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教學活動之實施

本節將呈現促進者與學生運用蘇格拉底對話法之對話歷程,共分為師生對 話、案例討論以及定義歸納三部分。首先,師生對話在歸納促進者與學生對話所 呈現的類型;再者,案例討論在分析學生對於議題所持的態度;最後,定義歸納 在展現學生運用邏輯思維進行歸納與推理的能力。

壹、師生對話

初次師生對話,學生給予的回應相當熱情,且談吐之間顯得自信而不會不知 所云,或一昧附和別人,將研究者初始的矛盾與不安一掃而空,並對後續的教學 活動有了滿滿的信心。為分析學生語言表達的邏輯,研究者將師生對話的主要類 型歸納為八項:

一、能勇於發表與他人不同之意見,不會人云亦云

促進者與學生對話過程中,發現兒童不像成人之間對話總是顧忌太多,反而 能勇於發表與他人不同之意見,「兒童常以其稚嫩的語言,大膽且毫不加以修飾 的去描繪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理解和疑問。」(劉仲容,2003:42)與第二章 提及的《心靈探索》一書中,Ingrid Delgehausen 認為孩童比起成年人較少受到 的情感束縛,而更能表達個人主觀意見不謀而合(吳瑞珠譯,2008:40)。以下

節錄三段師生對話:

S12:我覺得當朋友的第一個階段是同學。

S10:不一定啊!

R:S10,請說說看。

S10:有可能直接當朋友,不是同學啊!像我搭火車時有時候會跟其他人聊天,

我覺得那段時間他就是我的朋友!

(錄 20110921,no1)

R:如果是爸媽要送你生日禮物,你比較喜歡收到「禮物」還是「金錢」呢?

S24:禮物,因為我覺得不管多少錢,都比不上那份禮物。

S3:我覺得一定要金錢,如果爸媽買禮物給你,一定會買百科全書,然後叫你一 直看書,像大雄他爸爸那樣,所以要收到金錢,才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S1:父母親不知道你要什麼。

R:可是他是你的父母親,你應該比較敢要求呀?

S1:他們不會聽進去。

S10:有些父母想要讓你開心,在你生日會買你想要的東西,可是有些父母是為 你好,所以會買實用的東西。

S17:我生日時,爸爸都會給我生日蛋糕、禮物和一百元,如果禮物超過一百元,

剩下的就自己付。

R:如果是朋友要送你生日禮物,你比較喜歡收到「禮物」還是「金錢」呢?

S3:禮物,因為朋友會跟你喜歡一樣的東西,禮物比較合我的意。

S10:朋友的零用錢比較少,所以比較可能會收到禮物,但是心意到就好。

S11:如果是朋友的話,最好收到禮物,因為會不好意思收金錢。

(錄20111005,no1)

R:如果規定所有人每天都只能吃大小一樣的一碗白飯,你會覺得不公平嗎?

S10:不公平,因為有些人小時候不努力,長大就比較沒有錢賺,有些人小時候 很努力,長大可以賺很多錢,就可以吃很多東西……

R:你的意思是說,有些人很努力,有些人不努力,但是他們都吃一樣多,所以 不公平,是嗎?

S10:嗯,我覺得不應該有規定。

S24:我覺得稻米是人種的,為什麼要規定只能吃一碗?

R:老師的意思是,在規定的情況下,你會覺得不公平嗎?

S22:有些人食量比較大,只吃一碗不夠,對他不公平。

S1:吃飯應該是靠每個人的努力而獲得,而不是規定每個人應該吃多少。

S28:老師你是說在一個規定的情況下嗎?

R:對。

S28:那我覺得很公平,因為假如是大地震,應該要規定每個人只能吃多少,要 不然糧食會不夠呀!

(錄20111025,no1)

析言之,學生的語言表達具強烈的主觀意識,不會盲目附和他人,同時也發 現,只要促進者適時地引領與誘導,並給予學生發聲的機會,學生是會願意且主 動為自己表達意見的。此外,學生表達言論的同時,也能讓同儕學習傾聽不同的 見解,增加其見識廣度,刺激其大腦思考,無論最後是「各持己見」,還是拋棄 舊有態度而「相互妥協」,師生對話間激起的火花,那收穫令人意想不到!

二、能思考其矛盾之處,進一步澄清概念

有效的師生對話即建立在理性、合邏輯的對話前提上,故促進者需適時引導 與培養學生探究事物本質的能力,以引領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思考,使其洞悉 自己內心的想法及矛盾之處,進一步價值澄清,而非囫圇吞棗,缺乏辨別能力。

以下節錄兩段師生對話:

R:你們覺得「朋友」與「同學」有什麼不同?

S12:同學比較陌生,朋友比較熟悉。

S2:相處時間不同,朋友比較長,同學比較短。

R:為什麼?你可以再說仔細一些嗎?

S2:我和 S13 從一年級同班到現在,你看我們相處多久?

R:所以你覺得從一年級同班到現在的是朋友,那其他跟你只有同班兩年的是你 的朋友嗎?

S2:是啊!

R:所以是不是朋友與相處時間的長短有沒有關係呢?

S2:嗯,好像沒有關係。

(錄20110921,no2)

R:你們覺得什麼是公平呢?

……

S29:男女都一樣就是公平。

R:你的意思是男生跟女生受到一樣的待遇、做同樣的事情就是公平嗎?其他人 同意嗎?

S:不同意。

R:國家規定男生要當兵,女生不用,你們覺得這樣規定不公平囉?

S16:老師,這樣好像在講「男女平等」。

S10、S3:老師,我知道,是大人和小孩都一樣。

R:可是在現在的社會上,很多事情大人和小孩都不一樣耶!

S28:我覺得公平是對每個人都沒有私心。

S1:對雙方都占有絕對優勢就是公平。

(錄20111025,no2)

無可置否地,促進者本身的認知、態度及答話內容會影響學生的思考方向,

故促進者表達的語氣應不帶誘導性,否則學生亦會察覺促進者所暗示的方向。此 外,促進者與學生辯論的過程,也會不斷反省自身是否具備完善的批判思考認 知,以及熟練的發問技巧,使師生一問一答間更加辯才無礙。雖然研究者扮演的 促進者仍有許多待改進之處,但這些對話都可作為研究者觀察與反省的基礎,更 是往後研究可參考的寶貴資料。

三、學習換句話說,使概念更清晰

研究者發現,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多憑直覺回答,陳述句多為具體的短句,

故促進者希冀透過請學生換句話說,或請其他同學補充說明,使其表達之語意更 清晰,所探究之概念更清楚。以下節錄三段師生對話:

R:為什麼我們要用錢呢?

S3:有錢可以買東西。

R:有沒有人可以換句話說,或是補充說明?

S17:可以滿足我們需要的欲望。

(錄20111005,no2)

R:為什麼父母親要出去工作賺錢呢?

S10:因為要養家,要買吃的、用的、穿的都需要錢。

R:有人可以說得更仔細嗎?

S1:因為爸媽用勞力換取金錢。

R:那別人獲得什麼?

S1:別人得到了你用勞力給的東西。

R:很好,有人要補充的嗎?

S22:父母親需要教育子女,所以需要用金錢,我們用金錢去店裡交換東西,那 老闆也可以獲得金錢,也可以買想要的東西。

(錄20111005,no3)

R:有沒有人可以說說看「需要」和「想要」有什麼不同?

S3:需要就是沒有那個東西,需要那個東西來幫助他,想要是他已經有那個東西,

有錢有能力了,想要……

R:想要什麼?

S3:有能力以後,想要更多。

R:有沒有人可以說得更清楚?

S 10:需要是想要活下來必須要有的東西,想要是需要的東西都達成了,再更進 階的。

(錄20111005,no4)

是故,由上述對話觀之,學生陳述之內容較為具體,使用之詞彙較為簡單,

表達之意涵較為單純,在促進者不斷鼓勵換句話說的情形下,多能轉換為較抽象 的概念。由此發現,學生能透過傾聽他人的對話,補充其未發現的觀點,或協助 其連接舊有經驗,使欲探索之概念輪廓更清晰。

四、回答問題時,不受問題選項之侷限

研究者發現,學生在面臨促進者所提出之兩難困境時,經常不受問題選項之 侷限,有技巧性地避開令他們感到尷尬或矛盾之處。以下節錄兩段師生對話:

R:如果有朋友 A 要你幫他作弊或欺負同學 C,你會聽他的話嗎?為什麼?

……

S 2:用遊戲的方式假裝處罰 C 就好啦!像是玩躲避球假裝不小心打到他。

S 11:騙 A 有欺負 C 就好了。

(錄20110921,no3)

R:如果學校送的兒童節禮物,男生都是機器人,女生都是芭比娃娃,你覺得公 平嗎?為什麼?

……

S1:投票表決。

R:那如果你是唯一跟大家不一樣的,怎麼辦?

S1:投票公開,可以公佈在佈告欄,少數服從多數。

S3:老師我有更好的辦法,就是選一個大家都愛的,那就是「放假」,老師、家 長、廚房阿姨、學生都愛放假,這樣就很公平。

……

S29:可以給我們多一點選擇,有男生喜歡的,也有女生喜歡的,讓我們去選擇。

S28:像一二年級時送八個顏色的筆,這樣有男生喜歡的,也有女生喜歡的,如 果不喜歡,再去跟別人交換。

S24:學校可以先準備很多不一樣的東西,讓表現優秀的同學可以先選擇,這樣 就很公平。

S22:如果禮物是很實用的東西,這樣大家都用的到,就不會有不公平的問題。

(錄20111025,no3)

由上可知,在(錄20110921,no3)中,學生十分重視友誼,不願意同時得 罪朋友A 與 C,故採取折衷的辦法,既達到朋友 A 的要求,又不會正面得罪朋 友C;而在(錄 20111025,no3)中,大多數的學生均不正面回答公平與否,而 是直接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使之達到公平的效果。換句話說,此年齡階段的學 生重視友誼,重視自己與他人的權益,故在不願得罪任何一方的情況下,會迴避 促進者強迫二選一的問題,而會試著提出權衡各方的折衷辦法,以得到較圓滿的 結果。

五、遇概念矛盾或困惑之處,會提出反問

在對話的過程中,促進者會不斷拋出問題,並運用反詰法反問學生,以促進 其大腦思考,檢視其主張的邏輯性。但令人意外的是,有些學生也會對一概念表 達質疑而反問促進者,顯示出在對話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進行思考。以下節 錄兩段師生對話:

S 28:我覺得如果爭吵後,跟他可以溝通,他會改進的人是朋友。

S 2:老師,如果溝通不良怎麼辦?

S 2:老師,如果溝通不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