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結論以及研究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提出幾項對生活 科技教學與教材發展、及對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謹供生活科技教師教 學、以及未來科技史及批判思考能力相關研究之參考。

壹、對生活科技教學與教材發展之建議方面

一、教學模式之選用:5E 學習環教學模式配合 STS 教學模式之概念 為利用科技史教授批判思考能力時可用之教學模式之一。

本研究之科技史教學活動,是採用5E 學習環教學模式並配合 STS 教學模式之概念加以設計。雖然在批判思考能力測驗之結果上,學生 之批判思考能力未有明顯的改變,但透過教室觀察、訪談及學習反應 問卷等資料之分析結果顯示,本研究之科技史教學活動仍對於學生之 批判思考傾向有正面的影響,因此研究者認為 5E 學習環配合 STS 教 學模式之概念為利用科技史教授批判思考能力時可用之教學模式之 一。

此外,依據研究者實際發展科技史教學活動之經驗,提出以下幾 項運用本研究之教學模式時建議之注意事項:

1. 在設計教學流程時,視各單元教學目的之不同,在進行 5E 各 階段教學活動的安排上,可依照教學之需求於同單元中重複 進行探索、解釋、精緻化等步驟,或於評量後再從頭依次循 環。

2. 運用科技史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在「解釋」此一階段應避免 講述過多較為繁瑣之史料內容,而是應專注於學生在進行批 判思考時所需的背景知識加以介紹。

3.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多關注「評鑑」此一階段之進行方式,

需多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省思,而非僅是將 學習單批閱後還給學生,而未充分達到「評鑑」的功效。

二、教學策略之選用:利用科技史教授批判思考能力時,可用之教學 策略包含:多媒體運用、教師提問、小組合作、腦力激盪、5W1H、

概念構圖等策略,並建議加入動手做之活動。

透過本研究之教學實驗結果顯示,在教學策略的選用方面,多媒 體的運用、教師提問、小組合作、腦力激盪、5W1H、概念構圖等策 略,都是能幫助學生提升其批判思考策略。而研究者透過實際運用這 些教學策略的經驗以及學生之學習反應中,建議未來採用這些策略進 行科技史教學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要項:

1. 多媒體的運用包含影片與圖片的選用,在影片長度的安排上以 三分鐘左右為最佳。

2. 教師之提問應以有助於學生思考的問題為主,此外可多鼓勵較 為沈默之學生進行發言。

3. 在運用概念構圖教學前,要針對概念構圖之使用進行教學,並 給予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與練習次數。

另外,依據學生在學習反應問卷之意見顯示,學生多喜歡動手實 做之活動,因此建議可嘗試加入動手做之活動。

三、課程內涵方面:科技史料之選擇,應依據學生之特色,選取與其 生活經驗及興趣貼近之題材。

本研究所選取的課程內涵,是針對傳播科技領域之科技史料中,

擇之傳播科技題材可吸引其學習興趣。因此,研究者建議有興趣運用 科技史教學之教師,可以依據學生之特色,選取與其生活經驗及興趣 貼近之題材,且不侷限於傳播科技之範疇,可多嘗試各式樣不同的題 材,例如:營建、製造、運輸、能源動力、生物科技等領域皆有很多 很好的課程題材,可使學生接觸到更多不同的科技內容。

四、教師準備方面:教師平時應隨時蒐集科技史相關資料,並審慎判 斷資料的可信度;此外,在課前準備上,建議教師可先擬好提問 之問題,並思考可能出現之答案與後續引導方式。

以研究者實際發展教學活動的經驗顯示,教師進行科技史教學活 動之設計時,事前的資料蒐集與教材設計上必須花費較大的心思,科 技史料內容繁雜,最容易找到的資料多為科技產品的演進歷程或是發 明家發明的故事,但正確性有待商榷,而甚少資料會描述科技發明的 社會背景、而科技使用的過程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這樣的資料,除非 有學者特別加以探討,否則幾乎無從查起。因此,教師在教材之蒐集 與篩選上必須多投入一些心血,隨時蒐集相關資料,並審慎判斷資料 的可信度,若無法判斷,則寧願不要做為教材內容。

此外,以提升批判思考為目的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是影響 整體學習成效的關鍵之一,教師必須要能問出有深度、有啟發作用的 問題,方有助於培養學生之批判思考能力。因此,建議未來進行類似 的教學活動時,應先構思好每個課程段落中要提問的問題,並模擬學 生可能的答案,思考如何以學生的答案再進一步加以引導;此外,教 師尚須不斷充實與進修,多方閱讀批判思考教學理論、科技史、科技 哲學、STS 等各種相關領域的書籍,才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精進 教學之成效。

五、教學過程的注意事項:教師在提問過程中,需必須注意候答時間 的拿捏;此外在進行學習單之分組討論時,此時教師必須給予學 生適度的引導或提醒,避免學生答非所問。

透過研究者之教學經驗與學生之學習反應可知,在提升批判思考 能力之教學中,教師問答為有效的教學策略之一,但在教學過程中教 師必須注意候答時間的拿捏,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另外,在進 行學習單之分組討論時,雖然必須給予學生開放自由的想像空間,但 有時學生卻容易離題、或是不依照批判思考的步驟進行思考,此時教 師必須給予適度的引導或提醒,不可放任學生隨意填答,否則將較難 達到教師所期望的學習成效。

貳、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接續本研究之改善建議

(一)研究內容的選取

可茲運用於提升批判思考能力之科技史題材非常多樣化,可切 入的研究面向亦相當多元,建議未來研究內容之選取可嘗試從人文 的角度來切入,探討某項社會因素對於科技發展的影響,例如由戰 爭所帶動的科技發展歷程;或是針對單一科技產品和社會各層面的 互動進行深入剖析,例如探討電視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的 影響,這些應都是可做為提升批判思考能力之科技史內容取向。

(二)研究對象的選取

本研究所針對之研究對象,乃是高中階段一年級兩個班級的學 生,因此研究結果不能推論到其他年級和學習階段的學生,故建議 未來可針對高中不同年級或是其他學習階段階段的學生進行研

此外,本次接受教學實驗之學生皆為女生,而高中階段男女學 生在科技方面之性向差異頗大,因此本研究之結果亦較難推論至同 年級之高中男生身上。建議未來可針對不同性別之高中學生進行研 究,或於男女合班之學校進行實驗,以期能更確定科技史教學對於 高中學生批判思考之影響。

(三)教學實驗的設計

本研究教學實驗所進行的時間為七週共 14 小時,經由實施後 發現,七週的時間雖然足以讓研究者完成預定實施的教學活動,在 課堂上與學生問答時也有足夠的候答時間,但在學習單活動的討論 時間上仍受到壓縮,有時必須要求學生利用課後時間完成學習單活 動,如此一來,研究者便無法觀察到學生進行學習單活動時的批判 思考歷程。

在教學實驗的時間方面,批判思考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時間的訓 練方能有效養成,在短時間的教學活動中是否能影響學生之批判思 考能力尚值得商榷,故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可將教學時間拉長,一方 面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思考與討論時間,另一方面可更提升研究結果 的準確性。

另外,在教學實驗的設計方面,本研究所採取的乃是單組前後 測之準實驗研究,而未有對照組之設計,因此在研究結果的討論上 仍有諸多的限制,故建議未來研究可視研究目的之需求採取實驗組 與對照組之準實驗研究進行教學實驗的設計。

(四)研究工具的選用

本研究運用的批判思考能力測驗,屬於標準化的批判思考能力 測驗工具,其測驗內容較偏向單純的邏輯思考技巧,沒有特別針對 科技議題方面的批判思考能力來設計,因此學生在填寫測驗時,不

容易感受到測驗和教材的關連性。故建議未來進行批判思考相關研 究時,可自行發展符合教學內容之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之測驗,或 發展可量測科技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的標準化測驗,以期能更真實 地反應學生在科技方面批判思考之改變情形。

二、科技史教學相關研究的發展

林坤誼(2005)曾提出科技史未來可著眼的八個研究取向,包括:

科技態度、科技創造力、問題解決、批判思考、科技概念、人文素養、

科技未來觀及社會演化。而在目前科技史相關研究中,已有科技創造 力、問題解決、科技素養、點子發想、傳播科技概念及本研究之批判 思考等取向之研究,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朝人文素養、科技未來 觀、社會演化、科技概念等研究取向進行科技史相關研究。

三、科技教育中批判思考相關研究之發展

本研究在教學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對於已具備良好之批判思考能 力的學生而言,其批判思考傾向的培養更形重要。因此建議後續研究

本研究在教學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對於已具備良好之批判思考能 力的學生而言,其批判思考傾向的培養更形重要。因此建議後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