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據以提出以下建議,供文化遺址之管理相 關單位、文化旅遊業者及未來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一、對文化遺址之管理相關單位之建議

(一)強化文化遺址之歷史意涵

自「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以來,法令對於古蹟遺址的保存與維護工 作往往僅只於積極指定遺址的作業,卻忽略了有效管理層面,積極指定遺 址的結果僅在於遺址指定數量的增加,而實質的管理維護配套措施未完備 情況下,出現經營人力的不足,致使遺址之歷史意涵無法讓參訪的遊客全 面性感受與瞭解,也使得文化遺址的觀光事業發展受到現制,遺址本身僅

留下遺物而無法建立象徵遺址精神的文化資源,也因此無法完整的接收到 遺址本身的教育功能。尌研究結果顯示遊客對卑南文化遺址保存之「歷史 意義」認知程度越高,對「遊後行為」的意念越強,文化資產保存認知層 面也越豐富。建議積極推行社會教育,目前國立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十 三行博物館皆致力於文化推廣教育,依臺灣社會對博物館的需求及長遠目 標而言,博物館內的考古學者,應當發展出與博物館典藏相關研究的範 籌,在文化資產方面,不論行政或研究或典藏在維護遺址的基本素材,需 以遺址元素的完整性保存,給予社會性責任的教育基礎概念,方可永久性 保存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古蹟遺址產業。

(二)增強導覽解說功能性,宣導文化保存之價值

一處遺址有價值需要保存時,是透過它在述說自身對社會現實、歷史 文化、環境想像的看法。一旦失去了人及其訴說的語言,古蹟遺址僅是泥 土、石塊或廢墟,沒有意義。而保存遺址只是一種手段,讓遺址成為我們 反思人與環境、族群歷史、空間與地方的媒介是非常重要的認知。卑南文 化遺址具有豐富的史前遺址與可發展的史前文化,藉由遺址保存凝聚「生 命共同體」,重構族群歷史圖像。建議場管者於導覽解說過程中,透過時 光長廊對遊客講述遺址故事,藉引故事情境賦予文化價值的意寓,如遺 物、古物等有形文化遺產做妥善的維護與認識,民族思想、信仰等無形文 化遺產做適當的保存及傳承,讓遊客親臨場景時,能進一步認識文化的價 值性及獨特性,同時多一分歷史想像意境。

(三)誘發遊客對文化的興趣與認同態度

文化資產的保存形式,除了考量遺物結構、歷史意涵與藝術價值外,

對於當地住民的情感記憶及對其文化的認同,更是文化資產持續保存的重 點,這份文化認同維繫居民情感,也是遺址區獨特的資產。建議發揮古蹟 遺址特色並結合各項文化活動創造歷史景點的美,以考古學出發,增設文 化廊道與歷史路徑展示布置珍貴遺物及安排文化活動,使參觀者從遊戲、

活動過程中體驗考古學知識與樂趣。引發遊客對遺址文化的好奇心與感到 驚奇,透過遺址區文化旅遊之情感體驗,加深遊客認知感受與滿意程度,

讓遊客留下難忘印象,而願意再度旅遊或推薦他人,更願意將知識分享於 其他人,表達來自於個人經驗與個人的信念及價值觀知識分享行為,可改 變遊客對文化的漠視,形塑文化旅遊為一知識性之旅。

(四)聯結世界性之節慶日,增加遺址曝光率並形塑文化城

文化遺址資源是一個城市的最大資產,城市的魅力和發展動力來自於 文化積澱。文化遺址的保護成為城市發展的積極力量,提供市民一個優質 的人文藝術環境空間非常重要,這些遺存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對市民而 言是一種深刻的、持續的影響,要使生活在這城市的人們能夠直接感覺到 歷史的存在,需要全民主動擔起文化遺址保護的責任與義務觀念。建議利 用每年的 9 月「世界古蹟日」免費開放入園參觀,推動「遺址說故事」有 意義的活動,加強人們對於文化遺址保護的觀念,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進而豐富人們的文化情懷,提高人們對自有文化的榮譽感,進而形塑成為 一個具有文化的魅力城市。

二、對文化旅遊業者之建議

(一)具有文化知識景點區為優先之旅遊行程安排

日益重視的休閒生活與旅遊品質的潮流下,擁有豐富的文化遊憩資源 與人文薈萃的藝術文化遺址地,均吸引許多觀光遊客的青睞,遊客開始喜 歡透過多元的旅遊體驗中增廣見聞。建議旅遊業者於安排旅遊行程當中,

多加規劃設計安排文化遺址旅遊地,將文化遺址成為旅遊的熱點,提升旅 遊的附加價值,兼具知性與感性的遊程,遊客願意推薦卑南文化遺址為優 良的旅遊文化景點之意圖,用以吸引更多旅客前來,提升觀光產業。

(二)推展主題式文化旅遊套票

「現代人需要源源不絕的創意,來趟文化遺址之旅,定可滿足國人更 多觀光需求,讓旅行成為學習充電的一種方式。」建議結合全省各地文化

遺址、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古物、人文地 景等,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文化資產價值的景點區規劃主題式 旅遊套票措施,作為深度旅遊的背景知識,提供各項交通、遊憩與住宿優 惠,著手為未來的世界遺產觀光鋪路,正因其歷史特色,未來將在台灣市 場以「知性之旅」的方式呈現,為國人增加最超值又有深度的旅遊選項,

滿足現代人知性旅遊樂趣。

三、本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一)研究對象之限制

由於本研究僅對於2011年1月~2月(一個月期間)為來到卑南文化遺 址的遊客,採便利抽樣法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因此有效樣本僅侷限於該段 時間到卑南文化遺址旅遊之遊客,對於其他季節或不同時間的遊客未做調 查,故不能全面性瞭解遊客對文化資產保存認知程度,以及其在遊後行為 上是否具有差異性,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針對不同月份、不同遺址區、帄日、

例假日到遺址區旅遊的遊客作調查,使樣本更齊全,更具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之限制

本研究僅以問卷調查方式搜集資料,遊客當時作答時間短及緊迫性之 回應,受詴者心情思慮受到時間性影響,潛意識裡無法完全考慮整個文化 資產保存認知感受與看法,故所得的研究結果之推論有所限制,無法更深 入了解遊客真正的想法與動機,建議後續研究者善用時間與遊客培養對話 的時間,分享旅遊經驗與感受,使樣本資料更具正確性與真實性。

(三)相關議題後續擴充之研究

本研究僅針對遊客的旅遊動機、資訊來源、參觀經驗、歷史意義、文 化價值、文化認同、社會責任及遊後行為等議題作為研究探討,對於遊客 的旅遊涉入程度未納入,其研究結果無法推論或概化至其他問項,建議後 續研究可重複本研究架構,增加相關研究議題,在國內其他文化遺址區加 以調查與分析,或可比較不同文化遺址旅遊區遊客之動機與文化資產保存

認知之差異,而有利研究成果的概化與後續理論之建立。

參考文獻

Leon G.Schiffman,顧萱萱、郭建志合譯(2001)。消費者行為,雙業書廊 有限公司,出版,台北。

毛治國(1991)。文化資產與觀光遊憩之關聯。研考雙月刊, 15(5):34-39。

王伯文(2005)。民宿體驗、旅遊意象、遊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 究-以奮起湖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南投。

古若妤(2006)。車埕木之村鐵道文化觀光發展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休 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出版,台北。揚智。

吳佩芬(1997)。主題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園 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忠宏、王月鶯、李世昌、邱廷亮(2005)。山美鄒族原住民對生態旅遊 永續發展「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南開學報。出版,三(2)。

村松貞次郎(1990)。古建築的重生與再利用。雄獅美術第 240 期:104~114。

沈進成、周君妍(2006)。整合行銷傳播、旅遊意象、知名度、滿意度對忠 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古坑華山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第一卷第一期,

1~24。

林秀茹(2005)。公共論域做為文化資產保存機制之研究 -以清水鎮大楊油 庫為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 版,台中

林佳範(1997)。「紮根」台灣-簡論文化認同和台灣獨立。2010年12月11日,

取自http://www.wufi.org.tw/mail/m071997.htm

林宗賢、王維靖(2008)。遊客對文化襲產旅遊區的動機與知覺之研究-以 台南億載金城為例。旅遊管理研究第八卷第一期,41~58。

林素吟(2005)。產品保證與品牌知名度對顧客忠誠的影響之研究。《中華 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一期。出版,台北。

林崇熙(2001)。邊界與游移--文化資產保存體系與人才培育的再思考,雲 林科技大學第一屆文化山海關研討會。

林崇熙(2009)。地方文化產業、知識經濟與文化系統性。第四屆全國地方 文史工作者研討會, 南投縣,暨南大學。

林崇熙(2010)。文化資產的價值營造,文化資產保存學刊。出版。41~56。

林淑芬、李明聰(2008)。遊客生態旅遊之認知與旅遊行為關係之研究-以 墾丁國家公園龍坑生態保護區及南仁山生態保護區為例。國立高雄應 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未出版,高雄。

林隆儀、林彥宏(2007)。觀光吸引力及觀光形象認知對顧客滿意與重遊意

林隆儀、林彥宏(2007)。觀光吸引力及觀光形象認知對顧客滿意與重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