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測量工具與施測方法

(一)量化工具

1. 運動身心狀況量表

本研究採用陳雅琳、季力康(2002)修訂Kellmann和Kallus(2000)所 編制之運動身心狀況量表,主要評量運動員在訓練期間生理及心理層面主觀 壓力程度與恢復感,修訂後的量表中,各因素內部一致信度介於.61~.93之 間,具可接受建構效度及信度。量表之分量表含「身心壓力」與「身心恢復」

兩主軸:(一)身心壓力:為選手在參與運動訓練過程中疲勞、壓力、缺乏能 量與身體不適等身心感受知覺頻率之平均數,分數愈高表示身心壓力知覺頻 率越高;(二)身心恢復:是選手運動過程中,心理放鬆、生理放鬆、自我調 節、成功、個人成就與體能良好等各種反應與想法發生頻率之平均數,分數 愈高表示身心恢復頻率越高。

2. 運動員倦怠量表

運動員倦怠量表用以評量柔道運動員在參與運動中,曾經有過身心倦怠 之想法與感受的頻率,其得分高低可判斷選手身心倦怠之傾向。本研究採用 盧俊宏等人(2006)修訂Raedeke and Smith (2001)的「運動員倦怠量表

(ABQ)」,此量表分別有「情緒與身體耗竭」、「降低成就感」、「對運動的貶 價」等三個分量表,其內部一致信度分別為.88、.87、.70,具高度穩定性。

3. 施測注意事項

本研究量表以集體填答方式,於休息時間施測,約30 分鐘,為降低對填 答者答題時的干擾,提高受試者填答之真實性,施測注意事項如下:

(1)將「運動身心狀況量表」及「運動員倦怠量表」統稱為「柔道訓練之身 心感受問卷」,以降低受試者於填寫量表時受到心理上的干擾,並於問卷 後方加入「個人基本資料(僅於前測內)」與「柔道訓練之身心感受問卷

(勾選題及自陳式問答)」供受試者作較細部描述。

(2)確實掌握受試者對問題的理解,施測前將問卷中可能難以理解的字句加 以簡單定義,並於問卷填答前或受試者提問時加以說明。

(3)施測時不巡堂,以減少對填答者的干擾。

(4)每次填答前,鄭重說明以當時的感受來填答。

(二)質化工具 1. 錄影、照相

本研究之實驗課程實施時,利用 DV 以定點方式全程錄影及數位相機照 相,並輔以隨機操作方式捕捉特殊事件之現象,藉以提高描述性研究之效度 及內在信度(潘淑滿,2003),並供研究者作教學檢討、觀察紀錄與資料佐證 與分析。

2. 教師省思日誌

由教學者於每次授課結束後撰寫,包含課程實施內容與流程、教材內容、

教學方法、師生互動、學生回饋、學生行為、團體訪談分析、資料蒐集、研 究省思與觀察員討論紀錄與省思。

3. 受試者學習日誌

在每次課後發給,於下次上課前收回。內容包含受試者上課前、中、後

及柔道訓練之身心感受描述,及對上課內容與教師教學的感受與建議。

4. 課程回饋單

課程回饋單於每三週最後一堂課結束後發給受試者填寫,共三次,內容 包含課程學習效果自評表(勾選題)及開放性問題回饋兩部分,以瞭解受試 者學習成效、受試者身體覺察與學習之感受及個人身心感受的現況,做為教 師教學內容方式及課程內容修正之參考。

5. 受試者訪談

(1)隨機訪談:研究者將於實驗課程實施期間,隨機式於自然情境下作簡短的 訪談,目的在增進研究者對受試者所發生的某些特殊事件之行為或心理感 受的理解。

(2)團體訪談:於實驗課程第四週及第九週最後一堂課後之隔日實施(共 2 次)。 針對課程內容與教師教學之回饋、學生自我感受討論之。

(2)個別電話訪談:於全程實驗課程結束之後,由研究者依循研究目的,擬定 訪問大綱訪問之。訪問內容將逐字分類整理,以瞭解受試者接受實驗課程 後之實際感受。

6. 觀察員討論記錄

觀察員在每次課後以錄影帶觀察,使用研究者自編之觀察員記錄表記錄 之,並於觀察紀錄後和研究者討論並提出建議,作為課程設計及教師教學之 修正參考。觀察表以描述記錄方式,觀察項目包含:教材內容與設計、教師 教學行為、師生互動情形、學生學習表現及建議等五方面。

7. 柔道訓練之身心感受問卷

此問卷包含勾選題及自陳式問題,由研究者針對研究問題所設計,主要 欲瞭解受試者於課程前、中、後,在柔道訓練中自我生理及心理的感受,期 望蒐集到較細部的心理感受,以瞭解受試者所發生的行為或研究現象較深度 的內容,供最後質性分析時作較厚實且深入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