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上述的結論,對於國民小學實施「戶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提出以下建 議,期望對於學校運用社區資源進行「戶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能有所裨益並期 望對於未來欲進行相關研究的研究者有所幫助。

一、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有利於「戶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的進行:

本研究所定義之「戶外環境鄉土教學」,乃是運用戶外教學的方式讓學童體驗 學習「環境教育」及「鄉土教育」,已達到「環境鄉土教學」的教學目標。在

「戶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的進行過程中,「社區資源」無疑是扮演相當重要的角 色;台北縣教育局所進行之「社區有教室」課程方案之推動,旨在將教學的場域 由學校擴展至社區,讓課程教學與豐富多元的社區資源結合(余安邦,2005)。本 研究之研究者所教學之學校為偏遠學校,在教育補助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尋求社 區資源有效協助學校教育之進行,是讓「戶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的內容更豐富、

進行課程的過程更順暢之不二法門。

二、建立一套「在地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的重要性:

在國民小學課程中,「環境教育」成為一個重大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中;「鄉 土教育」課程則以鼓勵的政策讓各縣市自行推動之;综合而言,推動「環境教育」

及「鄉土教育」全靠教師個人或學校的重視度或各縣市教育處的重視程度;倘若 學校的重視度或各縣市教育處的重視程度不高,那麼推動「環境教育」及「鄉土 教育」就只能單靠教師個人的理念進行推動。

在國民小學課程中,「環境教育」及「鄉土教育」的課程設計採「融入課程」

的方式,其課程內容產生「課程延續性」的問題,其「環境教育」及「鄉土教育」

就只能單靠教師個人的理念進行推動,此方式很可能產生斷層的現象及重複的現 象,黃政傑(2005)亦提及社會議題融入課程的實施困難度。因此,學生在「環 境教育」及「鄉土教育」方面的成長,可能因教師的重視而獲得豐碩的成長,亦

可能因教師的不重視或不同的生態價值觀而讓學生在「環境教育」及「鄉土教育」

方面的成長產生停滯的現象。

因此,建立一套「在地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是十分重要的,此可解決課程 進行中產生課程斷層及重複的現象,研究者經過思考整理,建議可由以下幾方面 著手:

(一)社會領域課程應加入「在地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

在國小課程中,社會領域在第一階段(一、二年級)及第二階段(三、四年 級)的分段能力指標,以學生所生活的週遭環境、家庭、社區為主軸,在社會科 教材的課程內容設計,只以代表性的地區做為介紹,其主要目的只是在做一個方 向的引導,例如:康軒社會課程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家鄉的故事,所介紹的課 程內容以臺北市、雲林縣、嘉義縣、高雄縣、高雄市為主,因此,位於台東縣市 的學校,勢必建立一套「在地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才能達到社會領域的能力 指標,因此,若社會科課程的進行只侷限於課本的內容,則與其能力指標相左。

建立各鄉鎮「在地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絕對有其必要性。陳添球(2002)提 出國小鄉土教學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所以九年一貫課程 各學習領域綱要中已內含鄉土教學的指導綱要,陳添球(2004)又提出各校應多 採用改編教科書的方式,將鄉土教學素材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所發展的課 程教學內容可扣緊教師的教學內容。此觀點與本研究所提出的:建立一套「在地 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的理念不謀而合。

(二)「在地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內容應著重於「體驗教學」及「戶外教學」: 「在地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內容應著重於「體驗教學」及「戶外教學」, 因為,唯有透過「體驗教學」及「戶外教學」,才能讓學童深刻的體驗家鄉之美及 土地之美,「知識的傳授」是一個重要的基礎課程,有了基礎就應該著重於身體力 行的體驗活動,「理論」與「行動」應該是並行的,過於著重「理論」則顯得「知 而不行」,過於著重「行動」則顯得「行而不知」;研究者認為目前國民小學社會

領域的教材過於著重「知識領域的學習」,在「體驗教學」及「戶外教學」的部分 較為缺乏,因此,「在地化環境鄉土教學」課程內容應著重於「體驗教學」及「戶 外教學」的課程設計,讓學童用眼去觀察、用手去觸摸、用心去體驗家鄉之美。

三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針對此次研究,對未來研究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課程中融入「環境議題」的部分可增加「環保繪本」做為輔助:

本研究於語文領域及生活領域課程中融入「環境議題」的課程,於研究過程 中感覺尚有不足之處,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除了可於課程中融入「環境議題」

之外,尚可加入「環保繪本」做為輔助,可增加教材的豐富性及多元性。

(二)教師需具備正確的環境保育「觀念」:

透過此次研究發現:正確的環境保育「觀念」遠比「知識」重要,比如說:

我們認識很多蛇的種類,這是屬於「知識」;我們了解蛇在生態系中扮演重要的角 色,這是屬於「觀念」;有了正確的「觀念」,教師在教導學童的過程中就不容易 產生錯誤。但並非每位教師都具備正確的環境保育「觀念」,因此,教師在這方面 的專業領域,應需透過研習及相關課程加強之。

(三)增加學童「體驗自然」、「親近自然」的機會:

Joel Makower(2009)提及現代的年輕人多患了「生態文盲與缺乏自然失調 症」,應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才能關懷自然。透過此次研究發現:給與學童「體 驗自然」、「親近自然」的機會遠比「講授知識」來得重要。進行「戶外環境鄉土 課程」之後才了解給予學童「體驗自然」、「親近自然」的機會是多麼的重要,對 學童而言,這才是他們最難以忘懷的課程,因此,在課程的設計中,建議教師能 增加學童「體驗自然」、「親近自然」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