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國中生吸菸行為之相關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影響國中生吸菸行為之相關因素

本節所欲分析影響國中學生吸菸行為之相關因素,此指國中學生 之背景因素,包括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等,以 下分別說明。

一、個人因素

許多文獻發現影響青少年吸菸的個人因素有很多,以下分別敘述:

(一)性別

長期以來,國內男女性吸菸率部分,男性吸菸率皆高於女性吸菸 率(黃璉華等,1996;葉淑杏等,2005;李筱惠,2006;羅暐翔,2009;

徐劭婷、張景然,2010;曾素琴,2010;李宜芸,2010),但隨著時代 的進步與調查結果,青少女之吸菸率亦逐漸上升趨勢。鄭怡均於 2010 年研究發現吸菸是一具有性別限制的行為,女性與吸菸是不被社會認 可的連結,而性別規範對於兩性的限制與不同的期待,正是社會規訓 下內化而成的普遍價值觀。

(二)年級

研究也指出青少年吸菸行為與年級有關,愈高年級吸菸率有上升 趨勢(陳淑真等,2004;李筱惠,2006;林彗珊,2008;羅暐翔,2009;

曾素琴,2010)。

(三)憂鬱程度

有關憂鬱程度與國中學生吸菸行為相關研究,在國外部份,2008 年Brooks et al.,研究指出若吸菸行為出現在青春期早期,會持續到成年 之久,愈早吸菸成年後容易出現情緒困擾。Flensborg et al.,於2011年發 表一個長達26年的前瞻性研究,研究對象有18,146人,發現吸菸與憂鬱 症的風險增加有關,表示吸菸對心理健康有潛在的有害後果。

22

國內研究部分,學者針對青少年吸菸與喝酒之雙胞胎研究指出憂 鬱症與吸菸之間關係在時序上互可預測(郭柏秀,2002)。回顧物質 使用情感疾病之間關聯性研究發現情緒障礙和菸品的使用有關(顏正 芳、張明永,2003)。邱鈺雯(2005)研究吸菸學生與憂鬱指標都有 顯著差異。郭乃菀(2006)研究吸菸會隨著學生憂鬱程度增加而上升;

但在回歸分析中並不很顯著。因此,吸菸並不能有效地減輕焦慮。

(四)學業成績

有關學業成績與國中學生吸菸行為,研究發現成績較差者或排名 為後 1/3 者,較易有吸菸行為,其學業表現與吸菸行為呈負相關(Hu, Lin,

& Keeler, 2009;黃璉華等,1996;葉淑杏等,2005;李筱惠,2006;

王文玲、王 琪珍、董 旭英、彭 若瑄,2007;羅暐翔,2009;曾素琴,

2010)。

(五)吸菸狀況

有關吸菸狀況,多數的研究發現國中學生第一次吸菸年齡為國小 階段,尤其為國小五、六年級最多(黃璉華等,1996;陳隆彬,2000;

陳淑真等,2004;張玉青等,2006;郭乃菀,2006;周思源等,2006;

賴明嫈,2007;羅暐翔,2009;曾素琴,2010;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 康局;2011)。過去曾經吸菸但現在不吸菸率也有所不同,陳淑真等

(2004)調查有 13%、張玉青等(2006)調查有 11.80%、白瑞聰(2008)

調查有 38%、曾素琴(2010)調查有 14.90%。顯示大部分曾吸菸之國 中生的吸菸經驗多屬於嘗試性質。

綜合以上研究,影響國中生吸菸行為之個人因素,大致可歸因於 性別、年級、憂鬱程度、學業成績與吸菸狀況等,故本研究以此探討 之。

23

二、家庭因素

(一)父母親教育程度

有關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與國中學生吸菸行為,許多的研究結果表 示,父親教育程度高,愈不易有吸菸行為(Wallace et al., 2007;葉淑 杏等,2005;李筱惠,2006;羅暐翔,2009;李宜芸,2010)。

國外研究部份,Walque(2007)研究也表明教育程度會影響吸菸 行為,受過教育的個人吸菸的可能性較低,父母親教育程度高,其子 女較不易吸菸,可能原因為受教育個體積極投資未來生活,保護健康 的意識較強,對下一代的健康照護與監督是可預期的行為。其次為教 育程度愈高者易接收到健康知識,並能依據充實資訊做出正確決定。

Hu、Pallonen and Meshack(2010)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較低的家庭有較 多的男性吸菸者,但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吸菸量有增加趨勢。

國內研究部份,2009 年林煥德研究 1979 年開始至 2007 年臺灣吸 菸家庭之稅捐負擔與其家庭特徵,發現有吸菸戶長及家庭成員平均年 齡愈低、教育程度較低等特徵。曾素琴(2010)研究與父母親教育程 度無關。

(二)家庭教養方式

有關家庭教養與國中學生吸菸行為,有許多研究認為父母親是影 響下一代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關鍵人物,父母的教養方式和督導可防範 子女出現偏差行為。

在國外研究部份,Cleveland, Gibbons, Gerrard, and Brody(2005)

研究非裔美國青少年,發現父母親教養與子女成癮物質使用開始時間 有關,父母親若能做到監督子女行為,溝通與談論菸酒使用之話題、

關懷子女等,能讓子女開始用成癮物質的時間平均延遲五年發生。類 似研究結果也表明不同的族群之父母親監控下青少年吸菸率會下降 33

24

%(Mahabee-Gittens, Xiao, Gordon and Khoury, 2012)。

國內研究部份,2010 年蘇素美與吳怡瑱將父母教養方式定義為:

父母親教導子女日常生活作息及行為表現所採取的態度與行為策略,

這同時也傳遞著父母親本身的信念、價值觀以及人格特質。家中採放 任式管教,年紀愈大容易的青少年出現吸菸行為(黃璉華等,1996;

陳淑真等,2004)。家長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執行的情形在偶爾與經常之 間,其中以管控零用錢、重視傾聽和子女教養等層面做得比較好,但 在家長反菸角色學習層面上做得比較差(賴 香如 等,2004)。鍾宜君 等(2005)調查宜蘭縣四所國中,研究發現母親預防子女吸菸措施做 得比父親好。郭乃菀(2006)研究發現隔代教養家庭的青少年,使用 菸、酒、檳榔的機率遠高於單親和完整家庭。趙中平(2008)研究台 南地區青少年之家庭社經地位、教養方式與道德發展之間的相關情 形,子女所知覺教養方式關懷度越高,子女道德判斷分數越高。李宜 芸(2010)結果發現隔代教養與父母親教養方式會使青少年對成癮物 質的使用態度有顯著差異。其又以男生、在家中排行中間、獨生子女、

父母婚姻狀況,父母親學歷為高中職(包含五專)及在學校生活不快 樂者,對成癮物質使用態度有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陳素娥(2011)

研究表明家庭教養風格及親子關係與青少年族群吸菸行為有關,男生 較明顯為親子關係,女生較明顯為家庭教養風格。

(三)、家庭互動

我國從農業化社會轉變成工業化與都市化社會,與許多觀念上改 變,大量人力投入職場,家庭結構與功能面臨了挑戰,但人際互動中 關係最密切互動最頻繁的莫過於家人間的相處,因此在家庭中,親子 關係是非常重要,本研究家庭互動僅以「家庭結構」及「親子關係」

與吸菸行為關係說明。

25

有關家庭結構或父母親婚姻狀況與學生吸菸行為研究,在國外部 分,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的青少年,比在完整的家庭更容易有吸菸行為

(Otten, Engels, Ven and Bricker, 2007;Oman, et al., 2007)。而低齡、單 親家庭狀況、有吸菸的父母親、兄弟姐妹、朋友和學校的工作人員、

在學校有壓力與衝動性、呈現低自尊而吸菸、需要吸菸感覺、覺得自 己做得還不夠好、對於菸品廣告具有高度敏感性、有使用酒精或其他 菸品與學校對於吸菸規範不夠嚴謹等,均是青少年開始吸菸的獨立危 險因素(O'Loughlin, Karp, Koulis, Paradis and DiFranza, 2009)。Bassani

(2007)也提出還有其他的家庭因素不可忽略,如同住家人數、家中 成人數、兄弟姐妹數等。

國內研究部分,父母親分居或已離婚者,其吸菸行為較多(黃璉 華等,1996;陳淑真等,2004;葉淑杏等,2005)。徐于敏(2009)研 究結果青少年自覺家人關愛程度低及父母親目前不住在一起,愈容易 傾向吸菸習慣。加上目前家庭結構改變,如家庭重組、外籍婚姻、隔 代教養、寄宿教養等逐漸增多影響,使得少年吸菸問題複雜化,有待 更進一步瞭解。

有關親子互動與學生吸菸行為,在國外研究部份,頻繁的親子互 動,尤其是談論小孩的事,能顯著減少吸菸經驗(White, 2012)。但如 有家庭衝突(指家長和青少年之間)、父母親離婚會和青少年吸菸有 顯著關係(Kristjansson, et al., 2009)。

國內研究部份,陳琬菁(2012)研究將家長預防吸菸措施歸納成 四項,包括:「良好的親子互動」(含傾聽與溝通技巧、家庭氣氛與親 子關係、談論菸害話題、辨識與問題處理等)、「正向楷模角色」(含建 立無菸家庭、充實反菸知識、表明反菸態度、支持反菸作為等)、「協 助發展子女生活技巧」(含協助發展堅定價值觀、協助面對同儕壓力、

26

協助建設性的使用時間等)、「督導子女行為」(含避免子女接觸菸品、

控管零用錢等),並調查新竹市某所國民中學學生的吸菸情形、未來吸 菸意向、及所知覺家長實施預防吸菸措施情況,結果「良好的親子互 動」、「正向楷模角色」、「協助發展子女生活技巧」,以預防青少年初嘗 吸菸。父母親的依附關係佳,較不易吸菸(Wallace et al., 2007;李筱 惠,2006;黃韻宇,2010)。

(四)家人吸菸狀況

有關家人吸菸狀況與國中學生吸菸行為,依據社會學習理論,父 母親吸菸所呈現的是角色示範作用。本研究僅以「家人有無吸菸」及

「一週內吸菸天數」與吸菸行為關係說明。

家人有無吸菸對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在國外研究部份,指出父母 親吸菸會增加青少年吸菸的風險(Lipsitt et al., 2009;Gilman et al., 2008;Bricker et al., 2007;Otten et al., 2007;Fidler, West, Jaarsveld, Jarvis and Wardle, 2008;Volk et.al., 2007;Peterson et al., 2006;McGee, Williams and Reeder, 2006;Bricker et al., 2006;Shakib et al., 2005;Hill, Hawkins, Catalano, Abbott and Guo, 2005;Chassin et al., 2005;Bricker, Rajan, Andersen and Peterson, 2005)。也有研究認為父母親吸菸行為與 青少年吸菸無關聯性,是複雜的交互作用影響結果(Rasmussen et al., 2005)。但母親吸菸、兄弟姊妹吸菸和同儕吸菸會增加青少年規律吸 菸行為(Can et al., 2009)。

國內研究部分,林彗珊(2008)研究發現家人吸菸明顯影響國二 生吸菸開始之行為。也有研究說明國中生吸菸行為受到父親吸菸影響 最大(Das et al., 2011;彭若瑄、王琪珍、董旭英、王文玲,2007;黃 韻宇,2010)。以及,家長不吸菸較能預防子女吸菸(鍾宜君等,2005;

吳瑞卿,2006)。黃慧文等(2010)研究兄弟姐妹吸菸會影響青少年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