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學習態度的個人、家庭因素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影響學習態度的個人、家庭因素及其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討論學習態度的定義,以及學習態度可能包含的層面。接著討論哪 些個人及家庭因素,讓學生的學習態度可能有所差異。

一、學習態度的定義

學習者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長久且一致性的心理準備狀態,這個狀態可以 引導學習者學習的方向,進而影響學習的成效,就是學習態度。學習態度可能會 受到外在的環境或內在的心理狀況影響,而有正向或負向的評價,讓學習產生不 同的效果(王福林,1990;張春興,1993;秦夢群,1992)。

Robbins(2002),Rosenberg and Hovland(1960)都指出學習態度是由認 知、情緒和行動等三個主要因素構成:(一)認知指的是個體對人或事或物的信 念,這種信念來自於個體的思想、知識、觀念和學習。(二)情感是指個體對 人、事、物的評價,也就是對人、事、物的喜、惡和愛、恨的感覺。(三)行動 指的是個體對人、事、物表現在外的外顯行為。學習態度是學習者在學習活動 中,對學習所保有的正負向評價或情感,也是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 認知、情感和行動,從而影響學習者在學習時,所表現出任何外在行為選擇及內 在心理狀態(張春興,1990;鄭耀嬋、何華國,2004)。

學習態度是可以改變的,學習者在學習的情境中,可能因為外在因素的改 變,而促使其內心受到刺激而產生心理的變化,而內心所產生的心理變化則可能 影響到學習者的外在行為選擇。林國暉(2013)就認為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對於學 習秉持信念、喜愛程度和專心投入程度,於後天環境所習得,對於學習過程與學 習結果均會造成影響。

綜合上述學者的意見,研究者認為,學習態度指的是個體對於學習的心理狀

25

態,這個心理狀態可能是正向或負向的評價和情感。雖然學習態度是對學習的一 種心理狀態,但可能因為內在的心理變化或外在的環境改變而產生轉變。

二、學習態度的層面

對於學習態度的定義,相關學者大都持相同的意見,認為學習態度是一種心 理狀況,可能是正向積極,也可能是負向消極的,能指引學習者學習,也具有影 響學習成效的功能(王福林,1990;秦夢群,1992)。但對於學習態度的層面而 言,不同的學者看法並不相同,秦夢群(1992)認為學習態度包含了「對課業學 習的態度」與「對學習環境的態度」兩種,前者指的是學習者所學的動機與興 趣,後者則為周遭環境變數,如老師執教的態度、同學之間人際關係等的學生主 觀看法。吳武典(1971)則認為學習態度包含了對學科、學校、教師、同學和自 己的態度。張新仁(1982)將學習態度分為六類,分別為對學校課業的態度、對 學校學習環境的態度、主動學習、對同學的態度、對自己的態度,以及對教育價 值的態度。

官淑如(1996)指出,學習態度應包含下列五個層面:對學校教學的態度、

對學校環境的態度,學習動機、讀書習慣、讀書策略等。黃朝凱(2003)則將學 習態度分成為對課業的態度,學習方法的使用,對於學習活動的態度,對於學習 環境的態度等四個層面。

蔡文榮、蔡佩君(2012)以及吳淑甄(2016)都認為學習態度的層面則包含 了:學習本身,即學習的習慣、動機等;對課程本身的態度;對學校的態度,如 對學習環境、學校老師及對學校的認可等。

綜上所述,學習態度除了學習者本身的因素例如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甚或 學習成就外,外在的情境,例如教師的態度、教材、教法、學習的環境以及對學 校的認可,都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另外,很多研究也都證實父母

26

教育的程度和職業、子女人數、出生序、對學習的參與程度以及管教方等家庭因 素,也是預測學習態度的強力指標(楊宜芳,2009;黃娟茹,2011;Alexander, Eckland, & Griffin,1975;Heyneman, & Loxtey,1983)。

研究者綜整相關理論與研究後,參考吳淑甄(2016)、李梅鳳(2015)以及 蔡文榮、蔡佩君(2012)的研究,將學習態度定義為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及學習 習慣等三個層面。(一)學習動機:張春興(2007)定義學習動機是指教師講課 時能引起學生學習,維持學習活動,並促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 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吳立名(2009)指出,學習動機是人接受學習或教育刺激的 原動力,可以分為個人本身的內在動機,或旁人期許及影響的外在動機。鍾欣縈

(2006)則將學習動機分為自我成長、成就感、社會需求、工作價值及吸引力等 五項。研究者綜整後定義本研究的學習動機是指,學生加入國樂團後,國樂學習 能引發學生學習,維持學習活動,並促使學生能達成預定學習目標的心理歷程。

共分為「價值」和「自我成長」等兩個內在動機,以及「成就感」此一外在動機 等三個向度。(二)學習興趣:Pekrun(2005)認為學習興趣與情緒、動機、意願 與努力變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張映芬(2017)指出,學習興趣可以分為學生長 期投入特定學習之內在特質傾向的個人興趣,以及教師教學實施引發學生對學習 之情感或認知改變的情境興趣。研究者綜整後定義本研究的學習興趣是指,學生 加入國樂團後,能維持或引發學生持續對學習國樂產生興趣,共分為「情緒」、

「意願」等兩個個人興趣,以及「努力」此一情境興趣等三個向度。(三)學習 習慣:詹于萱(2004)認為有效率的工作習慣,可以提升工作成就感和個人工作 績效。張愛卿(2012)指出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要包含按最優的學習方法來學習 的習慣,和制定計畫並加以執行的習慣。戴振堯(2007)的研究發現,學習者對 於學習時間的管理與運用,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習成就。本研究所指的學 習習慣,指學生在加入國樂團後,學習國樂時的常用特性,共分為「時間管 理」、「方法」和「計畫」等三個向度。

27

三、影響學習態度的學習者個人因素

學習者學習態度的個人因素,諸如生理狀況、學習動機、興趣、學習習慣、

學習時間長短、年級、升學或就業、學習成就,以及對自我的概念等,都可能引 起學習者在學習上態度的不同。

不同的研究因為研究的領域或限制,對影響學習態度不同的個人因素,有不 同的分類,不少研究將個人因素分為,升學與就業、興趣、自我意識及學業成就 等四類(李冠章,2007;許定邦,2002;陳瑞洲,2003;張志銨,2002;張文 淵,2003;廖佳紅,2004),而林進財(2000)則將個人因素細分為:(一)生理 因素:如身體健康狀況、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及出缺席情況等。(二)心理因 素:如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自制力、情緒、壓力,以及價值觀等。(三)內在 因素:如智力、注意力、學習方法與策略、練習狀況等。也有研究將個人的性向 和宗教信仰也納入個人因素(張文淵,2003)。

多數的研究皆顯示,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之間呈現正向的相關,

郭鎮國(2017)以高雄市立某國中的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他們的學習態 度、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的關係。結果發現,學生之學習動機對學習態度和學習 成效都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學生之學習態度對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也都具有顯著 正向影響,此一論點也獲得多數研究的支持(周明樂,2004;吳泓泰,2007;曾 桂琪,2007;葉麗珠,2006)。

不同研究領域、學習科目或不同學制(高中、高職、國中、國小),在不同 性別或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態度研究上,結果就產生了分歧。蔡慧珠(2015)以 高職養殖科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年級愈高以及學習成就愈高的學生,學習態度 愈佳。簡雅芳(2015)以高職美容科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也得到同樣的結果。楊 涵萍(2018) 探討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科學習成就的影 響,發現性別、自我概念和學習成就,都會影響到學習者對於國語科學習的態

28

29

30

31

32 定邦,2002;陳瑞洲,2003;張志銨,2002;張文淵,2005;廖佳紅,2004)。

研究者進一步整理了近期可能引起音樂領域中學習態度有所差異的個人因素

吳怡瑩2013;吳秋帆,2006;周熙文,2016;洪基峯,2011;施孟汎,2017;施

33

慧萍,2010;徐澤佼,2005;黃婉筑,2019;曾慧娟,2011;趙珮涵,2014;歐 文亮,2012;蔡沄秦,2015;鍾菊蘭,2006)。

個人因素可能引起學習者在音樂領域學習態度不同的相關研究中,大多數的 研究都認為學習樂器的時間、每週練習樂器的時間、課外是否學習音樂、參加音 樂比賽的經驗、學習音樂的類型等個人因素變項,會引起學習者在音樂領域的學 習態度有所差異(李梅鳳,2015;吳怡瑩 2013;徐澤佼,2005;黃婉筑,2019;

曾慧娟,2011;趙珮涵,2014;歐文亮,2012;鍾菊蘭,2006)。

性別、學習者的年級、學習音樂的動機等個人因素變項,不同的研究,因應

34

35

36

37

38

因此家庭對孩子日後的學習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Coleman, 1990)。家庭除了 有保護孩子的功能之外,還負有協助孩子學習的責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 師,而家則是第一個學校(Fuller, & Olsen, 2003)。

陳奎熹(1991)指出,關係教育成就的主要因素在於家庭之內,家庭因素的

39

家庭因素對英語學習態度的影響,將家庭因素分為父母關心子女學習、父母參與 子女學習、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以及家庭語言使用情形等四項因素。不過楊宜 芳(2009)也指出,歷來研究認為家庭因素對孩子學習成就的影響因素有五大向 量:(一)父母教育程度;(二)家庭經濟狀況;(三)父母參與子女學習;(四)

父母對子女的關注程度、教育期望;(五)家庭語言使用情形等五大項。

部份研究則將家庭結構也納入影響學習態度的家庭因素中,吳悅如(2009)

的研究就發現「與父母同住或三代同堂」的學生「對課業的態度」層面明顯高於

「與父親同住」、「與母親同住」、「只與爺奶同住」的學生,但也有研究顯示家庭 結構為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結構(單親、隔代教養),無論對低年級學生或

「與父親同住」、「與母親同住」、「只與爺奶同住」的學生,但也有研究顯示家庭 結構為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結構(單親、隔代教養),無論對低年級學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