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依據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本研究所提出之結論將包含「科技史教 學對高中學生批判思考之影響」、「高中學生對於傳播科技與社會互動 議題的感受」、以及「學生對於科技史教材之學習反應」等三個方面,

其內容分述如下:

壹、科技史教學對於高中學生批判思考之影響方面

一、科技史教學活動有助於提升參與本研究學生之評鑑能力,但對其 整體之批判思考能力沒有顯著之影響。

基於本研究針對所有參與教學實驗學生之批判思考能力測驗成 績分析結果,科技史教學活動有助於提升參與本研究學生其評鑑之能 力,但對其整體之批判思考能力影響則較不明顯。而透過訪談、教室 觀察與相關文獻之分析後,本研究歸納出幾點可能之原因如下:

1. 學生原本已具備一定程度之批判思考能力。

2. 測驗問題為封閉式題目,較難顯現出學生思考歷程之變化。

3. 前後測題本相同,導致學生有記憶效應。

4. 測驗題目和教材內容較無直接關連。

二、對於科技史教學活動之興趣較高、參與程度與課堂反應較佳的學 生,其批判思考能力之提升程度亦有較佳的表現。

依據第四章批判思考能力測驗分析結果顯示,兩個的班級學生在 接受本研究之教學實驗後,其批判思考能力之改變呈現出不同之情 況,其中一班學生之批判思考能力沒有明顯的改變,而另一班學生其 教學活動後之批判思考能力優於教學前之批判思考能力。本研究透過 教室觀察、訪談與相關文獻分析後,認為可能之影響因素為:

1. 批判思考能力有所提升的班級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課堂的參與 程度、面對教師提問之反應及和教師的互動情況較佳。

2. 批判思考能力有所提升的班級教學活動過程中,對於活動內容 展現出較高之學習興趣。

因此,透過本研究之分析結果可知,對於科技史教學活動之興 趣、參與程度與課堂反應較佳的學生,其批判思考能力之提升程度亦 有較佳的表現。

三、科技史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在:(1)尋求可信的證據與資訊;(2)心胸 開闊與(3)自我省思等三構面之批判思考傾向。影響其批判思考傾 向改變之主要因素則為:(1)對於教材內容之興趣;(2)上課參與程 度;以及(3)對於科技與社會議題之態度。

透過學生訪談內容之分析,本研究發現在科技史教學活動後批判 思考能力測驗成績進步者,其所展現出的批判思考傾向亦較佳。而在 本研究所歸納出的六項批判思考傾向構面中,研究者發現其中學生提 升較多的傾向有:

1. 尋求可信的證據與資訊:學生在教學活動後,開始會思考傳播 媒體中所呈現之訊息可信度,亦會針對網路上資料之可信度 加以判斷。

2. 心胸開闊:學生在教學活動後,開始會改變過去單向的思考模 式,轉而傾聽並接納多方不同的意見。

3. 自我省思:學生在教學活動後,開始會對自身科技使用的習慣 加以省思,進而推展到思考科技使用對於全體人類之影響。

此外,深入探究影響其批判思考傾向改變之主要因素後,研究者歸 納出以下幾點主要影響之因素:

1. 成績進步的學生對於傳播科技史教學活動內容具有高度興 趣,願意主動探究,而退步的學生則是對於傳播科技史較無 興趣。

2. 成績進步的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有認真參與教師所安排之各項 活動,包含上課提問、學習單、分組報告等,而退步的學生 則是較不認真參與。

3. 成績進步的學生透過科技史教學活動之引導後,能夠主動感受 到傳播科技對社會的影響,並加以省思,而退步的學生則是 認為傳播科技對社會的影響與自身生活無關。

貳、高中學生對於科技與社會互動議題的感受方面

一、學生在省思科技與社會互動的議題時,最容易感受到與生活經驗 較為貼近之內涵,並能考慮到科技所帶來之正面與負面影響。

本研究透過分析學生之心得省思後發現,學生在省思傳播科技與 社會互動之議題時,因為其所選擇的議題多是與其生活經驗較為貼近 之傳播科技產品,因此其最容易感受到面向亦是與其生活經驗較為貼 近之內涵,例如:溝通、人際關係、娛樂、健康等。而研究者透過分 析結果亦發現在學生省思的過程中,能夠考慮到傳播科技所帶來的正

二、學生在省思科技與社會互動關係時,受限於所選擇之省思議題類 型,較缺乏對政治、文化與軍事等面向之深入感受。

本研究透過分析學生之心得省思後發現,學生在省思傳播科技與 社會互動之議題時,除了報告主題與政治、文化與軍事等面向較為直 接相關的組別外,其他則較不容易對這些面向有深入的省思。但仍有 少數同學可就其所選擇之議題延伸思考並察覺到一些較為深入的影 響,例如:竊聽器在政治事件所扮演的角色、部落格對政治人物的影 響、電腦特效對傳統文化所造成的改變等。

參、學生對科技史教學活動之學習反應方面

一、學生對於科技史教學活動整體之學習反應持正向的態度。

透過學習反應問卷之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對於整體科技史教學活 動是持正向的學習感受。

二、在教材內容與學習單設計方面,學生認為本研究之科技史教學活 動具有趣味性與挑戰性,有助於增進其科技與社會互動方面之認 知;而學習單之設計有助於激發其思考能力。

透過學習反應問卷中開放性問題之分析,在教材內容設計此一構 面上,學生認為本研究之科技史教學活動具有趣味性之主要原因是教 師在教材中所使用的科技史相關影片。此外,透過學生之學習反應可 以得知,學生同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可幫助其思考科技 與社會互動關係,而各週的學習單活動對學生而言則具有挑戰性,可 激發其批判思考。

三、在教師教學方式方面,學生肯定以影片介紹科技史的教學方式,

並認為教師在課堂針對科技與社會議題之提問使其能有批判思考 的空間,有助其從多向度思考問題。

透過學習反應問卷中開放性問題之分析,在教師教學方式此一構 面上,學生普遍喜歡運用影片及圖片介紹科技史的教學方式,但不喜 歡教師單純使用投影片講解過多的歷史內容。而教師在課堂上針對科 技與社會議題之提問,能使學生有表達意見的機會與思考的空間,並 可引導其從多向度思考問題,進而激發出更多的想法。

四、在學生自身的學習觀感方面,學生認同小組討論的方式可達到同 儕間彼此激發的效果;但有一半的學生認為課業壓力有時會影響 在生活科技課程中的學習態度。

透過學習反應問卷中開放性問題之分析,在在學生自身的學習觀 感此一構面上,學生認同小組討論的方式可達到同儕間彼此討論、激 發出更多想法的效果,並練習歸納出整組共同的結論與判斷,多數學 生也認為自己每次上課時都有和其他組員共同合作完成活動;但有一 半的學生承認自己並非每次都很認真在上課,認為課業壓力有時會影 響在生活科技課程中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