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客語傳承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影響客語傳承的重要因素

影響客語傳承的因素很多,根據羅肇錦(1994、2000)認為,影響客家語言 未來走向的因素有:大眾傳播媒體、教育實力、經濟活力、政治實力、聚落群聚 及意識覺醒等六個因素。楊文山(2005:117)也指出,阻礙客語傳承的主要因素 是:(一)通婚(二)家庭使用客語的狀況(三)父母客語能力(四)父親的語 言使用政策(五)族群認同感(六)客家民俗文化活動參與(七)強勢語言對於 客語教學的排擠效應(八)居住地域的客語環境(九)客家媒體接觸習慣。由於 影響客語傳承的相關因素甚多,不勝枚舉,本節綜合相關文獻及本研究的意見,

試著從保存語言的地理和人口、家庭、學校及社會三方面,選擇幾項影響客語傳 承的重要因素進行探討:

一、地理人口因素

在地理和人口因素方面,主要從地理及交通因素、聚居或散居型態及社會網 絡關係三方面來探討。

(一)地理及交通因素

客家先民早期在大陸原鄉的居住環境,多屬交通不甚便利的山區,因此能保 存較完整的客家語言和文化。較封閉及交通不便的地理空間,會阻隔減少與其他 族群的互動接觸機會,自然容易保存語言文化的完整性。以美濃為例,自客家先 民移墾此地以來,美濃三面環山的地理環境,形成一較孤立、與外界隔離的半封 閉環境,加上早期交通建設缺乏與落後,對外交通聯絡相當不便,因此美濃在交 通未便利以前,文化語言各面保持與大陸原鄉無異。但大約在民國六十年代以後,

社會蓬勃發展,交通條件逐漸改善,增加與外界的接觸,青壯人口也逐漸大量外 流,影響語言文化的保存。可見交通條件的改善,一面帶給民眾生活上的便利,

一面因著增加了與其他族群接觸的機會,使得欲保存完整的族群語言文化,更顯 得困難。

(二)人口數量及居住型態

語言使用者的人口數量,以及相同語族民眾的居住型態,是決定語言能否存 續下去的重要因素。羅肇錦(1994、2000)提到,聚落群聚是影響客語傳承的重 要因素之一。楊文山(2004:4-1)指出,在客家鄉鎮中,客家民眾客語完全聽得 懂的比例是其他地區的 2.5 倍(客家鄉鎮 66.0%,非客家鄉鎮 25.4%),客語說的非

常流利的比例是其他地區的 2.9 倍(客家鄉鎮 50.3%,非客家鄉鎮 17.0%)。以美 濃為例,全鎮居民人口數量約 45000 多人,其中客家居民人數佔全鎮人口數的 93.5%(楊文山,2004),是典型的客家鄉鎮,客家民眾集居在一起,生活溝通都 習慣使用客語,在頻繁使用客語的情形下,客語自然容易維持與保存。可見人口 數量及居住型態對語言保存的影響重大。

(三)社會網絡關係

一個人擁有的社會關係網稱為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社會網絡是由若干 程度各異的親近性與關係性所組成,有的關係相當親密與重要(例如朋友),有的 關係則可能屬於次要(例如點頭之交);也有一些僅屬於臨時的與表面的關係(轉 引自諾曼.古德曼著,盧嵐蘭譯,1996)。黃宣範(1995)指出,一個人際關係的 密度與深度越高的人,越會保持當地的母語。國外研究的例子,也證實這個說法。

Bayley, R., Schecter, S. R. & Torres-Ayala, B. (1996)從 3 個代表不同社經地位、生活 模式和語言保存策略的德州南部家庭中,探究母語保存的策略。研究結果指出,

鄉下家庭的孩子能保留住西班牙語能力有幾個因素,除了家長堅持孩子在父母和 親戚面前使用西班牙語以外,頻繁地拜訪和接觸使用西班牙單語的墨西哥親戚,

是 保 留 孩 子 西 班 牙 語 能 力 的 重 要 方 式 之 一 (Bayley, R., Schecter, S. R. &

Torres-Ayala, B., 1996)。可見同語族民眾之間的社會網絡關係越密切,有助於維持 族群語言的延續使用。

二、家庭因素

在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探討婚姻形式、家庭結構類型、家長的語言態度三個 因素。

(一)婚姻形式

隨著世代的演進,族群通婚的比例逐漸增加,其中以閩客通婚最為普遍。族 群通婚,對下一代語言的傳承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徐正光、蕭新煌(1995:23)

指出,客語只有在客家內婚家庭中佔優勢,在其他類型的家庭中,國語已經取代 客語成為優勢語言。黃宣範(1995:246)研究台北市267個通婚家庭的語言傳承,

發現有客家血統的通婚家庭,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未能把客家話傳給下一代。而楊 文山(2006:100)指出,依據2007年的調查結果,不同群體夫妻間使用客語溝通 的比例僅為3.1%,與子女使用客語溝通的比例亦僅有6.0%,客語傳承流失率,可

能比黃宣範所提出的流失30%更為嚴重。大紀元(2006/03/29)也提到,在閩客通 婚的家庭中,客語傳承已經出現危機。可見不同族群間的通婚,的確對客語使用 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跨國婚姻移民現象的增加,客家社區的人口組成正在改變中。張 翰璧(2007:95)提到,許多客家族群娶的對象是印尼和越南籍的華裔客家女性,

在文化再生產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維持客語的使用。這些外籍客家女性嫁入客 家家庭以後,在生活中經常使用客語,對子女也是使用客語溝通,意外傳承了客 家的母語。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來自大陸客家原鄉的客家女性嫁入台灣客家家庭,

她們來自相當純樸的客家庄,對客家的認同相當明確,也希望將客家話傳遞給下 一代,在客語傳承上成了重要的推手。可見在外籍客家女性配偶身上,也正擔負 著傳承客家語言文化的重要使命,這對客語保存而言,是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 量!

(二)家庭結構類型

家庭結構的類型也是影響客語傳承的重要因素,三代家庭比兩代家庭更能提 供下一代良好的客語學習環境。徐正光、蕭新煌(1995:15)指出,三代同堂的 家庭,年青一代會較有機會學習到族群的語言。蕭瑞琪(2004)指出,隔代教養 家庭對於學生學習客語具有優勢。根據客委會 2007 年的調查結果,會說流利客語 的比例,以 60 歲及以上的客家民眾最高,達 83.3%(楊文山,2007:97)。可見 客家長輩擁有非常良好的客語能力,是後生一輩學習客語的楷模,他們濃厚的客 家認同意識,也對下一代的客語使用與保存,具有約束與權威的影響力。楊文山

(2005、2006)調查顯示,客家民眾多偏向使用客語跟年長者交談,與同輩或同 儕的交談,很少會使用客語。因此,有客家年長者同住的家庭,比其他類型的家 庭,有更多使用客語機會,可提供下一代更好的客語學習環境,並藉此提升下一 代的客語使用能力。

(三)家長的語言態度

「態度」因素是影響民眾客語學習的關鍵之一,父母的態度對於孩童的客語 能力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母語文化的延續非常重要(楊文山,2005:4、118;

黃雅榆,2002:91;黃秋香,2004)。依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客家父母對子女 學習客語抱持正面肯定立場,有很高的意願讓子女學習客語,對客語教學的態度

均表示相當支持(楊文山,2005、2006、2007;黃雅榆,2002:87),但 13 歲以 下客家孩童的客語說聽能力卻仍然低落。探究客家地區 13 歲以下孩童不會說客語 的原因發現,家中大人(父母與祖父母)對於客語學習的態度上傾向工具性思考,

並未積極營造出合適孩童學習客語的環境,造成客語的流失(楊文山,2006:89)。

在今日強調優勢的整體大環境下,具有強大經濟誘因的強勢語言,自然受到家長 的普遍重視,客語非升學主要科目,學習上並無急切性,因此多數家長對子女學 習客語的情形,大多採取放任態度。聯合報(2002)指出,除了民眾母語能力減 弱、使用母語場合縮減以外,家長教下一代學母語的意願,也是母語能否保存的 關鍵因素。張麗君(2004:23-24)提到,部分家長對母語的實用性、工具性存有 錯誤的認知,如果家長希望子女日後能學好英語,就應在學前階段加強國、母語 的教育,才能有益於子女日後的成就發展。由此可見,客家父母對客語的態度會 直接影響孩童的客語能力,對客語的保存有重要的影響。

三、學校及社會因素

在學校及社會因素方面,主要探討國語化的學校教育環境、客語教學及傳播 媒體三個因素。

(一)國語化的學校環境

國語化的學校教育環境,是造成語言流失的一個重要因素。自從 1956 年,政 府開始全面推行「說國語運動」以來,學校已經成了一個獨尊國語的教育環境。

舉凡學習教材、教學指導語,老師跟學生的交談、同學之間的交談等,幾乎都是 使用國語,國語成了學校環境中主要的使用語言,因此,孩子一上學,就開始沉 浸在國語的世界中,上學越久,接受國語的影響就越多,客語的流失也更多。楊 文山(2005)的調查指出,十三歲以下的孩子客語能力低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 在家庭或學校環境中,缺少學習與使用客語的機會。政府的國語政策,藉由學校 教育及傳播媒體強勢推行,雖然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卻也同時造成本土語言的 嚴重流失,付出的代價不小(曹逢甫,1997:40)。

(二)客語教學

學校客語教學自2001年推動實施以來,在保存客家文化的功能上漸居重要地 位。由於13 歲以下孩童的父母(30-49歲)客語能力降低,多數無法親自教導孩子 學習客語,學校客語教學遂成為客家孩童學習客語的重要管道(楊文山,2005:

116)。客語教學實施以來發現,的確有助於建立學生對母語文化的正確認知和概 念,也能激發家長對保存客語文化的關心與覺醒(林雅雯,2001;黃雅榆,2002),

因此躍升為今日保存客語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仍有專家學者認為,由於鄉土語言 課程執行上的偏誤,對客語的保存不見得有利,反而可能有害。張美煜(2003)

因此躍升為今日保存客語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仍有專家學者認為,由於鄉土語言 課程執行上的偏誤,對客語的保存不見得有利,反而可能有害。張美煜(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