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本節將從身心動作教育之理論背景、定位與內涵、課程模式、目標與教材形 式,及本研究所選用之實驗課程教材:身體構圖與肌膜動作探索之相關研究加以 探討。

一、身心動作教育之理論背景

(一)身心學觀點

身心學(somatics)是一門探究身心經驗的科學。soma 所指的身體,有別於一 般所謂的physical body(軀體),其原意是指 living body(活生生的身體)、thinking body(有思想的身體) 或 mind body(有心靈的身體)。經過自我內在體會與反 省,身與心會密切親密的對話,重新建構合作的模式,讓身心更能適應變化多端 的環境。身心學以「身體」為主體,強調探索人體覺察(awareness)、生物功能

(bio-function)和外在環境(environment)三者間的互動關係;透過有系統理論 與方法,經由身體的感覺和反應,以及身體動作的操作,來調整身體及影響心理 層面,使人們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自我,發揮潛能(劉美珠,2003b)。身心學的觀

點不僅可以提供人們一個自我認識的機會,透過實際活動的參與,體會自我的感 受、體認到自己的需要是甚麼、瞭解自己為何而活及自我存在的意義;且身心學 研究理論強調身體經驗,體會當下的自我,不與他人比較,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也不盲從他人的作風,一切的學習均發生在自己的身體,教師或治療者只是提供 引導之方法及途徑,使身體成為自己最好的治療師(劉美珠、林大豐,2003a)。

(二)身心教育

當我們以身心學的觀點,重新看待「身體」,並將其應用到教育層面,其課 程便成為身心教育(somatic education)的內容。身心教育是透過教育的形式,強 調開發身心覺察能力的教育過程,它注重身體經驗與感受、動作探索及個人結構 功能的檢視與覺察,經由身體再教育、再學習的理念,進而改善身心狀況的全人 教育(Linden, 1994)。

(三)身心動作教育的定位與內涵 1. 身心動作教育之定位

身心學領域之應用廣泛,教育者通常依照個人理念與目的不同,會藉由 動作或手技 1之手段來達到教育或治療的目的,而有了特定的型態與歸類名 稱。國內身心學學者劉美珠則在歸納統整之後,提出身心學領域之架構圖(圖 2-1),身心動作教育即是以身心學觀點為基礎,以動作為媒介,達到身體教育 的目的。

1 手技:以雙手接觸自己或他人的身體,使用各種技巧以達調整身心為目的的一種技法。

東方與西方 身心觀與方法 身心辯證的反省

身心學觀點(Somatics)

動作Movement 手技Bodywork 理念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身心動作 治療

Somatic Movement

Therapy

身心手技 教育

Somatic Bodywork for Education

身心教育

Somatic Education

身心治療

Somatic Therapy

身心手療 體的結構(structure)、功能(function)、動作(movement)、感官知覺(sensing)、

感受(feeling)和意識活動(thinking),以達到調整與平衡身心的一個教育 過程(劉美珠、林大豐,2003a;劉美珠,2004a)。由於各派身心技巧之發 展多出於個人身體經驗之體悟,因此即便強調的重點與探索焦點不盡相同,

但確有共同的論述及看法:以下則是身心動作教育之理論基礎(劉美珠,

2006:6):

(1) 主張身心合一。

(2) 身體是活生生的有機「動作體」。

(3) 從第一人稱觀察人體現象,強調內在自我覺察與開發身心覺察能力。

(4) 重視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而非目標導向(goal-oriented)。

(5) 強調「體知」(embodiment)的學習而非僅是「認知」的學習。

(6) 提出學習是一連串覺察、選擇與改變的過程。

(7) 重視接觸(touch)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education),並強調其對於

「身體再教育」的重要性。

(8) 學習尊重及體會身體智慧(body wisdom)。

(9) 除了自我內在的探索外,更要求致力於自我與外在環境之人、事、物 的和諧相處。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架構與教材內容

劉美珠、林大豐(2007)依循身心學之理論基礎,發展出身心動作教育之基 本概念、課程目標、課程觀念、教師角色、課程設計與評量方式,並透過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模式,規劃了針對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由五大方向規劃課程架構,

及六大類目之教材形式。分別說明如下:

(一)身心動作教育模式與目標: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強調以身體為原點,透過實際身體經驗的探索,教 育學生對身體的認識與體會,期望學生在動作活動的互動過程中,達到身心健 康的目的。在教室中教學者本身必須瞭解正確身體結構的排列,並具備正確的 身體觀而成為引導者、協助者的角色,而非制式的教導學生特定的技巧,如表 2-1。

身心動作教育之課程目標包含:「認識身體並開發覺察能力」、「學習放 鬆與壓力的處理」、「學習身體的使用,提昇姿勢與動作的效率」、「增進身 心適應能力」、「增進情緒的覺察、社會化的覺察與環境的覺察」及「增進、

肯定與自信」(劉美珠、林大豐,2007:166)。

表2-1 身心動作教育模式

分類/模式 身心動作教育

基本概念 身心合一,以身體為原點,強調身體智慧的體認,並重視自我探 索的過程。

課程目標

1. 透過身體的探索,開發身體覺察能力(包括與自我、與他人、

與環境)及提升身體使用的效率,並瞭解自我,以因應外在 多變的環境。

2. 促進身心平衡之健康。

課程觀念

身體本身即是動作體,強調內在經驗的反省,及自然本能動作的 探索,從動作中瞭解到當下自我的身心狀態,並享受動作中所得 到的滿足與自信。

教師角色

1. 有正確的身體觀點和態度。

2. 對動作結構與功能擁有充分的認知與體會。

3. 為一個協助者、引導者。

課程設計

課程內容主要規劃為六個方向:以呼吸練習為基礎,進而認識與 體會身體結構、學習與體會身體中心與各部位之關係、探索本能 性的自由動作、提升身心適能、以及改善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 等,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

評量方式 以檔案評量為主,包含學生的學習日誌、身心檢核表、學習單等。

引自劉美珠(2006:8)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上,主要以體認身體、開發覺察能力與改善身 體基本能力及放鬆身心為主要目標;由於呼吸的探索在眾多研究中皆顯示,是 做為身體調整靜心放鬆最佳的基礎(尤瀅捷、劉美珠、王德正,2006;蔡琇琪,

2004;林大豐、劉美珠,2005);因此每種課程皆必須由「呼吸探索與靜心」

作為一切學習的基礎,且於課程結束前亦需進行「呼吸、靜心與放鬆」,其課 程架構如下圖2-2:

圖2-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劉美珠、林大豐,2007:166)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材形式

課程教材內容上,目前規劃了六種類目的形式:其課程的目標及教學重點 不同,如表2-2:

身體構圖︵結構與功能的認知與體認︶ 身體中心與各部位關係之探索︵動作發展︶ 本能性自由動作的探索 身心適能︵覺察能力外,亦

考慮體適能︶ 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

呼吸探索與靜心 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呼吸探索與靜心

2-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材形式與內容

形式 教材內容

創造性動作教育

以魯道夫.拉邦(Rudolf Laban)所發展,針對身體部 位、空間、時間、力量和關係等動作元素架構,主要在 增進身體探索能力與認識身體部位及動作元素,增進自 我控制與自我表現之能力。

身體構圖

透過不同腔室、脊椎、肩膀、手臂、骨盆、雙腳等結構 為大主題單元,透過認知、意象、動作、接觸等形式來 進行身體的體驗與學習。

身心遊戲

以遊戲的型式來設計其探索身體的本能動作、反應與自 然反射能力的遊戲,可透過單人、雙人與團體互動的方 式進行。

本能性自然動作探索 透過身心技法,可設定不同的主題、意圖(想法)、意 象或道具來進行身體的探索。

身心適能

以增加身體覺察能力、學習尊重身體與體認身體智慧之 前提下,融入傳統體適能所要求的肌力、肌耐力、心肺 功能、柔軟杜、身體組成與動作協調性等生理要件來設 計課程內容。

探索教育

透過解決主題(project)的團隊合作模式,增進自我瞭 解、價值判斷及人際互動關係。藉由鼓勵、肯定、合作、

目標設定與達成,來體會自我與他人互動。

引自劉美珠、林大豐(2007:167)

三、身體構圖、肌膜動作探索與身心遊戲之相關研究

由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六大主題教材內容之選定,主要針對國小及國中 之一般學童之身體教育;因此,研究者則針對可能達到運動員身體覺察、身體使 用方式與身心狀況調整技巧之教材內容,包含「身體構圖

(b

ody mapping)」、「本 能性動作探索(nature movement exploration)」與「身心遊戲(somatics games)」

等三大主題,並在本能性動作探索之教材內容中,以「肌膜動作探索(facial movement exporation)」為主要實施之身心技巧,相關文獻探究如下:

(一)身體構圖

身體構圖(body mapping)即是實施身心動作教育的內容之一,提供了再訪 身體、認識身體,並和內在的自我做深度溝通的好方法(劉美珠,2004b)。此 技巧是由一位亞歷山大技巧的音樂家:比爾‧康伯樂(Bill Conable),所提出的 觀點,他發現音樂家在操作身體演奏時因身體使用不當而造成身體傷害或較差 的演奏表現。因而提出重新體認身體「主要控制」(primary control)2的概念外,

也強調各個部位之正確結構的認知對身體操作的影響,依序提出了:頭和頸關 係的體認、脊椎的認識、驅幹的動作、雙腳的探索、腦和動作的關係、雙臂的 探索、雙手的動作、呼吸探索、支持樂器以及頭的位置等概念(Conable, 1998)。

「身體構圖是指一個人在自己腦海裡中呈現出對自我身體結構認知的概念圖;

如同旅遊需要一張地圖做為指引一樣,在腦海中所認知的身體結構認知的地 圖,可以引領我們進入身體的探究之旅」(劉美珠,2004b)。身體構圖以解剖學 為基礎,不同於傳統的學習方式,透過有趣而生動的活動來進行,是一項非常 特殊的教學素材。藉由這樣的課程,能有意識地修正與精緻化自我身體結構的

如同旅遊需要一張地圖做為指引一樣,在腦海中所認知的身體結構認知的地 圖,可以引領我們進入身體的探究之旅」(劉美珠,2004b)。身體構圖以解剖學 為基礎,不同於傳統的學習方式,透過有趣而生動的活動來進行,是一項非常 特殊的教學素材。藉由這樣的課程,能有意識地修正與精緻化自我身體結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