合類 - 永續校園推廣計畫 教育部 資料來源:行政院,2005 四、 小結 在六星計畫中,總共包含了六大面向,而在六大面向下共包含了 20 個策略 與內涵,政府也據此提出了直接有關與相關的計畫,目的是為了輔導各社區達到 六星計畫健康社區的最終目標。而本研究也依據這六大面向、策略及內涵與政府 計畫,設計問卷問向及訪談大綱,以檢視各社區目前依據這些指標目前的狀況達 到哪些項目或者是缺乏哪些項目。根據研究結果可提供社區未來參與社區營造之 參考。

(34)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1)瞭解環保署環境改造社區之改造面向;(2)探 討此些面向與六星計畫中的六面向間之關係;(3)瞭解這些社區未來參與六星計 畫的意願、預期困難及所需協助;(4)探討不同地域社區參與社區營造所面臨的 問題及未來參與六星計畫所需的協助。 本研究採質量並重的方式進行研究。本章將依研究架構、研究流程、問卷調 查法(領導者問卷普查)及訪談法(領導者抽樣訪談)一一做說明。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分成兩個部分進行探討,第一部份以問卷調查法全面普查執行環境改 造計畫的領導者(以下稱領導者問卷普查),瞭解社區改造時所遭遇的困難及所 需協助,和未來參與六星計畫的意願及面向;第二部分以個人訪談法抽樣訪談十 四位社區環境改造領導者(以下稱領導者抽樣訪談),深入探討參與六星計畫所 預期的困境和需要的幫助,並探討各區域的社區情況是否相同。 綜合以上調查及訪談結果,以瞭解社區從事環境改造的狀況及經驗,並探討 未來參與六星計畫的意願及所需的協助,提供未來社區在從事社區營造時的參 考,研究架構如圖3-1-1 所示:

(36)

圖3-1-1 研究架構圖 參與環境改造計畫社區 領導者問卷普查 領導者抽樣訪談 環境改造之參與 1. 遭遇困難 2. 需要協助 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1. 社區現況 2. 參與意願 3. 預期困難 4. 需要協助及解決對策 5. 優先參與面向 6. 不同區域的差異 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1. 對計畫瞭解程度 2. 社區現況 3. 預期推動困難 4. 需要協助及解決對策 5. 不同區域的差異 環境改造社區推動 六星計畫之可行性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3-1-2 所示,以呈現研究之步驟及過程,並說明如下: 圖3-1-2 研究流程圖 確定研究主題 蒐集文獻資料 確定問卷發放對象 編製問卷內容 專家審查 進行問卷預試 進行問卷調查 資料整理 與分析 選定訪談對象 進行訪談 資料整理 與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可行 需修正 需修正 可行 專家審查 擬定訪談大綱 綜合整理 與分析

(38)

一、 確定研究主題及收集文獻資料: 社區營造已有多年歷史,並有相當多的社區投入其中,社區營造的面向相當 的多元,其中以環境改造為基礎也最為重要,因環境與民眾息息相關,環保署在 十年前就開始推動環境改造計畫,也有近千個社區投入其中。社區的發展計畫從 總體營造時期到六星計畫,希望達到健康社區的目標,若能從社區過去發展的狀 況進行分析檢討,對往後的營造應有相當大的幫助,故本研究欲藉由瞭解環境改 造社區的狀況去瞭解其未來參與六星計畫可能遭遇的困難及所需協助,並提出解 決方法,以提供往後社區營造參考。 在確定研究主題後,研究者進行社區發展、社區營造及研究方法等相關文獻 的收集及閱讀,以奠定本研究的基礎,並進一步的進行研究。 二、 確定問卷發放及訪談對象: 本研究的主題在探討環境改造社區未來參與六星計畫之可行性,故選定參與 環保署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領導者為研究對象。 三、 編製問卷及訪談大綱: 依據研究目的編製社區領導者問卷及訪談大綱,並在問卷及訪談大綱初稿完 成時,送請社區營造專家學者進行效度審查,專家意見回覆後,依意見加以修正 成預試問卷及訪談大綱。 四、 進行問卷預試: 問卷在經過專家建議修正後,選定中部地區(台中縣市及彰化縣)參與環境 改造之社區領導者進行問卷預試,依據填答者填答後對問卷之疑問及建議進行修 正,編製正式問卷。 五、 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 預試問卷修正後擬定正式問卷,並進行普查,對象為參與環境改造的所有社

(39)

區之領導者。 而訪談部分則在大綱修訂後,以立意抽樣方式抽出受訪社區,進行抽樣訪談。 六、 資料處理與分析: 問卷施測結束後,以統計軟體SPSS for Windows12.0 套裝軟體進行分析;訪 談質性資料採內容分析法分析,而問卷開放式問題資料,採內容分析法分析後以 量化方式予以呈現。 七、 綜合整理與分析: 結合問卷、訪談結果及產官學專家意見,依據研究目的進行綜合分析。 八、 撰寫研究報告: 依據綜合分析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完成研究報告之撰寫。

第三節 問卷調查法-領導者問卷普查

參與環保署環境改造計畫社區,從一開始對社區狀況檢視到撰寫計畫書至執 行計畫到結案,在這一段歷程中,有許多經驗值得參考借鏡,也有許多困難待解 決及改進,這些都是值得去探討研究的。故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在 參與計畫時社區的各項狀況,以及未來參與六星計畫的意願和所需的協助等,針 對上述項目自編問卷進行調查,以提供社區未來參與六星計畫之參考。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參與環保署1997~2005 環境改造計畫提案並通過執行之社區為調查 範圍,依環保署綜合計畫處提供之資料顯示,此類社區包含台灣本島及離島,共 842 個社區,扣除資料缺漏 1 個社區,共 841 個社區(詳細資料如表 3-3-1)。 而研究對象為841 個社區環境改造計畫之領導者,因每個社區的領導者身份 不同,所以領導者的身份包含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村里長及NGO 團體理事長。

(40)

表3-3-1 各縣市參與 1997~2005 年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統計表 社區參與年度及參與社區數 縣市 區 域 社區 參與 總數 各區 域社 區參 與數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資 料 缺 漏 基隆市 8 0 0 4 3 0 0 0 1 4 0 台北縣 23 0 7 4 11 0 1 0 2 12 0 台北市 30 0 7 4 11 0 1 0 2 12 0 桃園縣 28 0 2 1 4 0 0 0 7 16 0 新竹縣 33 0 1 8 16 7 16 1 3 10 1 新竹市 64 1 0 23 23 56 1 0 1 12 0 苗栗縣市 北 13 199 1 0 2 5 1 0 1 2 5 0 台中縣 61 1 0 22 19 40 13 3 2 8 0 台中市 22 1 3 4 6 0 0 0 1 14 0 南投縣 12 1 1 3 5 2 1 1 1 4 0 彰化縣 中 53 148 2 0 10 17 1 3 5 10 20 0 雲林縣 17 0 0 2 14 0 0 0 1 2 0 嘉義縣 38 2 5 22 17 20 11 0 2 3 0 嘉義市 24 1 1 8 16 1 7 0 1 4 0 台南縣 119 2 5 29 73 47 28 9 8 19 0 台南市 64 1 0 10 29 19 32 6 1 17 0 高雄縣 51 1 4 18 30 3 0 0 1 16 0 高雄市 21 3 1 10 0 0 0 0 1 10 0 屏東縣市 南 66 400 0 0 11 23 20 0 4 5 24 0 台東縣市 34 1 3 9 18 0 0 1 1 16 0 花蓮縣市 16 0 0 6 2 0 1 0 1 0 0 宜蘭縣 東 16 66 1 1 4 5 1 1 1 1 6 0 澎湖縣 24 0 0 5 6 0 0 0 0 19 0 金門縣 2 0 0 0 0 0 0 0 1 1 0 連江縣 離 島 3 29 0 0 1 0 0 0 1 1 2 0 合計 842 842 19 41 220 353 218 116 33 57 256 1 總計 841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41)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半開放式問卷,以郵寄方式進行調查,問卷內容以文獻回顧所得之 資料設計而成,主要為研究社區在參與環境改造計畫時,社區所提出的改造面 向、參與時所累積的經驗、遭遇的困難、所需協助及在計畫後社區的狀況、對六 星計畫的瞭解、未來參與六星計畫的意願、預期的困難和所需的協助等,另外輔 以社區及提案者的基本資料以探討不同地域之社區所遭遇的問題是否不同。 研究者在進行本研究的同時並參與「環保署1997~2005 年推動社區環境改造 之效應評估研究」,因此本研究擷取此評估研究之「環保署 1997~2005 年推動社 區環境改造之效應評估問卷」(詳如附錄一)中第23、25、29、45~47、52~71 題 為問卷內容,該問卷由研究者與研究團隊依照研究主題、目的及文獻資料編製而 成(問卷編製方式及相對應之研究目的詳見表3-3-2),並將問卷內容送交相關學 者及社區發展專家進行審查(專家名單詳見表3-3-3),匯集相關專家意見做為問 卷修正之參考,以達到問卷之內容效度。待問卷經專家審查修正後,以中部地區 鄰近社區領導人為對象進行預試,預試結果做為第二次修正之參考,經修正後才 予以進行正式問卷發放。 表3-3-2 問卷編製方式及相對應之研究目的 問卷題號 問卷編製方式 研究目的 23 研究者自行編製 三 25 參考環境保護署(1999)「生活環境改造-永續社區」計畫 內容及研究者自行編製 一 29 參考環境保護署(1999)「生活環境改造-永續社區」計畫 內容及研究者自行編製 一 45~47 研究者自行編製 三、四 52~71 參考行政院(2005)「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計畫內容六 大面向推動策略和內涵及研究者自行編製 二 72~79 研究者自行編製 四

(42)

表3-3-3 問卷審查專家名單 編號 專家姓名 專家頭銜 專長 1 王俊秀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社會 學研究所教授、清華大學環境 暨資源管理研究室召集人 環境社會學、環境規劃及 管理、都市社會學、校園 文化 2 王鴻濬 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教授 生態系經營研究方法、社 會指標、社會網絡、環境 知覺、地景變遷、整合分 析 政 府 政 策 環 境 影 響 評 估、環境保護計畫評量與 評量指標建構 3 李永展 桃園市李副市長永展/中國文 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教授/ 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 及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永續發展、社區營造、城 鄉規劃 4 李育明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 研究所教授 環境與資源管理、環境系 統分析 5 黃麗霞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 事 社區營造資深專家 6 趙英伶 台南市綠手指生態關懷協會常 務理事 社區營造資深專家、社區 規劃師培訓師資 三、 問卷發放步驟: 在問卷編製完成後,採郵寄方式進行調查,問卷之發放因 2005 年執行環境 改造計畫社區還未結案,故依改造計畫年份(1997~2004 年及 2005 年)分為兩階 段進行: 第一階段進行時程為2005 年 10 月 19 日發放問卷,並訂於同年 11 月 16 日 回收,發放範圍為參與環保署1997~2004 年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問卷施測前將 問卷依施測對象進行編碼,隨卷附上回郵,並參考 Heberlein and Baumgartner (1978);Fox, Crask, and Kim (1988);Armstrong and Luske (1987)建議,採用下列 方式以提高郵寄問卷回收率:

(43)

(一) 讓填答者知道此研究由政府贊助:商請各縣市環保局協助發放,在每份 問卷中由環保局放入公文請受訪者協助填寫,以提高受測者填答意願, 再寄至各受測者的手中進行填答。 (二) 寄出明信片提醒:在郵寄一週後針對未回收之問卷對象,寄出明信片提 醒受測者填答問卷,並寄回問卷。 (三) 針對未回收者寄出二次問卷:為確保受測者是否因未收到或問卷遺失以 致於無法填答,在寄出明信片兩週後再針對未回收之對象,重新寄出一 份問卷。 (四) 隨卷附上回郵。 (五) 給予小獎勵:凡寄回者皆可參加抽獎活動。 第二階段進行時程為2006 年 10 月 8 日寄發問卷,並訂於同年 11 月 6 日回 收,發放範圍為參與 2005 年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為提高問卷之回收率,除同 第一階段在問卷發放一週後針對未回收者寄出明信片提醒,兩週後針對還未回收 者寄出第二份問卷外,並以抽獎方式鼓勵領導者填答及回寄。 四、 資料處理與分析: 問卷回收後將問卷進行篩選,剔除無效問卷後,將有效問卷分成兩部分以社 會科學統計軟體(SPSS 12.0 for Windows)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依問卷調查結 果進行次數分配、百分比、交叉表分析處理,以瞭解(1)社區參與環保署環境 改造計畫之改造面向;(2)依六星計畫六面向來看現階段環境改造社區之現況; (3)預期參與六星計畫困難、意願及所需協助;(4)不同區域間對於預期困難 與所需協助之觀點是否相同。

第四節 訪談法-領導者抽樣訪談

為了解參與環境改造的社區之改造歷程,以及對往後執行六星計畫相關問題 做更深入的瞭解,針對全國 1997~2005 年參與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領導者進行

(44)

抽樣訪談,以探討各方面問題之解決對策與建議。以下針對研究對象、工具、步 驟、資料處理與分析分項說明。 一、 研究對象: 參與 1997~2005 年環境改造計畫社區包含台灣本島與離島的社區,扣除遺 漏資料以841 個資料完整之提案社區為母群體,其中包含北部社區 199 個,中部 社區148 個,南部社區 400 個,東部社區 66 個,離島社區 29 個,以這些社區之 環境改造計畫領導者(包含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村里長及 NGO 團體理事長) 為本研究之訪談對象。採立意抽樣方式進行非比率分層抽樣,以電話聯絡的方式 選取願意接受訪談之領導者,選出 14 個願意參與訪談的社區(訪談名單詳見表 3-4-1),其中包含北部社區3 個;中部社區 3 個;南部社區 4 個;東部社區 2 個; 離島社區2 個。抽樣方式詳如下圖 3-4-1 所示: 表3-4-1 抽樣訪談名單 區域 編號 訪談對象 區域 編號 訪談對象 北 1 台北萬華社區綠色陣線聯盟 南 8 台南市南區金華里辦公 北 2 桃園縣坑子社區發展 協會 南 9 嘉義縣獅埜社區發展協 會 北 3 新竹市東區科園里社 南 10 高雄縣鳳山市環保婦女志工協會 中 4 彰化擺塘社區社區發 展協會 東 11 花蓮米崙文史工作室 中 5 台中市德義里社區發展協會 東 12 花蓮瑞穗鄉水尾優質生活文化發展協會 中 6 彰化縣西路里里長 離島 13 澎湖西嶼社區發展協會 南 7 台南佳里鎮 社區發展協會 離島 14 連江縣北竿鄉芹壁村辦 公處

(45)

圖3-4-1 訪談對象抽樣流程圖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訪談。研究者為了瞭解社區從事環境改造各 方面狀況及對於未來參與六星計畫的意願及所需協助,在蒐集閱讀相關文獻資料 後,依據研究目的,採自編的方式編製訪談大綱初稿(訪談大綱編製方式及相對 應之研究目的詳見表3-4-2),並隨即委請四位社區營造專家學者(專家名單詳見 表 3-4-3)進行訪談大綱之審查,以確立內容效度,在專家回覆意見後,進行訪 談大綱之修正,完成訪談大綱之編製,訪談大綱詳如附錄二。 表3-4-2 訪談大綱編製與相對應之研究目的 大綱題號 大綱編製方式 研究目的 1 研究者自行編製 一、四 2~7 研究者自行編製 三、四 參與環境改 造社區 841個 東部地區 66個 中部地區 148個 北部地區 199個 離島地區 29個 南部地區 400個 北部地區 3個社區 中部地區 3個社區 南部地區 4個社區 東部地區 2個社區 離島地區 2個社區 抽出 抽出 抽出 抽出 抽出 非比率分 層抽樣

(46)

表3-4-3 訪談大綱審查專家名單 編號 專家姓名 專家頭銜 專長 1 黃成中 台中縣父母成長協會執行長 社區規劃師、社區營造 資深專家 2 李永展 桃園市李副市長永展/中國文化大 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及管理研 究所兼任教授 永續發展、社區營造、 城鄉規劃 3 趙英伶 台南市綠手指生態關懷協會常務 理事 社區營造資深專家、社 區規劃師培訓師資 4 曾旭正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建築藝術研究 所教授 社區總體營造、景觀規 劃 三、 研究步驟: 在進行抽樣後,研究者事先以電話聯繫受訪對象,告知本研究的意義與目的 並確認其受訪意願,取得受訪者同意後再約定訪談時間,且於訪談時間前將訪談 大綱用郵寄或E-mail 方式寄予受訪者。 訪談時間以一小時為限,避免訪談時間過於冗長對受訪者造成時間與精神上 的耗損,影響受訪者回答的意願及內容的正確性,另外在訪談前事先告知受訪者 此次訪談之內容僅做為研究之用,不做為商業或相關利益使用,不會對外公開受 訪者姓名。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針對受訪者回答之重點以紙筆記錄,另在徵求受 訪者同意之後,以錄音器材輔助記錄之。 訪談完成後,將重要訪談內容轉成文字稿,並做詳細的整理。 四、 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訪問逐字稿,進行質的分析。研究者將訪談的重要資料轉騰成文字稿, 依訪談大綱所要探討的內容,逐題將全部受訪者的回覆整理分析成重要的敘述 句,盡可能將受訪者想表達的重點呈現列出,接下來將所有與研究目的相關的重 要敘述句編碼(如表 3-4-4),進行編碼的檢核。而後另請兩位相關領域的研究人 員,協助進行評分者信度分析。在此研究者於訪談內容中抽出第六大題第一部份

(47)

進行評分者信度考驗,將研究者自行編碼與兩位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做比較,算出 信度分數高達0.89,表示信度良好。最後再進行資料整理忠實呈現質性資料。 表3-4-4 訪談資料編碼原則 代碼一 代碼二 編碼原則 示例/備註 區域(北、 中、南、東、 離島) 訪談編號 第一碼+第二碼 中 4=中部地區編號第 4 號的彰 化擺塘社區社區發展協會

(48)

數據

表 2-3-1 生活環境總體改造計劃  計劃年度 計劃名稱 計劃要點 86~89  生活環境 改造計劃  1.  本計劃採取由下而上,透過社區籌設環境保護學 習中心,推動終身學習,引導居民重新認識社區,建立生命共同體的社區意識、培養居民參與公共事物的能力。 2
表 2-4-1 六星計畫政府各部會之施政計畫彙整表  六大領域 策略 直接有關之施政計畫 相關計畫 主辦 機關 地方特色暨社區小企業輔 導計畫  經濟部  商店街區再造計畫  經濟部  發展地方料理特產計畫  農委會  輔導地方產業文化計畫  農委會  社區營造創新實驗計畫  文建會  客家特色產業創新育成計 畫  客委會 1.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特色文化加值產業發展計 畫  客委會  輔導有機農業經營計畫  農委會  有機米產銷經營輔導計畫  農委會  綠色消費計畫  環保署  綠色商業推廣計畫  經濟部
表 3-3-1 各縣市參與 1997~2005 年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統計表  社區參與年度及參與社區數  縣市  區 域  社區參與 總數  各區域社區參 與數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資料缺漏 基隆市  8  0  0 4 3 0 0  0  1 4 0 台北縣  23  0 7 4 11 0 1 0 2 12 0 台北市  30  0 7 4 11 0 1 0 2 12 0 桃園縣  28  0  2 1 4 0 0  0  7 16
表 3-3-3 問卷審查專家名單  編號 專家姓名 專家頭銜 專長 1  王俊秀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社會學研究所教授、清華大學環境 暨資源管理研究室召集人  環境社會學、環境規劃及管理、都市社會學、校園文化  2  王鴻濬  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教授 生態系經營研究方法、社會指標、社會網絡、環境知覺、地景變遷、整合分 析 政 府 政 策 環 境 影 響 評 估、環境保護計畫評量與 評量指標建構  3  李永展  桃園市李副市長永展/中國文 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教授/  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1-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定教 學目標,並研擬課 程與教學計畫或個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護理

依據「志願服務法」 、「志願服務證及服務紀錄冊管理辦法」訂定

IRB 編號 SE19403A-1 計畫主持人 陳周斌 計畫名稱 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生活品質與創傷後成長的關係之追蹤研究 審查意見

編號 主持人 計畫名稱 審查結果 CF12202 許惠恒 在亞洲國家多中心隨機研究比較 Joint Asia Diabetes. Evaluation (JADE)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會型 3 年期計畫書撰寫格式

八、地方政府所提之實施計畫內容應包含名稱、目的、辦理單位、現況分

已參加政府主辦或委辦之 教保員、訓練員、生活服務 員、照顧服務員、家庭托顧 服務員、臨時及短期照顧服 務員或個人助理相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