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研究流程

本實驗由研究者於個人經驗之動機驅使及相關文獻研讀後發現研究問題,並 根據問題深入做文獻探討後,開始擬定研究計畫,再與指導教授討論其研究內容 與課程編排後實施,並根據蒐集之資料探討研究的問題,最後撰寫成果與公開呈 現,研究流程如圖3-2:

圖3-2 研究流程圖 發現問題

文 獻 資 料 蒐 集

確立研究焦點

擬定研究計畫

1. 徵求研究量表使用同意 2. 編製課程回饋單

3. 實驗課程編排

量表前測 量表前測

量表中測 量表中測

量表後測 量表後測

結果呈現 資料分析處理

1. 實驗課程實施與修正 2. 課程實施間之資料蒐集

(1)教師省思日誌

(2)觀察員討論記錄

(3)受試者學習日誌

(4)課程回饋單 3. 受試者課後訪談紀錄

對照組 實驗組

介入

二、 研究實施時程規劃表

95.11.27

~96.1.24 述分析(95.11~95.6)

3. 撰寫論文與發表

(二)擬定研究計畫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確立研究問題,並進行相關文獻探索與整 理討論,與指導教授研討後,將本研究之架構、流程、參與人員等確實規劃與 協調,並徵求研究量表之使用授權,另外還包括編製質性資料蒐集之工具:課 程回饋單、教師教學日誌表、觀察員記錄表、訪談大綱。

(三)量表施測

確定研究對象後,將研究前測量表於實驗課程實施前三天(11/24)施測,

包含「運動身心狀況量表」、「運動員倦怠量表」、「個人基本資料及身心感受問 卷」,並於實驗課程第四週的最後一堂課之隔日進行中測,於第九週的最後一堂 課之隔日進行後測。

(四)課程設計、實施

在確定研究問題後,以劉美珠老師所開發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主要編排內 容,並根據研究對象之特性及需求抽取其中適當之身心技巧予以編排。其內容包 含身體構圖、肌膜動作探索、身心遊戲三大主題課程。實驗課程於九十五年十一 月二十七日至九十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止,共九週,每週三次(一、二、四),除 去實驗對象因學校特殊活動而無法進行實驗之時間,共計二十二堂課,各活動內 容時間為:身體構圖60 分鐘,身心暖身與身心放鬆各 30 分鐘。肌膜動作探索與 身心遊戲主要編入為運動員之暖身活動與身心放鬆技巧訓練中;身體構圖則為針 對柔道選手於動作技能上得以應用之身體部位進行身體結構與功能之認知教 育、動作體會,並鼓勵選手應用於規律訓練中。

(五)專家諮商

本實驗課程實施期間,於每堂課後與觀察員討論,並每隔兩週與身心學專 家劉美珠教授進行諮商,作為課程修正與編排之參考。

四、 實驗課程規劃

本實驗課程設計,首先針對柔道訓練中,影響響柔道運動員身心狀況與身心 倦怠之因素分析,作為課程設計之考量;再由身心動作教育之理念與課程內容中,

擷取具有改善柔道運動員身心狀況及身心倦怠之可能因素,形成本實驗課程之設 計理念,擬定實驗課程架構與內容大綱。

(一)影響運動員身心狀況與身心倦怠之因素 1. 柔道是容易受傷之的接觸性競技運動

柔道運動強調以抓、抱、拉、摔、壓、推、扣等基礎身體動作型態為基礎,

延伸各種技術動作,並且強調培養運動員之協調、身體的流暢性與敏捷性(許 成源、陳雍元、鄭吉祥,1996),藉以於兩人對抗的比賽中摔倒或以固技4制服 對方。但練習及比賽的情況變化萬千,隨時可能因為身體的碰撞、摩擦或無意 間的撞擊而造成身體的傷害及心理壓力。此時,若欲降低傷害的發生,運動員 本身的自然反射性動作能力與身體活動範圍、協調性與柔軟性顯得相當重要。

2. 「力量」柔道之競賽趨勢,易導致身體與心理傷害

優秀的柔道運動員,往往以極少的體力破壞對方的重心造成對手的戰敗,

或是消耗對方的體力等待最後的反擊,有時更能以技術突破體重身材上的限制 而以小搏大,真正體現「借力使力、以柔克剛」的動作技術原則;反之,目前 柔道現況已有「力量柔道」之比賽趨勢,當個體施展技術時,以強硬蠻力或使 用超出身體活動範圍之動作,便可能造成自己及練習對手的傷害。

3. 單側肌肉的過度使用,導致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柔道運動員通常具有個人專屬的幾種得意技 5,會在訓練及比賽當中較頻 繁的使用。就如世界柔道錦標賽71kg以下級的冠軍古賀稔彥選手,訓練時每天 反覆練習得意技200 次左右,比賽前則高達 300-500 次左右(上村春樹,1995)。 然而若以習慣右邊過肩摔的運動員為例,將必須反覆做出上身左旋的動作,而 重複訓練到單一側的肌群;若沒有針對對側肌群進行同樣的訓練,或是針對兩 側肌肉做適度的放鬆與調整,則容易產生身體肌肉張力的不對稱,進而影響身 體整體的平衡與身體使用。

4 固技:指壓制、勒頸與關節技三類技術。

5 得意技:指柔道運動員根據自身體型、喜好或教練專長所習得之技術,是訓練或比賽中較常 用技術。

4. 柔道運動員容易受傷部位眾多

多位學者針對柔道許手運動傷害之調查結果顯示,容易受傷部位依序為上 肢、下肢、背部及頭頸(呂耀宗、王鍵蔚,2000;郭葵賓,1994;陳魁元,1994)。

黃獻皞、高偉峰、張新等(2003)針對全國中等學校柔道資格賽之受傷並且進 入醫護站治療的選手,進行現場運動傷害評估,結果也發現受傷部位以上肢最 多;其次是下肢,其餘是臉部、背部。長久以來,運動傷害一直許多運動員們 所共同困擾的問題,除了影響成績表現以外,在生理與心理層面都造成相當程 度的壓力與不良影響。不僅在訓練時需承受著傷痛,還必須背負著害怕再度傷 害的心理壓力,進而限制動作的施展,影響訓練成效。然而,運動傷害的形成,

除了急性傷害外,尚有許多慢性傷害的發生,而慢性傷害的發生多半是由於長 期過度使用與休息調整之間的不平衡所引起。在傷害的初期可能只是輕微的疼 痛,若不去在意它又繼續使用,則造成重複性傷害,嚴重的可能導致運動生涯 就此停止。因此,若能在初期便覺察到身體的輕微不適,而加以調整或治療,

應可避免較大的傷害。

5. 柔道技術練習重複性極高,易造成身心的疲憊與倦怠

柔道項目的技術動作相當多樣,而運動員們通常會選擇幾種適合自己體 型或喜愛的技術來練習。為了讓技術得以在激烈的比賽適時的施展出來,必 須將自己的技術練到不必經過太多思考即能自然反射的施展,運動員則必須 不斷反覆的練習該動作。這樣的結果可能因身體某些部位的使用太過頻繁,

而導致身體的疲憊或傷害。也可能因為練習形式的一成不變,造成身心倦怠。

6. 柔道訓練之暖身與收操型式單調導致心理疲乏

一般柔道訓練之暖身,以靜態伸展及動態身體活動為主,由於動作單調反 覆性高,容易造成心理疲乏,並且,若沒有適時的提醒選手用心練習,會使選 手在操作過程中,疏於專心而降低暖身的效果。至於收操、疲勞消除部分,學 者則建議以伸展活動或按摩為主,或以氣功、針灸及營養補充等方式(鄭吉祥、

駱俊霖、黃建人(2003)。其中伸展與按摩是一般學校訓練時,較常用也較方 便使用的。伸展方面,運動員可能因為著重於動作姿勢的模仿,造成硬拉受傷 或是因為做不到老師要求的柔軟度而產生對伸展操的厭惡,影響預期的調整效 果;按摩方面,若選手按摩方式不正確,則會造成施力不當而引起更大的傷害。

(二)實驗課程設計之考量

依循上述影響柔道運動員身心狀況與身心倦怠之影響因素,衍生以下課程 編排之考量:

1. 為了提高柔道運動員全身性的動作能力、活動範圍、協調性及柔軟性,將設 計提昇全身性自然動作探索能力之身心技巧於暖身活動當中。

2. 由於運動員之得意技不盡相同,訓練時所運用的肌群及耗損或疲勞之身體部 位亦不同,因此在課程內容上,將盡可能兼顧到身體各部位的調整需求。

3. 根據學者對柔道運動傷害之調查,本研究課程將著重運動員容易受傷之部位 做相關結構認知的課程設計,包含上肢、下肢與軀幹;並且在有限的時間內 做其他部位之課程設計。

4. 柔道技術訓練反覆性高,亦導致身心倦怠;應灌輸運動員以初心6來面對每次 練習的心態,學習面對每天不同的自己、不同的身心狀態及重視每一次練習 的當下,體會每個動作的過程,並以較寬宏的心肯定自我的表現。

5. 本研究之暖身及身心放鬆活動,將避免單一乏味的活動,採用簡單易做的動 作,配合音樂、遊戲與教具來實施,增加趣味性、新鮮感及挑戰性,並確實 達到確實暖身與放鬆的效果。另外,在按摩的部分以自我按摩為主,藉由教 具(浮條、彈力求、軟球),學習如何自我調整放鬆而不需藉由他人的協助,

避免因他人不當的按摩技術而造成傷害。

(三)實驗課程設計理念

本實驗課程除了依據身心動作教育之理論基礎與課程模式編排,強調身體

6 初心:此名詞在身心學的觀點中,指強調以第一次的心態來面對每一項探索活動。

經驗之體會與身體覺的開發,並增進個體對各部位關係之探索能力外,更依循 上述針對柔道運動員特質所設之考量,形成以下課程設計理念:

1. 身體構圖

身體構圖課程的各單元活動,是以柔道技術動作常用部位以及最容易受傷

身體構圖課程的各單元活動,是以柔道技術動作常用部位以及最容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