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11-116)

第五章、 農田水利會人事員額編制研究

第二節、 建議

符於時宜,又見機制,不失公允,而新的計算模式更可隨著 時代變遷,經濟脈動適時適度地彈性合理調整。

一一. 以往以灌溉面積作唯一之計算因子參數,其所佔比例原則 為百分之百,各會為維持其原有人數編制,均隱匿減少面積 或謊報面積,故面積均有不實,若依新的計算方式,灌溉面 積已從原有編制加權比例從 100%降至到 61%(1719 人/2807 人),而且各會又可從調整員額,創造自己本身自有財源的收 入,增加自己的員額編制,因此新的員額編制計算原則,應 可徹底解決以往編制不合理之處,又可依各水利會之自有財 源收入彈性調整。

分佈於各會計科目中,尤其是其他收入,由於新的計算公式,

多角化之收入涉及員額編制之調整員額的計算,為能求得計 算模式之精確與公允,因此必須在實施新制前,事先勾勒完 整的多角化財務收入業務範圍分類,以免日後爭議,並應更 進一步檢討改進明定多角化各項收入之會計科目,俾便核算 調整員額時將更為明確。

四. 檢討各農田水利會之人員編制,需要縮編的農田水利會計有 雲林、嘉南、高雄、屏東、彰化、台中、南投等七個水利會,

減少的員額有 360 人,尤其雲林、嘉南、高雄、屏東等四個 水利會依新的計算方式需要裁減人數高達 330 員,因員額數 縮減太多,為避免以上七個水利會,一時衝擊過大,可訂出 特殊辦法視其財源收入將其調整額調整至 20%,或建議可將 現有人員以遇缺不補或酌情予以續用至退休或提供優退辦 法,以解決其可能因人員之短缺而影響業務發展之可能性,

另查該七個水利會幾乎都屬於甲類型水利會,仍屬於傳統型 以灌溉管理為主要任務之水利會,因該類型水利會編制較 大,亦可將在基本員額之本會人數或工作站人數增加其員 額,這亦不失為一個解決辦法。

五. 本研究並冀望透過農田水利組織之演變與營運體系的歷史經 驗,及農田水利會多角化事業的轉型成功,提供主管機關思 考農田水利會其未來發展趨勢,及早合理規劃業已僵化之人 員編制問題。

參考文獻

1. 中村孝志(1937)。「臺灣に於けゐ蘭人の農業獎勵と發達─和 蘭の植民政策の一例」。社會經濟史學,第 7 卷,第 3 期,頁 21-56。

2. 伊能嘉矩(1928)。「臺灣文化志中卷」。刀江書院。東京。

3. 吳孟洋「農田水利會多角化經營」(2005)。2005 輔導農田水 利業務改進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農田水利會聯合會。

4. 李源泉(1990)。「臺灣農田水利會組織與經營之研究」。臺灣水 利,第 38 卷,第 4 期,1-39。

5. 李源泉(1990)。「臺灣農田水利會組織與經營之研究」。臺灣水 利。第 38 卷,第 4 期,頁 1-39。

6. 李源泉(2003)。「淺談生態永續發展之台灣農田水利事業」。農 工年會專題演講。

7. 李源泉(2004)。「農田水利會之定位與多角化經營」。台灣農業 與資源經濟學會「水資源之永續經營」研討會。

8. 李源泉(2005)。「變動時代農業水資源利用之策略」、農工年會 專題演講。

9. 李源泉、詹明勇、陳信雄、林建村(2005) 。「台灣地區農田水 利會永續經營與組織編制規模初探」。2005 輔導農田水利業 務改進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農田水利會聯合會。

10. 林建村、李源泉、陳信雄、趙達瑜(2004)。戰後臺灣農田水利

組織性質定位變遷之研究。臺灣水利 52(3):32-47。

11. 林建村、陳信雄、李源泉(2005)。「臺灣百年來農田水利組織 編制與員額發展回顧」。2005 輔導農田水利業務改進研討會 論文集。台中市:農田水利會聯合會。

12. 柯海生(1998)。「農田水利會多角化經營可行性評估」。財團法 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

13. 洪東嶽(1998)。「台灣農民灌溉組織之演變」。科學農業 46(1,2):34-45。

14. 徐明章、廖本炎、陳正美(2005)。「農田水利會組織演變與業 務經營展望」。2005 輔導農田水利業務改進研討會論文集。

台中市:農田水利會聯合會。

15. 財團法人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農田 水利會多角化經營-經營供水事業之水權問題」。

16. 高濱三郎(1936)。「臺灣統治概史」。臺北。新行社。

17. 張火燦。人力資源發展與企業經營策略之整合。

18. 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1997)。農田水利會多角化經營 可行性評估。

19. 梁光余(2000)。「我國公立博物館組織編制與非正式人力運用 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2000)。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THU00636016

20. 連震東(1953)。「臺灣省水利委員會第八屆聯合大會連建設廳

長訓詞」。臺灣水利,第 1 卷,第 4 期,頁 7 及 59-60。

21. 陳正美(1978)。臺灣農田水利會組織體制演變。臺灣水利 26(4):39-58。

22. 陳連勝、楊垣進(2005)。「農田水利相關事業投資策略之研 究」。2005 輔導農田水利業務改進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

農田水利會聯合會。

23. 章光彩(1953)。「臺灣省水利委員會的定性問題」。臺灣水利,

第 1 卷,第 1 期,33-35。

24. 森田 明(1974)。「清代水歷史研究」。亞紀書房。東京。

25. 黃金山(2002)。「臺灣總體水資源利用與標的間之競間」。台灣 農業水資源之學術研究第三號。

26. 臺灣地區農田水利會資料輯(1990-1991,1997-2007)。臺中。農 田水利會聯合會。

27. 臺灣省水利局(1948)。「臺灣省水利要覽」。臺灣省水利局。臺 北。

28. 臺灣省水利局(1956)。「臺灣省水利局 45 年度年報」。臺灣省 水利局。臺北。

29. 臺灣省水利局(1969)。「臺灣省水利局 58 年度年報」。臺灣省 水利局。臺中。

30. 臺灣省水利局(1970)。「臺灣省水利局 59 年度年報」。臺灣省 水利局。臺中。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