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菸害知識、吸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與吸菸行為意向相關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菸害知識、吸菸態度、拒菸自我效能與吸菸行為意向相關因

本節所欲分析國中生菸害知識、菸害態度,拒菸自我效能與吸菸 行為意向等因素,以下分別說明。

一、菸害知識

此部分探討吸菸與環境二手菸對於健康危害,以及對於菸害防制 法認知程度,以下分別說明。

(一)吸菸與環境二手菸對於健康危害

有關菸品對於健康危害部分,在國外研究於 2001 年美國 CDC 公 布吸菸可能改變月經功能,增加風險,如痛經、繼發性閉經、月經不 規則等;並延遲受孕,原發性和繼發性不孕症;吸菸易患有焦慮症,

貪食症,抑鬱症,注意力缺陷障礙,酗酒行為、精神分裂症。青少年 吸菸將會造成生長遲緩、活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更嚴重的是,吸 食菸製品將是導致其之後濫用成癮物質的重要導因。並成為酗酒者的 機會是不吸菸者的 10 倍。嘗試毒品的機會比不吸菸者高出 25 倍。婦 女 在 懷 孕 期 間 吸 菸 , 會 增 加 後 代 在 青 少 年 期 吸 菸 的 可 能 性

(Abreu-Villaça, Seidler, Tate, Cousins and Slotkin, 2004)。根據行政院衛 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引用國際癌症組織研究顯示,越小開始吸菸,

就越難戒除菸癮,而且越容易造成基因病變、引發肺癌,而且 15 歲以 下就開始吸菸的吸菸者,縱使以後戒菸,細胞中 DNA 的病變仍高達 164 種,得到肺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 5 倍。Fritz, Wider, Hardin, and Horrocks(2008)研究發現吸菸青少年沒有考慮到他們今後的健康而繼 續吸菸,不知道吸菸和菸草的成癮性的有害影響。

國內研究部份,徐于敏(2009)回溯 1995 年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 康局進行的「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知識、態度與行為

45

研究調查」的問卷研究,發現凡是菸害的健康風險認知不正確、偏好 高風險的男性,就讀私立學校愈高年級、自覺家人關愛程度低、父母 親目前不住在一起、母親的教育程度較低,以及家中目前有人進行抽 菸行為的青少年,愈容易傾向有吸菸的習慣。菸害的健康風險認知或 知識正確之青少年,可降低 10.80%吸菸行為的機率。國內目前有九年 一貫之菸害防制課程,因此,針對青少年的吸菸行為研究可知,對於 吸菸知識普遍良好,但曾經吸菸和目前仍吸菸者,對吸菸認知不足(黃 璉華等,1996;張玉青等,2006)。

在環境二手菸的危害部分,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2011)

對 於 二 手 菸 的 定 義 為 , 指 不 吸 菸 者 暴 露 於 的 環 境 菸 品 之 煙 霧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也稱為被動吸菸或環境二手菸。國外 相關研究如 Singh, Siahpush and Kogan(2010)調查美國在 2007 年僅有 7.60%的兒童暴露家庭二手菸。二手菸暴露造成健康影響研究,以氣喘 為最(Comhair et al, 2011)。2011 年瑞士研究環境二手菸產生的直接醫 療費用支出與公共場所禁菸後菸草消費減少,得到間接健康的好處經 計算歸屬的生命年份損失、發病率、住院天數來看,以缺血性心臟疾 病為例,結果與之前研究相較,證明公共場所禁菸可以有效減少醫療 支出費用、生命損失與罹病產生的住院天數(Hauri et al., 2010)。

國內研究部份,回溯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4-2010)針對 國中生家庭二手菸暴露調查顯示,整體看來有逐漸下降趨勢(2004 年 52%、2006 年 49.10%,2008 年 46.80%、2010 年 44.20%),學校二 手菸暴露調查顯示,也有逐漸下降趨勢(2006 年 23.30%,2008 年 21

%、2010 年 19.70%)。其他研究家中同住親友吸菸比例高達 58.30%,

以父親居多,其次為爺爺或外公。和從未吸菸者比較起來,有吸菸經

46

驗之青少年在家中暴露於二手菸的頻率較高(吳芳純,2010;郭亮君,

2010)。

研究也指出不論是由終生或目前有暴露菸品與慢性咳嗽危險性增 加呈顯著相關性,且接觸二手菸時間長短與慢性咳嗽的發生危險性上 呈現劑量效應。(陳哲民,2010;林昌誠、陳政友、黃松元、倪仲美、

楊文理,2009)。李美芳、王瑞霞(2006)探討青少年避免二手菸行為 結果女生較男生好;態度、自我效能、同儕行為與避免二手菸行為成 正相關;同儕不吸菸者其避免二手菸行為較好。與王文玲等(2007)

研究相似。

不過,二手菸的暴露仍然缺乏一個理想的測量方法與精確的測 量。生物標誌物(丁寧 Cotinine)是目前尼古丁暴露最常用的客觀方法。

丁寧在血液、唾液、尿液與毛髮可測定(Florescu et al., 2009)。但台灣 菸害防制工作仍需持續推動。

(二)對於菸害防制法認知部分

國內研究部份,郭淑芬於 2009 年研究高雄市國中生,結果獲得菸 害防制法新制相關資訊為充足,其辨識菸品廣告能力屬中上程度。曾 見到商家違法展示或販賣菸品形狀之糖果(香菸糖)、點心或玩具者 佔 81.70%。受測學生對菸害防制法新制態度正向、遵行意向尚佳,但 在認知與遵行行為方面不足。受測學生之菸害防制法新制認知、態度、

遵行意向與遵行行為等四項變項之間皆相互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吳芳 純(2010)調查青少年取得菸害防制法相關資訊的方式以電視居多,

其次為學校教育。菸害防制法的認知:從未吸菸者對於菸害防制法的 認知良好,但不同性別與學習階段對菸害防制認知並無明顯差別。對 於新推行的菸害防制法之成效,多數青少年認為普通,僅有 20.20%認 為成效良好。

47

二、吸菸態度

有關吸菸態度部分,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吸菸的危害,但還是有人 因為許多事件或感受吸菸所帶來的效益而繼續選擇吸菸。對於吸菸態 度有許多研究看法不同,以下分別敘述:

(一)調節壓力相關研究

1996 年黃璉華等人針對國中生研究,吸菸多因好奇及無聊時或遇 挫折時使用。以及許多國外、國內研究也認為青少年吸菸是用來解除 壓力方法(DiFranza et al., 2004;Lam, Abdullah, Ho, Yip and Fan, 2006;

Sterling et al., 2007;陳淑真等,2004;廖信榮,2006;張玉青等,2006)。

(二)身體意象相關研究

國外的研究多探討青少年期身體意象、自尊相關之研究,認為青 少女時期覺得體態不佳或對體重不滿,為了控制體重,維持身材而吸 菸(French, Perry, Leon and Fulkerson, 1994;Austin and Gortmaker, 2001;Eric and Heather, 2003;Nier, Kulis, Keith and Hurdle, 2005;McKee, Nhean, Hinson and Mase, 2006;Croghan et al., 2006;Lopez, Drobes, Thompson, Brandon, 2008),或者認為吸菸所代表成熟、獨立與社交能 力等(French et al., 1994)。

(三)其他研究

國內研究部份,黃紋琪(2010)調查吸菸國中生自覺吸菸對健康 與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自覺女人吸菸社會形象為負面。國外研究 也指出自尊、態度和朋友吸菸,是青少年確定了絕對會吸菸和吸菸頻 率等重要影響因素(Otten, Lier and Engels, 2011)。

除上述研究外,尚有研究指出處於低社會階級和朋友對吸菸持積 極的態度會增強青少年之間的菸品使用(Otten, Wanner, Vitaro, Rutger, Engels, 2008)。以及,韓國針對國一學生進行 17 分鐘的影像教育(內

48

容包含三個誘人吸菸情境,如當與同儕在一起時、父母不在家的時候 與在遊戲空間裡有許多吸菸的成年人以及青少年,在每種情況下指導 正確的自信以克服誘惑技巧)。結果表明,學生的拒菸自信增加,並對 吸菸的態度變得更加消極(Shin, 2011)。

三、拒菸自我效能

從社會學習的觀點出發,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用以解釋在特殊 情景下動機產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 力的主觀評估。評估的結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動機。

自我效能是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核心概念,係指個體在其 所面臨的情境裡,對於自己從事某種工作所需具備之有效處理能力的 知覺或評價(Bandura, 1986)。

國外研究部分,如Engels, Hale, Noom and Vries(2005)針對年齡 介於12-13歲之1,861位青少年,調查結果發現女孩有較高的憂鬱情緒、

低自尊及低自我效能,與吸菸行為呈現較高水平。

國內研究部份,洪琲箴(2004)研究台中縣內國中在「拒菸態度」

方面,課程能夠幫助學生使拒菸態度更加趨於正向的空間;在「不吸 菸意向」方面,實驗組學生於後側及後後測時,其意向有明顯增強,

且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陳淑真等(2004)研究結果為男國中生拒菸 的自我效能比受試的女國中生來得差,不同的年級拒絕吸菸的自我效 能具統計顯著性差異,父親的管教方式(權威與民主優於放任方式)

對國中生的拒菸自我效能,也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吸菸行為意向

影響行為因素受到社會科學學者重視,因此有許多位針對行為意 圖發展出其不同的理論模式。其中最為廣泛運用的為理性行為論。

Fishbein & Ajzen的理性行動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最早於

49

1967年提出,強調「行為意向」是指一個人準備執行某項行為的可能 性,也就是動機或意願之強度,因此可被視為「行為」是否發生最直 接也最重要的決定因子。其決定因子則包括個體本身的「行為態度」、

「主觀規範」與「自覺控制」(引自李蘭等,2010)。當個人對於行 為對行為態度愈正向,則行為意向愈高;反之,當個人對行為的態度 愈負向,則形為意向愈低。而主觀規範為個體所處社會中,對於能不 能從事某項行為所感受到社會約束與規範,如習俗、他人意見與壓力 等。Wu and Liu(2007)指出個人的重要他人(朋友、同儕群體、同事 和同學)會影響個人的行為意圖。另因考量個體所處情境中存有許多 不可控制的因素。

由此可知,吸菸行為意向可直接預測吸菸行為。國外研究發現,

當不吸菸者轉變成吸菸者,與「行為意向」有關,當吸菸態度愈正向、

同儕不支持吸菸,會降低吸菸意圖,則就不容易產生吸菸行為;但如 果有許多同儕吸菸,會增強行為吸菸意向,進而增加吸菸行為(Smith, Bean, Mitchell, Speizer and Fries, 2007)。以西班牙和英國兩國對青少年 吸菸意向研究比較,發現青少年社會因素預測吸菸行為(利益性、無 利益性、社會所接受度、社會規範、楷模、感知壓力與自我效能等)

同儕不支持吸菸,會降低吸菸意圖,則就不容易產生吸菸行為;但如 果有許多同儕吸菸,會增強行為吸菸意向,進而增加吸菸行為(Smith, Bean, Mitchell, Speizer and Fries, 2007)。以西班牙和英國兩國對青少年 吸菸意向研究比較,發現青少年社會因素預測吸菸行為(利益性、無 利益性、社會所接受度、社會規範、楷模、感知壓力與自我效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