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學的洗禮,讓我親身感受到從前自我對身體的無 知,蠻橫的心智操弄著、磨練著身體,使他疲累不堪。」

(主題:身體覺察)上課心得2003.10.28

柔道場上數不清的對手,使我們專注於打敗對手,拼命訓練自己的技術,增 加自己的肌力、爆發力、速度,用盡一切想使自己變得更強,我們的動機是出於 內在的;但訓練的方式卻不然。科學方法教導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設計訓練計畫,

在訓練前後測量自己的脈搏、心跳率、乳酸、血紅素…,我們以非常理性的方式,

透過外在儀器,客觀的角度在分析自己。靠著這些客觀的、僅供參考的數據,我 們也許訓練到了「身體」,但卻忽略了身體本身的感受與疲勞,容易造成生理及心 理的傷害。近年來有關柔道選手運動傷害、運動疲勞、運動員過度訓練以及身心 倦怠等研究的出現,也反應出當今訓練現況的問題所在(王鍵慰,2001;陳俊忠,

1990;夏淑蓉、盧俊宏,2002;蕭玉琴、呂宛幕,2004;聶喬齡,2000;蘇美雪 1998;鄭吉祥、駱俊霖、黃建人,2003)。

聯合報(94.7.8)以相當感人的言詞報導,總統教育獎得主***,不因家境 貧窮,忍著傷痛參加全國柔道大賽獲冠,堅毅的表現連裁判都動容(李蕙均,

2005)。為了獲得優異成績,是否一定得遵守「No pains, no gains.」的名言?成為 優異的選手難道就一定要忍受身心的折磨?這樣的身體教育強調的是以意志力

(心智)來控制身體、反覆訓練,以求勝利,而忽略了訓練過程自我對身體的責 任,並帶有貶抑身體的態度及對身體智慧(body wisdom)的漠視;長久下來不但 對自我身體陌生,並且容易增生自我疏離的現象(廖和敏譯,2004)。漢納(Hanna, 1988)將這種狀態稱為「感覺動覺遺忘症」(sensory-motor amnesia,SMA),其症 狀是因長期缺乏覺察能力而降低身體敏感性、控制能力及對情緒與人際關係的處 理與覺察產生障礙,對於身體與動作的發展皆有相當不利的影響。以下是研究者 在身心學課程中的對自我身體態度的省思:

「從接受訓練以來,我學會以心像想像勝利的畫面,希望藉 以加強自己的潛意識之反射性動作,某些層面上,我是希望身體 記下我想像的動作,身體似乎成了我心智教育的對象。」

(主題:身體態度)上課心得2003.10.28

心象訓練是國內柔道選手使用的心理訓練之一(紀俊安,1995),其目的是幫 助肌肉放鬆、訓練心理競技能力,以期望增強技術表現的意識,讓身體在正面的 心智狀態下達到最佳狀態來面對挑戰,動機可謂正當,但其隱含的意義卻是將身 體視為心智的奴隸,將身體「物化」成一具隨時準備接受訓練的機器。顯然的,

其根本問題是:身與心的密切合一、身體的獨特性、不可分解性、不可統一而論 的特性、身體的智慧與身體的自癒能力,完全被忽略。身心動作教育則是喚醒身 心溝通的整合科學,主要透過對身體的認知與動作探索,進而達到尊重身體智慧、

開發身體覺察、自我療癒與潛能的身體教育目標(劉美珠、林大豐,2003a)。研 究者期望從身體教育的角度,注入身心學之理念,培養運動員自我身體覺察、尊 重身體智慧的態度,增進選手自我身體保護的意識。

現今柔道運動員的訓練一般著重於專項體適能,強調力量、技術與速度,然 而,國外研究證實,運動員除了身體與技術能力外,心智能力在激烈的競賽中具 有決定性的作用(Liebetrau, 1982 ; Orlick & Partington, 1988 )。因此,若想在劇烈 且變化多元的運動場上奪得佳績,勢必要兼具身體(physical)、技術(technique)

及心智(mental)三種能力,但若是分別的單一訓練各方面的能力,忽略全面性的 整合工作,仍將前功盡棄。由於「人」是完完整整的有機體,在時間、空間等轉 換當中,是一個不斷改變且連續不斷的生命體,因此每個能力的環節,除單一訓 練以外,還必須讓個體找到身與心之間整體的結合與協調,才能激發個體潛能並 發展出個人特色。因而在柔道訓練生涯中,維持身心狀況平衡之積極的意識與方 法,應是柔道運動員必備的能力。

競技訓練場及比賽場上充斥著「輸與贏」的自然現象,對於勝者來說可以得 到滿滿成就感與無價的榮耀;但無形中卻造成了參與者莫大的身心壓力及疲勞損

傷。學者提到,強調速度、肌力與協調性的運動,發生過度訓練的頻率較高(林 正常,1993)。柔道即是屬於快速、短時間之高強度無氧競技項目,注重速度、肌 力、協調性等專項體能,是容易產生過度訓練的項目之一。目前國內多以科學訓 練方式,透過漸進式、超負荷等訓練原則。目的是刺激並破壞運動員的生理恆定 狀態,進而促使適應過程的產生,藉由「刺激-適應」的反覆循環,達到開發運 動員生理潛能(陳雅琳,2002)。但在劇烈訓練的環境當中,若選手急切地想獲得 好的成績,忽略自己的身體感受,可能使身心處於過度負荷的狀態,最後造成身 心疲勞,形成所謂過度訓練的現象。以下是一位運動員的告白:

「我的決心鞭策自己向前邁進,但是我的身體卻因過度疲勞 而無法配合著去做。漸漸地,我發現每天都無精打采,拖著沈重 的腳步來到球場,甚至人生也變得悲觀。但我卻仍依舊執迷不悟 的繼續練習,最後身體竟以罷工向我抗議,原本希望藉著運動實

現自我理想,現在反而因運動失去了生命的樂趣。」

~阿雄的告白~ (莊豔惠,1999)

過度訓練亦是造成選手產生身心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過度訓練及身心倦怠 的結果則會使選手的身心狀況產生許多不良影響,甚至造成選手行為表現異常(陳 雅琳,2002; Coakley, 1992; Mas1ach, 1976; Weinberg & Gould, 1999);因此,為了 兼具提昇運動成績表現與維持身心健康,了解疲勞產生的機制與如何有效消除疲 勞,便顯得十分重要(楊錫讓,1997)。同樣的,選手們若無法在一場接著一場的 訓練中或比賽中的間段休息時間,得到適當的休息調整,勢必造成生理及心理的 傷害,包含了:整體身體機能下降、身心疲勞、活力減退、運動傷害、自覺肌肉 僵硬、負面情緒、表現退步、睡眠問題等(沈茂雄,1996;Hooper et al., 1997;

Mackinnon, 1997; O’Connor et al., 1991; Raglin et al., 1991)。並且,上述的問題也是 造成急性運動傷害、重複性運動傷害與慢性傷害疼痛等問題的部分潛在因素,另 外還包括,熱身(準備)不足或運動方式錯誤(用力過猛)、技術欠佳、對手力量 干擾與精神狀況不佳等(呂耀宗、王鍵慰,2000;陳魁元,1994)。若從身心動作

教育理念之角度切入,解釋其運動傷害原因之潛在因素,應包含身體結構、肌肉 力量之錯誤使用和動作質感上的缺陷(如僵硬的、不流暢的身體質感),導致施展 技術的效率欠佳,並因身體覺察能力與整體協調性與動作回應能力的缺乏,容易 受對手力量或空間上的移動造成干擾。儘管目前的研究結果使我們有足夠的認 知,瞭解傷害或疲勞產生的原因與預防和恢復的措施;但是,研究者卻難於文獻 當中尋找出實證性的解決方案,或明確的課程內容。當然,有學者建議可看國內 外柔道比賽影片、卡通或電影等(王鍵慰,2001)。這樣的方法的確是不錯的改善 方法;但光是看影片或看卡通,並非積極的促進身心平衡與調適的直接方式。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乃是一項注重身體實際操作的課程,強調身體覺察能力開 發、建構正確的身體結構認知與學習有效率的使用身體,並培養個體對自我、自 我與他人、自我與團體間的覺察與自我身體調節與自癒的能力(劉美珠,2004a)。

研究者期望,針對柔道運動員需要調整的重點設計活潑的相關課程,以最積極且 最直接的身體活動達到放鬆與身心調癒的效果。藉此,研究者將身心動作教育理 念融入柔道訓練課程中,嘗試設計適合選手們培養身體覺察與動作探索、自我調 整及身心放鬆的課程,以探討實驗課程對柔道運動員身心狀況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