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本節旨在說明在本研究進行之過程中,研究者針對研究設計、教學 活動之發展、教學實驗之實施、以及資料分析等歷程之省思與成長,除 做為研究者自身參考外,亦期望能對後續研究者有所助益。

壹、研究題目之訂定與研究設計

由於研究者缺乏相關之研究經驗,因此一開始在研究主題之可行 性、困難度之考慮上較不周延,在研究之設計上所考慮之面向亦未盡完 善,故導致在後續研究過程中會遭遇到較大的困難。但在多方閱讀相關 文獻,並與指導教授及其他專家學者之討論後,仍得以順利完成後續研 究。因此,研究者認為在研究題目之設定上不宜求大,而是應專注在單 一且具體之研究問題上,在整體研究過程中應隨時回顧研究目的,確定 所有後續研究設計與實驗皆與研究目的相符,方能順利完成研究之過 程,並得到有價值之研究結果。

貳、教學活動之設計與發展

在教學活動之設計與發展之初,研究者便發現針對科技與社會互動 關係之科技史料相當難尋,縱使有,亦是分散在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書 籍當中,例如: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研究等各種領域之書籍,

因此,在最初開始編排教材內容之時,研究者自身便曾為了釐清傳播科 技與社會之關係閱讀大量資料,卻反而陷入資料之迷霧當中,而無法篩 選出合適的內容做為教材。

為解決此一困難,研究者決定先放下手邊既有的資料,重新檢視研 究目的與教學目標後,選定幾項與學生興趣相符且資料尚稱充足之傳播 科技產品做為教材來源,而後再依據文獻分析之科技與社會相關因素尋

教學內容。此一方式可有效降低教師在發展科技史教學活動之困難,亦 不會迷失於過多的參考資料中,但在運用此種教材發展方式時,教師必 須非常注意其所講述之案例是否具有正確性或其論點是否有所謬誤,若 對於資料之內容有所質疑則寧願捨棄不用,亦不可將錯誤的內容或概念 傳遞給學生。

參、教學實驗之實施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即為教學者,在實施整套科技史教學活動的過 程中,研究者學習到教師必須隨時注意學生之反應,若學生對於教師所 提之問題沒有回應,必須思考學生是否不理解教材內容或不感興趣,而 應即時做出調整。此外,對於學生學習單之填寫上,必須嚴格要求有一 定之水準,不可放任偷懶,雖不干擾學生思考之過程,但若發現學生未 依照學習單之設定進行討論時,仍須要求學生改正,避免失去學習效果。

而在進行討論與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實自身背景知識的深度 與廣度,以及磨練發問的技巧,方能給予學生有意義的引導性發問,進 而達到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目的。

肆、資料分析歷程

在資料分析的歷程上,因本研究具有量化與質性資料之分析,在分 析的過程中,難免會受研究者主觀因素與外在環境客觀因素的影響,進 而產生某種詮釋與判斷。例如學生在學習反應問卷的填寫上,學生多不 會填寫較為負面的觀點,而是選擇無意見。而在訪談的過程中,僅有少 數學生較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其他學生仍須研究者在訪問過程中協助其 歸納自己的想法,雖然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已注意盡量不引導學生之回 答,但幫助學生歸納的過程中仍可能會影響學生之回答。

伍、本研究對於研究者自身之價值與成長

經歷本研究的過程後,研究者瞭解到在進行研究時,最重要的事情 便是確定研究之問題與研究目的,並使後續無論是實驗之設計、研究工 具的發展與選用、資料分析等都依此而行,方能有所收穫。

此外,在研究者本身教學之成長上,研究者經過本次科技史教材之 發展後,對於科技史內涵以及科技與社會相關議題之瞭解都有相當程度 之成長。且亦體會到教師在進行批判思考等高階思考能力教學前,應做 好充足之準備,平時多充實科技教育專業領域之相關知識、培養發問技 巧與各式教學策略、並充實教育相關專業知能,方能給予學生更好的生 活科技課程體驗與收穫。

ણ҂͛ᚥ!

壹、中文部分

毛連塭、劉燦梁、陳麗華(1991)。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之修訂。中國 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8,109-123。

王秋絨(1991)。批判教育論在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義。台北:

師大書苑。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

心理。

王素慧(2007)。科學史融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批 判思考與自然科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 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鼎銘(1999)。科技發展與科技教育學習經驗。生活科技教育,32(4),

6-14。

王澄霞(2007)。引言—STS 的科學教學。載於王夕堯、王澄霞、甘漢 銧、吳璧純、林慶隆、洪志明、施惠、黃萬居、連啟瑞、莊奇勳、

靳知勤、陳文典、陳輝樺、盧玉玲、盧秀琴、蘇育任(合著),科 學/技術/社會鼎足並重的教育(頁 III-IV)。台北:洪葉文化。

甘漢銧、吳璧純(2007)。一個 STS 教學模組設計的範例。載於王夕堯、

王澄霞、甘漢銧、吳璧純、林慶隆、洪志明、施惠、黃萬居、連啟 瑞、莊奇勳、靳知勤、陳文典、陳輝樺、盧玉玲、盧秀琴、蘇育任

(合著),科學/技術/社會鼎足並重的教育(頁 171-192)。台北:

洪葉文化。

余鑑、楊錦心、林弘昌、王燕超、于瑞珍、林坤誼、謝文斌、黃志燻、

范道明(2008)。應用數位典藏發展技術史教學模組以提昇高中生

吳靜吉、葉玉珠(1992)。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甲式之修訂。測驗年刊,

39,79-103。

李怡慧(2009)。產品發展史概念圖教學對高中學生點子發想影響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隆盛、蔡錫濤、葉俊偉、吳天方、游光昭、宗靜萍、林奇賢、王光復、

陳長振、周如文(2005)。生活科技概論。台北:心理。

沈家平(2003)。STS 模式教學對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的影響。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家平、陳文典(無日期)。批判思考智能。2009 年 11 月 29 日,取自 http://www.phy.ntnu.edu.tw/nstsc/pdf/book5/03.pdf

沈清松(2003)。科技與文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人龍、黃進和、宗靜萍(2004)。九年一貫科技素養教育課程教學設 計與實施-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科技發展史」為例。生活科技 教育,37(5),14-38。

林志芳(2007)。中國磁學科技史料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中。

林坤誼(2005)。科技史研究取向之分析。生活科技教育,38(1),

30-35。

林苡萱(2008)。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二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崇熙(2008)。科技就是風險。科學發展,421,60-63。

林葦芸(譯)(2004)。A. Fisher 著。批判思考導論(Critical Thinking:

An Introduction)。台北:巨流。

封四維(2005)。批判思考教學的原理與設計。載於李咏吟(主編),

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頁 85-132)。台北:高等教育。

洪志明(2007)。STS 教學活動類型與學得能力。載於王夕堯、王澄霞、

甘漢銧、吳璧純、林慶隆、洪志明、施惠、黃萬居、連啟瑞、莊奇 勳、靳知勤、陳文典、陳輝樺、盧玉玲、盧秀琴、蘇育任(合著),

科學/技術/社會鼎足並重的教育(頁 105-120)。台北:洪葉文化。

洪振方(1998)。科學教學的另類選擇:融入科學史的教學。屏師科學 教育,7,2-10。

洪愷琪(2007)。以電腦科技結合批判思考教學─以國中地理教學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韋氏大辭典(無日期)。Critical。2009 年 8 月 5 日,取自 http://www.

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critical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玉燕(2002)。批判思考與教學。初等教育學刊,12,211-245。

張宗婷(2008)。以互動式歷史小故事與科學寫作活動促進學生理解科 學概念與發展科學本質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張明貴(譯)(2007)。V. R. Ruggiero 著。思考的藝術:批判與創造思 考(The art of thinking: a guide to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ought)。台北:

五南。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慈婷(1998)。批判思考在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4)。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

「生活科技」課程綱要。2008 年 6 月 21 日,取自 ftp://140.111.102.

129/course/overview/95/A19.pdf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生 活科技」課程綱要。2008 年 6 月 21 日,取自 ftp://140.111.102.129/

course/overview/16.pdf

粘揚明(1994)。批判思考的理論與測量-兼評加州批判思考技巧測驗 B 式。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珮鈴(2007)。中等教育職前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能力學習遷移效果之 探討與高中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許良(2005)。技術哲學。上海:復旦大學。

許良榮、李田英(1995)。科學史在科學教學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 月刊,179,15-27。

陳文言(2006)。以多媒體將科學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對學生的 科學本質觀與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 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第十九版)。台北:精華。

陳怡君(2004)。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玫良(2001)。生活科技課程批判思考教學之初探。生活科技教育,

34(3),9-16。

陳淑媛(1997)。融入科學史於高中基礎理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

陳淑媛(1997)。融入科學史於高中基礎理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