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教學活動設計與評量

第二節 教學評量

本節主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單及訪談進行整理,由學習單的練習讓學生對教材 內容有更深入的瞭解,同時也讓教師明瞭學生在歷史知識的認知,來檢視是否達 成認知或情意目標。此外,藉由訪談的整理來理解學生對圖像教學的態度及反 應,藉以改善教學缺失,增加學習效果。

壹、學習單回饋

學習單一 Q.台灣割讓給日本是因那一場戰爭?

S9:甲午戰爭,清國戰敗,不得不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Q.造成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戰爭起因為何?

S9:清帝國不想失去東亞宗主國的地位,為了朝鮮半島而爆發戰爭 S12:日本為了吞併朝鮮,並向中國擴張

Q.決定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條約是?

S2:馬關條約

Q.代表清廷與日本簽署條約的人是?

S20:李鴻章與伊藤博文 Q.清日代表在何處簽署?

S33:日本馬關春帆樓 Q.日本何以要求割讓台灣?

S2:因為台灣的戰略地位高,經濟發展富有潛力,且與日本國土接近 S18:日本海軍更認為台灣是日本南進不可缺少的基地

S25:日本很早就對台灣有野心,由牡丹社事件就可以看出來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能了解臺灣、澎湖割讓日本的背景 Q.台灣民主國成立的主要目的為何?

S2:拒絕日本統治台灣

S3:台灣人民不甘被日本異族統治 S6:抗拒日本的接收

S9:希望有第三國介入來阻止臺灣割讓給日本 Q.發起者是誰?

S2:台灣士紳 S4:丘逢甲等人

Q.受到什麼原因的啟發?

S18:遼東半島有俄德法等大國介入使得日本放棄,因而讓丘逢甲等人也想這麼 做

S14:張之洞對唐景崧建議的一個自保方式 Q.是真獨立還是假獨立?

S17:假獨立

Q.是否為一民主國家?為什麼?

S17:不是民主國家,因未經選舉產生官員,而且只是曇花一現,也未實施民主 制度

S18:試圖以民主獨立建國的名義,作為阻止日本接收統治此地的手段 S34:年號永清,可判斷出台灣民主國並無獨立的意圖,也不是民主國家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能說明臺灣民主國成立的過程及其滅亡

Q.日軍接收初期,抗日運動的主要分子是士紳或一般百姓?

S5:士紳

Q.當時抗拒日軍接收台灣的心態為何?

S5:排斥外來異族的統治

S9:維護自己的國家,無法接受日本這個外國的統治

S19:擔心更換政權,可能損害到自己的利益,怕擁有的土地等財富會失去,家 人會受到傷害

第四章 教學活動設計與評量 - 169 -

S34:感到震驚、憤怒、不安

情意教學目標對應:體會清廷割臺時臺灣人民的心情

學習單二

Q.台灣民主國覆亡後,為何仍有武裝抗日事件的產生,原因為何?

S1:不滿日本統治的殘暴和壓迫

S4:受到日本無差別掃蕩政策的影響被逼抗日 S18:地方豪強想要保有自己的地盤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1.能明白武裝抗日存在的背景;2.能說明臺民為何抵抗日軍 接管

Q.這些武裝抗日分子的方式你覺得成功的機會高不高呢?為什麼?

S2:不高,因為日本擁有較先進的武器及訓練有素的現代化軍隊 S8:不高,因為人數武力懸殊,而且抗日份子常不團結

Q.日本政府採取什麼手段來對付武裝抗日分子?成效好不好呢?

S18:一方面以武力鎮壓抗日份子,另一方面訂定招降辦法,誘降抗日份子,成 效良好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能明白武裝抗日事件的經過 Q.武裝抗日的分期如何畫分?畫分的時間標準為何?

S2:1895~1902 年為前期,1907~1915 為後期 Q.前後期的性質有何不同?

S1:前期主要為台灣人民族意識高漲,保鄉衛土的觀念濃厚,後期則具民主革命 性質

S8:前期為台灣民主國抗日運動的延伸,在國家認同上仍以清國為對象,後期則 要建立台灣本地的政權,不再強調對於清帝國的忠誠

Q.後來轉而採取非武裝的政治社會運動原因為何?

S4:漢人的抗日事件,最後因日本壓鎮而失敗,不得不轉成非武裝的政治社會運

S8: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地盛行民族自決的風潮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能明白臺民抗日的意涵

情意教學目標對應:能堅定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感 Q.霧社事件的武裝抗日起因為何?

S1:霧社賽德克族不滿日本政府的壓迫而發起 S2:日本官吏及警察的殘暴和壓迫

S5:原住民女子常被日警戲弄,甚而拋棄,加上勞役繁重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能分析霧社事件的起因

Q.此事件對日本政府的原住民政策產生什麼影響?

S12:促使總督府重新檢討統治原住民的政策,改變理番政策,此後不再發生大 規模的抗日事件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能說明總督府對待原住民的做法有何特徵

學習單三

Q.日本統治台灣採用的法律為何?有什麼特色?它賦予台灣總督那些權力?

S2:六三法,賦予台灣總督立法權,形成總督專制的統治體制 S4:六三法,授權台灣總督可以頒佈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

S8:根據明治 29 年 3 月公佈的法律 63 號,即所謂「六三法」,在1906 年修訂為 三一法,1921 年又修訂為「法三號」。台灣總督本已擁有行政權,如係軍人出身,

又兼掌軍事權,再依「六三法」規定,總督擁有立法權,緊急時可頒佈命令,擁 有律令制定權,所以「六三法」的頒布使得台灣形成總督專制的統治體制,形同 台灣的「土皇帝」。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能解釋臺灣總督府的特色及其行政體系 Q.又為什麼與日本本土不同?

S8:當時日本本土之立法權屬於帝國議會,而「六三法」的實施,等於賦予台灣

第四章 教學活動設計與評量 - 171 -

總督不受制約的權力,在行政權之外又擁立法權,沒有台灣的議會可以制約總督 的權力

S32:台灣是日本第一個殖民地,賦予總督立法權為便利統治的因地制宜策略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能說出日本統治臺灣的行政作風

Q.日治時期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到何時才確立?

S4:1920 代才確立

S8:1920 年公告實施的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台東廳及 花蓮港廳五州二廳的地方行政區劃分後方為定型。

Q.地方長官是如何產生的?有無自主地位?

S20:地方官皆為總督府指派,為受總督府指揮之地方行政單位,執行總督府的 命令與政策,無自主地位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能敘述日治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學習單四 Q.台灣總督府控制台灣社會採用的制度為何?

S1:警察和保甲制度

Q.警察介入管理的事務包括那些?

S2:惡疾豫防、犯人逮捕等,幾乎所有的地方事務都屬警察管理 S8:執行法律、維護公共秩序、取締吸食鴉片等

S9:思想取締、逮捕犯人、救助救護、蕃人授產、惡疫豫防 S11:調查戶口、宣達政策等

S12:定期清掃監督、衛生管理、打擊犯罪等

S18:執行法律及維護公共秩序、取締吸食鴉片、協助地方政府處理一般行政事 務,如宣傳政令、收稅、戶籍管理、普查戶口、管理原住民部落

S34:執行法律和維護公共秩序,如消防業務、公共衛生、監督保甲,並協助地 方政府處理一般行政事務,如收稅、維修道路與執行經濟統制措施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能了解日治時期的警察制度

Q.和日本統治的其他地方比較,為什麼台灣警察比例會較高?

S2:為加強對台灣控制,並鎮壓台人反抗,於是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因此台灣 警察比例高於其他地區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能分析日治時期社會控制的措施 Q.日治時期保甲制度的組成內容為何?

S2: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保設保正,甲設甲長 Q.其主要任務有那些?

S2:輔佐警察和地方政府機關 S4:協助政府維持治安

S6:輔佐警察和地方行政機關,調查戶口、了解保甲內部情形及宣達政策 S8:協助日本當局維持秩序,宣傳政策,檢查環境衛生等事務

S24:調查戶口、監視出入者、警戒風水火災、預防傳染病、修橋鋪路、義務勞 動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能了解日治時期的保甲制度 Q.所負的責任為何?

S2:負連坐責任

S22:有人犯罪,要確實以報,否則要與保甲裡的民眾共同負起連坐責任 Q.由保甲制度衍生出何種團體?此團體的任務有那些?

S1:壯丁團,其任務為協助警察救災及鎮壓抗日份子 認知教學目標對應:能分析保甲制度在日治時期的重要性

學習單五

Q.日本殖民統治政策之演變分為那些階段,各有什麼特色?

S1:有 1.漸進主義時期:將台灣等新統治土地視為殖民地,不適用於內地法律,

必須以獨立特殊方式統治。2.同化時期:以同化政策為統治方針,將台灣視為日

第四章 教學活動設計與評量 - 173 -

本內地的延長,為使台灣民眾成為完全之日本居民,效忠日本,施以教化誘導。

3.皇民化運動時期: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日本需要台灣在物質上的支援協助,取 締原來蓬勃發展的社會運動,全力進行皇民化運動。

S2:1.漸進主義時期:尊重台灣人民的風俗習慣與社會組織。2.內地延長主義時 期:將台灣視為日本的一部分,但對台灣人還是有差別待遇。3.皇民化運動時期:

企圖使台灣人民「日本化」,成為真正的「日本人」。

S11:有 1.漸進主義時期:台灣總督皆由軍事將領擔任。2.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民族自決風潮盛行,由文官擔任總督。3.皇民化運動時期:使台灣人民「日本化」, 成為「日本人」。

S19:有 1.漸進主義時期:尊重台灣人民的風俗習慣與社會組織。2.內地延長主 義時期:日本將台灣視為「內地」(日本)的一部分,標榜「日台合一」,同時由 文官擔任總督。3.皇民化運動時期:鼓勵台灣人民使用日語,改用日本姓名,穿 著和服,採用日本風俗和禮儀,參拜日本神社,徵召台人從軍等,企圖使台灣人 民「日本化」,成為真正的「日本人」。

Q.在中日戰爭(盧溝橋事件)之後,日本治理台灣的政策有了什麼改變?

Q.在中日戰爭(盧溝橋事件)之後,日本治理台灣的政策有了什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