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針對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未來研究的建議,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 改善柔道運動員身心狀況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之建議;第二部份是對教練教 學上的建議;第三部分是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改善柔道運動員身心狀況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之建議

經由實驗課程的實施與修正歷程的檢視與省思後,研究者統整以下「課程設 計」與「教師教學引導」之要點以及「柔道運動員可應用之身心技巧」,供未來 研究者參考:

(一) 課程設計

1. 丹田呼吸法能有效幫助學習者達到靜心效果,能使身心的覺察更敏銳,因此 適合在每堂課中實施。

2. 省力的側身坐起動作,需配合教師使用有關「脊椎活動」的引導語,對脊椎 結構不了解的初學者難以體會,因此應在脊椎結構認識後進行為佳。

3. 身心暖身課程,應加強注意學生的暖身效果,設計流動性的暖身及遊戲,以 增進趣味性及學習動機。

4. 身體構圖課程的結構概念,若能直接融入於在柔道教練的柔道技術教學中,

並給予充分的時間去體會,或針對各部位設計活動(非柔道動作)來體會自 我結構的使用,再由學生自行轉化遷移,應能提昇學習效果。

5. 本實驗對象表示,從前的一般伸展活動比較針對大肌肉,但平常受傷部位卻 是關節及小肌肉,而應用肌膜動作探索即可達到提昇關節活動度的與小肌肉 伸展的效果。

6. 柔道項目屬於身體接觸性極高的競技運動,暖身課程更須考量天候問題,溫 度較低時,需設計高動量活動,盡快增加學生身體熱度,避免因身體冷卻而 使身體僵硬。

7. 身體構圖課程的身體經驗之體會,對初學者需要較長的時間,每堂課應不可 少於 60 分鐘。每個活動的探索時間,也因教學對象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初 學者所需時間較長。並且身體構圖課程內容設計上,針對初學者,應再更簡 化具體,並多應用道具來輔助身體的探索與體會。本實驗之身體構圖課程時 間短、內容多,單一活動或部位之體驗時間皆較短,學生難已在短時間內得 到深刻體會,更難將其感受應用於柔道技能,若要增進柔道運動員之運動表 現,除了身心的調整外,應將身心技法融入於柔道技術課程當中,以便學生 能將所學之技巧做適當的遷移及應用。

8.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適合於柔道訓練前後進行,前段暖身的時間分配上,前 10~15 分鐘以輕鬆自由的探索方式為主,後 15~20 分鐘需循序漸進增進活 動的動量。後段放鬆,則以浮條、小球及軟球等教具的按摩方式,最為學生 喜愛,並具肌肉酸痛的緩解效果。肌膜動作技巧則對大範圍之酸痛,如腰部、

背部之緊繃與疼痛,具有良好的調整效果。

9. 身體探索與覺察能力的培養需要較長的時間及耐心,因此實施時間應考梁學 生程度而增加每個單一活動之探索時間,並於實驗課程介入時機上,根據研 究對象做適當的調配。

10. 柔道項目的訓練節奏相當快速,通常身體需要以直覺反應來應對,較少思 考,使得受試者較難將身心技巧應用於柔道訓練當中,因此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的介入方式,可針對身體直覺反應及身體潛能的開發,設計單一課程,並 於柔道訓練以外的時間介入。

(二)教師教學引導

1. 軟球是協助受試者體會緊與鬆的良好輔助教具,但仍須配合教師確實的引 導,增加「提醒覺察身體鬆與緊」的引導語,幫助受試者於肌膜動作練習中 能充分體會鬆與緊的感覺,增進練習的效果。

2. 「行軍步」的指導上應由慢而快,漸進式的引導學生找到身體的中心,協助 平均的使用兩側肌肉,且在正面踏步順暢後,才適合加入轉頭或其他方向及 節奏性的變化,實施時亦可搭配適當的音樂進行,增進上課氣氛與學習動機。

3. 教師於引導動作時,若為對稱性動作,兩邊停留時間要盡量一樣,以均衡兩 側的感覺,可以透過固定形式的引導語來調整,或是以時間計算。但對於身 體兩側原本就不均衡的學生來說,同時的時間也可能不適合,因此需要再引 導學生自我調整的方式。

4. 身心遊戲必須配合學生訓練背景,以培養身體覺察能力及身體自然動作開發 為基礎,並兼顧該項運動所需能力之目標來設計。

(三)柔道運動員可應用之身心技巧

由受試者回饋中所得受試者認為「最能解除身體疲勞」、「最能解除心理壓 力」、「最喜愛的身心技巧」、「最喜愛的暖身活動」,統整如下:

1. 最能解除身體疲勞:浮條按摩、磨地放鬆、小球按摩、軟球按摩、下背伸 展+雙臂繞圓、丹田呼吸、側彎伸展、青蛙伸展、雙腳屈抱、屈蹲伸展、

屈身放鬆+嘆息聲。

2. 最能解除心理壓力:丹田呼吸、小球按摩、磨地放鬆、身心遊戲、柔道舞、

屈身放鬆+嘆息聲、浮條按摩。

3. 最喜愛的身心技巧:丹田呼吸、浮條按摩、小球按摩、磨地放鬆、下背伸 展、青蛙伸展、雙腳屈抱、柔道舞。

4. 最喜愛的暖身活動:背對抓鬼、碰碰樂、柔道舞、行軍步、單腳平衡、流 動暖身、下背伸展、屈蹲伸展、盲人解困、青蛙伸展、身體繞圓、擊掌遊 戲、手腳離地螺旋、近端運動、雙腳屈抱、側彎伸展、丹田呼吸。

二、對教練教學上的建議

(一)多以正向回饋方式來增強運動員之內在動機及自覺勝任的感受,進而提昇 學習與表現,降低倦怠感受。

(二)可透過訓練日誌瞭解運動員接受訓練後的身心感受,以評估訓練份量是否 適當、缺乏或過量,進而調整訓練課程。

(三)柔道教練可加強身心學領域的學習,以增進技術指導的能力與引導技巧,

將身心動作教育理念注入於柔道技術的訓練當中,例如多教導學生如何應用 自我身體結構與功能來做動作,並加強對自我身體使用方式的覺察,引導學 生主動覺察不同動作方式的差異,增進學生的動作表現。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增進柔道動作技能的表現效果並無深入的 探討,且由受試者回饋中瞭解,此課程無法確實應用到柔道技術表現,因 此,若欲瞭解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否對柔道運動員在柔道表現上的影響,

可設計單一課程將「身心技法」應用於「柔道技能」之訓練當中,以探討 其效果。

(二)本研究採用相同量表,施測三次,可能影響受試者填答的效果,未來可使 用不同版本的量表來施測,以提昇填答的信度。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上村春樹(1995)。柔道教室。日本:成美堂。

王鍵慰(2001)。柔道運動員前十字韌帶傷害機轉之探討。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尤瀅捷、劉美珠、王德正(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以身體覺 察課程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五年度學術研討會專刊,36-41。

李啟全(2004)。認識脊骨神經醫學。初版,台北市,原水文化出版社。

李蕙君(2005,7月8日)。總統杯教育獎得主×××。聯合報,c1版。

江正發(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大學女性學生經痛改善效果之研究。國立台 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耀宗、王鍵慰(2000)。柔道運動傷害與得意技之探析。大專體育,51,122-128。

吳芝儀、廖梅花(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美惠(2006)。身心遊戲對國小學童身體覺察能力與體操動作學習之效果研究。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茂雄(1996)。運動傷害之防護。國民體育季刊,25(1),24-29。

卓子文(2001)。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的行 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林大豐、劉美珠(2005)。身心教育課程應用於改善運動員下背痛之效果研究。身 心教育研究論文集,178-197。

林正常(1993)。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銀禾文化:台北縣。

林季福(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覺察能力開發與改善學童脊柱側彎效果 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艷芬、唐修平、曾詩雯(2003)。改良式腹式呼吸法促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肺

功能與活動能力之效果。台灣醫學,7(4),492-500。

紀俊安(1995)。柔道運動員的心理訓練。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1),121-127 唐修平(2000)。比較三種呼吸法對胸腔手術後病患肺功能表徵、疼痛感受度之影

響及其他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孫悅馨(2005)。呼吸訓練對於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其焦慮、憂鬱和白血球的效果。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聯合會訊,94(3), 15-17。

夏淑榮、盧俊宏(2002)。大專網球選手運動動機與運動身心倦怠之相關研究。大 專體育學刊,4(1),145-156。

許成源、陳雍元、鄭吉祥(1996)。柔道身體基本素質訓練模式之探討。臺灣體育,

85,35-37。

陳俊忠(1990)。運動員過度訓練症候群。體育與運動,68,42-48。

陳雅琳(2002)。籃球選手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候、運動身心狀況、情緒反應與 身心倦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雅琳、季力康(2002):運動身心狀況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 校九十一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上),248-259,台北市:中華民國大專 院校體育總會。

陳魁元(1994 )。大專院校柔道選手運動傷害調查研究。台北市:樂群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

陳瓊茶(2005)。大專運動員完美主義、目標取向及特質性焦慮對競技倦怠之相關 與預測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101-113。

張玉佩(2006)。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輔導國小四~六年級學童改善情緒與行為之 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玉佩(2006)。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輔導國小四~六年級學童改善情緒與行為之 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