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片運用於華語教學之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影片運用於華語教學之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齡、性別、程度、文化背景、已具備的知識、學習態度…等。這些資訊 能夠幫助教師更妥善的準備教學並設計課程。

2. 設定教學目標(State Objectives):接著,便是明確的擬定教學目標,例 如,課程結束後學生應該學到什麼技能與知識,並達到什麼樣的標準。

教學目標是決定教學過程以及成果評鑑的重要元素;唯有清楚的教學目 標教師才能營造出相關的教學環境,學生也較能掌握學習要點。

3. 選擇教學媒體及教材(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s):根據上述兩個步驟的 分析與擬定結果來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與教材。選擇的方法有三:選擇 現有的媒體、修改現有的媒體,以及設計新的媒體。

4. 應用教學媒體(Utilize Media and Materials):這個階段包含了教師預先瀏 覽媒體教材、安排教學環境、讓學習者做好準備、操作與放映媒體教材 等步驟。此外,教師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學習慣與態度,例如,語速要適 中、保持與學生的眼神交流…等。

5. 激發學習者參與(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學習者的積極參與是達 成教學目標的關鍵,因此這個階段教師必須設計足夠的教學活動給學習 者,使其有機會練習所學到的新知識,並且給予立即的回饋,增強其參 與意願。

6. 評鑑與修正(Evaluate and Revise):可由三個方面來進行評鑑:學習者的 成就、教學媒體與教材,以及教學過程。如果欲達到的目標與實際成果 有差距,就可以針對下次的教學設計做修改。

由上可知,教學活動並不是只有課堂中的「教」與「學」,還包括了許許多 多的事前準備工作與安排設計,而每一個步驟都環環相扣且互相影響著。為求教 學設計的完善,研究者將 ASSURE 教學模式應用至本論文的電影華語教學設計 中,詳細內容請參見第三章。總而言之,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提出,有助於教 師規劃出較具系統化的課程,也利於教學成效的提升。

第二節 影片運用於華語教學之研究

最早從 80 年代開始,便陸續出現將影片運用於華語教學的相關研究,影視 類型包括電視錄影帶、電視短劇、電影等,內容大致分成教學設計和教材設計,

教學對象多為中、高級學習者,教學取向則各有偏重,例如側重聽說訓練或是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化學習。而多數的學者(史世慶,1985;徐凌志韞,1990;馬春林,1995;薛玉娥,

1999;李和舫,2009)皆肯定影片運用於華語教學中,能夠為學習者帶來正面的影 響並增強學習效果,以下歸納出各文獻中之研究重點。

一、 華語電影教學之特點

華語電影作為一種幾乎真實的教學材料,有幾項優勢與特點,下面將分點闡 述。

(一) 增強學習動機與成效

史世慶(1985)使用電視錄影帶設計中、高級教材,他指出選用電視影像作為 華語課堂教材,不僅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且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於活潑 的學習環境中提升口語能力,大幅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另外,馬春林(1995)認 為電教媒體(指錄音、錄影、電影、幻燈以及微縮製品等)具有豐富的信息能夠引 起學習者的共鳴,激發學生在情感上和行為上的學習主動性。文章中還針對不同 年級的學生進行對比調查,發現經常使用視聽資料的學習者聽力程度較佳。薛玉 娥(1999)也提及,華語電影中多采多姿的內容、生活化的語言以及跨越時空的文 化現象,使得學習過程活潑化,並提升學習成效。趙妍(2012)以中文電影《人在 冏途》進行課堂實踐,證明電影中幽默的對白以及溫馨的故事情節受到外籍學生 的喜愛,提高了學習興趣。

由此可知,電影作為一種教學媒介進入華語課堂中,便改變了原本僅限於書 面教材,較為單調的傳統課堂教學,以其所涵蓋的視聽效果、豐富題材以及真實 語言為教學現場增添生氣,也增強學生的學習意願,進而提高學習的效率與成 果。

(二) 提供自然語言並增進語用理解

不同於華語紙本教材,華語電影的觀賞對象為華語母語人士,語言與內容都 比教材中的更為真實且自然,學習者透過接觸真實語境後才能真正學習如何恰當 的使用語言(徐凌志韞,1990)。馬春林(1995)也認為電教媒體有助於在華語課堂中 創造自然語境,增強學生對語言使用的掌握。此外,電影中還包含了身體語言 (body language)以及日常慣用語的呈現,學習者能夠透過電影角色的表情、動作、

手勢…等而得知其說話態度,了解到「語言外的語言」,並學習課堂中較少提及 的口語句型(徐凌志韞,1990)。信世昌、王楚蓁(2008)也提到電影中表現出豐富的 現代口語資源,適合作為中高級的語言教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換句話說,電影使學習者得以透過影像理解華語在生活中真實的溝通語用情 形,有助於學習者加強華語語感的培養,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而這也正是學習 語言時最理想的目標之一。

(三) 呈現華人文化議題

語言和社會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個語言,反映著其特有的社會思維 以及文化價值觀。華語電影中的文化範疇包含了歷史文物、中國飲食文化、家庭 觀、地方人文特色、華人社會現象…等議題(信世昌、王楚蓁,2008;李和舫,

2009),然而,學習者若要透過書面教材了解華人社會文化,效果有限。王海東(2002) 認為使用電影來介紹中華文化便能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習者直接觀看電影片 段,了解文化如何影響華人的生活,並利用電影中的衝突情節觀察中華文化的內 涵。

也就是說,電影將原來蘊含在語言中的精神與價值觀等傳統文化精神以影像 呈現出來,學習者若能善加利用,便能對於中華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二、 華語電影選用原則

目前華語電影的種類以及數量眾多,但並不是每部電影都適合作為教學材 料,因此在影片選擇上學者們提供一些看法,可整理成語言、文化、題材以及其 他幾個大方向。

(一) 語言內容

因以教學目的為最重要的考量,故首先電影中的語言必須以當代標準國語發 音為主,不宜出現過多的方言(徐凌志韞,1990;李和舫,2009),避免對還沒掌 握華語發音的學習者造成混淆。另一方面,李和舫(2009)也認為擁有三年以上華 語學習經驗者可以開始接觸一些帶有口音色彩的電影。此外,語速需適中,發音 咬字要清晰(徐凌志韞,1990;劉巍,2010;張明芹,2011)。再者需以學習者程 度為出發點,檢視電影中的詞彙和句法,難易度要符合學生的語言程度,太容易 或太難都會影響學生的信心與積極性(徐凌志韞,1990;馬春林,1995;趙睿,

2010)。

本論文的教學對象設定為中高級程度學生,故研究者認為適量的方言或口音 是可以接受的,並且能使課堂中的語言環境更接近現實中的交際環境,有利於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練學生的聽力。

(二) 文化議題

部分學者(徐凌志韞,1990;李和舫,2009;劉巍 2010)認為語言課中的電影 教材,必須能夠呈現充分的文化議題,但沒有切確說明挑選原則。李和舫(2009) 中較為明確的分享了以文化教學為取向的教學設計經驗,並認為以文化教學為基 石,才能拓展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文中提及雖然市面上有不少探討中國文化的歷 史電影,相當適合做為教材,但此類電影較為沉重,步調緩慢且稍嫌冗長,教師 可自行斟酌。

文化的涵義廣泛,大至精神價值觀,小至日常生活,研究者認為除了歷史性 的文化,也不能忽視當代的社會文化議題,教師應將電影中的議題整理出來,以 提問方式點出,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

此外,為求文化議題挑選的明確性,研究者另採用 Moran(2001)提出的文化 教學理論作為本研究課程設計中,文化教學目標的取捨標準。Moran(2001)從文 化教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文化五維度(The Five Dimensions of Culture)的概念。

Moran 認為文化涵蓋了文化產物(Products)、文化社群(Communities)、文化觀念 (Perspectives)、文化實踐(Practices)以及文化個體(Persons)五個概念,個別內涵茲 詳述如下:

1. 文化產物(Products):文化產物指的是所有人造產物或是被該文化成員所 採用的自然事物,像是植物和動物。這個概念包含了文化的有形(tangible) 型態,如器物、服飾、建築,到無形(intangible)的資產,如語言、音樂、

教育、政治、宗教…等。

2. 文化實踐(Practices):文化實踐包含所有由該文化成員施行的活動與互動 行為,個人或是群體的皆在範圍內。例如,透過語言或其他的溝通方式 互動、自我表達行為、社群成員對文化產物的應用等。Moran 在此特別 指出該文化中特定之超語言(nonverbal)成分的重要性,像是語境、空間、

時間等要素皆會影響文化實踐的型態。

3. 文化觀念(Perspectives):文化觀念代表了文化的隱性部分,例如,文化 觀點、信仰、價值和態度。這些價值觀隱藏在文化產物的背後,也在文 化個體與群體在文化實踐時發揮了極大的指引力與影響力。

4. 文化社群(Communities):文化社群指的是該文化成員進行文化實踐時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涉及之特定社會背景、環境以及群體,包含廣義的性別、種族、宗教、

社經地位等,以及狹義的政黨團體、社團、運動隊伍、公司同事、家庭 等。這些社群共存於整個國族文化之中,互相有著不同的特殊關係,像 是分裂、互助、合作與衝突關係。

5. 文化個體(Persons):文化個體,即該文化的單獨成員,體現出自己持有 的該文化觀念與所處的文化社群特點。而文化個體代表著該文化中的差 異性;每個個體不同的生活經驗造成文化的多樣化。因此,文化既存在 於集體中,亦蘊含於個體中。

Moran(2001)的文化定義涵蓋面向廣並且具體的將文化的不同層面加以整理 分類,能作為教學者在文化教學目標的指標。本研究課程詳細的文化教學目標將 於第四章第一節內討論。

(三) 電影題材

研究者們指出電影的題材必須有意義、帶有較強的藝術性及長久價值,並且 兼具趣味性(徐凌志韞,1990;馬春林,1995;李和舫,2009;趙睿,2010;張明 芹,2011),如此才能引起學習者討論的興趣。例如,徐凌志韞(1990)對美國大學 生進行漢語電影教學,發現電影情節若是太過膚淺、幼稚或教條,學生便會失去

研究者們指出電影的題材必須有意義、帶有較強的藝術性及長久價值,並且 兼具趣味性(徐凌志韞,1990;馬春林,1995;李和舫,2009;趙睿,2010;張明 芹,2011),如此才能引起學習者討論的興趣。例如,徐凌志韞(1990)對美國大學 生進行漢語電影教學,發現電影情節若是太過膚淺、幼稚或教條,學生便會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