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圖像教學的教材設計

第三節 影視教材的內容設計

本研究所使用的影視資料主要有五,一為公視發行的《打拚-臺灣人民的歷 史》,其內容畫面超過一半以人物模擬的方式來表達當時的情境,且就情境佈景 等相當考究,符合教學需要。二為公視發行的《臺灣百年人物誌》,其中與本教 材範圍相關的有後藤新平、八田與一、林獻堂和蔣渭水,大部分為紀錄畫面和訪 問相關人士的內容,詳實可信,但因內容過多過長,僅截取需要畫面剪輯作為教 學之用。三為公視發行的《異人的足跡II-磯永吉》,為公視與國史館合作的紀 錄訪問片,同《臺灣百年人物誌》一樣,截取適當畫面剪輯為適合教材內容需要。

四為瑞訊發行的《臺灣崛起:1895-1945》,內容多為紀錄檔案畫面,來源多為 美國國家檔案局,幾乎是全寫實的史實紀錄片。五為光國視聽發行之教學影片,

內容較為多樣有寫實攝影畫面、統計圖表、模擬圖像,內容詳實,亦適合做為教 學之用,本研究採用之統計畫表多截取自本片。其中以公視《打拚-臺灣人民的 歷史》所取用畫面最多,茲就公視的內容詳述如下:

壹、曇花一現的臺灣民主國

十九世紀末,經過維新運動的日本,已然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準備用武力 在世界的舞臺上爭得一席之地。而以天朝中土自居的清國,也不想失去東亞宗主 國的地位,1894 年,雙方終於因為插手朝鮮的內政問題,爆發了清、日甲午戰 爭。隨著清國的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臺灣再次面臨巨變。

1895 年 4 月 17 日,臺北街頭耳語紛紛: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已在日 本簽訂和約,清國將臺灣及澎湖永遠割讓給日本。消息一傳開,臺灣民眾,尤其 是那些官吏、富商、地主和讀書人,多感到震驚憤怒和不安。

雖然清帝國統治臺灣的最後十年決定把臺灣升格為省,並且任命劉銘傳為臺 灣第一任巡撫,而劉銘傳也想讓臺灣走上現代化,但清帝國終於還是放棄了這個 當初認為是化外之地的邊陲小島。

第三章 圖像教學的教材設計 - 125 -

當日本帝國以驕傲的征服者的姿態,登陸他們在海外贏得的第一個殖民地 時,他們遭受到來自臺灣的民間反抗組織最激烈的抵抗。臺灣巡撫唐景崧,更受 到張之洞的暗示,利用國際公法以及島內的民意來阻止臺灣被割讓。於是,丘逢 甲、林朝棟、林維源等臺灣仕紳,都相繼地加入了催生「臺灣民主國」的行列。

臺灣民主國成立,送印隊伍熱鬧啟程 紳民入內將總統大印交予唐景崧,唐景崧趨前

迎接,九叩首,面向北方,接下總統印璽

「臺灣民主國」倉卒成立,一方面得不到列強的承認,另一方面日軍已經逼 進臺灣沿海,終於在十天之後潰散,主事者紛紛逃亡,只剩臺灣民眾靠著自己的 力量保衛家園,面對日本強大的軍事力量,臺灣終究逃不過被殖民的命運。絕大 多數的臺灣人民還是要為生活而忙碌,對新的統治者,他們疑懼地保持著觀察的 態度,對抗日保臺行動是否成功,也是觀望著局勢的變化。

貳、前仆後繼的武裝抗日

在臺灣現代化的過程中,民間卻發生了一件帶著濃厚宗教色彩的抗日事件,

那就是1915 年的「西來庵事件」。「西來庵事件」是民間社會利用傳統宗教的 力量,對日本的統治進行抵抗,這樣「義和團」式的反抗,雖然慷慨抗日,卻不 敵日本軍警的現代武器,自然是悲劇一場。此後,接受日本西式教育的新一代臺 灣人也對日本的殖民統治進行抗爭,但他們所展開的政治社會運動,其精神與內 涵都大不相同。

在臺灣進入現代化的過程中,民間卻發生了一

件帶著濃厚宗教色彩的抗日事件,那就是1915

年的「西來庵事件」

老師以日文教課,小學生專心聽講

參、總督專制的統治體制

依據馬關條約,清帝國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從此就法律上來說,臺灣 已成為日本領土的一部份,但是日人則一再藉口臺灣的歷史文化、語言、風俗習 慣及社會型態迥異於日本,乃仿效當時列強統治殖民地的方法,在臺灣實施民族 差別的殖民統治,此性質直到結束統治長達五十一年均未改變。

肆、基礎建設

為了從臺灣這塊殖民地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日本統治期間在臺灣完成多項 基礎建設。1895 年底,後藤新平擔任總督衛生顧問時,延聘英國籍技師巴爾頓 來臺興建自來水和下水道工程。隨著水道修濬完成,臺灣社會開始經歷了一場巨 大的現代化蛻變。

1899 年,日本成立「臺灣銀行」,施行「貨幣法」改革幣制。幣制統一之 後,臺灣人民也逐漸接受「紙幣」是有價貨幣的現代金融觀念。日治初期以「農 業臺灣,工業日本」為經濟政策,讓臺灣的糖業蓬勃發展,到了一次世界大戰期 間,歐洲的甜菜糖停產,使得臺灣糖不僅行銷亞洲,甚至擴大到歐、美和澳洲,

可說是臺灣糖業的黃金時期。

第三章 圖像教學的教材設計 - 127 -

伍、非武裝的政治社會運動

經過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帝國,對待海外第一個殖民地使用恩威並施的治理 方式,和消極統治臺灣的清帝國相比,顯得積極多了。臺灣由原本鬆散不相往來 的前現代社會,在日本殖民統治下,一面對抗日本政府,一面漸漸成為一個被凝 聚在一起,有整體國家感覺的現代社會。

日本殖民統治的五十年期間(1895-1945),臺灣歷史的發展呈現出兩個主 軸,一方面臺灣人民對殖民政權展開反抗,另一面也開始追尋、建構近代國家社 會。而1920 年代可說是個轉捩時期,日本統治臺灣的政策在此時產生重大改變,

臺灣社會也開始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時序進入1920 年代,在國際情勢、日本本土政治形勢的變遷、民族自決等 世界性思潮以及殖民地的反抗等衝擊之下,日本修改了殖民地統治政策,逐漸確 立並強化同化主義。但是殖民政府所標榜的「一視同仁」,實質上仍不脫差別對 待和剝削,臺灣人民也在世界潮流衝擊下,思考著臺灣的定位和前途,重新展開 另一種形式的反日運動。

一群在1895 年前後出生、成長的臺灣留日青年,由於在日本吸收到新文化 和新思潮,激發了他們潛在的民族意識。加上同一段時間,中國人民已經推翻了 清帝國,接下來又發生了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朝鮮也爆發獨立運動,這一切都 刺激了這批年輕的臺灣知識份子,把覺醒的民族思想帶回了故鄉臺灣。

從1921 年起的十四年間,臺灣人民先後展開 15 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行 動」,雖然都沒有具體的成果,但是當請願團抵達日本時,都造成很大的宣傳效 果;而請願代表們回到臺灣時,也一次比一次更加受到民眾的熱烈支持。這種持 續的請願活動,深深刺激著日本政府。1923 年底終於發生了「治警事件」,總 督府針對運動活躍份子,進行一場大逮捕。

1927 年,由東京的臺灣留學生所發行的《臺灣民報》,終於獲准在臺灣發 行。這份從《臺灣青年》、《臺灣》一路改版蛻變而來的報紙,主要探索臺灣的

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問題,對日本的統治提出了批評,同時也介紹世界局 勢與思潮。《臺灣民報》跟文化協會相輔相成,共同打造了一個臺灣前所未有的 文化啟蒙與覺醒的年代,在異族統治下的臺灣,開始尋找自己的身世和特色。

這個年代臺灣政治社會運動蓬勃發展,有如繁花盛開,各種不同路線的主 張,反應不同階層、立場的聲音和思想。雖然這些政治社會運動在戰爭爆發的前 夕,最終還是遭到殖民者全面鎮壓而消聲,卻也留下深遠的影響,代表著臺灣人 在近代化歷程之中的自我反省和肯定。

1930 年楊肇嘉組織「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要求開放地方上的選舉權給臺 灣人。1935 年底,臺灣舉辦了首次的「地方自治」選舉。不過,這個臺灣史上 首次的選舉卻充滿了瑕疵,日本政府只開放了一半名額,另一半仍維持官派。並 且規定必須年滿25 歲,年繳稅額五圓以上的男性才有投票權。

同時,日治以來的各項建設及措施已逐漸展現成效,臺灣被納入日本後,開 啟世界之窗,近代化社會逐漸成型,形成現代臺灣的初胚。然而隨著日本帝國對 外擴張的腳步,1930 年代,戰爭陰影逐漸籠罩臺灣。為因應對外侵略的需要,

日本殖民政策更強化同化主義而展開皇民化運動,企圖加緊改造臺灣人成為日本 皇民以赴戰爭,臺灣無可避免的被全面動員捲入戰爭漩渦,也顯露出自我認同的 錯亂和無奈。

原本以為戰事會速戰速決的日本,沒想到陷入中國遼闊的戰場。為了突破戰 事膠著的狀態,日本決定轉移戰場,征戰南洋和太平洋,太平洋戰爭於是爆發。

隨著戰場的擴大,為了擴充軍源,原本不需要臺灣人當兵的政策開始轉變。1942 年開始,總督府在臺灣實施「特別志願兵制度」,掀起了社會上志願從軍的熱潮。

第三章 圖像教學的教材設計 - 129 -

演講者說服民眾支持「臺灣議會設置請願行

動」

隨著戰場的擴大,為了擴充軍源,原本不需要

臺灣人當兵的政策開始轉變。1942 年開始,總

督府在臺灣實施「特別志願兵制度」,掀起了

社會上志願從軍的熱潮。許多臺灣青年被日軍

以半強迫式的手段要求加入從軍的行列

日本陸軍招募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隊」,擔任了比日軍還危險、還重要的 前線任務。不僅男性上戰場,臺灣女性也被動員到戰場擔任看護婦。日軍從各佔

日本陸軍招募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隊」,擔任了比日軍還危險、還重要的 前線任務。不僅男性上戰場,臺灣女性也被動員到戰場擔任看護婦。日軍從各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