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片教學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影片教學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節先論述影片教學的相關理論,說明影片作為一教 學媒體應用於教學中的基礎立論,並指出其優勢。接著,針對影片與語言教學間 的相關研究進行討論,歸納影片應用於語言教學中的學習理論以及特點,並探究 其應用於教學中的系統化設計理論,作為本研究設計課程時的依據。第二節聚焦 於電影運用於華語教學上的成果,統整出華語電影教學之特點、電影選用的原則 以及教學課程流程的設計。最後,將文獻回顧之心得與啟示統整於最後一節,重 述研究焦點。

第一節 影片教學相關研究

本文所要探討的議題是將電影運用於華語教學,屬於教學科技與媒體的一 環,故研究者將先由影片作為一視聽媒體應用於教學中的理論談起,接著再延伸 討論影片應用於語言教學的情形。

現今科技的不斷創新與進步,使得課堂教學模式也產生了嶄新的變化;教師 與書面教材不再是學生獲得資源的全部來源;傳統中以教科書、黑板當作唯一教 學材料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如今新知識快速增加的現象,故教學媒體與科技 的概念便因應而生,逐漸影響教師與學生在教室中的學習過程。(陳淑英,1993;

劉信吾,1994;Smaldino, Lowther, &, Russell , 2012)。

那麼,何謂教學媒體與科技呢?「媒體」(media)一詞,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用 來互相溝通或傳遞訊息的媒介或方式,如果將其運用於教學中,就稱為教學媒體 (徐照麗,1999)。教學媒體的種類很多,其發展歷程可溯自早期的實物教學,之 後分成四個階段(劉信吾,1994):

1. 實物教學階段:從十六世紀的教育家們倡導至二十世紀初。

2. 視覺教學階段:1908 年開始使用幻燈片進行教學。

3. 視聽覺教學階段:從 1945 年美軍利用影片訓練新兵開始流行。

4. 教學科技階段:從 1970 年倡導迄今。

故隨著自然、人文科技的快速發展,教學媒體的種類也越趨豐富,例如,文 字教科書、印刷媒體、實物、標本、幻燈片、錄影帶、電影、電視、電腦多媒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等(陳淑英,1993),基本上可歸類成六大基式:文字、聲訊、視覺、影片、操作 性物件以及人們(Smaldino et al., 2012)。而利用這些教學媒體來增進教學效率或達 到教學目的之教育方式,就被稱作教學科技。更具體地來說,教學科技與媒體是 一門學問和方法;是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以系統的方式去設計、實施、管理、

評鑑整個學習歷程的理論與實務(劉信吾,1994)。

21 世紀的今日,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與科技的關係已經密不可分,也習慣 了媒體的聲光效果刺激,故單調的板書與講課越來越無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再 者,學習者也不再是單方面的資訊接受者,他們對於主動搜尋資訊、以自己的方 式來探索,已經非常熟悉。故於教學中也因配合學習者的轉變與新的需求,將科 技媒體經過整理並融入課程設計中,使學習者於課堂上也能藉由熟悉的媒體學習 新知,增加了學習趣味。而對於教學者來說,這樣新興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更多 教學資源與選擇,教師也能夠更盡情發揮創意,活化教學方式,增強了教師的教 學能力。

本論文便是藉由選用電影作為教學媒體,來探究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故以下將針對影片應用於教學上的相關基礎理論、特點與優勢進行討論。

一、 影片應用於教學之基礎

自從 Edison 於 1895 年發明電影以及各種傳播工具的陸續出現,人們的思想 傳播方式也隨之改變。二次世界大戰時,因時間急迫,美軍便將兵器維修與操作 的步驟拍成影片,以之進行密集訓練,達到了良好的成效。這一成功的影片教學 應用事例,便為之後的相關研究立下良好的基礎,也使得影片運用在教學中的價 值越趨受到重視(Hoban & Ormer,1950;張霄亭,1991;劉信吾,1994)。

然而,影片具有什麼樣的優勢使其應用於教學中時能確實提升教學成效呢?

如同大家所熟知的,人類主要是經由視覺和聽覺來接收訊息,而同時使用這兩種 知覺能比只使用一種感官時,效果多出十倍以上(陳淑英,1986)。因此,不同於 一般的印刷媒體,影片正是利用其聲光效果;音響伴隨影像,刺激視覺與聽覺,

使信息更易於傳播與被學習者接受,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情感的激發。

此外,美國視聽教育專家 Hoban(1937)以及 Dale(1969)皆指出一般的教學大部 分是以文字來傳達,但其所表達的訊息較為抽象,而他們認為視聽媒體在教室中 能夠將這些抽象性概念豐富化且具體化,使學習者獲得充分的瞭解。Hoban(1937) 將視聽媒體由具體到抽象分成五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參觀 旅行

博物館

資料 電影 攝影 圖表

符號學習

觀察學習

直接學習

Hoban 指出使用越具體的媒體,越能將抽象的概念表達清楚,而這樣的媒體 也較具有價值。他也指出視聽媒體能夠引起學生注意,刺激學生今後的活動。而 本文所關注的電影,Hoban 認為電影中模擬了人類的心態以及物體的形象,並且 在於時間與空間上都具有動態感的特性,這是其他媒體所沒有的。

Dale(1969)則進一步納入其他聽覺媒體以及具體經驗,提出了「經驗金字塔」

理論(Cone of Experience),他將媒體依經驗的抽象或具體性分成十個階層,如下 圖所示:

具體 抽象

圖二- 1 Hoban 的視聽媒體分類

註:研究者根據 Hoban Charles, F. (1937). Visualizing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Cordon.繪製。

視覺符號

靜畫、廣播、錄音 電影 電視 展覽

參觀

示範

戲劇演出

設計的經驗

直接、有目的的經驗

圖二- 2 Dale 的「經驗的金字塔」(Cone of Experience)

註:研究者譯自 Dale,E.(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3rd ed.(p.37-51) New York, NY: Dryden Press.

口述符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Dale 認為金字塔最上方的口述符號,如文字,屬於抽象經驗,學習者需要 足夠的學前基礎才能有效吸收,因此學習效果不佳,學習後的記憶也不易保留。

相對的,最底層的則為最直接、具體且有效之學習方式。而電影屬於中間階層,

從觀察中學習的方式,介於抽象與具體經驗之間,匯集了現實經驗、濃縮時間和 空間,甚至經過編排後,可以使學習者觀察現實無法看到的事情之優點,並加以 戲劇化,使學習者有身歷其境之感,這對於教學來說是極有幫助的。此外,於課 堂上通常較難帶領學生親身參與實際活動,但若是以觀賞影片代替之;形成一種 代用經驗,可行度便提高,也能達到成效高於單純教授書面教材時的教學目標。

另外,從美國教育心理學家 Gagné(1965)檢視各種媒體能否達成教學任務的 觀點來看,電影是一種應用性極強的教學媒體。Gagné 認為一般教學任務可分為 八項,分別為:

1. 提供感官刺激 2. 指引學習者之活動 3. 達成預期模式 4. 獲得外在動力 5. 引導思考 6. 促使知識轉移 7. 評鑑學習結果 8. 獲得回饋

根據 Gagné的看法,電影能協助達成大部分的教學任務,值得教師們參考利 用。

由上述可知,影片本身的特點滿足了課堂中的許多需求,對於學習者,其影 音效果刺激感官,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幫助其在認知和情意學習領域上有所 擴展,帶給學生一些無法直接觀察的經驗。對於教學者,影片具體化的特質,使 教師易於介紹抽象概念,也利於指引學生思考與練習。另一方面,更使教師不再 受限於教室環境,能活用影片主題,促進教學內容的豐富性,降低教學上的一些 困難。故研究者認為運用影片進行教學對於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是極佳的教學方式 與資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二、 影片應用於語言教學之相關研究

關於將電影運用於語言教學中的文獻,早從 1920 年代便開始發展,例如 Hultgren(1920)簡述了他將電影應用於對外國移民的英語教學過程,其中已關注到 電影題材和學生興趣的議題。1923 年法國巴黎聾啞機構(National Deaf and Dumb Institute of Paris)也運用電影對聾啞兒童進行法語教學,影片包含 7000 個生詞,播 放到一定段落時,教師會暫停影片並複述電影中的句子(Anonymous,1923)。到了 1930 年代,出現了更多面向的研究討論,例如,Freeman(1933)提供了挑選電影的 幾個原則,他建議盡量選擇對話多、趣味性強、方言少以及於母語地區製作的影 片作為教學材料。Haycocks(1936)則指出電影用於語言教學對於發音以及語法教 學較無助益,並肯定其對於文化引導的價值。Bernard 與 Brickman(1937)統整了當 時影片應用於語言教學中的議題,認為電影對於發音、會話、文學、文化、文意 理解等教學有一定的幫助,並指出當時還缺乏具實驗性的教學研究。

之後的相關文獻源源不絕,而學者們大多已認可電影應用於語言教學中的價 值,並針對不同語言能力進行教學探究,例如 Buell(1950)認為電影可以刺激會話 的學習,並且對於介紹新知識很有幫助。Borglum 與 Mueller(1958)也提及影片對 於口語能力的訓練最為直接,並討論各語言能力的教學順序。Previtali(1960)中更 明確指出電影於語言教學中的優勢,他認為電影傳播快速,符合全球化的趨勢,

許多外國年輕學生便是透過美國電影而了解美國生活並學習英文。他指出環境對 於學習外語非常重要,所以光是透過教科書是無法習得流利的語言知識。而電影 將真實語言生動地呈現出來,透過電影的故事劇情,學生能夠於富有趣味的環境 中學習語言,就像他們身歷其境一樣,還能將學生暫時帶離生硬的學術氛圍。除 此之外,電影也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並且維持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將自己投射 至電影故事中,融入角色情感而學會語言使用。

根據 Brown、Collins 與 Dugid(1989)提出的「情境認知」理論來看,電影運用 於語言教學中正符合其學習原理。Brown 等人主張學習必須在被建構的情境脈絡 中,或是真實的情境中才會產生意義,學習者也才能真正的應用、理解並記憶。

根據 Brown、Collins 與 Dugid(1989)提出的「情境認知」理論來看,電影運用 於語言教學中正符合其學習原理。Brown 等人主張學習必須在被建構的情境脈絡 中,或是真實的情境中才會產生意義,學習者也才能真正的應用、理解並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