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透過量化資料之統計分析為主,來瞭解受試者之身心狀況,並輔以質 性資料的蒐集,相互對照印證,試著從多方面的角度來增加結果的客觀性與真實 性,並增強討論的深度。綜合量化與質性資料結果,將兩組於「身心恢復」、「身 心壓力」、「身心倦怠」、「身體動作使用與身體動作能力的改善」、「對自我 身心調適意識的提升」、及「對自我身體態度的改變」之結果討論分述如下:

一、身心恢復

(一)在量表統計分析中得知,「整體身心恢復」、「生理放鬆」、「個人成 就」、「體能狀態」等分量表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表示實驗課程的介 入並未對以上分量表有顯著的影響。

(二)「自我調節」分量表中,實驗組於各階段得分並未達到統計考驗之顯著 差異,但卻發現對照組的中測與後測均顯著低於前測;反之,實驗組並 無此現象。

研究者曾於第五週及第八週的實驗課程結束後,訪問受試者有關訓 練課程的份量。

「最近課表比較重,對摔練習很多。」(個訪S1-第五週)

「最近多了比較多的體能訓練。」(個訪S15-第八週)

由受試者的描述及研究者本身的觀察皆可瞭解,兩組受試者的訓練 份量是隨著時間而增加,但由量化資料顯示,實驗組受試者並未因為持 續且增重的訓練而對「自我調節」知覺頻率造成明顯的影響,由此可證 明實驗課程應存在正面影響效果。黃晴淇(2006)表示,參與身心動作

教育課程之教師們,常利用丹田呼吸、肌膜動作探索來覺察自我身體感 受,因為簡單易做又可隨時隨地練習,不受場地限制。這與本研究受試 者的回饋相當一致,受試者在課程回饋單及學習日誌中,最常提到及常 用的也是丹田呼吸;而在肌膜動作技巧上,受試者則是針對自我的需求 與偏好來應用,皆有許多正面的回饋。由此可知,本實驗課程確實能夠 教導柔道運動員獲得調整自我身心的技巧,進而對運動員的自我調節能 力有正面的影響。

(三)「心理放鬆」:實驗組於前測顯著低於對照組,而中測及後測卻顯著高於 對照組,並且於實驗組各階段中也顯示,中測與後測顯著高於前測,表示 實驗課程之介入於四週後便達到顯著效果,後測仍可維持效果。對照組方 面,中測與後測皆顯著低於前測,顯示對照組經過持續訓練後,明顯降低 了「心理放鬆」知覺頻率。黃晴淇(2006)針對國小教師實施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發現,丹田呼吸法、Hu breath(呼呼吸)、肌膜動作探索為教師們 常用的技巧之一,對於舒解身心緊繃或工作壓力有較顯著的效果。本研究 之課程內容也包含前述三種技巧,且受試者認為最能解除心理壓力的也是 丹田呼吸法,其原因是由於簡單易做、實施時不用想太多,且能達到靜心 放鬆、舒服的感受。而丹田呼吸法是一種以橫隔膜運動為主的深度呼吸方 式,進行深呼吸能使身心都安靜下來,讓身體處在放鬆的狀態,進而讓大 腦得到良好的休息與恢復(張振興,2001;曹進雷、孫礪、周麗華,1999)。

現在的學生有太多外在的無形壓力,練習的壓力、家長的期望、教練的評 價、同儕間的比較、課業與情感問題等等。以丹田呼吸來放下一切繁雜的 事物,不僅有助於身體的恢復及心理的調適,也有助於專注在接下來的所 有練習,增進學習成效。

(四)「成功」方面,實驗組於後測顯著的大於前測與中測,顯示實驗組在實驗 課程介入四週後並未有顯著影響,而是在介入九週後顯著提昇。相對的,

對照組在各階段皆無顯著差異,且雖然前測分數高於實驗組,後測則反而 小於實驗組,由此可看出實驗課程對實驗組的在「成功」之知覺頻率上,

具有正面的改善效果。

二、身心壓力

(一)「壓力」、「疲勞」:此兩個分量表之測驗得分,經統計分析考驗後並無 發現顯著差異。顯示兩組受試者在實驗課程介入前、中、後,知覺壓力及 疲勞的頻率並未有顯著的改變。

(二)「身心壓力」方面:實驗組在整體「身心壓力」之平均數中未達顯著差異;

對照組則在後測大於前測達到顯著差異,顯示因實驗課程介入後,實驗組 的身心壓力知覺頻率上升現象比對照組少,表示實驗課程對實驗組有正面 的影響。透過身心技巧的學習,應用呼吸、動作、感覺...等不同的活動方 式,可以教導人們如何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放鬆肌肉、控制情緒與身體,及 如何重新調整身心狀態,以面對外來壓力的挑戰,尋找適合自己的舒解方 式(林大豐、劉美珠,2003)。研究者由實驗組之質性資料中也發現,受 試者在實驗課程中,透過身心技巧的練習,抒解了負面情緒與壓力。

(三)「身體不適」:實驗組特別在「身體不適」知覺頻率沒有下降,反而顯著 得提昇,其原因應是由於實驗組在接受實驗課程後,於上課或家中經常性 的對自我身體關注,因此時常能感受到自我身體在運動後的肌肉疼痛或不 舒服的狀況,而使得「身體不適」知覺頻率提高。且研究者由受試者回饋 中得知,受試者的訓練課表是漸進式的加重,因此,受試者可能因訓練量 的增加,而導致更多身體不適的知覺頻率。

(四)「缺乏能量」:實驗組於各階段並沒有顯著的差異,顯示實驗課程的介入 對實驗組受試者「缺乏能量」知覺頻率並未造成顯著的影響;對照組方面 則是後測大於前測,達到顯著的差異,表示經過持續訓練後對照組「缺乏 能量」知覺頻率漸漸上升,但實驗組則無此現象。由質性資料中也印證了,

實驗組受試者於實驗階段,獲得了身體、情緒及倦怠感的正面提昇,且在 自我調適意識上也有正面的改善,因而實驗組在「缺乏能量」知覺頻率上 並無顯著下降的情形,換句話說,介入課程對實驗組在「缺乏能量」方面 具有維持的效果。

三、身心倦怠

兩組與各階段之「整體身心倦怠」、「情緒與身體耗竭」、「降低成就感」

等分量表,其分數並未有顯著差異存在,表示實驗課程的介入並未對上述量表達 到顯著影響。但由平均數來看,整體「身心倦怠」部分,實驗組上升0.09小於對照 組上升的0.23,實驗組雖無明顯下降反增,卻比對照組的上升幅度小,其原因是實 驗組在身心倦怠量表中的「情緒與身體耗竭」感受上有下降的現象,而對照組在 身心倦怠各分量表皆為上升現象所致。由質性資料中也可印證同樣的結果,受試 者在實驗課程中得到了壓力及身體疲勞的緩解,因而對運動訓練有較多的正面想 法與感受。由此可知,本實驗課程的介入對於實驗組「情緒及身體耗竭」感受上,

可能受個別差異影響而有不同的改善效果。

「對運動的貶價」感受上,兩組在此分量表皆是中測大於前測,後測大於中 測,均達到顯著差異,並且實驗組顯著高於對照組,表示實驗課程的介入並未能 改善實驗組「對運動動的貶價」之感受。的確,於受試者「柔道訓練之身心感受 問卷」中可印證:

「我的目標尚未達成,必須再用心把不足的地方練好,用心體會訓練的課 表。教練的標準也是我的目標 。」(個訪-S18)

「自己表現很爛,不想練。」(後測-S7)

「常被罵影響練習心情。」(後測-S21)

「達不到教練要求,心情不好。」(後測-S16)

與教練互動不良、運動表現降低、完美主義以及目標取向皆是導致身心倦怠 之重要因素(莊豔惠,1999;Burn, 1980)。受試者對於自我表現的評價偏向負面,

且對自我要求相當高,使得實際表現與其理想衝突,而造成對自我表現的貶低及 對該項運動的貶價。雖然身心狀況的平衡為影響身心倦怠的因素之一,但由於本 實驗課程的設計著重在身體與情緒上的體會,導致其效益偏重於生理及心理感 受,在認知層面的灌輸顯得有些疏忽,且對於教練行為並無法介入,使得受試者 在舊有觀念下,難以改善對運動的負面價值觀。

然而受試者在整體身心倦怠感上並未有顯著改善的效果,其原因可能與教練 領導行為有較大的關係,我們從教學者的省思日誌中即瞭解:

「從學生的回饋中可瞭解到,教練對於學生的要求頗高,對於學生可能常以負 面批評方式來警惕、教訓學生,而使得學生產生懼怕、自責,甚至厭惡的心理,

進而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後續行為,增進對該項運動的倦怠感受。」

(R-3-5)

教練的言行,對運動員的影響是相當深遠,因此教練種種想法與行為表現,會 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運動員的認知、情緒與表現(Westre & Weiss, 1991)。懲罰與責 罵具有潛在負面效應,包含激發害怕失敗的心理、不經意的引起運動員對不良行為 的注意,反而強化該項行為,和塑造出一種令人害怕失敗或逃避學習的環境,令運 動員不悅、妨礙技能的學習(簡曜輝等譯,2000)。因此,本研究之量化結果,可 能受教練領導行為的影響,而無法有效的降低運動員對運動的貶價,並提昇整體身 心倦怠之感受。

四、身體動作使用與身體動作能力的改善

研究者於實驗組受試者之質性資料中發現,受試者於身體構圖課程中學到了 身體使用的方式,且自覺可減低運動傷害,並且在動作使用上能增加效率。自覺 身體動作能力的提昇上,則是由於肌膜動作探索能充分鬆活受試者的關節,並延 展肌肉、舒緩疼痛,使得受試者自覺身體活動度較大、靈活度及柔軟度增加。在 身心遊戲方面,則因遊戲的趣味性,增進受試者練習的動機,以及刺激身體自然

研究者於實驗組受試者之質性資料中發現,受試者於身體構圖課程中學到了 身體使用的方式,且自覺可減低運動傷害,並且在動作使用上能增加效率。自覺 身體動作能力的提昇上,則是由於肌膜動作探索能充分鬆活受試者的關節,並延 展肌肉、舒緩疼痛,使得受試者自覺身體活動度較大、靈活度及柔軟度增加。在 身心遊戲方面,則因遊戲的趣味性,增進受試者練習的動機,以及刺激身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