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結果所歸納結論,提出下列建議,希望能提供教育當局、學校 行政、教師與後續研究之參考。

壹、教育當局

一、加強產業界與高職學校的互動,使本位課程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符 合產業界需求

在本研究結果中,電機科教師對於課程規劃時,業界代表參與得分 較低。職業學校在規劃本位課程之時,學校方面有時並無適合管道去認 識產業界經理人,以致無法了解產業界當前對高職畢業生專業知識與技 能的需求為何,教育當局可藉由舉辦產學界之間的相關活動,促進校方 與產業界之間交流與認識,如此可使職業學校在本位課程規劃時,產業 界能提出需求意見,讓職業學校在規劃本位課程時,能更趨於完善。

二、協助學校充實設備資源,特別是東部(包含宜蘭縣、花蓮縣以及台 東縣)地區

在本研究中發現,電機科教師在規劃課程時,在設備資源方面,相 對而言感到不足。科技產業發展迅速,新的設備與材料不斷推陳出新,

而各校可購買設備的經費有限,常常會出現課程規劃與實施時經費不足 的現象產生。例如在本研究第二章文獻探討中,提出五所學校電機科本 位課程開課狀況,其中,專題製作課程是一個需要創造力以及腦力激盪

的課程,往往需要使用較新的設備與材料,但當課程實施時,卻常常有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覺。

貳、學校行政

校長與行政人員掌握釋放時間、提供資源、授權與否等行政權力,因 此,他們不但是學校本位課程的參予者,同時也扮演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 領導者、催化者與支持者之角色,承擔起授權成員、激勵支援、營造氣氛、

協調溝通等責任(Ryan & Williams,1978),以下為提供學校行政的三點 建議:

一、在本位課程規劃時應積極邀請相關校外人士的加入

在本研究中發現,業界代表、社區人員以及家長代表參與需加強。

本位課程的規劃除了校內人士的參與之外,業界代表、社區人員以及家 長代表意見的交換討論亦不可忽略,本位課程原本便是結合學校優勢、

地方產業與社區特色所發展出的課程,學校在課程發展時應積極邀請相 關校外人士參與並且讓邀請而來的校外人士盡量表達意見與需求如此 規劃出的課程更能彰顯學校本位精神。

二、積極協助(調)各科之間資源共享以利學校本位課程實施

在本研究中,發現電機科教師對設備與資源感到不足。在經費不足 的狀況下,各科之間若能在設備資源共享,那麼至少可以暫時解決設備 不足導致課程無法規劃實施的窘境,但是在職業學校,各科有獨立的辦 公室、工場以及設備,這造成以往各科本位主義濃厚,較少有科願意將 工場或設備提供他科使用。而學校行政單位(例如:校長室、實習處)

正是協助(調)科與科之間達到資源共享的最適當推手。

三、多舉辦本位課程規劃的相關研習活動,並鼓勵年資較低的教師參與 在本研究中顯示年資較低的電機科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規劃組織 運作評價較低,年資較低的教師對學校特性、氛圍以及行政單位同仁較

為陌生,並且在會議上較少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學校方面應多舉辦 本位課程規劃的相關研習活動,使年資較低的教師儘快了解學校特性、

氛圍,並勇於發表自己意見與看法。

参、教師

一、積極參加產業界所舉辦之研習活動,藉以拓展視野

在本研究中,電機科教師認為本身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可以勝任 學校本位課程,但在本研究第二章第一節討論了五個高職學校電機科的 本位課程,卻也發現這些課程與過去規劃的課程相差無幾,感覺上與產 業走勢較無法連結,而我們處在一個科技知識變動快速的世界,產業界 是真槍實彈的處於競爭狀態,所以產業界有舉辦研習或參訪的活動時,

教師應踴躍參加。一方面可以獲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產業界人 脈,這對本位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有相當大的助益。

二、落實增加實習技能課程,避免課程規劃與實施時完全以升學為中心 在本研究中,發現了電機科教師普遍認為學校本位課程偏向升學導 向,雖然目前大部分學生與家長的期待是繼續升學,但職業學校的宗旨 在於訓練專業技術人才,專業技能對於高職生未來的繼續升學或直接就 業還是有相當大的幫助。吳春和(2007)提到:「考試引導教學」造成 職業學校特色及功能日趨消失,實習科目在職業學校課程規劃中乃一大 特色,但在各校 95 新課程實習科目時數銳減下,學生無法學到熟練技 能,對於未來就業無法建立信心,無法馬上投入就業市場,職業學校因 而失去優勢,所以如何不讓職業學校高中化,是值得各校思考的問題。

肆、後續研究 一、研究對象

規劃與實施的過程中,參予的人員有校長、教師、行政人員、學生、家 長、社區人士及學者專家,對於未來的研究者,建議可把教師以外的參 予人員納入研究範圍,可以比較出不同角度對學校本位課程的看法與差 異。

二、研究變項

本研究對於被研究者的變項採用年資、學歷、教育背景、學校區域 以及學校公私立別,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增加其它適當變項(例如:有 無兼任行政職務),設計出更周全的問卷,獲得更多面向的結果。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 Likert 五點量表式問卷,來了解電機科教師對學校本 位課程規劃與實施之意見,然而填問卷者可能因為主觀意識或有為符合 外界期許的想法,在填答時有所保留。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加入實地訪 談,可使研究結果更具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http://www.wearn.com/life0203/topic.asp?

吳明隆(2000)。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蕭錫錡、陳宏斌、胡武誌(2005)。第四屆離島資訊技術與應用研討會論 文集。澎湖: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二、英文部分

Beasley,B.(1981).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Curriculum Perspectives,2(1),53-56

Cohen, D.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J.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1st ed.). Oxford:

Pergamon.

Craig, A. (1980). Teacher perceptions of curriculum autonom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90498)

Eggleston, J.(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Harrison,M.(1981). School-base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A personal viewpoint. Curriculum Perspectives, 2(1),47-52.

Kelly, A. V. (1977). The Curriculum-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 Wheaton & Company Limited.

Marsh ,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London : The Falmer Press.

McMullen, I. (1973).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ECD/CERI mimeographed.OECD(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ECD.

Ornstein, A.C., & Hunkins, F.P. (1988).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New York: Prentice-Hall.

Ryan,A.S.&Williams,M.C.(1978).A cause of action:Support for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Education(WA),27(2),

16-20.

Sabar, N.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flec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emina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7(4), 452-454.

Sabar, N. (1991).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

Lawey(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p.367-371).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Schubert, W. H.(1986). Curriculum: 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 New York: Macmilian

Simpson, M. (1986). School-based and centrally direct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The uneasy middle ground. Scottish Education Review, 18(2), 76-85.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Harper & Row.

Stenhouse,L.(1975).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Heinemann.

Taylor,C.A.(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ducation for the Gifted “Ingenium 2000". Stellenbodch,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ERIC Document No. ED 292 221)

Walton, J., & Welton, J. (Eds.). (1976).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附錄

 

高職電機科教師對 99 課綱學校本位課程規劃與實施調查問卷 

您好: 

       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以下簡稱 99 課綱)實施已經屆滿一年,本問 卷目的在探討電機科 99 課綱本位課程發展現況,並針對課程作進一步的研究,

以作為未來課程規劃、修正之參考。您寶貴的意見對於本研究將有很大的助益,

問卷所得資料僅供學術研究使用,誠摯的邀請您填寫此問卷,由衷的感謝您的 支持與協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班        指導教授:  鄭慶民      博士         研  究  生:  胡肇恩      敬啟        2012 年 2 月 8 日 

【基本資料】 

一、 學校背景: 

        (一)公私立別 

      1. □公立 2.□私立 (二)地理位置

1.□北部(包含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 縣以及新竹市) 2.□中部(包含苗栗縣、台中市、南投 縣、彰化縣以及雲林縣) 3.□南部(包含嘉義縣、嘉義 市、台南市、高雄市以及屏東縣) 4.□東部(包含宜蘭 縣、花蓮縣以及台東縣)

二、  教師背景: 

        (一)年資

1.□未滿 5 年 2.□5 年以上,未滿 10 年 3.□10 年以 上,未滿 15 年 4.□15 年以上

(二)教育背景

1.□師範大學或教育學院 2.□普通大學 3.□科技大學或技專院校

(三)學歷

科所有教師共同規劃完成。

10  我認為本科在實施 99 課綱後,科內教師反應良好。

11  我認為本科 99 課綱的新課程優於 95 課綱的舊課程。

12  我認為本科在實施 99 課綱本位課程後,可以提高學 生升學競爭力。

13  我認為本科在實施 99 課綱本位課程後,可以提高學 生技術能力。

14  我認為我的專業知識可以勝任本科 99 課綱學校本位 課程之教學。

15  我認為我的專業技能可以勝任本科 99 課綱學校本位 課程之教學。

16  我認為科內教師的專業知識可以勝任本科 99 課綱學 校本位課程之教學。

17  我認為科內教師的專業技能可以勝任本科 99 課綱學 校本位課程之教學。

18  我認為本科的工場設備可以確實滿足本科 99 課綱學 校本位課程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