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高級華語電影教學設計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高級華語電影教學設計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張金蘭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中高級華語電影教學設計. ‧.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sit. y. Nat. io. n. al. er. Chinese films for high-intermediate level students.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周韋伶. 中華民國一○五年一月 1. v.

(2) 中高級華語電影教學設計 摘要 關鍵詞:華語教學、華語電影、教學設計、教學媒體 華語電影作為一種真實的教學材料,提供了自然的華語語言資源,並且能 夠增強學習者動機與教學成效,然而過去關於此議題的論文研究大多缺乏實際教 學驗證,故本篇論文的目的在於,針對中高級華語學習者,以華語電影進行教學 設計,並進行教學實施,探究如何應用電影使學生提升聽說能力。本研究採用發. 政 治 大 學目標之課程設計。首先從兩大方面綜觀過去的研究,一為影片教學的相關理論, 立 指出影片教學之立論與特色,並歸納影片應用於語言教學中的優勢,再探究其應 展研究法以及調查研究法,結合理論探討與實際狀況分析,發展出符合本研究教. ‧ 國. 學. 用於教學中的設計理論與教學模式。第二部份則探究電影應用於華語教學上的成 果,統整出教學特點、選擇電影的原則以及教學流程等重點。接著,基於以上研. ‧. 究基礎,以 ARCS 動機理論與 ASSURE 教學模式為本研究教學架構設計與實踐步 驟之參考,設計電影教學課程與活動。課程實施後,以問卷與訪談方式調查課程. y. Nat. sit. 實施成效、了解學習者的評估與反饋,並結合研究者自身觀察紀錄進行分析與討. al. er. io. 論。本研究教學實施普遍獲得學習者肯定,認為課程設計符合其學習興趣:學習. n. 口語詞彙與表達以及提升聽說能力,兼具實用性與趣味性。根據本研究教學實施,. Ch. i n U. v. 得出幾項研究成果:一、課程設計發展模式 二、教學目標訂定之依據 三、教學. engchi. 實施與驗證。最後,綜合討論成果,作為未來相關教學研究之參考與建議。. 2.

(3)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Chinese films for high-intermediate level students. Abstract Key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Chinese films,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edia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with the use of Chinese films to high-intermediate level students, with the primary gaol of enhancing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whilist also increasing Chinese colloquial knowledge. The main method used in this paper is known as development research. It provides a model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 research are also adopted for gathering students’ reviews following the propose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s. The emphasis of this study lies in examing the model for develop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teaching via Chinese films. ‧. by implementing two teaching demonstrations and providing criteria for set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results of the two teaching implementations indicate that Chinese movies are valuabl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aterials in spoken Chinese and it is important to incorporate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sequence into the class. Moreover, students’ enjoy the interesting and productive learning evironment. The study findings may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relative Chinese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 i n U. v.

(4) 目錄 目錄................................................................................................................................. i 表目錄........................................................................................................................... iii 圖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3 一、華語 ................................................................................................................ 3 二、華語電影 ........................................................................................................ 3 三、中高級程度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影片教學相關研究...................................................................................... 5 一、影片應用於教學之基礎................................................................................ 6 二、影片應用於語言教學之相關研究................................................................ 9 三、教學設計理論與教學模式.......................................................................... 10 第二節 影片運用於華語教學之研究.................................................................... 12 一、華語電影教學之特點.................................................................................. 13.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二、華語電影選用原則...................................................................................... 14 三、華語電影教學設計...................................................................................... 17 第三節 相關文獻對本論文的啟示........................................................................ 23 一、影片教學相關研究...................................................................................... 23 二、影片運用於華語教學之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5 一、行動研究法.................................................................................................. 25 二、調查研究法.................................................................................................. 27.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27 一、研究流程...................................................................................................... 27 二、研究架構...................................................................................................... 28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29 一、研究場域...................................................................................................... 29 二、研究對象......................................................................................................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0 一、課前問卷...................................................................................................... 31 二、課程觀察紀錄.............................................................................................. 31 三、意見回饋問卷.............................................................................................. 31 四、學習者訪談.................................................................................................. 32. i.

(5)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3 第六節 研究倫理道德與信效度............................................................................ 34 第四章 教學實施與分析............................................................................................ 35 第一節 第一次教學設計與實施............................................................................ 35 一、教學目標設定.............................................................................................. 35 二、教學媒體選取與教材編寫.......................................................................... 38 三、課程大綱與教案.......................................................................................... 41 四、第一次教學實施情形.................................................................................. 43 第二節 第一次教學實施成效分析........................................................................ 44 一、意見回饋問卷.............................................................................................. 44 二、教學成效分析.............................................................................................. 45 三、檢討與建議.................................................................................................. 56 第三節 課程修正與第二次教學實施.................................................................... 57 一、課程修正...................................................................................................... 58 二、第二次教學實施情形.................................................................................. 60.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四節 第二次教學實施成效分析........................................................................ 61 一、意見回饋問卷.............................................................................................. 61 二、教學成效分析.............................................................................................. 62. ‧. 第五節 小節與討論................................................................................................ 71 一、語言技能教學成效...................................................................................... 71 二、文化認識教學成效...................................................................................... 72 三、電影應用與講解..........................................................................................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 結論............................................................................................................ 74 一、課程設計發展模式...................................................................................... 74 二、教學目標訂定之依據.................................................................................. 74 三、教學實施與驗證.......................................................................................... 75 四、成效評估與學習者評價.............................................................................. 76.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節 對外來研究之建議.................................................................................... 76 一、設計並實施完整學期之課程...................................................................... 76 二、妥善調查學習者需求.................................................................................. 76 三、發展其他類型影片之教學.......................................................................... 77 參考文獻...................................................................................................................... 79 附錄.............................................................................................................................. 83. ii.

(6) 表目錄 表三- 1 ARCS 動機理論與 ASSURE 教學模式運用於本研究之教學設計 ........... 25 表三- 2 本研究課程設計之教學條件 ........................................................................ 29 表三- 3 本研究和該華語文中心之程度對應表 ........................................................ 30 表三- 4 本研究訪談大綱設計 .................................................................................... 32 表三- 5 資料編碼整理表 ............................................................................................ 33 表四- 1 華測會 TOCFL 高階級及 CEFR B2 級之聽力與口語能力指標 ................ 35 表四- 2 本研究課程語言技能能力教學目標 ............................................................ 36 表四- 3 本研究課程文化認識教學目標 .................................................................... 38 表四- 4 本研究第一次教學實施課程大綱 ................................................................ 41 表四- 5 本研究第一次課程教案設計範例 ................................................................ 42 表四- 6 第一次教學實施學習者基本資訊 ................................................................ 43 表四- 7 第一次教學實施意見回饋問卷統計表 ........................................................ 44.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表四- 8 第一次教學實施受訪學習者基本資料 ........................................................ 45 表四- 9 第一次教學實施課堂討論中文化議題相關題目 ........................................ 49 表四- 10 本研究第二次教學實施課程大綱 .............................................................. 58. ‧. 表四- 11 第二次教學實施學習者基本資訊 .............................................................. 60 表四- 12 第二次教學實施意見回饋問卷統計表 ...................................................... 61 表四- 13 第二次教學實施受訪學習者基本資料 ...................................................... 62.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7) 圖目錄 圖二- 1 Hoban 的視聽媒體分類................................................................................... 7 圖二- 2 Dale 的「經驗的金字塔」(Cone of Experience) ........................................... 7 圖三- 1 研究流程圖 .................................................................................................... 28 圖四- 1 第一次教學實施生詞等級分布圖 ................................................................ 37 圖四- 2 第一次教學實施生詞等級分布圖 ................................................................ 5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8) 第一章 緒論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政治、貿易等實力在國際上日益增強,全球持續延燒「華 語熱」,世界各國紛紛開始投入華語教育的行列,顯示出華語影響力的增長。台 灣早在 1950 年代便擔任了華語教育推廣者的角色,但在面對越趨國際化且快速 發展的華語教學市場,我們有什麼優勢是能夠繼續維持的?又有什麼問題需要應 變呢?其中,除了持續培育專業華語教師以及研發華語教材外,在第一線的教學 上,教學媒體的應用以及課程設計的創新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政 治 大 計,探究如何使學習者透過電影學到更貼近真實世界的華語使用,並提升其聽說 立 能力。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課堂教學也產生變革,跨入了多媒體教學的時代; 本研究旨在於以電影為教學媒介針對中高級華語學習者進行華語教學設. ‧ 國. 學. 各種教學媒體逐漸融入課程與教學中,改善了教學品質、活潑教學內容並促進師 生間互動,成為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良伴(陳淑英,1993;劉信吾,1994)。在華語. ‧. 文教學中,針對不同程度、文化背景的學習者,教師可以藉由善用媒體來幫助學 習者理解新學的語言知識。因此,妥善的運用教學媒體,也是華語教師的重要能. y. Nat. sit. 力之一(何淑貞等人,2011)。. er. io. 於眾多教學媒體中,研究者認為又以電影廣泛受到教師與學生的歡迎。. al. n. v i n Ch 前,使學習者有身歷其境的經驗,對於學習與記憶極有助益。而電影本身的聲光 engchi U Hoban(1937)和 Dale(1969)都曾指出,電影能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呈現於學習者面. 效果、戲劇魅力、文化傳播力等,也大大提升了學習動機與興趣(Previtali,1960; Allen,1985)。國外早於 1920 年代便將電影運用於語言教學之中,討論了許多教學 上的優勢也提供不少教學建議,例如,King(2002)認為電影提供了真實生活中的 語境,呈現大量母語者的語言行為,實為一種豐富的語言教學資源。根據「情境 認知學習論」(Brown,Collins,& Dugid, 1989)的觀點,他們提出真實活動與真實情境 對於語言學習的意義與重要性,並主張學習與知識是無法從情境脈絡中分離出來 的,而電影正提供了極佳的語言環境,對於外語學習極有助益。 國內則於 80 年代才陸續出現相關研究文獻,其中多為學者們的經驗分享, 主要探討了華語電影的教學特點(史世慶,1985;馬春林,1995)、電影挑選原則(徐 凌志韞,1990;李和舫,2009;張明芹,2011)、教學流程設計(于康,1987;羅 慶銘,1996)等重點,多數學者皆認同將電影應用於華語教學上的價值。 1.

(9) 華語電影近年來不論在國內國外都有越來越亮眼的表現,更發展出新型態的 影片,如獨立製作短片、微電影等。這些新型影片時間短、議題多元、貼近當下 社會現況(李洁麟,2012),這使得觀眾能夠更快速的透過電影來了解華人社會的 生活樣貌、語言表現與文化價值。以往的研究中所使用的電影材料年代較久,故 研究者認為除了經典華語電影外,也可綜合新的電影作為教學媒體,探究其在華 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與成效。 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口語課始終被視為語言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華 語教學中也不例外(何淑貞等人,2011)。然而在過了初級階段後,口語能力的教 學訓練經常受到忽視(徐凌志韞,1990),而研究者觀察目前台灣較為廣泛使用的 華語教材,於中高級或以上階段也缺乏這方面的教材,其中多半還是以書面文章 為主,較不易靈活作為口語訓練的材料。史世慶(1985)指出對於中、高級班的華. 政 治 大. 語學習者來說,書面或口頭給予的情境具有一些缺點:不夠具體、生動或細緻。. 立. 因此,研究者希望藉由電影,提供給學習者較生動且充分的情境,並有目的的進. ‧ 國. 學. 行引導教學,幫助學生獲得更準確的口語表達能力。. 另一方面,學習第二語言的最終理想目標,便是希望能夠像母語者一樣流利. ‧. 且恰當地使用該語言。但是常常在學習的過程中,過於重視單字、片語、文法的 練習,而導致無法流暢的使用語言。Hymes(1966,1967)認為若要確實掌握一種語. Nat. sit. y. 言,光是學習文法性的語言知識是不夠的,還須配合語境、超語言成分、文化背. er. io. 景的學習才能。然而,這些較為抽象的概念很難透過書本或口語來解釋,因此, 研究者認為可以透過電影的特性,將其具體的於課堂中呈現,便於學生理解與討. n. al. Ch. 論,進而學習得體的華語語用。. engchi. i n U. v. 過去關於此議題的論文研究大多缺乏實際的教學示範,故本論文將參考前人 之研究,嘗試設計出較具系統化的華語電影教學課程,並進行實際教學以及與學 習者訪談,以期對華語電影教學應用這一主題能有進一步的發現。 最後,綜合以上所述,本論文主要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探究如何設計華語電影教學課程 1. 教學目標的設定有何依據? 2. 課程設計時應該運用什麼教學模式?. 2.

(10) 二、評估教學實施的具體成效與評價 1. 教學成效評估的方式為何? 2. 學習者的評價與建議有哪些?. 第二節 名詞釋義 關於本論文的一些主要名詞釋義如下:. 一、. 華語. 政 治 大. 本文中所謂的「華語」 ,意指台灣所稱的「國語」或「中文」 ;也是中國 大陸所說的「普通話」 ,即為漢語中的標準語,亦即 Mandarin Chinese。漢語. 立. 為漢民族使用的語言,依不同地區會有語音、詞彙、語法上的差異,而其中. ‧ 國. 學.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典範現代白話文作為與法規範的現代漢語作為標準 語。本論文採用「華語」一詞,系因以「第二語」的觀念來看,台灣將中文. ‧. 視為外國語或第二語言進行教學時,通常稱作「華語教學」,含有針對非以 中文為母語者的外語教學觀念;等同於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或是近年推. sit. 華語電影. er. io. 二、. y. Nat. 廣的「國際漢語教學」。. al. n. v i n Ch 首先,本論文中之「華語電影」指的是以華語為主要語言的電影,包括 engchi U. 中國電影、香港電影以及台灣電影。隨著國際間與兩岸三地間的交流越趨密. 切,近年也出現許多共同合作完成的電影作品。此外,也因大中華圈中各地 不同的生活背景,電影中也呈現出不同的華人社會與文化風格。本論文將以 以台灣製作的電影為主要選取對象,詳細的電影選取原則會於後面章節再詳 加說明。. 三、. 中高級程度 根據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 2013 年推出的「新版華語文能力測. 驗」(TOCFL),所制定的測驗等級中,進階高階級定義為:在台灣學習華語 時數達 360-960 小時,或是在其他國家、地區學習 720-1920 小時,具備. 3.

(11) 2500-5000 個詞彙量(http://www.sc-top.org.tw/)。由於本研究將藉由台灣北部某 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的免費班課程的機會進行教學試驗,因此,另參考該華 語文教學中心的分班程度定義與教材,其中的中高級班能力指標為:具備 2500-3000 詞彙量,聽說能力方面,要能聽懂一般社交及工作場合之語句, 並能使用中文於以上場合表達自己的意見。教材方面,中高級前主要需修習 完實用視聽華語第一至四冊。 此外,為界定對象程度的便利性,也參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 心的詞彙量與教材分級,中級中等至中級高等的詞彙量為 4000-5000 個,教 材的部分則常使用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五)、迷你廣播劇、遠東生活華語(三) 等( http://140.122.110.12/mtcweb/)。綜合以上定義,本論文將中高級程度定為:. 政 治 大. 具備 2500-5000 個詞彙量,在台學習華語時數至少 720 小時,教材方面修習 過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至四冊,並能使用中文於一般社交場合表達己見之學. 立. 習者。.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節先論述影片教學的相關理論,說明影片作為一教 學媒體應用於教學中的基礎立論,並指出其優勢。接著,針對影片與語言教學間 的相關研究進行討論,歸納影片應用於語言教學中的學習理論以及特點,並探究 其應用於教學中的系統化設計理論,作為本研究設計課程時的依據。第二節聚焦 於電影運用於華語教學上的成果,統整出華語電影教學之特點、電影選用的原則 以及教學課程流程的設計。最後,將文獻回顧之心得與啟示統整於最後一節,重 述研究焦點。. 第一節. 影片教學相關研究. 政 治 大 本文所要探討的議題是將電影運用於華語教學,屬於教學科技與媒體的一 立 環,故研究者將先由影片作為一視聽媒體應用於教學中的理論談起,接著再延伸. ‧ 國. 學. 討論影片應用於語言教學的情形。. ‧. 現今科技的不斷創新與進步,使得課堂教學模式也產生了嶄新的變化;教師 與書面教材不再是學生獲得資源的全部來源;傳統中以教科書、黑板當作唯一教. sit. y. Nat. 學材料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如今新知識快速增加的現象,故教學媒體與科技. io. 劉信吾,1994;Smaldino, Lowther, &, Russell , 2012)。. al. er. 的概念便因應而生,逐漸影響教師與學生在教室中的學習過程。(陳淑英,1993;. n. v i n Ch 那麼,何謂教學媒體與科技呢?「媒體」(media)一詞,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用 engchi U 來互相溝通或傳遞訊息的媒介或方式,如果將其運用於教學中,就稱為教學媒體 (徐照麗,1999)。教學媒體的種類很多,其發展歷程可溯自早期的實物教學,之 後分成四個階段(劉信吾,1994): 1.. 實物教學階段:從十六世紀的教育家們倡導至二十世紀初。. 2.. 視覺教學階段:1908 年開始使用幻燈片進行教學。. 3.. 視聽覺教學階段:從 1945 年美軍利用影片訓練新兵開始流行。. 4.. 教學科技階段:從 1970 年倡導迄今。. 故隨著自然、人文科技的快速發展,教學媒體的種類也越趨豐富,例如,文 字教科書、印刷媒體、實物、標本、幻燈片、錄影帶、電影、電視、電腦多媒體…. 5.

(13) 等(陳淑英,1993),基本上可歸類成六大基式:文字、聲訊、視覺、影片、操作 性物件以及人們(Smaldino et al., 2012)。而利用這些教學媒體來增進教學效率或達 到教學目的之教育方式,就被稱作教學科技。更具體地來說,教學科技與媒體是 一門學問和方法;是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以系統的方式去設計、實施、管理、 評鑑整個學習歷程的理論與實務(劉信吾,1994)。 21 世紀的今日,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與科技的關係已經密不可分,也習慣 了媒體的聲光效果刺激,故單調的板書與講課越來越無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再 者,學習者也不再是單方面的資訊接受者,他們對於主動搜尋資訊、以自己的方 式來探索,已經非常熟悉。故於教學中也因配合學習者的轉變與新的需求,將科 技媒體經過整理並融入課程設計中,使學習者於課堂上也能藉由熟悉的媒體學習 新知,增加了學習趣味。而對於教學者來說,這樣新興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更多. 政 治 大. 教學資源與選擇,教師也能夠更盡情發揮創意,活化教學方式,增強了教師的教. 立. 學能力。. ‧ 國. 學. 本論文便是藉由選用電影作為教學媒體,來探究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故以下將針對影片應用於教學上的相關基礎理論、特點與優勢進行討論。. ‧. 一、. 影片應用於教學之基礎. sit. y. Nat. 自從 Edison 於 1895 年發明電影以及各種傳播工具的陸續出現,人們的思想. io. n. al. er. 傳播方式也隨之改變。二次世界大戰時,因時間急迫,美軍便將兵器維修與操作. i n U. v. 的步驟拍成影片,以之進行密集訓練,達到了良好的成效。這一成功的影片教學. Ch. engchi. 應用事例,便為之後的相關研究立下良好的基礎,也使得影片運用在教學中的價 值越趨受到重視(Hoban & Ormer,1950;張霄亭,1991;劉信吾,1994)。 然而,影片具有什麼樣的優勢使其應用於教學中時能確實提升教學成效呢? 如同大家所熟知的,人類主要是經由視覺和聽覺來接收訊息,而同時使用這兩種 知覺能比只使用一種感官時,效果多出十倍以上(陳淑英,1986)。因此,不同於 一般的印刷媒體,影片正是利用其聲光效果;音響伴隨影像,刺激視覺與聽覺, 使信息更易於傳播與被學習者接受,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情感的激發。 此外,美國視聽教育專家 Hoban(1937)以及 Dale(1969)皆指出一般的教學大部 分是以文字來傳達,但其所表達的訊息較為抽象,而他們認為視聽媒體在教室中 能夠將這些抽象性概念豐富化且具體化,使學習者獲得充分的瞭解。Hoban(1937) 將視聽媒體由具體到抽象分成五類:. 6.

(14) 參觀. 博物館 資料. 旅行. 電影. 攝影. 圖表. 抽象. 具體. 圖二- 1 Hoban 的視聽媒體分類 註:研究者根據 Hoban Charles, F. (1937). Visualizing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Cordon.繪製。 Hoban 指出使用越具體的媒體,越能將抽象的概念表達清楚,而這樣的媒體. 治 政 本文所關注的電影,Hoban 認為電影中模擬了人類的心態以及物體的形象,並且 大 立 在於時間與空間上都具有動態感的特性,這是其他媒體所沒有的。 也較具有價值。他也指出視聽媒體能夠引起學生注意,刺激學生今後的活動。而. ‧ 國. 學. Dale(1969)則進一步納入其他聽覺媒體以及具體經驗,提出了「經驗金字塔」 理論(Cone of Experience),他將媒體依經驗的抽象或具體性分成十個階層,如下. y. Nat. io. 視覺符號. n. al. sit. 口述符號. er. 符號學習. ‧. 圖所示:. i n Ch i U e n g c h電影 電視 靜畫、廣播、錄音. 觀察學習. v. 展覽 參觀 示範 戲劇演出. 直接學習. 設計的經驗 直接、有目的的經驗. 圖二- 2. Dale 的「經驗的金字塔」(Cone of Experience). 註:研究者譯自 Dale,E.(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3rd ed.(p.37-51) New York, NY: Dryden Press.. 7.

(15) Dale 認為金字塔最上方的口述符號,如文字,屬於抽象經驗,學習者需要 足夠的學前基礎才能有效吸收,因此學習效果不佳,學習後的記憶也不易保留。 相對的,最底層的則為最直接、具體且有效之學習方式。而電影屬於中間階層, 從觀察中學習的方式,介於抽象與具體經驗之間,匯集了現實經驗、濃縮時間和 空間,甚至經過編排後,可以使學習者觀察現實無法看到的事情之優點,並加以 戲劇化,使學習者有身歷其境之感,這對於教學來說是極有幫助的。此外,於課 堂上通常較難帶領學生親身參與實際活動,但若是以觀賞影片代替之;形成一種 代用經驗,可行度便提高,也能達到成效高於單純教授書面教材時的教學目標。 另外,從美國教育心理學家 Gagné(1965)檢視各種媒體能否達成教學任務的 觀點來看,電影是一種應用性極強的教學媒體。Gagné 認為一般教學任務可分為 八項,分別為: 1. 提供感官刺激. 立. ‧ 國. 學. 2. 指引學習者之活動. 政 治 大. 3. 達成預期模式. ‧. 4. 獲得外在動力. 8. 獲得回饋. y. sit er. al. n. 7. 評鑑學習結果. io. 6. 促使知識轉移. Nat. 5. 引導思考. Ch. engchi. i n U. v. 根據 Gagné的看法,電影能協助達成大部分的教學任務,值得教師們參考利 用。 由上述可知,影片本身的特點滿足了課堂中的許多需求,對於學習者,其影 音效果刺激感官,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幫助其在認知和情意學習領域上有所 擴展,帶給學生一些無法直接觀察的經驗。對於教學者,影片具體化的特質,使 教師易於介紹抽象概念,也利於指引學生思考與練習。另一方面,更使教師不再 受限於教室環境,能活用影片主題,促進教學內容的豐富性,降低教學上的一些 困難。故研究者認為運用影片進行教學對於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是極佳的教學方式 與資源。. 8.

(16) 二、. 影片應用於語言教學之相關研究. 關於將電影運用於語言教學中的文獻,早從 1920 年代便開始發展,例如 Hultgren(1920)簡述了他將電影應用於對外國移民的英語教學過程,其中已關注到 電影題材和學生興趣的議題。1923 年法國巴黎聾啞機構(National Deaf and Dumb Institute of Paris)也運用電影對聾啞兒童進行法語教學,影片包含 7000 個生詞,播 放到一定段落時,教師會暫停影片並複述電影中的句子(Anonymous,1923)。到了 1930 年代,出現了更多面向的研究討論,例如,Freeman(1933)提供了挑選電影的 幾個原則,他建議盡量選擇對話多、趣味性強、方言少以及於母語地區製作的影 片作為教學材料。Haycocks(1936)則指出電影用於語言教學對於發音以及語法教 學較無助益,並肯定其對於文化引導的價值。Bernard 與 Brickman(1937)統整了當. 政 治 大 理解等教學有一定的幫助,並指出當時還缺乏具實驗性的教學研究。 立. 時影片應用於語言教學中的議題,認為電影對於發音、會話、文學、文化、文意. ‧ 國. 學. 之後的相關文獻源源不絕,而學者們大多已認可電影應用於語言教學中的價 值,並針對不同語言能力進行教學探究,例如 Buell(1950)認為電影可以刺激會話. ‧. 的學習,並且對於介紹新知識很有幫助。Borglum 與 Mueller(1958)也提及影片對 於口語能力的訓練最為直接,並討論各語言能力的教學順序。Previtali(1960)中更. y. Nat. sit. 明確指出電影於語言教學中的優勢,他認為電影傳播快速,符合全球化的趨勢,. al. er. io. 許多外國年輕學生便是透過美國電影而了解美國生活並學習英文。他指出環境對. n. 於學習外語非常重要,所以光是透過教科書是無法習得流利的語言知識。而電影. Ch. i n U. v. 將真實語言生動地呈現出來,透過電影的故事劇情,學生能夠於富有趣味的環境. engchi. 中學習語言,就像他們身歷其境一樣,還能將學生暫時帶離生硬的學術氛圍。除 此之外,電影也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並且維持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將自己投射 至電影故事中,融入角色情感而學會語言使用。 根據 Brown、Collins 與 Dugid(1989)提出的「情境認知」理論來看,電影運用 於語言教學中正符合其學習原理。Brown 等人主張學習必須在被建構的情境脈絡 中,或是真實的情境中才會產生意義,學習者也才能真正的應用、理解並記憶。 他們認為教師的責任之一便是要布置真實的教學活動、真實情境或是接近真實情 境的學習環境(沈中偉,2004)。而電影本身的真實性以及趣味性便能提供教師創 造出豐富的語言環境,促進學習者的語言成長。 後續的學者如 Allen(1985)與 Tomalin(1986)均指出電影能將外面的世界搬進教. 9.

(17) 室內,呈現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片段,而這樣的特質便激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鼓勵學生與彼此練習交談,並且學習跨文化的知識(Stempleski and Tomalin,1990)。 River(1994)也提及透過電影學生能夠學習非語言的交流,像是意見表達時的說話 風格、如何開啟一段對話以及人們如互相了解彼此的意見。 換句話說,電影能夠引導出語言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即是溝通知能的習 得。Hymes(1966,1967)提出了溝通知能的概念,他認為除了文法性的語言知識, 若要得體的使用語言還需配合語境、互動技巧以及文化背景才行。而電影呈現真 實世界的特性,便符合溝通知能習得的學習環境,能幫助學習者學會適時適地的 使用語言。 King(2002)除了指出電影實為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思考. 治 政 大 影選擇的原則為何? 怎麼樣的活動可以整合聽說讀寫的提升? 如何提升學生的 立 參與度避免被動的觀賞?. 的問題,例如:利用影片教學的目的是什麼? 播放整部電影還是電影片段呢? 電. ‧ 國. 學. 研究者認為這些問題皆須端看教學對象而定,以上文獻多為英語、法語學習 者的研究,而本文係針對華語學習者而設計,故將於本章第二節中再繼續深究這. ‧. 些問題。. y. Nat. er. io. sit. 三、教學設計理論與教學模式. al. v i n Ch 的教學設計與引導,便無法發揮至最大的教學效益。Clark(1983)就認為學習成效 U i e h n c g 的關鍵不在於教學媒體,而是在於如何應用,或是使用了什麼教學策略。沈中偉 n. 影片等教學媒體雖具有許多作為優良教學材料的特質,但若未經過教師妥善. (1998)也提及將科技融入教學中而達到成效,必須經過謹慎的計畫、設計與實施。 如此一來,使用媒體來進行教學時,教學設計才是最重要的一環。 於眾多教學設計理論中,Keller(1983)的 ARCS 動機理論較常用於教學媒體應 用此一主題中。Keller 認為動機(Motivation)是一種可以引起學生參與活動,並促 使其積極參與活動的內在學習動力,是達成學習任務的關鍵。故教師在設計課程 時,應考慮如何激發學習者動機,而 Keller 的動機理論,便能幫助教學者了解學 生的學習動機,其理論的四個要素如下: 1.. 引起注意(Attention):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以及興趣。. 2.. 切身相關(Relevance):讓學生知道他們所學的知識與其背景與需求切身. 10.

(18) 相關。 3.. 建立信心(Confidence):設計讓學生能夠完成的學習任務以建立其信 心。. 4.. 獲得滿足(Satisfaction):使學生得到內在與外在獎勵與成就感。. 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需掌握以上四個要素,思考如何吸引學生的興趣並 且維持其注意力、如何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覺得課程內容與自身需求習習相關、 如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以增強學生的信心,以及如何鼓勵學生使其獲得成就 感與滿足感。 而以本論文的電影華語教學設計來看,參考 Keller 的動機理論中四項要素,. 政 治 大 引起注意:以電影的預告片、截圖或是人物照等,吸引學生對電影的好 立. 研究者認為引起學習者動機的可行策略分別為: 1.. 奇心。再拋出一些相關問題,促使學生想要進一步了解電影內容或思考. ‧ 國. 學. 如何解決問題。另外,配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與教學法維持學生的學習 興趣。. ‧. 2.. 切身相關:可先以學生學習過的相關議題談起,讓學生有熟悉感。整理. sit. y. Nat. 出電影中的文化點、爭議點、對話情境等,使學生進行討論,了解這些 都是可能會發生在其生活中的議題。此外,也可指出課程的目標是希望. io. er. 透過互相討論提升其華語口語能力,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 al. n. v i n Ch 建立信心:透過問題引導、小組討論、口頭分享等活動,慢慢建立起學 U i e h n c g 生華語口語表達的自信。或是設定一些符合程度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挑戰,. 3.. 體驗成功的經驗,增加其學習信心。 4.. 獲得滿足:在教學活動中適時給予學生正面的口頭獎勵。或是設計一個 電影心得分享活動,讓學生綜合所學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感受到自 身的進步。. 除了教學設計理論外,學者們也提出一些教學模式,協助教師更為有效的運 用教學媒體。其中,最廣為運用的是 Heinich、Molenda 與 Russell(1982)提出的 ASSURE 教學模式。此模式將教學設計的過程分成六個步驟,茲簡述如下: 1.. 分析學習者(Analyze Learners):設計教學時,首先必須分析學習者的特 質,可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般特性、起始能力、學習風格。例如,年. 11.

(19) 齡、性別、程度、文化背景、已具備的知識、學習態度…等。這些資訊 能夠幫助教師更妥善的準備教學並設計課程。 2.. 設定教學目標(State Objectives):接著,便是明確的擬定教學目標,例 如,課程結束後學生應該學到什麼技能與知識,並達到什麼樣的標準。 教學目標是決定教學過程以及成果評鑑的重要元素;唯有清楚的教學目 標教師才能營造出相關的教學環境,學生也較能掌握學習要點。. 3.. 選擇教學媒體及教材(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s):根據上述兩個步驟的 分析與擬定結果來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與教材。選擇的方法有三:選擇 現有的媒體、修改現有的媒體,以及設計新的媒體。. 4.. 應用教學媒體(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這個階段包含了教師預先瀏. 政 治 大 等步驟。此外,教師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學習慣與態度,例如,語速要適 立. 覽媒體教材、安排教學環境、讓學習者做好準備、操作與放映媒體教材. ‧ 國. 5.. 學. 中、保持與學生的眼神交流…等。. 激發學習者參與(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學習者的積極參與是達. ‧. 成教學目標的關鍵,因此這個階段教師必須設計足夠的教學活動給學習 者,使其有機會練習所學到的新知識,並且給予立即的回饋,增強其參. Nat. sit. er. 評鑑與修正(Evaluate and Revise):可由三個方面來進行評鑑:學習者的. io. 6.. y. 與意願。. al. v. n. 成就、教學媒體與教材,以及教學過程。如果欲達到的目標與實際成果. i n C 有差距,就可以針對下次的教學設計做修改。 hengchi U. 由上可知,教學活動並不是只有課堂中的「教」與「學」,還包括了許許多 多的事前準備工作與安排設計,而每一個步驟都環環相扣且互相影響著。為求教 學設計的完善,研究者將 ASSURE 教學模式應用至本論文的電影華語教學設計 中,詳細內容請參見第三章。總而言之,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提出,有助於教 師規劃出較具系統化的課程,也利於教學成效的提升。. 第二節 影片運用於華語教學之研究 最早從 80 年代開始,便陸續出現將影片運用於華語教學的相關研究,影視 類型包括電視錄影帶、電視短劇、電影等,內容大致分成教學設計和教材設計, 教學對象多為中、高級學習者,教學取向則各有偏重,例如側重聽說訓練或是文. 12.

(20) 化學習。而多數的學者(史世慶,1985;徐凌志韞,1990;馬春林,1995;薛玉娥, 1999;李和舫,2009)皆肯定影片運用於華語教學中,能夠為學習者帶來正面的影 響並增強學習效果,以下歸納出各文獻中之研究重點。. 一、. 華語電影教學之特點. 華語電影作為一種幾乎真實的教學材料,有幾項優勢與特點,下面將分點闡 述。 (一) 增強學習動機與成效 史世慶(1985)使用電視錄影帶設計中、高級教材,他指出選用電視影像作為 華語課堂教材,不僅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且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於活潑. 政 治 大. 的學習環境中提升口語能力,大幅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另外,馬春林(1995)認. 立. 為電教媒體(指錄音、錄影、電影、幻燈以及微縮製品等)具有豐富的信息能夠引. ‧ 國. 學. 起學習者的共鳴,激發學生在情感上和行為上的學習主動性。文章中還針對不同 年級的學生進行對比調查,發現經常使用視聽資料的學習者聽力程度較佳。薛玉 娥(1999)也提及,華語電影中多采多姿的內容、生活化的語言以及跨越時空的文. ‧. 化現象,使得學習過程活潑化,並提升學習成效。趙妍(2012)以中文電影《人在. sit. y. Nat. 冏途》進行課堂實踐,證明電影中幽默的對白以及溫馨的故事情節受到外籍學生. io. al. er. 的喜愛,提高了學習興趣。. n. 由此可知,電影作為一種教學媒介進入華語課堂中,便改變了原本僅限於書. Ch. i n U. v. 面教材,較為單調的傳統課堂教學,以其所涵蓋的視聽效果、豐富題材以及真實. engchi. 語言為教學現場增添生氣,也增強學生的學習意願,進而提高學習的效率與成 果。 (二) 提供自然語言並增進語用理解 不同於華語紙本教材,華語電影的觀賞對象為華語母語人士,語言與內容都 比教材中的更為真實且自然,學習者透過接觸真實語境後才能真正學習如何恰當 的使用語言(徐凌志韞,1990)。馬春林(1995)也認為電教媒體有助於在華語課堂中 創造自然語境,增強學生對語言使用的掌握。此外,電影中還包含了身體語言 (body language)以及日常慣用語的呈現,學習者能夠透過電影角色的表情、動作、 手勢…等而得知其說話態度,了解到「語言外的語言」,並學習課堂中較少提及 的口語句型(徐凌志韞,1990)。信世昌、王楚蓁(2008)也提到電影中表現出豐富的 現代口語資源,適合作為中高級的語言教材。 13.

(21) 換句話說,電影使學習者得以透過影像理解華語在生活中真實的溝通語用情 形,有助於學習者加強華語語感的培養,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而這也正是學習 語言時最理想的目標之一。 (三) 呈現華人文化議題 語言和社會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個語言,反映著其特有的社會思維 以及文化價值觀。華語電影中的文化範疇包含了歷史文物、中國飲食文化、家庭 觀、地方人文特色、華人社會現象…等議題(信世昌、王楚蓁,2008;李和舫, 2009),然而,學習者若要透過書面教材了解華人社會文化,效果有限。王海東(2002) 認為使用電影來介紹中華文化便能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習者直接觀看電影片 段,了解文化如何影響華人的生活,並利用電影中的衝突情節觀察中華文化的內. 政 治 大. 涵。. 立. 也就是說,電影將原來蘊含在語言中的精神與價值觀等傳統文化精神以影像. ‧ 國. 二、. 學. 呈現出來,學習者若能善加利用,便能對於中華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華語電影選用原則. ‧ y. Nat. 目前華語電影的種類以及數量眾多,但並不是每部電影都適合作為教學材. n. al. er. io. 他幾個大方向。. sit. 料,因此在影片選擇上學者們提供一些看法,可整理成語言、文化、題材以及其. (一) 語言內容. Ch. engchi. i n U. v. 因以教學目的為最重要的考量,故首先電影中的語言必須以當代標準國語發 音為主,不宜出現過多的方言(徐凌志韞,1990;李和舫,2009),避免對還沒掌 握華語發音的學習者造成混淆。另一方面,李和舫(2009)也認為擁有三年以上華 語學習經驗者可以開始接觸一些帶有口音色彩的電影。此外,語速需適中,發音 咬字要清晰(徐凌志韞,1990;劉巍,2010;張明芹,2011)。再者需以學習者程 度為出發點,檢視電影中的詞彙和句法,難易度要符合學生的語言程度,太容易 或太難都會影響學生的信心與積極性(徐凌志韞,1990;馬春林,1995;趙睿, 2010)。 本論文的教學對象設定為中高級程度學生,故研究者認為適量的方言或口音 是可以接受的,並且能使課堂中的語言環境更接近現實中的交際環境,有利於訓. 14.

(22) 練學生的聽力。 (二) 文化議題 部分學者(徐凌志韞,1990;李和舫,2009;劉巍 2010)認為語言課中的電影 教材,必須能夠呈現充分的文化議題,但沒有切確說明挑選原則。李和舫(2009) 中較為明確的分享了以文化教學為取向的教學設計經驗,並認為以文化教學為基 石,才能拓展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文中提及雖然市面上有不少探討中國文化的歷 史電影,相當適合做為教材,但此類電影較為沉重,步調緩慢且稍嫌冗長,教師 可自行斟酌。 文化的涵義廣泛,大至精神價值觀,小至日常生活,研究者認為除了歷史性 的文化,也不能忽視當代的社會文化議題,教師應將電影中的議題整理出來,以. 政 治 大. 提問方式點出,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 立. 此外,為求文化議題挑選的明確性,研究者另採用 Moran(2001)提出的文化. ‧ 國. 學. 教學理論作為本研究課程設計中,文化教學目標的取捨標準。Moran(2001)從文 化教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文化五維度(The Five Dimensions of Culture)的概念。. ‧. Moran 認為文化涵蓋了文化產物(Products)、文化社群(Communities)、文化觀念 (Perspectives)、文化實踐(Practices)以及文化個體(Persons)五個概念,個別內涵茲. sit. y. Nat. 詳述如下:. er. io. 1. 文化產物(Products):文化產物指的是所有人造產物或是被該文化成員所. al. v i n Ch 型態,如器物、服飾、建築,到無形(intangible)的資產,如語言、音樂、 engchi U 教育、政治、宗教…等。 n. 採用的自然事物,像是植物和動物。這個概念包含了文化的有形(tangible). 2. 文化實踐(Practices):文化實踐包含所有由該文化成員施行的活動與互動 行為,個人或是群體的皆在範圍內。例如,透過語言或其他的溝通方式 互動、自我表達行為、社群成員對文化產物的應用等。Moran 在此特別 指出該文化中特定之超語言(nonverbal)成分的重要性,像是語境、空間、 時間等要素皆會影響文化實踐的型態。 3. 文化觀念(Perspectives):文化觀念代表了文化的隱性部分,例如,文化 觀點、信仰、價值和態度。這些價值觀隱藏在文化產物的背後,也在文 化個體與群體在文化實踐時發揮了極大的指引力與影響力。 4. 文化社群(Communities):文化社群指的是該文化成員進行文化實踐時所. 15.

(23) 涉及之特定社會背景、環境以及群體,包含廣義的性別、種族、宗教、 社經地位等,以及狹義的政黨團體、社團、運動隊伍、公司同事、家庭 等。這些社群共存於整個國族文化之中,互相有著不同的特殊關係,像 是分裂、互助、合作與衝突關係。 5. 文化個體(Persons):文化個體,即該文化的單獨成員,體現出自己持有 的該文化觀念與所處的文化社群特點。而文化個體代表著該文化中的差 異性;每個個體不同的生活經驗造成文化的多樣化。因此,文化既存在 於集體中,亦蘊含於個體中。 Moran(2001)的文化定義涵蓋面向廣並且具體的將文化的不同層面加以整理 分類,能作為教學者在文化教學目標的指標。本研究課程詳細的文化教學目標將 於第四章第一節內討論。. 立. (三) 電影題材. 政 治 大. ‧ 國. 學. 研究者們指出電影的題材必須有意義、帶有較強的藝術性及長久價值,並且 兼具趣味性(徐凌志韞,1990;馬春林,1995;李和舫,2009;趙睿,2010;張明. ‧. 芹,2011),如此才能引起學習者討論的興趣。例如,徐凌志韞(1990)對美國大學 生進行漢語電影教學,發現電影情節若是太過膚淺、幼稚或教條,學生便會失去. y. Nat. sit. 胃口。張明芹(2011)則較詳細指出,藝術性主要指影片的藝術質量,要選擇講究 心得可以互相分享。. er. io. 內涵深厚和藝術形式的作品,這樣既能滿足學生欣賞的要求,又能讓學生有觀後. al. n. v i n Ch 此外,有些學者(徐凌志韞,1990;劉巍,2010;張明芹,2011;趙妍,2012) engchi U. 認為也應該考慮題材的正面性,應盡量避免涉及暴力、色情、宗教、政治等過於 爭議性的議題,也不宜選擇一些太悲慘或是過度美化的題材,容易對還沒了解中 華文化的學生帶來不正確的觀念(徐凌志韞,1990);相對的,樂觀且積極性的題 材則能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最佳心理狀態(劉巍,2010)。 研究者認為在挑選電影題材時,藝術性固然重要,但也不宜過於執著與強 求,若是考量到觀後討論活動,貼近學習者生活的題材應該也可以激發學生討論 興趣,教師可多斟酌。此外,電影中的爭議性議題或不雅言語較難避免,故教師 應仔細過濾,避免使學生感到不舒服。或者,可以於課前發放簡易問卷,請學生 自行選擇感興趣的電影主題或著想討論的電影,便能提供教師在挑選題材上的一 些參考。. 16.

(24) (四) 其他考量因素 電影長度也是考量因素之一,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造成學習反效果,甚至 產生心理抗拒(劉巍,2010)。張明芹(2011)則認為觀影時間應大約控制在 30 分鐘 左右。另外,還需要考慮學習者的需求;電影題材應該要選擇學習者所需要的, 並能馬上運用於交際中,學習者才會覺得有趣(羅慶銘,1996;趙睿,2010)。 在以上的電影選擇準則中,研究者認為應以語言內容為主要挑選標準,其次 為文化議題與電影題材。因為是以電影作為語言教學的材料,故對於語言上的要 求須要較嚴格的把關。過多的方言、過時的語言使用或是不足量的對話,都應盡 量避免。再者是文化議題,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背景有助於學習者對於新語言的 掌握,故應注意文化點的挑選,儘量選擇具有代表性、趣味性的文化議題。至於. 政 治 大. 電影題材則是吸引學生的關鍵,經過篩選後,也可參考學生興趣做選擇。. 立. 三、華語電影教學設計. ‧ 國. 學. 馬春林(1995)將影片運用在華語教學時,課堂教學設計是最關鍵的一環,直. ‧. 接影響了學習效果的好壞。許多研究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對於華語電影課堂 的教學流程給予了一些寶貴的建議(史世慶,1986;于康,1988;徐凌志韞,1990;. Nat. sit. y. 羅慶銘,1996;薛玉娥,1999;李和舫,2009;田班超,2010;劉巍,2010;張. io. 教學中可能遭遇的問題幾項重點進行討論。. n. al. (一) 整體教學原則. Ch. engchi. er. 明芹,2011;趙妍,2012)。下面即針對學者們提出的教學原則、教學步驟,以及. i n U. v. 于康(1988)認為「學生多說,教師少說」不僅是學生的需求,更是課堂中的 教學原則之一,但必須是學生能夠理解課程新內容的前提下才能達成。因此,于 康認為課堂中,教師須適度的領導與調度,便能使學生積極運用新舊語言材料, 並結合自身以往的經驗,達到「多說」的目的。李素賢(1994)中介紹了自身運用 電影錄影帶進行華語視聽說教學的經驗,他也認為教師應該充分發揮組織能力, 引導學生發言以及討論、給予適當鼓勵,並且應避免教師自身高談闊論。馬春林 (1995)則建議教學時需多使用啟發式教學,引導語要簡明,並注意歷史、文化背 景的介紹。此外,教學的全程要符合認知邏輯規律;實現由感知到認知再到確知 的過程,融合知識、興趣、情感為一體,進而產生多元效應。 羅慶銘(1996)認為將影片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必須精心安排、認真組織,且具. 17.

(25) 有步驟和層次。他提出了三條原則: 1. 綜合訓練、交叉進行:將重點放在聽說訓練,教師須綜合處理視、聽、 說等能力之間的關係,安排好各個教學環節,顧及學生語言能力的全面 發展。 2. 層層疊進,螺旋上升:安排教學和組織課堂練習時且要注意層次的遞進; 無論是教學過程或是教學目標都須層層疊進,使視、聽、說三項能力在 不同層次中都能獲得訓練。 3. 精泛結合,各個擊破:意即在每個層次中都要安排精讀、泛讀、精聽、 泛聽以及受控表達與自由表達的活動,凸顯教學重點進而使學生有所突 破。. 治 政 由學者們的經驗分享中,我們可以得知主要的教學原則有三。其一便是「精 大 立 講多練」,華語電影課中最主要的教學目標即是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其中又以 ‧ 國. 學. 表達能力為重。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老師講解只需簡單精要,並安排足夠的 時間讓學生練習說話、發言或是互相討論,使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表現出具有. ‧. 創造性且得體的華語口語能力。二,即是以學生為中心,注意學生的程度、情感、 認知與需求,再以電影內容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其於自在的環境中分享自己的看. Nat. sit. y. 法。最後,則是完善規劃的課程設計,這必須仰賴教師的組織能力;無論是課前. io. al. n. 值得我們重視的課題。. er. 的準備或是課堂中的安排,良好的課程安排都直接影響了教學的品質與成效,是. (二) 教學流程. Ch. engchi. i n U. v. 大致的教學步驟可分為課前準備、放映前講解、觀賞影片,和觀賞後活動四 個部分,但又因影片播放方式不同,而使得後兩個步驟有時會穿插進行。以下則 分別說明各步驟的詳細內容與注意事項: 1. 課前準備 羅慶銘(1996)重視上課前的準備工作,將其細分成文字材料整理、分段切割 電影、挑選生詞語法以及編寫練習幾個項目。文字材料指的是電影對白,作者認 為教師必須先將其整理好,在學生完成每課後發給他們,可以讓學生自行複習。 趙妍(2012)也有類似做法,但其是在播放影片前發給學生,帶領學生標注出重要 生詞與句型。再者是電影片段的分割,必須考量到時間和劇情因素,時間不宜過 長,情節最好切割在關鍵處,讓學生留有懸念而達到「且聽下回分解」的效果(羅 18.

(26) 慶銘,1996),也就是說要將電影處理的便於觀賞與講解。另外,羅慶銘認為每 一切割好的電影段落都要配上生詞表,並列出語法點、例句和練習。至於練習的 編寫,他指出應包含聽力練習、口語表達以及詞彙語法練習這三個方面的內容, 詳細形式將於下面觀賞後活動的部分再作討論。 張明芹(2011)則指出,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故教師可以提前交代學生一些任 務,像是提供學生有關的網頁,使其提前閱讀有關於電影的文化背景或是演員的 相關資訊。她認為這樣的作法既能夠讓學生對影片有一定的瞭解也訓練了學生的 閱讀能力。研究者認為這種方式的出發點是積極的,但任務分量不宜過多且不能 太過複雜,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華語電影課程須由教師自行選擇教學材料,故課前的準備工作分量便較多,. 治 政 大 影台詞整理成文字材料,研究者較贊同羅慶銘(1996)的做法,因若是將台詞於課 立 堂前就交給學生,可能會造成其心理上的壓力和抗拒,這便失去應用電影進行教. 但也顯得更加重要,教師必須充足的準備才能使課堂進行得更加順利。關於將電. ‧ 國. 學. 學的意義了。此外,不論對於學生或是教師而言,這樣的做法使雙方的負擔都加 重許多,顯得沒有明確的教學重點,也不應該是教學的重心。因此,研究者認為. io. sit. y. Nat. 2. 放映前講解. al. er. 法。. ‧. 於課程完成後再將全部台詞交給學生,作為自行復習的材料會是比較恰當的做. n. 部分學者(薛玉娥,1999;田班超,2010;劉巍,2010;張明芹,2011;趙妍,. Ch. i n U. v. 2012)認為應在放映電影前,先對相關知識背景以及生詞句型進行講解。薛玉娥. engchi. (1999)以電影《飲食男女》為例,擬做了一份教學流程設計,其中在影片播放前 安排了二十分鐘的詞彙講解,教師挑選重要詞彙請學生練習造句。田班超(2010) 認為播放電影前,教師應對主要情節和背景做介紹,並提出問題,使學生能有目 標性的觀賞影片。張明芹(2011)也持相同意見,她認為課堂上觀看影片前,可用 大約 15 分鐘的時間,使學生理解影片中的詞彙和句型,最重要的是提出適合學 生程度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欣賞電影。另外,田班超(2010)還建議可以先將 聲音關閉,請學生看電影畫面說故事,如此便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故事,讓學生發 充分揮想像力,互相激盪並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劉巍(2010)也建議在影片 播放之前,教師須針對影片中可能會造成學生疑惑的語言點進行講解,減低學生 的語言障礙。再就影片的故事概要和發生的社會文化背景進行介紹,這樣有益於 學生克服文化差異。劉巍認為,影片放映前的準備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 19.

(27) 使學生有充分的準備才能提高學習成效。 羅慶銘(1996)對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在進入新課之前,不先做任何的 解釋,使學生直接看和聽,用以測試學生的程度。在學生觀看完畢後,再提出問 題檢查學生是否已經了解影片內容。 研究者較贊同放映前需先向學生進行講解教學,讓學生具有足夠的先備知 識,一方面讓學生暖暖身、減低心理負擔,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再配合提出關於影片內容的問題,讓學生帶有目的性的觀賞影片,也較容易引導 出教學重點以達成教學目標。 3. 觀賞影片. 政 治 大 多數研究者(徐凌志韞,1990;史世慶,1986;馬春林,1995;劉巍,2010)支持 立 將影片分段播放,一方面因課堂時間有限,另一方面則可適時為學生解答,避免. 首先,觀賞影片時便牽涉到播放的方式,主要有完整播放和分段放映兩種。. ‧ 國. 學. 學生對於影片內容已經一知半解了還繼續觀看下去,影響學習品質。劉巍(2010) 提及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醒學生注意影片的細節,但不應頻繁打斷,必要時,才. ‧. 針對語言點或背景文化進行講解和重播。其次,分段播放還可以吊住學生胃口, 激起學生繼續觀察的動機,例如將影片斷在情節關鍵處,請學生猜猜看並討論接. y. Nat. io. sit. 下來的故事會怎麼發展(史世慶,1986)。. n. al. er. 田班超(2010)則認為應先將影片從頭放到尾,不做任何暫停,藉此訓練學生. i n U. v. 對整體內容理解能力。趙妍(2012)也建議可先將電影完整播放一次,才不會破壞. Ch. engchi. 故事的整體性和學生欣賞的積極性,有助於學生完整的獲得語言信息,感受語言 文化藝術,而在第二次播放時,才採用分段放映的方式。 接著,便論及影片播放次數的問題,因學生不可能一次就完全看懂電影所傳 達的訊息,故未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必然需要將影片重複播放,然而並不是毫無 目標的重播,史世慶(1986)認為每一次的影片觀察都應該要具有明確的目的性, 他於課堂中採用的方式是,第一遍是了解故事,第二遍則重聽對話,第三遍觀察 動作表情,於第四遍才注意環境場景。羅慶銘(1996)也將影片觀賞分成泛看與精 看,第一次的泛看只要求學生把握情節脈絡,能夠回答簡單提問並復述大致內容。 第二次才要求學生精看,希望學生能看懂電影細節,包括非語言的動作、手勢、 風俗習慣等等。李素賢(1994)則是認為以討論為主要教學目的時,不需要讓學生 重複觀看影片,只需要在大多數學生都不了解的地方在重播一次即可。. 20.

(28) 兩種播放方式都各有優劣,但研究者較贊成使用分段播放的方式進行教學, 因除了學者們提出的優點外,將影片分段也易於教師劃分教學重點,也更能使學 生集中注意力。另外,Krashen(1985)提出的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其中主張 的「i+1」原則,即輸入的語言訊息只能稍微超過學習者目前的語言程度,不能 太簡單或太難。根據其假說,將電影分段便能控制或調整輸入的語言訊息量,也 能給予學生一些時間吸收新內容。然而,研究者也認為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教學目 的、教學需求或是學生程度而選擇不同的播放方式或次數,必要時可搭配多種方 式、彈性活用。 4. 觀賞後活動 觀看電影後的練習活動對於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是鞏固教學效果的重要步. 政 治 大 次課程中的語法點、生詞,以及相關文化知識,他建議可以透過提問、小組討論 立. 驟(劉巍,2010;張明芹,2011)。劉巍(2010)認為此時的教學活動主要在於突顯該 和口頭報告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影片的理解。劉巍指出學生若能在不同觀點之間互. ‧ 國. 學. 相交流,教師也能從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來表達自己,這樣會更有效的鞏固教學 效果。張明芹(2011)也認為練習活動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她介紹了一. ‧. 些實用的活動:. sit. y. Nat. (1) 小組討論:教師安排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習者做組長,讓他組織組員進行. io. 能力。. er. 討論,最後請小組發表,如此可以訓練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口語表達. al. n. v i n 句子跟讀:此活動可以訓練聽說能力。教師選取電影中 7-12 個漢字組 Ch U i e h n gc 成的短句,使學生聽完後跟讀,反覆讀直到語調語音正確。選取的短句. (2). 盡量語氣起伏明顯,並且男、女聲兼具,使學生學習適應不同的語調。 (3) 配音練習:教師選擇精采的電影片段,以無聲播放的方式請學生分組配 音,這個練習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說能力,並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4) 句子翻譯:選取電影中的經典句子讓學生將其翻譯成其他語言。 (5) 複述電影故事:這個方法可以訓練學生口語表達中的語篇表達能力。複 述的內容可以是片段的或是整部影片。對於程度稍差的班級,教師可以 提供關鍵字。 (6) 複合式聽寫:適合大段的經典對白或獨白,讓學生先觀看三遍,再採用 無影像播放的方式讓學生聽寫。 21.

(29) (7) 角色扮演:請學生分組並選取感興趣的電影片段,於課餘時間準備,下 次上課時再進行角色扮演。這個活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 的積極性,還可以深化學生對劇中人物的理解。 (8) 寫影評:讓學生對影片的主題、人物、語言等自己感興趣的方面發表自 己不同看法,如此可以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提高他們對華語電影 的賞析能力。 除了討論觀後練習活動的形式外,也有研究者對於練習內容的不同面向進行 探討。于康(1988)針對觀後練習的真實性提出一些看法,他認為電影雖然已經提 供了接近真實生活的語言,但還是帶有強烈的虛假性和規定性。因此,他對於角 色扮演的建議是,不要規定學生模仿特定角色的語用交際方式,而是以相同情境,. 政 治 大 成交際。另外,羅慶銘(1996)指出教師通常會跳過沒有對白的電影片段,但其實 立 沒有對白的畫面也可以當作口語教學材料,可以請學生描述片中人物的表情和心 但以學生自己的身份來進行練習與表達,練習運用目標語去解決問題、溝通、完. ‧ 國. 學. 理狀態等等。. ‧. 學者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課堂活動,可見得華語電影教學在設計上非常多元 化,而以上的活動也有各自的練習目的,研究者認為可以依照課程目標搭配選擇. sit. y. Nat. 合適的活動。關於張明芹(2011)提及的句子翻譯以及複合式聽寫的活動,研究者 覺得實行起來可能會有些問題,像是學生來自不同國家,該使用何種語言翻譯呢?. io. n. al. er. 教師也必須熟悉多種語言才能確認學生翻譯是否正確。另外,聽寫會占用過多課 堂時間,也容易流於語言形式的測驗。. Ch. engchi. i n U. v. 本篇論文的設計目標主要為口語表達能力與聽力的提升,故較適合提問、小 組討論、配音練習、複述故事、聽力練習,以及角色扮演等活動,而研究者也同 意角色扮演時,不宜過於強調特定角色的語用方式,而使練習脫離了交際的真實 性。 (三) 教學中可能遭遇的問題 學者們除了討論電影應用於華語教學中的特色與方法外,也指出一些缺點與 教學中遭遇到的問題,例如,徐凌志韞(1990)就認為以電影作為教學材料有以下 幾種困難: 1.. 電影中參雜了背景音樂、對白、圖像等豐富內容,容易導致學生神經超 載(sensory overload)。. 22.

(30) 2.. 電影中的語言經常不是非常標準,對只接觸過標準華語的學生來說是個 難題。. 3.. 華語電影經常包含一些外國人不清楚或不知道的歷史、社會背景知識, 有時會造成學生困擾。. 關於第一點問題,研究者認為可以利用之前討論過的暫停或是重播的方式來 控制新訊息的份量,給予學生思考與吸收的空間。而第二點的語言問題,雖然對 學習者來說是種困難,但卻是不可避免的議題。事實上,於日常生活中,充滿著 各式各樣的口音和方言,華語學習者若想與華語人士達到流暢的交談,就必須學 著接觸並習慣這些語言成分。至於第三點問題,也可化做課堂中的學習焦點之一, 可於觀看電影後請學生討論,教師給予補充說明等,降低學生的困惑。. 政 治 大 內容的安排便顯得緊湊。再者,缺乏相關的華語電影教材,現階段須由華語教師 立 另外,李金花(2009)也點出一些存在的問題,首先是有限的課堂時間,課程. 課。. 第三節 相關文獻對本論文的啟示. Nat. y. ‧. ‧ 國. 學. 各自發展,也間接增加了工作量,導致很多時候華語電影課變成單純的電影賞析. sit. 本章由教學媒體相關理論以及華語電影相關教學研究進行回顧。整體看來,. er. io. 電影作為一學習教材的價值備受肯定,且利多於弊。而在華語教學領域中,電影. al. n. v i n Ch 往僅提出理論建議以及經驗分享,甚少提出具體且系統化的研究成果,也仍有一 engchi U 些問題尚未解決。因此,以下便從文獻回顧中的兩大方面詳述文獻回顧之啟示。 教學也漸漸受到歡迎並持續發展中。雖然以電影進行華語教學的研究不少,但往. 一、影片教學相關研究 此部分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前人已就影片特性、應用於教學中的優勢、教 學原理、系統化教學設計等方面進行詳盡的探究。也可從日益增多的相關文章數 目看出,利用影片進行或輔助教學已經廣受歡迎並具有一定的教學價值。然而, 這些文獻中多以教學者視角進行研究,較少討論學習者的反應與表現。使用媒體 進行教學的最大目的便是增加學習者的具體經驗以及喚醒其先前經驗,然而每個 學習者的自身經驗不同,故學習成效也會有所不同。換句話說,要得知運用媒體 進行教學的成效,除了檢視教師的課程設計外,學生的反應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23.

(31) 學生於課堂中的表現,反映出其學習態度,可作為課程修正之參考,值得進一步 了解。. 二、影片運用於華語教學之相關研究 將影片帶入華語教學領域中的相關研究雖起步得較西方晚,但也陸陸續續發 展出不少成果,例如,已針對不同程度、不同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也出現針 對教材方面的分析研究。然而,如同先前所述,其中多為教學者們的建議與心得 分享,缺乏教學試驗,因此無法由實際應用中進行教學上的調整。同樣的,教學 活動是由教師與學生而構成,應同時兼顧雙方的立場與感受,而前人研究多為教 學者的觀點,關於學習者需求與心得的探究還略顯不足,仍有待進一步詳究。. 治 政 綜上所述,研究者將以前人研究為基礎,進行實際教學試驗,並且於課後發 大 立 放問卷以及深入訪談學習者,探究華語電影教學更多的可能性,彌補以往研究之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缺憾。. Ch. engchi. 24. i n U. v.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章分為六小節,第一節介紹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第二節為研究流程圖 與章節架構說明,第三節說明研究場域和對象,第四節說明本研究運用的研究工 具,包含問卷與訪談的設計,第五節為資料蒐集與分析,並於第六節討論研究信 度與效度。.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使用的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以及調查研究法 (survey research),結合理論探討與實際狀況分析,發展出符合本研究教學目標之. 政 治 大. 課程設計,各研究方法茲詳述如下:. 立. 一、 行動研究法. ‧ 國. 學. 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是指由「教師—研究者」所進行的系統性探究。. ‧. 教師透過實踐行動策略,從中面對實務工作的挑戰,並從經驗中學習,進而改善. y. Nat. 教師教學的方法與學生學習的成效((Elliott,1991;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 sit. 2001;蔡美華,2003)。而行動研究的過程可分為幾個基本的步驟:確定起始點、. al. er. io. 蒐集資料、發展行動研究計畫,最後分享經驗,讓行動研究結果接受討論與檢視. v. n.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2001;蔡美華,2003)。. Ch. engchi. i n U. 本研究確立研究焦點後,蒐集相關文獻,並根據第二章文獻討論中所探討的 ARCS 動機理論與 ASSURE 教學模式為發展行動研究計畫。本研究教學架構設計 與實踐步驟,如下表所示: 表三- 1 ARCS 動機理論與 ASSURE 教學模式運用於本研究之教學設計. 一般特性. 發放課前簡易問卷了解學習 者性別、年齡、興趣、動機等 基本資料。. 分析學習者 具備 2500-5000 個詞彙量,在 起始能力. 25. 台學習華語時數至少 720 小 時,教材方面修習過新版實用.

(33) 視聽華語一至四冊,並能使用 中文於一般社交場合表達己 見之學習者。. 語言能力 設定教學目標 (與學習者切身相關) 文化認識. 參考華測會高階級以及歐洲 共同語文參考架構 B2 級的聽 說能力指標訂定。 採用 Moran(2001)提出的文化 教學理論作為文化教學目標 的訂定標準。. 現有媒體. 選擇教學媒體與教材. 立. 挑選出生詞與句型。 熟悉電影內容。 節選重要片段以便課程討論。 播放器材設定與燈源控制。 以簡報先行呈現生詞、人物、 主要劇情等先備知識。或以片 段內容讓學生作為暖身討論。. n. 教學方法. 溝通式教學法為主。. 放映媒體. 依電影內容調整播放方式,有 時播放完整片段,有時適度暫 停播放,穿插講解與討論。.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al. Ch. engchi. 教學活動. i n U. v. 設計多樣化教學活動,如電影 配音、角色扮演、小組討論 等。. 回饋 (使學習者獲得滿足). 2. 3.. 第二次教學實施. 預覽媒體. 讓學習者做好準備. 1.. 評鑑與修正. 政 治 研究者自編講義。 大. 設計新教材. 安排教學環境. 應用教學媒體 (引起學習者注意). 激發學習者參與 (建立學習者信心). 2012 華納兄弟(遠東)股份有限 公司出品,鈕承澤導演的 《愛》。. 立即回饋,適時獎勵。. 學習者學習評鑑:藉由課堂參與表現、訪談時詢 問學習者的自我評量以及書面作業。 課程實施評鑑:透過學習者訪談、意見回饋問卷 與課堂觀察記錄評估課程實施成果。 修正:根據學習者訪談的回饋和建議、意見回饋 問卷以及研究者自身觀察反省進行課程修正。. 實施修正後的課程教學,並藉由學習者訪談、意見回.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Enhancing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Teaching at Secondary Level is a resource package produced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d) While essential learning is provided in the core subj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Mathematics and Liberal Studies, a wide spectrum of elective subjects and COS

“Chinese Language Assessment Tools” tailored for NCS students and a longitudinal study, further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asures to support NCS students’

9 The pre-S1 HKAT is conducted in all secondary schools in July every year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newly admitted to S1 in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 Review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