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依據研究過程、研究結果與研究討論,針對學校體育層面及後續相關 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一、對學校體育層面上的建議

(一)本研究結果發現練習式及理解式教學後,其在比賽表現上,男生皆優於女 生。因此,為了有效提升女生的比賽表現,教師在課程的安排上可將資訊融入教 學,也就是藉由錄影的方式,將男生或女生的比賽表現過程擷取起來,而學生則 透過觀賞比賽的過程並配合教師的引導,更能實際明白在比賽表現中知道如何做

及做什麼。

(二)本研究結果發現,練習式教學與理解式教學在認知、客觀技能與比賽表現 等測驗上都各有優勢,因此可鼓勵教師多參加Mosston體育教學及理解式教學法之 工作坊,讓教師瞭解不同教學法的好處及實用性,以精進教師在體育教學上的專 業知能。另外,教師亦可針對教學目標實施不同的教學法,或是針對學生不同能 力修正比賽方式,以達到更有效的教學。

(三)針對學生實施評量的方式可更加多元,除了認知、情意與技能之外,亦可 將比賽表現納入評量,並配合練習卡的紀錄來提升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參與感,使 體育教學的評量更具客觀。

二、對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一)本研究項目為侵入性運動並透過 Mosston 直接教學和理解式教學進行比較,

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標的性、網牆性或打擊守備性等不同運動,實施 Mosston 間 接教學和理解式教學進行比較,以瞭解整體學生或男女生之間的學習效果。

(二)本研究對象為隨機分派成兩班的國小五年級生,建議後續研究可將兩班以 上學生採異質性分組,比較程度高學生與程度低學生之進步情形。

(三)對於「認知發展」的題目,可設計鑑別度相同的兩套題目,分別實施於前 測及後測,以避免學生對於同樣題目有深刻的記憶。

(四)本研究在「客觀技能」成績上,採定點投籃及定點彈地一次胸前傳球兩種 成績總和的平均,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兩種測驗分別進行探討,以瞭解學生在單 一種測驗上的進步情形。另外,測驗的得分計算方式可將二分法再做進一步細分,

使測驗結果更具客觀性。

(五)在侵入性運動中,觀察「比賽表現」學習情況時,可搭配運用其它不同的 觀察類目進行記錄,例如:加入「盯人防守」等。

(六)針對保留效果的研究,其後測完畢再到保留測驗的這段時間可延長至兩週 或是更久,以瞭解客觀技能或比賽表現在練習式或理解式教學後,是否能有更長 的保留效果。

(七)可針對 Mosston 體育教學或理解式教學探討相同性質的球類運動,學生在 比賽表現上是否有學習遷移的效果。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慈惠(1998)。體育教學形式。載於許義雄主編,

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課程 與教學篇(下)

,139-170。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3)。

教育研究法(七版)

。台北市:五南。

王宗進(1995)。Mosston’s

三種教學形式之教學效果比較研究-以羽球反手發短 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王明鴻(2001)。

心智訓練對青少年網球選手發球與著地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王愛麟(2006)。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中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石昌益(1998)。Mosston

命令式、練習式與互惠式對羽球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余攸寧(1998)。舞蹈教學中創造式與命令式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

大專院校八十七學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下)

,1081-1093。屏東市: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

吳百彩(1997)。

心智練習與傳統試教學對舞獅動作學習及保留效果之影響

。未 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吳其達(2007)。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萬福(1994)。提升運動技能的體育教學法。

國民體育季刊,

23(3),56-64。

呂秀美(2006)。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中學生巧固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宋俊穎(2005)。

國小五年級體育課互動研究

-

以理解式籃球教學為例

。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世雄(2007)。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對高中生足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勝雄(1996)。以有效教學論點探討不同教學法對標槍學習成就之影響。

八十 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專刊

。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李勝雄(1997)。傳統式、練習式及同儕式教學法對師院男女生體育學習身體性 發展效果之研究。

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花蓮市: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

周宏室(2005)。Mosston

(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四版) 。

台北市:

師大書苑。

周冠玲(2004)。Mosston

命令式、練習式、互惠式教學在國小舞蹈教學效果之比 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房瑞文(1997)。Mosston

(摩斯登)練習式、互惠式教學效果的比較-以國小籃 球教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家正(2005)。Mosston

教學光譜應用於國中籃球育樂營教學效果之探討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利昌(2005)。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邱奕銓(2005)。

傳統與理解式教學法對高職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姚宗呈(2007)。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桌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施博隆(2005)。

理解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對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擲準學習效果之

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施登堯(2000)。準實驗設計。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 編),

學校體育教學研究方法

。台北市:教育部。

胥樹玲(2006)。

籃球投籃技術

。未出版技術報告書,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桃園縣。

范綱榮(2007)。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巧固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 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高志強(2003)。

摩斯登教學光譜中命令式、練習式、互惠式教學效果之比較分 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至滿(1986)。

體育測驗與評價

。台北市:水牛。

張定忠(1998)。Mosston

A

B

)式和傳統式教學效果之比較-以國小二年級球 類遊戲教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春興(1977)。

心理學

。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銘羽(1996)。

不同認知教學方式在摩斯登練習式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教育部(1997)。

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

。台北市:教育部。

許義雄(2003)。遊戲式體育的種子。

學校體育雙月刊

,13(1),114-128。

郭世德(2000)。

理解式球類教學在國小五年級學生足球學習效果的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郭生玉(2000)。

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台北市:精華書局。

陳文榮(2002)。Mosston

教學光譜應用於羽球教學之探討-以台南市國小資源班 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玉枝(1994)。體育課學生行為分析。

體育學報

,20輯,111-122。

陳昆泰(2003)。

不同教學法對籃球跨步投籃技能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陳則賢(1995)。Mosston

命令式與練習式教學在國中體育教學效果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垣翰(2006)。Mosston

命令式、練習式、互惠式教學在國小巧固球教學效果之 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陳英豪、吳裕益(1995)。

測驗與評量

。高雄:復文書局。

游淑霞(2006)。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高中合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志成(2003)。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品瑞(2007)。

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於國小籃球校隊訓練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進益(2001)。Mosston

命令式、練習式、互惠式教學形式對高職學生排球低手 發球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葉人豪(2007)。

國小五年級理解式巧固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葉憲清(1998)。

體育教材教法

。台北市:正中書局。

廖玉光(2002)。

球類教學-領會教學法

。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劉永和(2004)。

心智練習對桌球初學者正手發上旋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德三(2001)。

少年籃球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宗南(2006)。

不同教學法對空手道「型」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宗達(2004)。

理解式球類教學與技能取向球類教學法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貞雄(1994)。體育教學的意義和本質。

國民體育季刊,

23(3),22-27。

蔡琪揚(2007)。晨光活動計畫。

學校體育雙月刊,

17(5),36。

鄭漢吾、闕月清(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台灣中區中小學健體教師的影響。

台灣運動教育學報,

2(1),22-34。

鄧正忠(1999)。Mosston’s直接教學形式對網球技術教學效果之研究。

宜蘭技術 學報,

2,83-98。

簡銘成(2007)。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闕 月 清 ( 2004 ) 。

理 解 式 體 育 教 學 理 論 介 紹

。 2008 年 6 月 5 日 取 自 以 下 網 址

http://140.122.72.29/SCHOOL/TEXT/THMAT/7.FILES/SLIDE0042.HTM

闕月清、鄭漢吾(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中學生學習效果之探討。

台灣運 動教育學報,

1(2),25-41。

闕月清、黃志成(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起源與發展。載於闕月清主編,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

,3-19。

蘇麗貞(2004)。

不同導向教學方式對健康與體育學習成就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二、英文部分

Allsen, P. E., and Ruffner, W. (1969).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e of pass and the loss of the ball in basketball. Athletic journal, 50, 105-107.

Almond, L. (1986). Reflecting on themes : A games classification. In R. Thorpe, D.

Bunker, & L. Almond (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 71-72. Loughborough, Eng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ckett, K. D. (1990). The effects of two teaching styles on college students’

achievement of selected physical education outcom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0, 153-169.

Bell, T. (2003).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use of thinking skills to understanding and employ tactical knowledge in the context of a practical team problem solving activity. Oral session presented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eaching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or Understanding, Melbourne, Australia.

Boyce, B. A. (1992). The effects of three styles of teach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motor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 11(4), 389-401.

Bunker, D., & Thorpe, R. (1986). The curriculum model. In R. Thorpe, D. Bunker, & L.

Almond.(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 7-10. Loughborough, Eng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rench, K. E., Werner, P. H., Rink, J. K., Taylor, K., & Hussey, K. (1996). The effects of a 3-week unit of tactical, skill, or combined tactical and skill instruction on badminton performance of ninth-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5(4), 418-438.

French, K. E., Werner, P. H., Taylor, K., Hussey, K., & Jones, J. (1996). The effects of a 6-week unit of tactical, skill, or combined tactical and skill instruction on

badminton performance of ninth-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5(4), 439-463.

French, K. E., & Thomas, J. R. (1987). The Relation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to Children’s Basketbal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9, 15-32.

Goldberger, M., & Gerney, P. (1982). The effect of three styles of teaching on the psychomotor performance and social skill development of fifth grade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2), 116-124.

Goldberger, M., & Gerney, P. (1986). The effects of direct teaching styles of motor skill acquisition of fifth grade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7(3), 215-219.

Griffin, L. L., Mitchell, S. A., & Oslin, J. L. (1997). Teaching sport concepts and skills:

A tactical games approac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Jordan, O. R. C., Lopez. L. M. G., & Perez, L. M. R. (2003). Transfer of procedural knowledge: from invasion games to hockey. Oral session presented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eaching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or Understanding, Melbourne, Australia.

Mariani, T. (1970).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mand method and the task method of teaching the forehand and backhand tennis storkes. The Research Quarterly, 41(2), 171-174.

Mitchell, S. A., & Oslin, J. L. (1999). Assessment in games teaching. HASPE assessment sense.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Mitchell, S. A., Oslin, J. L., & Griffin, L. L. (2003). Sport foundations for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 A tactical games approac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osston, M., & Ashworth, S. (1986).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Mosston, M., & Ashworth, S. (1994).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4th ed). NY: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Nevett, M., Rovengo, I., & Babiarz, M. (2001). Fourth-grade children’s knowledge of cutting, passing and tactics in invasion games after a 12-lesson unit of instruc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4), 389-401.

Nicholas, H. L., William, S. B., & Enrique, B. G. (2002). Expanding the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model: New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1(2),162-176.

Siedentop, D. (1991).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A: Mayfield Publishung Company.

Turner, A. P. (1991). A model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during gameparticipation.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Greensboro.

Turner, A. P. (1995). An investigation into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Greensboro.

Turner, A. P. (1996). Myth or reality?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7(4), 46-47, 55.

Turner, A. P., & Martinek, T. J. (1999). An investigation into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Effects on skill, knowledge and game play.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0, 286-296.

Turner, A. P. (200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approaches for teaching tennis: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pproach versus the Technique approach. Oral session presented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eaching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or Understanding, Melbourne, Australia.

附錄

附錄一 參與者同意書

研究題目:Mosston 練習式與理解式球類教學在國小籃球教學效果之 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陳玉枝 博士 研 究 生:陳星如

各位同學好:

本學期老師想利用五週的時間從事一項籃球教學的學術研究,主 要目的在探討兩種不同教學形式的教學效果與差異情形。本實驗時間 自民國九十七年二月十八日至九十七年四月三日止,在本校室外籃球 場實施。

本次研究獲得之資料將做為學術研究之用,且受到保密,同時與 體育成績無關。希望同學能努力完成實驗期間所有的學習活動與課程 安排,並遵守在實驗期之課餘時間,絕對不接觸有關籃球運動報導及 籃球技能動作的練習,若能遵守以上之規定,將能於實驗結束後獲得 精美禮物一份,謝謝同學的協助。

參與者:___________________簽名

中 華 民 國 年 月 日

附錄二 練習式教學教師行為檢核表

附錄三 理解式教學教師行為檢核表

教師:

觀察員:

班級:

日期: 年 月 日 一、教學活動過程

檢 核 項 目 符合要求 不符合要求 1 課堂發展活動以簡易性的遊戲或比賽開始。

2 遊戲或比賽依據學生的年紀、能力及人數,

修正場地大小、形狀及器材設備。

3 教學活動提供學生做決定的機會與時間。

4 大部分的課堂時間學生是在進行遊戲或比 賽。

5 教學過程是由戰術教學到技巧學習。

6 學生於模擬真實運動情境中進行技能練習。

7 課堂發展活動以遊戲或比賽結束。

8 教學原則符合多樣性、簡易性、誇張性及修 正性。

二、教師行為

檢 核 項 目 符合要求 不符合要求 1 教師仔細觀察學生進行遊戲或比賽相關活

動,以發現學生問題所在。

2 教師在學生進行遊戲或比賽時介入,並與學 生討論戰術問題。

3 師生共同討論比賽戰術與技能問題。

4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扮演輔導的角 色。

附錄四 練習式(B)教學教案

7 ( 原 地 右 手 及 左 手 側 邊 前後運球)

明,及示範動作要領。 2.籃球 1 顆

3.作業卡 3

8

練 習 作 業 卡 第 三 項 內 容 項目

學生做九項決定,依作 業卡自由練習,老師巡 視全場,隨時給學生個 別回饋。

B

1.隊形不拘 2.籃球 15 顆

3.籃球場分兩半 7

9

結束 1.老師帶學生做緩和 動作

2.檢討本節課優缺點 3.預告下節課進度

2.檢討本節課優缺點 3.預告下節課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