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與省思

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不斷地進行遊戲設計的評估與修正,希望能夠經由 完善數學遊戲的設計來提昇學生的加減運算的學習。而在遊戲的實施歷程中,由 觀察、反省去評估遊戲的適切性及可行性,如下次遊戲實施時,應注意的方向為 何?是否改變遊戲的設計方式,要如何改變呢?遊戲的進行方式是以幾人為宜?

雖然在遊戲實施前也對這些進行過思考,但想法與現場實施仍有落差。因此,研 究者的建議有:

一、 輔助教學方面

加減法運算能力的培養對低年級的學童來說,是未來進入數與計算部分的重 要關鍵點,學童若在基本計算能力即遭遇到困難與限制,如何進一步學習其他更 深且較複雜之數學的概念,加減運算能力既是一項基本能力,若能讓學童自遊戲 中因積極參與而獲得熟練,更可持續學童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本研究的建 議為將遊戲輔助教學的時間由維持一個月延長為一學期,並 由現場在職教師進行 帶領,理由有二,其一是由於研究者無法在加減課程結束後的短時間內即實施遊 戲,乃將遊戲延長為一個月,即每週固定一次,所以,無法精確評估遊戲的成效。

其二是研究者以外來者的身份帶領遊戲活動,對該班級學童的個別差異、文化背 景、學習狀況無法確切掌握,所以,無法適時對遊戲作彈性的調整。

二、 遊戲設計方面

數學遊戲設計是強調「生活化」、「趣味性」、「教育性」的原則,所以,遊戲 都還能深獲學童歡迎,但研究者在設計之初卻煞費苦心,由於與學童的年齡有距 離,對學童的喜好、想法都無法猜想而知,所以,在遊戲的設計僅靠研究者發揮 想像,由數學遊戲檢核表的紀錄,可看到有大於五分之一的學童可對遊戲的設計 表達想法,所以,在這部分的建議即是讓學童參與遊戲的設計。

三、 未來研究方面

研究者希望藉由數學遊戲融入以輔助教學,學童能在遊戲歷程中,透過遊戲 的特徵、功能等,讓學童建構其本身在數學領域的學習,不論是認知、情意或技 能方面。讓生活化的數學、遊戲化的數學能持續學童對數學的興趣,進而支持其 學習。由於研究者本身的限制,僅對一個單元實施四個遊戲,未能深入探索數學 遊戲在輔助教學的影響,因此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可將「二年級加減運算學習」

擴充為適合整個國小階段之完整的「國小數學領域之加減學習」,使國小加減法 遊戲設計有整套且系統的規劃。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克蒂(1998)。數學遊戲教學之效益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呂玉琴譯(1988)。加、減法文字題的分類、解題策略及影響因素。國民教育,28,

17-29。

吳博明(1995)。如何指導幼兒在遊戲中學習音樂。國民教育,35(7/8),55-60。

吳清山、林天祐(1996)。合作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3,75。

吳清山、林天祐(2003)。個別差異。教育研究月刊,116,160。

吳璧純(1997)。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師生交互猜測、相互成長的活動。教育資料 與研究,18,17-20。

吳俊憲(2000a)。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及其在九年一貫課程之相關性探 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4),73-88。

吳俊憲(2000b)。從「新課程」到「九年一貫課程」---談建構主義下的數學教育。

國教輔導,40(1),10-14。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柳賢(1990)。從學生的個別差異談國中的數理教學。國教研究雙月刊,12,15-20。

唐偉成(1999)。建構主義的基本概念與教學模式(一)。翰林文教雜誌,3,32-35。

徐澄清、李心瑩(1984)。啟發兒童發展的遊戲。健康世界雜誌社,1-3。

陳正昌(2004)。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台北:巨流。

陳正乾(1995)。從維高斯基的理論來討論其對幼兒教育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 究,4,14-19。

陳厚吉(2003)。數學步道對國中生數學學習的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 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曹宗范、周文忠(1999)。國小數學態度量表編製之研究。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3,1211-1246。

郭靜晃 譯 (1992) James E. Johnson 著: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 北:揚智。

郭重吉(1996)。建構論:科學哲學的省思。教育研究雙月刊,49,16-24。

甯自強(1993)。「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 報,5,33-42。

黃敏晃、周筱亭主編,蔣治邦、謝堅、陳竹村、吳淑娟、林昌珍編著(2001)。國 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數概念與加減運算。台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

教師研習會。

黃國勳、劉祥通(2003)。一個創意數學教學活動的實踐-以撲克牌融入因數教學為 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3,70-90。

游家政(1998)。建構主義取向課程設計的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46。

張麗芬譯(1990)。兒童簡單加減法計算能力的發展。國教輔導,277,5-11。

張子貴、周君彥(2001)。師範學院普通數學教材(上)。台北:五南。

張雲景、賴礽仰 譯 (2003) George, D. and Mallery, P. 著:SPSS 統計軟體的應用。

台北:華騰。

張淑美、沈慶楊、李明富(1992)。合作學習的涵義、實施與成敗。教育文粹,21,

20-25。

詹志禹(1997)。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談建構主義式的參觀。現代教育論壇,3,

105-107。

葉啟村(1998)。教兒童懂得去玩:談數學教學與遊戲。國教之友,49(4),9-12。

楊美伶、蔣治邦(1992)。國民小學釋科加減法教材關鍵字之分析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科學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楊龍立(1998)。建構教學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9,21-37。

鄭晉昌(1996)。建構主義與合作學習-CYBERSPACE 中的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 月刊,49,13-15。

廖信達(2002)。建構主義及其對幼教課程的啟示-從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談 起。德育學報,18,93-109。

廖素霞(1992)。兒童遊戲理論。父母親,92,46-48。

蔣治邦、鍾思嘉(1991)。低年級學童加減法概念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科學教育 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趙金祈、許榮富、黃芳裕(1995)。建構論在科學教育研究的典範類型與應用(一):

建構論的典範與評析。科學教育,180,2-16。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韓景春(1996)。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1998)。適性教育的心理觀。教育資料集刊,23,13-24。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二、英文部分:

Bright, G. W. , Harvey, J. G. and Wheeler, M. M. (1985). Jouran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US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Cresswell, C.(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alifornia : Sage.

Carpenter, T. P., Blume, G.., Hiebert, J., Anick, C. M., and Pimm, 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orking Paper No.330).

Madison:Wisconsin Center for Education Research, 1982.

Fuson, K. C. (1992). Research on Whole Number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D.

A.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243-275). New York: Macmillan Pub.

Gibb, E. G. (1956). Children’s thinking in the process of subtra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 25, 71-80.

Harvey, J. G. and Bright, G. W. (1985). Mathematical Games : Antithesis or Assistance?

Arithmetic Teacher, 32(6), 23-26.

Johnson, D. W. and Johnson, R. T. (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Hall.

Johnson, D. W. and Johnson, R. T. (1983). The socialization and achievement crisis: Are coope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 solution? In Bickman, L.and Beverly Hills (Eds.),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Annual (4).

Newbury Park CA: Sage.

Johnson, D. W. and Johnson, R. T. (1978).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2 (1), 3-15.

Keller, J. J. (1990).Strategy Games:Developing Positive Attitudes and Perseverance toward Problem Solving with Fourth Graders, Jan., Master's Practicum Report,

Nova University.

Kantowski, M. G. (1977).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ematics education, 8,163-180.

Lucas, J. F. (1974). The teaching of heuristic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in elementary calculu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ematics education, 5, 36-46.

O’Donnell, A. M., Dansereau, D. F. et al. (1985). Effects of elaboration friequency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Jour. of Edu. Psy., 77(5), 572-580.

O’Donnell, A. M., Dansereau, D. F. and Hall, R. H. (1987). Cognitive,

socoal/affective, and metagnitive outcomes of scrip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Jour. of Edu. Psy., 79(4), 431-437.

Riley, M. S., Greeno, J. G. and Heller, J. I. (1983).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blem-soving ability in arithmetic. In H.P. Ginsburg(Ed.).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 (pp.153-19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lavin, R. (1983). Cooperative Learning. New York: Longman.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Celin Roge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ew York: KKY.

Wieseman, R. A. and Pertis, S. (1991). Strategies for putting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learners on the winner ’s circle. Jour. of instructional Psy., 17(31), 161-167.

附錄 1 加減拼盤

座號 得分

並用式子將第一關得分列出:

第一關 得分

我的小密訣:

姓名 得分

並用式子將第二關得分列出:

第二關 得分

我的小密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