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歸結前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在未來師資培育方面、教育現場教師方面及後續 研究方面提供以下建議:

壹、在師資培育機構方面

一、在師培過程中,將蘇格拉底對話法納入師資養成課程

教育現場的教師即為帶領學生進行辯論的促進者,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故 建議師資培育機構能將蘇格拉底對話法納入師資養成訓練的課程,藉由實務訓 練,充實職前教師相關教學知能,培養其批判思考的能力和素養,以累積教學經 驗,提昇教學品質。

二、在教材教法方面,可設計蘇格拉底對話融入寫作教學的相關教材

至今尚未有以「蘇格拉底對話法」為中心融入國小寫作課程的教學設計,故 師資培育機構或大學相關科系可設計相關課程,強化教師運用蘇格拉底對話法融 入寫作教學的能力,希冀透過相關教材教法的訓練,以提供適切的教學策略,也 使課程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心智年齡與其學習的心理狀態。

貳、在教育現場教師方面

一、在教學方面,教師應以社群型態培養蘇格拉底對話之素養,並透過對話增進 其對兒童世界感知的敏銳度

教師本身具備的認知、教學態度及對話模式會影響學生的表現及教學成效,

故教師應以社群型態培養蘇格拉底對話之素養,平時可以參加坊間的哲學團體或 閱讀兒童哲學、兒童心理發展及語言表達等相關書籍,培養相關辯論技巧,擁有 純熟的推理能力。此外,教師平時也可透過觀察學生的興趣、表現及與他人的互 動,來窺探學生的世界,以試著讓自己散發出的個人魅力吸引學生,使師生之間

不會過於嚴肅而有距離感,反而能像朋友般侃侃而談,有助於營造師生對話無障 礙的溝通情境。

二、在教材方面,教師應選擇適合學生生活經驗及認知程度之教材,以利引起學 生共鳴

教材的選擇亦是影響教學成效的關鍵,故所辯論之議題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程 度,切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才能喚起其議論的覺知,觸動其對議題的敏銳度。教 師可參閱坊間的兒童哲學叢書或熱門的時事話題來蒐集相關資料,如研究者參考 的法國哲學種子叢書系列,探討了兒童世界中有關公平、真假、好壞、金錢、快 樂、工作等議題,以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三、在教學流程方面,教師應將課程安排在連續兩節課,並現場指導學生寫作

在理想的狀態下,完整教學應安排在連續四節課,前兩節課進行蘇格拉底對 話,後兩節進行寫作,則活動安排較為連貫,學生寫作時對於先前的對話仍記憶 猶新,然而,考量現實國小教師配課難有連續四節課可運用的情況,故建議教師 將課程分為兩個段落進行。第一部分進行連續兩節課的蘇格拉底對話,教師可運 用的時間較為彈性與充足,與學生的辯論也較為連貫;第二部分進行論說文寫 作,教師最好能現場指導學生寫作,如因時間不足而成為學生課後作業,除了較 難觀看出學生獨立寫作的程度外,也較難藉由學生作品反省教師教學改進的地 方。

四、在師生互動方面,教師應給予每位學生公平的發言機會,並等待學生思考與 對話

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會影響師生對話的氣氛與流暢度,故在對話前,教師應 教導學生遵守對話規則外,在對話時教師也應尊重每一位學生,給予每位學生平

等的發言權,同時也讓學生學習尊重彼此表達意見的權利。此外,教師應學習給 予較跟不上對話的學生思考的時間,而非僅讓反應快的學生表達意見,如較害羞 或不擅言語表達的學生仍沉默寡言,教師可試著讓學生透過傾聽他人敘述的過 程,增加其思考的廣度與深度,等探究之議題達白熱化時,再請學生試著表達意 見,以訓練其表達組織能力。

五、在寫作教學方面,教師在寫作前應給予學生指導,搭架對話與論說文間的橋 樑

在學生寫作前,教師應予以協助與指導,並引出論說文三要素,以此搭起蘇 格拉底對話與論說文間的橋樑,讓學生能將對話中表達的主觀見解、提出的例證 及所凝聚的共識有效且適當的融入文章中。在學生寫作時,教師應時巡視行間,

以瞭解學生文章的論點、論據及證證否充足且彼此緊扣,或是提供寫作程度較低 的學生不具規範作用但可參考的文章段落架構,以輔助其順利寫作。此外,教師 也可引出平時課程曾提及的寫作方法及材料,如設問法、開門見山法等開頭方 式,或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佳句,以充實文章。

六、在教學活動之餘,教師落實蘇格拉底對話,以養成學生蘇格拉底對話法的素 養與態度

教師除了是傳道授業的經師,更是陶冶學生人格的人師,故教師除了在課堂 上進行蘇格拉底對話法外,課餘與學生相處的點滴更是落實蘇格拉底對話法精神 的最佳時機,以培養學生主動思考、關心身邊事物的習慣,進而讓學生學習為自 己發聲,以更符蘇格拉底最初追求真理的初衷。

貳、在後續研究方面 一、在研究主題方面

本次研究針對蘇格拉底對話法運用至國小高年級論說文寫作教學之成效探 討,而蘇格拉底此種主張與對話者辯論過程而探求真理的方式,亦可運用在其他 教學領域,如同蘇格拉底在〈美諾篇〉中運用對話引導僮僕學習數學,其他領域 如自然科學、法律或較為情感層面的心理諮商等,都與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相 關,因此,未來後續研究可深入探討「蘇格拉底對話法」應用至其他領域之可行 性。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因素而採取個案研究,然而,學生思維能力與寫作能力的 精進需長時間的累積與培養,無法僅從三次的蘇格拉底對話法教學窺探全貌,故 在未來研究上,建議後續研究者可採用質性的行動研究法,以比較較為生澀的促 進者與較為熟練的促進者教學成效之差異;或運用量化的準實驗研究法、相關研 究法等,嘗試運用相同素材,但以講述的方式進行教學,減少材料對教學的影響 性,俾以更深入的瞭解蘇格拉底對話法運用至實際教學的方式與成效,建立更為 妥切的論述。

三、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對象為國小六年級學生,而國中及高中也有論說文的教材,在寫作仍 為升學導向式的學習下,學生也許仍會面臨到與寫作動機及寫作程度不佳的困 境,故在未來研究上,建議後續研究者也可以國中或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瞭 解以其他年齡層為參與者,運用蘇格拉底對話法於說文寫作教學之成效與限制。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仇小平(2005)。「限制式寫作」之理論與應用。台北市:萬卷樓。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第十版)。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第五版)。台北市:

師大書苑。

王珩、周碧香、施枝芳、馬行誼、彭雅玲、楊淑華、楊裕貿、劉君(王告)、魏聰 祺、蘇伊文(2008)。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洪葉文化。

王康宇(1998)。遞迴程式之蘇格拉底式合作學習系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維志(2008)。蘇格拉底教學法在環境化學網站之應用研究。靜宜大學應用化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曉朝(譯)(2004a)。Plato 著。柏拉圖全集卷三。台北市:左岸文化。

王曉朝(譯)(2004b)。Plato 著。柏拉圖全集卷四。台北市:左岸文化。

古芳瑜(2006)。「德」是否可教?──試論郭爾堡(Kohlberg)對於蘇格拉底提問 的回答。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布裕民、陳漢森(1993)。文體寫作指導。台北市:書林。

朱艷英(1994)。文章寫作學──文體理論知識部分。高雄:麗陽光化。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何琦瑜(2007)。前言:從「寫作」啟動新一波學習革命。何琦瑜、吳毓珍(主

編),教出寫作力:寫作該學什麼?如何學?(頁3-7)。台北市:天下雜誌。

余霖、黃淑馨、李函香、姚舜時、徐玉玲、施教麟等(2006)。提昇台北市中學 生國語文能力之研究。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專案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大直 高中。

吳丹寧(2005)。國小議論文寫作教學之探討與實踐-以台中縣一所高年級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正吉(1981)。怎樣寫好作文。台北市:文津。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淨騁(譯)(2002a)。Labbe. B.,&Puech. M.著。工作與金錢。台北市:米奇巴 克。

吳淨騁(譯)(2002b)。Labbe. B.,&Puech. M.著。公平與不公平。台北市:米奇 巴克。

吳瑞珠(譯)(2008)。Saran, R., & Neisser, B.著。心靈探索:在教育中的蘇格拉 底對話。台北市:五南

李奉儒(2008)。弗雷勒哲學中的教師圖像──教師作為文化工作者。載於林逢祺、

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頁377-392。台北市:五南。

李博文(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議論文寫作教學之實驗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琬蓉(2009)。結合思辯練習的寫作教學研究:以六年級議論文體為例。國立 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杜淑貞(2001)。小學作文教學探究。台北市:文津。

周明星(2006)。45 個學校沒有教的寫作技巧。新北市:華立文化。

林玉体(1997)。西洋教育史。台北市:文景。

林玉体(2008)。蘇格拉底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

頁2-27。台北市:五南。

林明進(2006)。林明進作文教室技巧篇。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林明進(2006)。林明進作文教室技巧篇。台北市:國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