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語文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語文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語文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學謙 博士

美濃客家家庭客語的流失與保存

研究生:鍾秋妹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七 月

(2)
(3)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語文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美濃客家家庭客語的流失與保存

研 究 生:鍾秋妹 撰 指導教授:張學謙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七 月

(4)
(5)
(6)

誌 謝 辭

「是愛的神作我牧人,祂常餧養,祂常施恩……」這首詩歌可作為我在台東 將近七年以來的蒙恩見證。感謝神一路的引導與供應,使我藉著許多大大小小的 環境得以認識祂。

這本論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張學謙博士。張老師治學認真、

學問淵博,凡與他請益的人,無不受惠。感謝老師開啟我對社會語言學的認識,

以及長期費心指導我如何學習論文寫作,老師的辛勞付出,我將銘記在心。口試 期間,承蒙廖秋娥教授和楊允元教授不吝指正,在論文寫作上給予我許多寶貴的 建議,使得這本論文的內容更臻於完善,在此一併致謝!

研究所修課期間,有幸認識許多的良師益友。感謝所上陳光明老師、洪文珍 老師、周慶華老師、王萬象老師、王本瑛老師,以及資訊系楊弘章老師,在授課 期間的用心教導;也感謝溫宏悅老師、許秀霞老師、傅濟功老師,以及林雅玲老 師,不斷地關心與鼓勵,讓我能滿載師長的祝福走到最後。

感謝研究所同窗心怡、敬堯、顯榮、黃玉、雅茹及家楓,在修課期間彼此的 勉勵與扶持,讓我享受ㄧ段難忘的全職學習時光;感謝學姊昭惠和雅閔,時常關 心我的論文寫作情形,給予我許多的指引和幫助;感謝學士班的同學君宜和瑞娥 時常捎來關心與問候,讓我感受許多的溫暖。

感謝美濃的受訪鄉親,不吝分享心得及意見,讓我能藉此機會來了解與認識 客家母語的流失和保存問題。感謝教會弟兄姐妹的關心與代禱,讓我常常獲得加 力,更有信心往前。感謝永齡希望小學台東分校的工作伙伴,讓我在畢業前有機 會有份於補救教學的學習。

感謝家人多年來在各面上的豐富供應和扶持,讓我能安心地在台東進修與工 作。特別感謝三姐菊梅及姊夫瑞仁,用心照料母親和家裡的一切;小妹秋美與妹 夫正元,慷慨提供電腦設備,協助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寫作,在此一併致謝!

最後,謹將這本論文獻給我一生所摯愛的雙親!

(7)

美 濃 客 家 家 庭 客 語 的 流 失 與 保 存

作者:鍾秋妹

國立台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美濃客家家庭客語使用情形,探究客語流失和保存的原因。

為了探究客家家庭客語流失與保存的原因,採用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訪談家庭 的設定以保存語言條件較佳的三代同堂家庭,或曾與祖父母同住的兩代家庭為 主,共有十一個;訪談對象主要以女性家長和就讀小學的小孩為主,其他家庭成 員的意見也一併納入參考。根據訪談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

一、美濃客家受訪家庭民眾普遍都是客語、國語和閩南語三種語言的使用者。祖 父母的語言能力,客語非常流利,國語普通,閩南語不流利;父母家長的語 言能力,客語和國語非常流利,閩南語普通,其他語言非常不流利;孩子的 語言能力,國語非常流利,客家話不流利,閩南語和其他語言非常不流利。

受訪家庭整體的客語能力:年紀愈大,客語能力愈佳,年紀愈小,客語能力 愈差,客語的世代傳承處於「明確危險」程度。

二、影響受訪家庭孩子講國語不講客家話的原因有:學校學習環境、學習同儕、

電視媒體、家人遷就、客語能力不足等因素。受到照顧者的影響,孩子上學 以前在家中大部分常講客語,但上學以後回到家中卻常講國語,並且已上學 的孩子也會影響家中還未上學孩子的語言使用習慣。因此,幼稚園前後階段 成了客語流失的起點。

三、在父母跟孩子之間的語言使用上,父母容易遷就孩子的語言使用習慣,孩子 往往成為決定家庭語言使用的關鍵人物。

四、客家內婚家庭保存客語的條件優於客家外婚家庭。客家外婚家庭如果能經常 使用客語交談,不僅可降低通婚所帶來語言流失的危險,也可以增加產生客 語學習者與使用者的機會。

五、在三代同堂的客家家庭中,祖父母是維繫家庭使用客語的最重要因素。

六、外國籍客家女性家長,對維持家庭客語的使用與保存有正面的影響作用。

本研究最後針對政府、學校、家庭和社區四方面提出建議,希望藉著這四方 面的配合,提昇客家人的語言保存意識,進而做好母語保存與文化延續的工作。

關鍵字:美濃、客家家庭、客語、語言流失、語言保存

(8)

The Loss and Preservation of Hakka in Meinung Hakka Families

Chiu-may Chung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use of Hakka in Meinung Hakka family and also exploring the reasons of the loss and preservation of Hakka dialect.

Depth-interview method was employed in the study. The eleven participating families are those that have two or three generations living in the same household and are better Hakka preserved families. The interviewees are mainly female parent and elementary graders. The viewpoints from other family members are also included.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stated in the following.

Firstly, the Meinung Hakka interviewee families are generally Hakka, Mandarin, and Taiwanese speakers. These grandparents usually speak very fluent Hakka, speak Mandarin well, but Taiwanese not fluent. The parents in the families speak Hakka and Mandarin pretty fluent, Taiwanese is OK, but Taiwanese and other dialects not well.

The command of Hakka for interviewee families in general is that the older the better, and the younger the worse. The Hakka heritag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s in a

“clear danger” extent. Secondly, the reasons why interviewee children don’t speak Hakka are because of the school environment, learning peers, TV media, family tolerance, and lack of the command of Hakka.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aretakers, before going to school, children of interviewee families usually speak Hakka at home, but after returning from school they mostly speak Mandarin. Furthermore, those who go to school do affect the habit of using Hakka of those younger children who are not old enough to go to school. Thus, children at around kindergarten age becomes the period of the starting point to lose Hakka.

The study finally makes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schools, families, and the community to work together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preserving the language and also to better keep the mother tongue and pass the cultur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Key Words: Meinung, Hakka family, Hakka, language loss, language preservation

(9)

目 次

誌謝辭………..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Ⅳ 圖目次………. Ⅴ 表目次………. 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目的……….…2

第二節 重要名詞定義………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 研究方法……….…5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國內客家民眾客語使用能力現狀………….….…….……….………9

第二節 影響客語傳承的重要因素………..11

第三節 語言活力與語言保存理論………..………..16

第三章 結果與討論………21

第一節 世代間的客語傳承……….……….21

第二節 家庭的語言使用………..…………31

第三節 家庭的語言態度………...………...…………50

第四節 客語的流失與保存……….. ...………...………….73

第五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97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104

參考文獻………. ……108

附錄一、訪談問題……….112

(10)

圖目次

圖 1-4-1、研究流程圖………8

圖 3-2-1、訪#1 家庭語言使用圖………32

圖 3-2-2、訪#2 家庭語言使用圖………33

圖 3-2-3、訪#3 家庭語言使用圖………34

圖 3-2-4、訪#4 家庭語言使用圖………35

圖 3-2-5、訪#5 家庭語言使用圖………35

圖 3-2-6、訪#6 家庭語言使用圖………36

圖 3-2-7、訪#7 家庭語言使用圖………37

圖 3-2-8、訪#8 家庭語言使用圖………38

圖 3-2-9、訪#9 家庭語言使用圖………39

圖 3-2-10、訪#10 家庭語言使用圖………40

圖 3-2-11、訪#11 家庭語言使用圖………41

圖 4-1-1、 美濃客家受訪家庭客語能力示意圖………99

(11)

表目次

表 1-4-1、美濃客家受訪家庭基本資料………6

表 2-1-1、2003 年至 2007 年整體客家民眾客語說聽能力變化………10

表 2-1-2、2003 年至 2007 年十三歲以下客家民眾客語說聽能力變化…………10

表 2-3-1、世代失調分級表………18

表 3-2-1、美濃客家受訪家庭夫妻之間的交談語言………41

表 3-2-2、美濃客家受訪家庭孩子們之間的交談語言………42

表 3-2-3、美濃客家受訪家庭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交談語言………43

表 3-2-4、美濃客家受訪家庭祖父母跟孫子女之間的交談語言………46

表 3-2-5、美濃客家受訪家庭親戚鄰舍跟孩子之間的交談語言………48

表 3-4-1、美濃客家受訪家庭收看或收聽客語節目情形………93

表 3-5-1、美濃客語活力評估的結果………98

(12)

第一章 緒論

在本土語言意識逐漸升高的今日,面對全地一片語言流失的現狀,不禁一面 讓人對鄉土母語的未來感到憂心,一面也需要積極尋找挽救語言流失的對策,減 緩語言的大量流失。

位在台灣南部高雄縣境內的美濃,是一客家人口佔全鎮人口數九成以上的客 家鄉鎮,自西元 1736 年(清乾隆元年)大陸廣東客家先民開始移墾此地以來,客 家人在這裡披荊斬棘、立庄安居,代代繁衍並承續著客家的語言與文化。因著三 面環山的封閉地理條件,客家先民集居在這裡,對外交通相當不便,民族觀念也 趨於保守。在濃厚的客家認同意識下,美濃客家居民的婚姻,大多採取同鄉客家 內婚的方式,極少與閩南人通婚(M. Cohen,1976;徐正光,2000),婚嫁最遠的 對象都不出於「六堆」族群之中。在客家內婚家庭佔多數的情形下,極有利於客 家語言文化的保存,因此堪稱是台灣客家最後的原鄉之地。但在民國三十五年(西 元 1946 年)台灣光復以後,美濃的封閉性逐漸打開,居民逐漸能接受其他族群的 文化及生活方式。五十年代中期,政府積極推行工業化以後,年輕一輩往都市求 學、就業,婚配的對象就不再純以同族群為限了(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1996:

33、117)。國語的普遍通用,促使族群外婚情形的增加(王甫昌,1994),也使得 美濃客家傳統語言與文化,失去良好的保存憑藉,面臨語言文化的逐漸流失。

基於對美濃客語存續發展的關懷,本研究欲探究影響美濃地區客語流失和保 存的相關因素,期能找出保存語言的有效做法與策略,以利家庭客語的永續使用。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動機及目的,第二節界定重要名詞的定 義說,第三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說明研究方法。以下依序說明如後:

(13)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目的

自 1945 年台灣光復以後,因著接管的國民政府急於使國內的語言統一,脫離 日本皇民化的陰影,一昧地採行剛性的國語推行政策,未能顧及到本土語言使用 與維持的問題,1970 年以後,語言教育政策逐漸演變為『國語獨尊,壓抑方言』

的政策(陳美如,1998),形成目前國內本土語言資源嚴重流失的情形。國語政策 使得國語進入家庭,成為「親密」的語言(黃宣範,1995:132)。在客家人的家 庭中,主要的使用語言已呈現出國語和客語激烈競爭的局面,客家年青一代已出 現『國語化』和『去客語化』的現象(徐正光、蕭新煌,1995:16-17),客語流失 的情形令人心憂!對此語言流失的警訊,政府及相關單位也正研擬相關的對策,

來減緩本土語言資源流失的速度。

近年來國內客語使用調查的結果顯示,客語流失的情形的確十分嚴重,若不 積極進行推廣與保存客語的工作,客語恐有消失的一天。家庭是語言保存的最後 防線,也是弱勢語言的最後堡壘(徐正光、蕭新煌,1995:15)。家庭的語言使用 與保存更是整個語言保存工作的核心所在。基於對客家語言文化保存的關懷,本 研究欲探究客家家庭語言流失及保存的原因,以利客語推廣與保存工作的實施。

目前國內客語使用的調查研究多取樣於族群混居的地區,較欠缺取樣於客家族群 集居的研究資料(曹逢甫,1997:31),且多以量化研究方式進行,雖可從蒐集的樣 本中分析出樣本所呈現的客語使用與保存的情形,但卻未能對樣本形成此情況的 原因、動機、態度與行為作進一步的探討,難以推論客家族群語言使用與保存的 實際情況。因此本研究選擇客家人口高達九成以上的美濃作為調查地點,以深度 訪談方式蒐集資料,希望能從與受訪對象的訪談中,歸納出客語流失的原因與保 存客語的有效做法。

簡而言之,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於探究美濃地區客家家庭客語流失與保存的 因素,找出利於家庭保存語言的做法,提供政府、學校、家庭及社區推動語言保 存工作的參考。依照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美濃客家家庭成員的語言能力與語言使用情形如何?

二、美濃客家家庭的語言態度情形如何?

三、影響美濃客家家庭客語流失和保存的因素有哪些?

(14)

第二節 重要名詞定義 一

客 家 家 庭

客家人的婚姻形式不外「內婚」和「外婚」兩種。「內婚」是指婚配雙方皆屬 於同一族群,「外婚」則是指婚配雙方屬於不同族群。在本研究中,「客家家庭」

是指以客家男性家長為主的家庭類型,包括「客家內婚」(夫妻均為客家)和「客 家外婚」(專指「夫客家妻非客家」)這兩種類型的家庭。在客家內婚家庭中,也 包括娶外籍客家女性的客家家庭。

二 、 語 言 流 失 和 語 言 保 存

「語言流失」(language loss)是指一個人失去某種語言或方言的說、寫或理解 能力的過程,這種情況通常由於缺乏使用機會而產生。移居另一個國家的人,因 為沒有機會使用自己的母語,或母語不受重視,常常會遭受語言能力的喪失。「語 言保存」(language maintenance)是指一個人或群體,特別是在雙語、多語地區 裏,或在移民當中,繼續使用自己語言的程度(Richards, J. C., Platt, John & Platt, Heidi, 1998)。

三 、 工具性動機及整合性動機

「Gardner 和 Lambert(1972)指出學習或使用一種語言時,大概存在著兩種 語言動機:『整合性動機』及『工具性動機』。『整合性動機』源於個體想適應講這 種語言的群體之需要,或想得到這種語言群體的讚賞和期望,進而成為該語言群 體中的一份子。『工具性動機』與個體對學習與利用某一種語言之潛在效果的認知 有關,這種認知認為掌握這種語言就是為了把它當作求職或生存的工具,也就是 說掌握這種語言可以促使個人和事業能更美好。因此,整合性的動機通常是指,

學習語言可以讓人培養鄉土道德、族群認同、國家意識的情感表徵;而工具性的 動機則是指,語言學習可以使人獲得相互溝通、社會升遷、功成名就等實質上的 功效。Baker 和 Jones(1998)指出,整合性動機的刺激較長久,也較能維持的,

因此對於提升語言的水平有較大的幫助。而工具性動機的刺激較短暫,且不易持 續,當個體達到實際的目的時,工具性的動機通常也會消失。而 Williams(1979)

(15)

則表示,在語言學習、使用或選擇的情形中,有時工具性的動機會比整合性的動 機更為有力(嚴正、柳秀峰譯,1989;轉引自張毓仁,2004)。」

四、語言遷就

「語言遷就」是指在多語的社會中,一些語族逐漸放棄自己的語言,去遷就 另外一種語言的現象,這樣一方向另一方靠攏的情形,也可稱作「語言聚合」

(convergence)(黃宣範,1995:156)。Fasold(1984)指出,藉由語言聚合的長 期調查,可了解個人的群體認同,倘若個人說話遷就新群體的語言形式,而新群 體的語言形式也變成其語言表達的正常模式,那就表示他極度希望成為那個群體 的成員(Fasold,1984:161;轉引自陳淑娟,2002:257)。黃宣範(1995:295、

156)也指出,向對方的語言聚合或遷就的理由,可能是希望得到雙方的讚賞,或 是希望有利於社會昇遷或得到某些益處、希望溝通上更方便,以及現行的社會規 範沒有其他選擇的可能。語言遷就對語言保存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常見的例子,

如雲林彰化地區客語衰亡的例子,以及部分鹿港人到台北工作以後,為了認同新 環境及避免異樣的眼光,鄉音漸失的例子。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美濃地區家庭客語的使用,主要出現在客家內婚和外 婚的客家家庭中,「夫妻均為非客家」的家庭,生活中會使用客語交談的例子並不 常見,因此本研究不予列入考慮。又美濃地區的客家外婚家庭,以「夫客家妻非 客家」家庭最多,「夫非客家妻客家」家庭比較少見,因此本研究以前者的通婚類 型為主,後者不予列入考慮。此外,本研究為了探究客家家庭客語流失與保存的 原因,取樣對象以保存語言功能及條件較佳的三代同堂家庭,和曾與祖父母同住 的核心家庭為主,對於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等其他類型的家庭,不予列入考 慮。

(1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家庭是語言保存的最後堡壘,也是檢查語言活力的最低層空間(徐正光、蕭 新煌,1995:15),因此本研究以家庭為主要對象,欲了解家庭客語流失與保存的 原因,期能找出有效保存語言的做法。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美濃的客家家庭,包括客家內婚和客家外婚兩種類型的 家庭。在家庭客語使用情形和語言保存條件上,客家內婚家庭優於客家外婚家庭,

是客語使用頻率最高的家庭。而客家通婚家庭,在美濃也很常見,其中以「夫客 家妻非客家」的類型最普遍,因此設定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另外,家庭結構類 型也是影響家庭語言使用與保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選擇訪談對象時,以三代 同住,或曾經三代同住的客家家庭為優先考量。此外,根據世界語言學家們的研 究,女性對語言的傳承使用有重要的影響。黃宣範(1995:136)也提到,在客家 家庭中女性家長比男性家長,更能決定子女的客語使用。因此,本研究的家庭訪 談對象以女性家長和孩子的意見為主,其他家人的意見為輔,期能更接近真實的 聲音,更加了解語言使用與保存的原貌。

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包括研究者所認識的親友,以及親友所推薦的對象,共 十一個家庭,按女性家長的國籍別及族群別,可歸類成「內婚-本國」、「內婚-

外國」、「外婚-本國」及「外婚-外國」四種類型的家庭(見表 1-4-1),訪談對象 的基本資料描述,如以下表 1-4-1 所示:

(17)

1-4-1、美濃客家家庭受訪對象基本資料

內/外 婚

內婚 外婚

類型 內婚-本國 內婚-外國 外婚-本國 外婚-外國 編號 訪#1 訪#3 訪#4 訪#7 訪#2 訪#5 訪#8 訪#6 訪#9 訪#10 訪#11 妻 國

本國 本國 本國 本國 外 國

( 中 國)

外國

(印 尼)

外國

(中 國)

本國 本國 外國

(中 國)

外國

(越 南)

族 群

客 客 客 客 客(廣

東)

客(原 廣東移 民)

客(廣 東)

外 省

(母客 家)

閩 外省

( 湖 北)

越南

家庭 結構

三 代 同堂

三 代 同堂

三 代 同 堂

→ 兩 代 同 堂

三 代 同 堂

→ 兩 代 同 堂

三 代 同堂

三 代 同堂

兩 代 同堂

三 代 同鄰

三 代 同 堂

→ 三 代 同 鄰

三 代 同堂

三 代 同堂

教 育 程 度

夫 高職 高中 專科 高職 高職 高職 高職 高職 大學 高職 高職 妻 高職 高職 高職 高職 國中 國小 國中 高中 大學 高中 國小 職

夫 警消 公 務 員

保 險 金 融 服 務 業

自 營 修 車 廠

汽 車 保 養 技 術 員

私 校 警衛

鐵 工 廠 工 人

警察 國 小 老師

台商 務農

妻 家管/

務農

公 務 員

幼 稚 園 老 師

家管/

務農

家管 工 廠 女工

家管/

臨 時 工

家管 國 小 老師

家管/

兼職

臨 時 工 家庭

成員

(年 齡)

祖 父 母 夫

(44)

(41)

子 1

(13)

子 2

(11)

祖 父 母 夫

(45)

(42)

女 1

(15)

子 2

(13)

女 3

(11)

(47)

(40)

子 1

(17)

女 2

(15)

子 3

(12)

(52)

(44)

子 1

(25)

女 2

(20)

子 3

(11)

祖母 夫

(42)

(29)

女 1

(3)

子 2

( 兩 個 月 大)

祖 父 母 夫

(49)

(29)

女 1

(10)

女 2

(5)

(41)

(34)

子 1

(7)

女 2

(6)

祖 父 母 夫

(39)

(35)

子 1

(14)

子 2

(9)

祖 父 母 夫

(40)

(37)

子 1

(7)

子 2

(4)

祖母 夫

(48)

(36)

子 1

(6)

子 2

(4)

祖 父 母 夫

(36)

(29)

女 1

(5)

子 2

(4)

里別 德興 廣德 和合 清水 德興 祿興 泰安 清水 吉東 泰安 東門 環境 郊區 郊區 郊區 郊區 郊區 郊區 市區 郊區 郊區 市區 市郊

(18)

二、研究方法的選用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向美濃客家家庭民眾蒐集研究資料,訪談方式採用半 結構式的正式訪談,依據研究目的及問題設計訪談大綱(請參見附錄一),作為訪 談進行的指引方針,訪問全程都有錄音,以利訪談資料的整理。訪談的對話之旅,

目的在尋找對社會現象或行為意義更深層的理解(潘淑滿,2003:154)。由於訪 談地點幾乎都在受訪者的家中,能讓受訪者在自然、熟悉、無拘束的情境中暢所 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提供真實豐富的資料,更能符合質性研究的 目的。

本研究使用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的主要理由是,因本研究是一探索性的研 究,期望能從客家人口集中、客語活力仍強的美濃,透過訪談蒐集客家家庭民眾 的語言使用、語言態度、語言流失與語言保存的實際情形,以了解客語流失的主 要原因,以及探究保存語言的有效做法。

三、研究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本研究資料蒐集的過程大致如下:

(一)閱讀相關文獻:在訪談進行前相關文獻的蒐集與閱讀,以了解國內客語使 用與保存的現狀。

(二)形成訪談大綱:依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形成訪談大綱,作為訪談進行時 的參考指引。

(三)進入現場尋找合適的訪談對象:2006 年 3 月進入美濃當地,尋找合適的訪 談對象,從研究者所認識的親友對象開始訪問,再請受訪者推薦合適的訪 談人選。以這種方式產生的訪談對象中,有七個客家內婚家庭,四個客家 外婚家庭。訪談對象以女性家長和小孩為主,其他家庭成員的意見為輔。

有些家庭的孩子年紀還太小,無法接受訪談,或適逢不在家,相關問題由 女性家長代答。總計參與訪談的人數,大人有 19 位,小孩有 8 位。

(四)訪談與錄音:訪談地點幾乎都在受訪者的家中進行(訪#11 例外,訪談地點 在工作場所),讓受訪者能在熟悉與自然的情境中接受訪談,提供真實豐富 的資料。訪談進行時均全程錄音,以利訪談資料的整理。

(五)資料整理與結果分析:訪談後隨即進行訪談資料的聽抄整理,並記下訪談

(19)

時的省思心得,逐步將受訪者的意見歸納成幾個重點主題,以利訪談結果 的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大致如以下圖 3-3-1 所示:

1-4-1、研究流程圖

閱讀文獻

研究問題的形成

進入研究場域

決定抽樣方式

蒐集資料(訪談、觀察)

整理資料(錄音轉譯)

分析資料

整理歸納結果

撰寫研究報告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分別是:第一節國內客家民眾客語使用能力現狀,第二節 影響客語傳承的相關因素;第三節語言活力與語言保存理論。以下分別依序說明 如後:

第一節 國內客家民眾客語使用能力現狀

近幾年因著政府與學界對於客語保存議題的關心與重視,相關的調查研究文 獻陸續增加,有助於我們對客語使用和保存情況的了解。這些研究文獻無論是屬 於地區性的調查,或是全國性的調查,都描繪出目前國內客家民眾客語使用能力,

隨世代遞減低落的情形,說明客語的世代傳承已經面臨嚴重的危機。

就地區性的客語使用調查而言,在都會區以及客家散居地區,客語的流失情 形更為快速。楊名暖(1988)的研究指出,客語在彰化、雲林兩地已經嚴重流失,

彰化福佬客已經不再使用客語,客語在雲林則成了侷限在族群內和家庭中使用的 語言。黃宣範 (1995) 對台北市 267 個通婚家庭的研究指出,客語在台北市嚴重流 失,客家家庭傳授客語給下一代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徐正光、蕭新煌(1995)

也指出,大台北地區客家民眾的客語使用能力,隨年齡的年輕化而降低,只有高 齡者仍保留客語使用的活力。同樣地,在客家集居地區,客家民眾的客語能力也 呈現出隨世代遞減,一代不如一代的傳承危機。徐正光、鄭力軒(2002:373)調 查六堆及桃竹苗地區客家社會生活指出,客家民眾的客語能力和年齡成反比,民 眾的客語能力將顯著地日益低落。]郭珍妦(2004)對美濃幼兒語言使用的調查指 出,美濃家長認為幼兒的國語聽說能力有 86%達流利程度,客語的聽說能力則只 有 50%達流利程度。蕭素英(2005)對新竹縣新豐鄉的調查指出,閩客家庭使用 母語的比例隨著世代遞減,國語已經成為年輕一輩彼此溝通的主要使用語言。

從全國性的客語使用調查來看,國內學者及媒體對客 家 民 眾 所做的母 語 能 力 調 查 ,也呈現出客家民眾的客語能力隨年齡降低而遞減,客語已經呈現出嚴重 流失的現象(曹逢甫,1997:30;聯合報,2002)。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以下 稱「客委會」)自2002年開始,連續幾年委託國內學者專家,進行一系列全國性的 客語使用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客家民眾的客語使用能力與年齡成正比,十三歲 以下客家孩童的客語使用能力令人憂心,客語傳承出現危機(陳輝逢、陳健興,

(21)

2002;楊文山,2003;梁世武,2004)。由2005年的調查資料推估客語的傳承率發 現,若缺乏政府及民間的積極推動,客家父母的客語能力能成功承傳給子女者,

可能僅占15%左右,客家民眾的客語能力每年平均約流失1.10-1.03 個百分點,客語 將自然而然的流失(楊文山,2006:159、171)。但由2003至2007 近五年的調查 結果分析發現,整體客家民眾客語說聽能力呈現上升趨勢,並且聽的能力上升幅 度大於說的能力上升幅度(參見表2-1-1);十三歲以下的客家民眾,客語說聽能 力也呈現上升趨勢(參見表2-1-2),可見近年來整體客家人的客語能力有向上提 升的情形。由此可見,政府及民間積極地介入推廣客家語言文化,對客語的傳承 有正面強大的影響力,能有效減緩客語流失的速度,並發揮保存族群語言的積極 功效。

2-1-1、2003 年至 2007 年整體客家民眾客語說聽能力變化

2003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聽的能力 77.7 81.1 81.2 83.5 說的能力 65.2 66.7 65.6 68.8 說聽比 83.9 82.2 80.8 82.4

註1:說的能力=很流利的比例+流利的比例。

註2:聽的能力=完全聽懂的比例+大部分聽懂的比例。

註 3:說聽比=會說的比例/能聽懂的比例

資料來源:楊文山(2007:164)

2-1-2、2003 年至 2007 年十三歲以下客家民眾客語說聽能力變化

2003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聽的能力 42.4 40.4 46.3 45.3 說的能力 11.7 15.2 18.6 18.5 說聽比 27.6 37.6 40.2 40.8

註1:「13 歲以下」未包含2 歲及以下與「年紀小不會表達者」。

註2:說的能力=很流利的比例+流利的比例。

註3:聽的能力=完全聽懂的比例+大部分聽懂的比例。

註4:說聽比=會說的比例/能聽懂的比例。

資料來源:楊文山(2007:165)

(22)

第 二 節 影 響 客 語 傳 承 的 重 要 因 素

影響客語傳承的因素很多,根據羅肇錦(1994、2000)認為,影響客家語言 未來走向的因素有:大眾傳播媒體、教育實力、經濟活力、政治實力、聚落群聚 及意識覺醒等六個因素。楊文山(2005:117)也指出,阻礙客語傳承的主要因素 是:(一)通婚(二)家庭使用客語的狀況(三)父母客語能力(四)父親的語 言使用政策(五)族群認同感(六)客家民俗文化活動參與(七)強勢語言對於 客語教學的排擠效應(八)居住地域的客語環境(九)客家媒體接觸習慣。由於 影響客語傳承的相關因素甚多,不勝枚舉,本節綜合相關文獻及本研究的意見,

試著從保存語言的地理和人口、家庭、學校及社會三方面,選擇幾項影響客語傳 承的重要因素進行探討:

一、地理人口因素

在地理和人口因素方面,主要從地理及交通因素、聚居或散居型態及社會網 絡關係三方面來探討。

(一)地理及交通因素

客家先民早期在大陸原鄉的居住環境,多屬交通不甚便利的山區,因此能保 存較完整的客家語言和文化。較封閉及交通不便的地理空間,會阻隔減少與其他 族群的互動接觸機會,自然容易保存語言文化的完整性。以美濃為例,自客家先 民移墾此地以來,美濃三面環山的地理環境,形成一較孤立、與外界隔離的半封 閉環境,加上早期交通建設缺乏與落後,對外交通聯絡相當不便,因此美濃在交 通未便利以前,文化語言各面保持與大陸原鄉無異。但大約在民國六十年代以後,

社會蓬勃發展,交通條件逐漸改善,增加與外界的接觸,青壯人口也逐漸大量外 流,影響語言文化的保存。可見交通條件的改善,一面帶給民眾生活上的便利,

一面因著增加了與其他族群接觸的機會,使得欲保存完整的族群語言文化,更顯 得困難。

(二)人口數量及居住型態

語言使用者的人口數量,以及相同語族民眾的居住型態,是決定語言能否存 續下去的重要因素。羅肇錦(1994、2000)提到,聚落群聚是影響客語傳承的重 要因素之一。楊文山(2004:4-1)指出,在客家鄉鎮中,客家民眾客語完全聽得 懂的比例是其他地區的 2.5 倍(客家鄉鎮 66.0%,非客家鄉鎮 25.4%),客語說的非

(23)

常流利的比例是其他地區的 2.9 倍(客家鄉鎮 50.3%,非客家鄉鎮 17.0%)。以美 濃為例,全鎮居民人口數量約 45000 多人,其中客家居民人數佔全鎮人口數的 93.5%(楊文山,2004),是典型的客家鄉鎮,客家民眾集居在一起,生活溝通都 習慣使用客語,在頻繁使用客語的情形下,客語自然容易維持與保存。可見人口 數量及居住型態對語言保存的影響重大。

(三)社會網絡關係

一個人擁有的社會關係網稱為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社會網絡是由若干 程度各異的親近性與關係性所組成,有的關係相當親密與重要(例如朋友),有的 關係則可能屬於次要(例如點頭之交);也有一些僅屬於臨時的與表面的關係(轉 引自諾曼.古德曼著,盧嵐蘭譯,1996)。黃宣範(1995)指出,一個人際關係的 密度與深度越高的人,越會保持當地的母語。國外研究的例子,也證實這個說法。

Bayley, R., Schecter, S. R. & Torres-Ayala, B. (1996)從 3 個代表不同社經地位、生活 模式和語言保存策略的德州南部家庭中,探究母語保存的策略。研究結果指出,

鄉下家庭的孩子能保留住西班牙語能力有幾個因素,除了家長堅持孩子在父母和 親戚面前使用西班牙語以外,頻繁地拜訪和接觸使用西班牙單語的墨西哥親戚,

是 保 留 孩 子 西 班 牙 語 能 力 的 重 要 方 式 之 一 (Bayley, R., Schecter, S. R. &

Torres-Ayala, B., 1996)。可見同語族民眾之間的社會網絡關係越密切,有助於維持 族群語言的延續使用。

二、家庭因素

在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探討婚姻形式、家庭結構類型、家長的語言態度三個 因素。

(一)婚姻形式

隨著世代的演進,族群通婚的比例逐漸增加,其中以閩客通婚最為普遍。族 群通婚,對下一代語言的傳承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徐正光、蕭新煌(1995:23)

指出,客語只有在客家內婚家庭中佔優勢,在其他類型的家庭中,國語已經取代 客語成為優勢語言。黃宣範(1995:246)研究台北市267個通婚家庭的語言傳承,

發現有客家血統的通婚家庭,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未能把客家話傳給下一代。而楊 文山(2006:100)指出,依據2007年的調查結果,不同群體夫妻間使用客語溝通 的比例僅為3.1%,與子女使用客語溝通的比例亦僅有6.0%,客語傳承流失率,可

(24)

能比黃宣範所提出的流失30%更為嚴重。大紀元(2006/03/29)也提到,在閩客通 婚的家庭中,客語傳承已經出現危機。可見不同族群間的通婚,的確對客語使用 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跨國婚姻移民現象的增加,客家社區的人口組成正在改變中。張 翰璧(2007:95)提到,許多客家族群娶的對象是印尼和越南籍的華裔客家女性,

在文化再生產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維持客語的使用。這些外籍客家女性嫁入客 家家庭以後,在生活中經常使用客語,對子女也是使用客語溝通,意外傳承了客 家的母語。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來自大陸客家原鄉的客家女性嫁入台灣客家家庭,

她們來自相當純樸的客家庄,對客家的認同相當明確,也希望將客家話傳遞給下 一代,在客語傳承上成了重要的推手。可見在外籍客家女性配偶身上,也正擔負 著傳承客家語言文化的重要使命,這對客語保存而言,是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 量!

(二)家庭結構類型

家庭結構的類型也是影響客語傳承的重要因素,三代家庭比兩代家庭更能提 供下一代良好的客語學習環境。徐正光、蕭新煌(1995:15)指出,三代同堂的 家庭,年青一代會較有機會學習到族群的語言。蕭瑞琪(2004)指出,隔代教養 家庭對於學生學習客語具有優勢。根據客委會 2007 年的調查結果,會說流利客語 的比例,以 60 歲及以上的客家民眾最高,達 83.3%(楊文山,2007:97)。可見 客家長輩擁有非常良好的客語能力,是後生一輩學習客語的楷模,他們濃厚的客 家認同意識,也對下一代的客語使用與保存,具有約束與權威的影響力。楊文山

(2005、2006)調查顯示,客家民眾多偏向使用客語跟年長者交談,與同輩或同 儕的交談,很少會使用客語。因此,有客家年長者同住的家庭,比其他類型的家 庭,有更多使用客語機會,可提供下一代更好的客語學習環境,並藉此提升下一 代的客語使用能力。

(三)家長的語言態度

「態度」因素是影響民眾客語學習的關鍵之一,父母的態度對於孩童的客語 能力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母語文化的延續非常重要(楊文山,2005:4、118;

黃雅榆,2002:91;黃秋香,2004)。依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客家父母對子女 學習客語抱持正面肯定立場,有很高的意願讓子女學習客語,對客語教學的態度

(25)

均表示相當支持(楊文山,2005、2006、2007;黃雅榆,2002:87),但 13 歲以 下客家孩童的客語說聽能力卻仍然低落。探究客家地區 13 歲以下孩童不會說客語 的原因發現,家中大人(父母與祖父母)對於客語學習的態度上傾向工具性思考,

並未積極營造出合適孩童學習客語的環境,造成客語的流失(楊文山,2006:89)。

在今日強調優勢的整體大環境下,具有強大經濟誘因的強勢語言,自然受到家長 的普遍重視,客語非升學主要科目,學習上並無急切性,因此多數家長對子女學 習客語的情形,大多採取放任態度。聯合報(2002)指出,除了民眾母語能力減 弱、使用母語場合縮減以外,家長教下一代學母語的意願,也是母語能否保存的 關鍵因素。張麗君(2004:23-24)提到,部分家長對母語的實用性、工具性存有 錯誤的認知,如果家長希望子女日後能學好英語,就應在學前階段加強國、母語 的教育,才能有益於子女日後的成就發展。由此可見,客家父母對客語的態度會 直接影響孩童的客語能力,對客語的保存有重要的影響。

三、學校及社會因素

在學校及社會因素方面,主要探討國語化的學校教育環境、客語教學及傳播 媒體三個因素。

(一)國語化的學校環境

國語化的學校教育環境,是造成語言流失的一個重要因素。自從 1956 年,政 府開始全面推行「說國語運動」以來,學校已經成了一個獨尊國語的教育環境。

舉凡學習教材、教學指導語,老師跟學生的交談、同學之間的交談等,幾乎都是 使用國語,國語成了學校環境中主要的使用語言,因此,孩子一上學,就開始沉 浸在國語的世界中,上學越久,接受國語的影響就越多,客語的流失也更多。楊 文山(2005)的調查指出,十三歲以下的孩子客語能力低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 在家庭或學校環境中,缺少學習與使用客語的機會。政府的國語政策,藉由學校 教育及傳播媒體強勢推行,雖然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卻也同時造成本土語言的 嚴重流失,付出的代價不小(曹逢甫,1997:40)。

(二)客語教學

學校客語教學自2001年推動實施以來,在保存客家文化的功能上漸居重要地 位。由於13 歲以下孩童的父母(30-49歲)客語能力降低,多數無法親自教導孩子 學習客語,學校客語教學遂成為客家孩童學習客語的重要管道(楊文山,2005:

(26)

116)。客語教學實施以來發現,的確有助於建立學生對母語文化的正確認知和概 念,也能激發家長對保存客語文化的關心與覺醒(林雅雯,2001;黃雅榆,2002),

因此躍升為今日保存客語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仍有專家學者認為,由於鄉土語言 課程執行上的偏誤,對客語的保存不見得有利,反而可能有害。張美煜(2003)

指出,政府將鄉土語言納入本國語文課程的做法值得肯定,但許多縣市及學校為 了減少開課的麻煩,依人口優勢及行政作業方便的考量,採取閩南語的單語教學,

嚴重忽略其他族群學生學習母語的權益。自由時報(2006/03/29)也提到,根據教 育部2006年的統計,客家語班級數大幅銳減兩千多班,相對於閩南語與原住民語 逐年攀升,客語儼然成為新弱勢語言。除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執行偏誤以外,

客語師資不足、學校開課不夠積極,甚至客家家長、學生的意願低落,都使得客 語教學不進反退。可見學校客語教學並不是保存客語的萬靈丹,它不是保存母語 的最關鍵因素,因著它的局限性,對母語的學習和保存常是太晚也太少,無法達 成溝通外的功能(張學謙,2003)。因此,保存客語還是需要回歸家庭與社區,落 實在生活中的使用,才是保存語言真正的長久之計。

(三)電視媒體

傳播媒體在文化及語言傳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電視媒體,可說是當 前最有影響力的傳播形式,也是傳播族群語言文化的最重要工具。因昔日國民黨 政府的國語政策箝制各廣播媒體的傳播權,使得國內各電視台長期以國語製播節 目,未考慮維護其他不同語言族群文化的需要,影響本土語言的維持(薛雲峰,

2000)。及至 1987 年廣電法修訂廢除以國語為主的規定,閩南語節目逐漸增加,

客語和原住民語節目仍然十分稀少(彭文正,2003)。在電視已普遍成為家戶休 閒娛樂的今日,收看電視的孩童長期接觸大量的國語節目,自然會傾向經常使用 國語,造成母語使用減少、母語能力低落的情形,對弱勢族群語言文化的傳承產 生不利的影響。但若能善用電視媒體成為傳播弱勢族群語言文化的利器,將有助 於弱勢族群語言文化的保存。以客家電視台為例,自 2003 年七月一日正式開播以 來,一面為客家鄉親找回了熟悉的聲音,一面也為有心認識與學習客家語言文化 的人,開闢一個良好的學習管道,對保存客家語言文化具有正面積極的作用。可 見電視媒體對傳承族群語言文化的影響十分重大,需要妥善運用。

(27)

第 三 節 語言活力與語言保存理論

本節主要探討語言活力理論和語言保存理論,綜合學者專家的研究文獻,整 理如下:

一、語言活力理論

關於「語言活力」理論的回顧,根據陳美如(2007)的整理,「『語言活力』

是語言社會學中的一個概念,主要用來探討語言與社會或語言與社會心理的關 係,特別用在衡量一地區語言轉移的程度,以及對語言反轉移的努力(Fishman,

1991)」。在社會語言學領域,Stewart(1968:536)最早使用並定義「活力」(vitality)

一詞為“the existence of a community of native speakers”,即擁有越多母語使用者的 語言,它的活力越強。Giles, Bourhis 及 Taylor(1977)以「語言活力」描述「語族 活力」(ethnolinguistic vitality),以地位、人口及制度三項因素描述族群語言的存 活程度,以及被其他語言取代的機率。黃宣範(1995:156-160)則進一步對 Giles et al.(1977)所提的語言活力三要素,提出四項衡量語言活力的指標:(一)比較 就學之前學會的語言或長大之後學會的語言(二)比較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父親 或母親語言傳承給下一代的程度(三)比較不同的語族相互學習對方語言的程度

(四)比較各個不同語言使用的情境(domain)如何不同。無論是 Giles et al.(1977)

的語言活力三要素,或是黃宣範(1995)的語言活力衡量四指標,都是屬於客觀 的活力評估。「Bourhis et al.(1981)認為,對語族的存活而言,主觀的活力感受(即 族群成員對本身族群及其他族群語言活力的感受),與客觀的活力評估同等重要。

Edwards(1994)則認為,主觀的活力感受對群體或個人的行為更有影響力」(轉 引自陳美如,2007:19-21)。

包含主觀活力感受與客觀活力評估最全面的語言活力指標,當推 2003 年聯合 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在「保護瀕危語言」的專家會議中,所通過的一套語 言活力評估標準(Language Vitality Assessment,以下簡稱為“LVA”),它對社群語 言的現狀能有效地探討。LVA 有九個衡量因素,其中六個因素評估語言的活力與 所面對的威脅,兩個因素評估語言態度,一個因素評估語料典藏的急迫性。除了 第二個因素以外,每個因素又分為六個等級(0 表示瀕危程度最為嚴重,5 則表示 安全無虞)。這九個因素分別是(謝國平,2007:12):

(1)語言的世代傳承。

(28)

(2)語言使用者的人口總數。

(3)語言使用者佔該社群總人口比率。

(4)語言現存使用的領域及功能。

(5)語言是否使用於新領域及媒體。

(6)是否有讀寫的材料及語文教育。

(7)政府的語言態度及政策。

(8)社群成員對自己語言的態度。

(9)典藏的數量與質量。

二、語言保存理論

在社會語言學的文獻裏,「語言保存」這個詞主要用來指涉語言流失或保存情 形的記錄,目的在增進語言保存的活動。前者可以說是診斷,後者則是醫治

(Thieberger, 1990:334;轉引自張學謙,2003)。本節主要探討語言保存理論,內 容分兩部份作說明:一為挽救語言流失理論;二為其他相關理論。

( 一 ) 挽 救 語 言 流 失 理 論

「挽救語言流失理論」(Reversing Language Shift,RLS)由國際知名社會語 言學家 Fishman 在 1991 年提出,他以「世代失調分級表」(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 GIDS,見表 2-3-1)來記錄語言流失或保存的情形,同時提出促 進語言保存的相關建議,希望藉由一系列的措施和步驟,將瀕危的語言恢復到正 常狀態。Fishman(1991)的 RLS 理論主要達成雙言社會和超越雙言社會這兩大部 分。雙言現象是指高低階語言在社會上的分工情形,一般而言,高階語言(強勢 語言)使用在正式、公開的場合(如政府機構、學校),而低階語言(弱勢語言)

則使用於私人、親密的場合(如家庭、親友間的交談等)。Fishman(1967)認為 雙言現象是少數族群維持其語言的必要條件,弱勢語言至少可以在低階的親密領 域中得到保存。但最具活力的語言可以用於任何情境(黃宣範,1995:160),一 昧固守社會雙言的現象,對少數族群而言,反而更強化少數族群的弱勢地位。因 此對族群語言活力低的族群,較積極的做法應該是盡可能的擴充母語在各領域的 使用,不自限於低階領域,才能達到添加式的雙語現象,確保族群在社區的活力

(Landry and Allard, 1992: 224-26;轉引自張學謙,1999、2003)。

(29)

表 2-3-1、世代失調分級表(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

1. 較高層次的教育、工作、大眾傳播媒体以及高層的政府運作;

2. 地方/地區性的大眾傳播媒体以及地方政府的民眾服務;

3. 包括本族群及其他族群的地方/地區性的工作場所;

4b. 部分的族群母語教育。課程設計及人事安排受其他族群的控制;

4a. 完全使用母語的學校。本族群對課程設計及人事安排有主導權;

II. 達到雙言社會(diglossia)之後再超越雙言的 RLS

5. 培養成年人及少年人讀寫能力的學校,並沒有取代義務教育;

6. 有世代相傳及人口集中的家戶/家庭/鄰里:母語傳承的基礎;

7. 社區裏還有老一輩使用本族語的文化交流;

8. 重建本族語,成年人再學習母語(將母語當作第二語言學習);

I.(意識啟發之後)欲達成雙言社會的 RLS

資料來源:Fishman,1991:395;轉引自張學謙,2003。

GIDS 依語言流失的嚴重程度,將 RLS 由上而下分成八個階段,級數越高,受 威脅的程度越嚴重。第 8 階段至第 5 階段主要在於追求雙言社會的建立。這個部 份比較屬於私領域的母語保存工作,主要強調自力自救、要事先辦,以及兩代間 語言文化傳承的聯繫;第 4 到第 1 階段是超越雙言的挽救語言流失方法。這個部 份主要強調母語在公領域的使用,也就是母語在學校教育、地區和全國性的工作 場所、大眾傳播媒體及政府運作中使用。其中第 6 階段(有世代相傳及人口集中 的家戶/家庭/鄰里:母語傳承的基礎)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在這個階段中,父 母仍然繼續傳授母語給下一代,家庭、鄰里與社區間的活動,仍然是以母語為主 要的交談語言,具備了傳承母語的基礎條件。因此,Fishman 認為其他級階段的發 展要和第 6 級階段連接起來,對語言文化的傳承才有實質的意義(Fishman,1991;

轉引自張學謙,2003)。

(30)

(二)其他相關理論

1、母語“私有化"觀點

家庭和社區是比學校更為重要與基本的語言保存場域。Ruiz(1990)曾經調查 美國中西部德語社區,和西南部墨西哥社區的語言保存情形,他發現德語社區有 公立的雙語教育卻無法保存母語,而墨西哥社區在沒有雙語教育之下,受壓迫與 歧視的母語依然活存。Ruiz 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私有化(privatization)的有無。

由於德語社區過分依賴學校的母語教育,不重視家庭與社區語言文化的維持,一 旦失去外在制度上的支持,母語就無法延續保存;而墨西哥社區因為缺乏社區以 外的支持力量,他們轉而尋求家庭與社區的支持,因此而強化了教會、家庭和鄰 里之間保存語言的功能。因此,Ruiz 提出「語言“私有化”(privatization)觀點」,

強調自我掌控私人語言使用,以自我增權(empowerment)的方式來維持母語的使 用。Kjolseth(1982:25)也特別強調「家庭」對母語維持的重要性。他認為西班 牙裔家庭如果想要保存他們的族裔語言,就必須掌控「家庭」這個能有效持續掌 控的語言使用領域,而家長堅持自己和小孩都使用西班牙語交談,是保存語言的 最實際做法(Ruiz,1990:18;轉引自張學謙,2003)。

2、語言復興理論

David Crystal 認為要推廣族群語言成為家庭與鄰里社區之間的跨世代溝通工 具,需要做到六項前提條件,才能使瀕危語言的復興運動有所進展。這六大條件 分別是(Crystal 著,周蔚譯,2001:246-264):

(1)提高瀕危語言族群在支配族群裡的尊嚴,復興瀕危語言的運動才會有所 進展。

(2)增加瀕危語言族群在支配族群裡的財富,瀕危語言的復興運動才會有所 進展。

(3)提高瀕危語言族群在支配族群眼裡的法律權力,瀕危語言的復興運動才 會有所進展。

(4)加強瀕危語言於教育體系裡佔的份量,瀕危語言的復興運動才會有所進 展。

(5)瀕危語言族群若能將語言寫成文字,瀕危語言的復興運動才會有所進展。

(31)

(6)瀕危語言族群若能善加利用電子科技,瀕危語言的復興運動才會有所進展。

雖然要實現這六大條件並不太容易,因著瀕危語言族群本身的條件(人口數 少,社經地位不高,對政治和法律的影響力薄弱等)往往並不十分有利於語言保 存,但若是瀕危語言族群對自己的語言保存有積極的態度,再加上執政政府能給 予政治、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強大支持與鼓勵措施,瀕危語言復興之日,指日可 待。

3、促進小型語言永續發展的要件

日本學者山本明先生認為,要促進小型語言的永續發展,須達到以下的九項 條件(Yamamoto 1998b:114;轉引自 Crystal,2001:264-265):

(1)居支配地位的文化,有支持語言多樣的心態;

(2)瀕危語言的族群,有強烈的民族認同;

(3)為瀕危語言推行有關其語言、文化的教育計畫;

(4)學校裡設置雙語、雙文化的課程;

(5)培訓本土說話人為語言教師;

(6)語言族群全體參與;

(7)製作容易使用的語言教材;

(8)為語言建立文字記錄,傳統和新式記錄都包括在內;

(9)營造、鞏固使用語言的環境,讓族群一定要講自己的語言不可。

瀕危語言的維持,一面需要少數語族本身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堅持營造與 鞏固自己使用語言的環境,一面還需要居政治、經濟及社會支配地位的多數語族,

以多元文化社會包容並蓄的精神與遠大的視野,為瀕危語言進行一系列完善的語 言保存規劃,如此瀕危語言才有可能永續發展下去。

(32)

第三章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訪談十一個美濃客家家庭,從了解客家家庭成員的語言 能力、語言使用、語言態度、及語言流失與保存的實際情形,探究美濃地區客家 家庭客語流失與保存的因素,期能找出家庭保存語言的有利做法。訪談對象以女 性家長和小孩為主,其他家人的意見作為補充、檢核與參照之用。總計參與訪談 的對象,大人有 19 位,小孩共有 8 位。

依據研究目的和訪問題綱,本章共分為五節來說明,第一節說明世代間的客 語傳承,第二節說明家庭的語言使用,第三節說明家庭的語言態度,第四節說明 客語的流失與保存,第五節說明研究發現與討論。以下分依序說明如後:

第一節 世代間的客語傳承

本節將說明美濃客家家庭世代間的客語傳承情形,內容包括祖父母的語言能 力、父母的語言能力,以及孩子的語言能力。

一、祖父母的語言能力

美濃客家受訪家庭祖父母的語言能力情形,大致具備客語、國語和閩南語三 種語言的溝通能力,有些較年長的長輩還能聽講一些日本語。整體看來,年長的 客家男性語言能力比年長的客家女性還要好(因生活交際圈子較女性廣),並且使 用國語的比率也比女性高。以下是受訪家庭的訪談意見:

訪#1 女性家長提到公婆的語言能力情形,婆婆也當場說明自己的語言能力情 形:

媽媽:我家娘(婆婆)什麼都會,我家公(公公)也會講河洛話。

阿媽:跟河洛人講話就講河洛話,跟客家人講話就講客話。

訪#2 家庭的阿媽說明她學習閩南語和國語的過程:

阿媽:我會講河洛話,也聽得懂。以前河洛人常會在這附近種香蕉,會找我 們去幫忙,在工作的時候學的……我的國語是在家裏學的,培華(外 孫女)教的,小潔(孫女)也會教我。以前很少講國語,大部分都講

(33)

客話,培華講國語,就教我講國語。

訪#3 家庭的阿媽和阿公提到他們的語言能力情形,阿公並且說明學習閩南 語、日語和國語的過程:

阿媽:我講客話,他們阿公講國語。

阿公:他們阿媽不會講河洛話,我會講一點點。日本話會聽,不怎麼會講。

國語是在讀書的時候學的。讀日本書一年多,讀國語四年多,國小畢 業。河洛話是當兵的時候學的。

訪#5 家庭女性家長提到公婆的語言能力情形:

媽媽:我家娘(婆婆)不會講國語,她只會講客話,只有我家公(公公)會 講國語。

訪#6 家庭女性家長提到公婆的語言能力,以及日常交談的主要語言:

媽媽:他們(指公婆)都聽得懂國語,沒有聽過他們用國語交談,很少,都 是用客家話交談。

訪#10 家庭的阿媽說明自己的國語能力情形:

阿媽:我不曉得講國語,會講一點點。(訪#10)

訪#9 和訪#11 女性家長提到公婆均會講客、國、閩三種語言:

媽媽:他們客語、國語和閩南語都會講。(訪#9)

媽媽:他們什麼話都會,台語、國語、客語。(訪#11)

由受訪家庭的訪談意見可以得知,美濃客家受訪家庭祖父母幾乎都是國、客、

閩三語的使用者,其中以客語最頻繁使用,也最為流利,其次是國語,再來是閩 南語。少數長輩因曾接受日本教育,能聽講一些日本語,但因為學得有限,加上 不常使用,所以非常不流利。年長的客家男性因為到外地去工作或服兵役,生活 圈較大,接觸的人也比較多,學習語言的機會比年長客家女性還要多,因此語言 能力較優於年長客家女性,使用國語的情形也比年長客家女性還要來得頻繁。

(34)

二、父母的語言能力

美濃客家受訪家庭家長大部分都能聽講國、客、閩三種語言,其中大部分使 用客語和國語均非常流利,閩南語普通,其他語言(如英語)則非常不流利。以 下按「內婚-本國」、「內婚-外國」、「外婚-本國」、「外婚-外國」四種類型家 庭的訪談資料,分析說明家長的語言能力如後:

1、「內婚-本國」家庭

此類客家內婚家庭的夫妻,均為美濃的客家人,夫妻均能聽講國、客、閩三 語,大部份使用客語和國語均非常流利,閩南語居於普通或不流利的程度。不同 的年紀、職業屬性或族群意識,會影響對客語和國語的使用。年紀較大者,使用 客語多於國語,客語比國語流利;年紀較輕者,可能因工作上的需要,使用國語 多過客語,國語的流利程度也有可能超越客語。以下是訪談家庭的意見:

訪#1 女性家長認為自己沒上班,在家與家人常用客語交談,很少使用閩南語,

所以閩南語的表達能力不佳,但先生的閩南語能力較優:

媽媽:河洛話(閩南語)我會聽但不太會講,我先生會講,他是上班的人,

我沒上班的人,常常跟細人仔和老人家在一起,就講客家話。(訪#1)

訪#3 女性家長認為他們夫妻都是上班的人,工作上使用國語較多,所以最流 利的語言應該是國語,其次才是客家話,最後才是閩南語。此外,她也提到自己 學習國語、客語及閩南語的過程:

媽媽:我們夫妻都是國語、客家話、河洛話三種語言……應該是國語最流利,

接著客話、河洛話。國語是在學校學的,客家話家裏學的,河洛話也 是在學校學的。我們學校在河洛庄,同學都講河洛話,入境隨俗,聽 到人家講,自然就會想學習那一種語言,就算是講不好,也還是會講。

(訪#3)

訪#4 家庭相當重視客家文化的傳承,所以女性家長認為他們夫妻的語言能 力,以客語講得最流利,其次才是國語,閩南語居於最後。此外,她也說明閩南 語的學習過程:

媽媽:國語、客話、河洛話三種……當然是講客話,接著是國語,接下來才 是閩南語……會講閩南語是因為,小時候我家是賣飼料的,所以他們

(35)

送貨來的時候會講,再加上以前我曾經在台南工作過。(訪#4)

訪#7 兩位家長是屬於年紀較大的家長,生活中比較常用客語,國語能力也 不差,閩南語則因為不常使用,所以表達上不太流利。

媽媽:我河洛(閩南語)聽得識(聽得懂),不太曉得講,不常講。(訪#7)

爸爸:河洛(閩南語)、國語,還有客話,三種。接觸客家人比較多,所以是 客話比較有在溝通,閩南話比較沒有那麼流利,沒有常用。(訪#7)

2、「內婚-外國」家庭

此類客家內婚家庭的女性家長,是來自大陸和印尼的外國籍客家女性,本身 已具備相當良好的客語溝通能力,因此對於維持客語在家庭的使用有正面的影響。

訪#2 女性家長來自大陸客家原鄉-廣東梅縣,她說明他們夫妻使用國語和客 語都非常流利,本身因為少有學習使用閩南語的機會,所以閩南語能力不佳,但 先生的閩南語能力還算不錯。

媽媽:我會講客家話、廣東話和國語,英語早就忘記了。我先生會講台語(閩 南語)、客家話、國語。我不會講台語,我沒有學,我們那裡(廣東梅 縣)也沒有人講。(訪#2)

訪#5 女性家長來自印尼,祖籍在大陸廣東梅縣,是印尼的客家人。她提到自 己的語言能力客家話最流利,再來是國語,印尼話會講,目前在學習閩南語。

媽媽:我本身是客家人,我都講客話,會講印尼話。客家話最流利,再來是 國語,印尼話會講。(訪#5)

老大:她(指媽媽)還會講閩南語。(訪#5)

訪#8 女性家長也是來自大陸廣東梅縣的客家人,國語和客語非常流利,閩南 語是嫁來台灣以後才學的,因為不常使用,表達能力不佳。

媽媽:我會講客話、國語這兩種……河洛話,來台灣之前還不會,看電視學 的,聽得識(聽得懂),要我講出來,覺得怪怪的,就變成不敢講了,

怕人家笑。(訪#8)

(36)

3、「外婚-本國」家庭

此類客家外婚家庭,女性家長都是本國籍的非客家女性。訪#6 女性家長的情 況較特殊,她是外省(父)-客家(母)通婚的下一代,從小到大的大部份時間 都居住在美濃,所以也具備相當流利的客語能力。訪#9 女性家長是北部的閩南人,

大學時代接觸過客語,目前客語能力仍屬不流利的程度。兩位女性家長都習慣在 生活中使用最流利的國語跟孩子交談,對孩子的客語能力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 響。以下是兩位女性家長的訪談意見:

訪#6 家庭先生是公務人員,女性家長是家庭主婦,對英語能力十分看重,因 此女性家長在提到夫妻的語言能力時,也會強調夫妻的英語能力情形。

媽媽:國語、客家話、閩南語,還有英語一點,基本的會啦,太深奧的就不 會了。我先生就是國、客、閩三種,英文他不會講……比較簡單的會 一點點而已啦。(訪#6)

訪#9 家庭夫妻都是國小老師,平常也注重英語的學習,因此女性家長認為他 們夫妻的語言能力有國、閩、客、英四種,但先生的閩南語在表達上還不夠流利。

媽媽:國語、閩南語、客語、英語四種。我先生他的閩南語應該比較不行,

他聽得懂,但講得不很流利。(訪#9)

4、「外婚-外國」家庭

此類客家外婚家庭,女性家長都是外國籍的非客家女性。訪#10 女性家長是來 自大陸湖北省的非客家女性,因在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工作,經常使用國語和閩南 語,而客語是結婚以後回美濃居住,為了適應夫家生活才開始學的。訪#11 女性家 長是越南籍的非客家女性,嫁到台灣以後,因為夫家家人經常使用客語交談,因 此她首先學會的語言是客語而不是國語。這是外國籍非客家女性家長成功學習客 語的一個案例。以下是兩位女性家長的訪談意見:

訪#10 女性家長說明自己的閩南語大約能聽得懂五六成,而客語學習的時間不 長,也很少使用,因此非常不流利。

媽媽:閩南語,聽,大概聽得懂五六成,說,比較沒有機會講,因為這邊全 部講客家話呀……客家話,我很少講,跟我婆婆講客家話,講得不是 很標準。(訪#10)

(37)

訪#11 女性家長在工作地點接受訪談,她認為自己受夫家常講客語的影響,講 客語比講國語還要容易。

媽媽:越南話、國語、客語,台語(指閩南語)聽得懂一點點而已啦……我 家裡很少講國語,有時候我覺得客家話比較容易。(訪#11)

老闆娘:她講的客家話,人家比較聽得懂喔!(訪#11)

由以上四種類型家庭的訪談資料可以得知,美濃客家受訪家庭家長幾乎都具 備國、客、閩三種語言的使用能力,即使是外國籍的客家或非客家女性,來美濃 居住一段時間以後,大都能具備國語、客語和閩南語的基礎溝通能力。其中值得 再提及的是,外國籍的客家女性家長有良好的客語能力,有助於維持客家家庭客 語的使用,對語言保存有正面的影響。此外,部份的內婚家庭使用國語比使用客 語還要來得流利,這說明國語已經入侵保存客語條件最佳的客家內婚家庭,漸漸 取代客語在家庭中的地位,危害與影響客語的使用與保存。另外,外婚家庭的非 客家女性家長,並不全然一定是導致客語流失的主要原因,她也可能為了適應夫 家的生活環境而積極學習客語,成為客語的學習者與使用者,繼續維持客語在家 庭中的使用,如訪#11 的例子。

三、孩子的語言能力情形

美濃客家受訪家庭孩子的語言能力,以國語、客語、閩南語三種語言為主,

其中以國語最流利,客家話不流利,閩南語和其他語言(如英語)則屬於非常不 流利的程度。另外,在外國籍女性家長的家庭中,孩子因有機會接觸學習母親的 家鄉話,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有更多學習其他語言的機會。以下是受訪家庭的訪談 意見:

1、 「內婚-本國」家庭

此類家庭孩子的語言能力,國語最流利,客家話次之,閩南語和其他語言(如 英語)非常不流利。在客語能力方面,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的客語能力不夠流利,

還要多加強。

訪#1 女性家長提到孩子的客語表達能力不十分流利,時常會和國語交替使 用,以及閩南語能力不佳的情形。

媽媽:國語、客話(客家話)兩種混合著講,有的客話不會講,就講國語。

(38)

老二會講河洛話,看電視學的;老大聽得懂一點點,但不會講。(訪#1)

訪#3 女性家長認為孩子的客語能力,除了老二講得非常不流利以外,其餘兩 個孩子都還講得不錯。因著長期栽培孩子學習英語的結果,孩子的英語能力優於 閩南語能力。

媽媽:國語、客話、英文。【阿媽:英文學了很久,應該會吧!】怎麼不會啊!

不會河洛話才比較有可能。河洛話可能不太會,會講一點點,因為學 校同學有河洛人,有一半是看電視學的……細人仔(小孩子)客家話 講得還不錯啦,美中不足的是老二比較不會講而已,最近跟阿媽講客 話講得比較順了,比較溜口了。(訪#3)

訪#4 家庭的孩子老三說明自己會講客、國、閩三種語言,其中閩南語能力較 不佳。而在孩子的客語能力方面,女性家長認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老三:客話、國語、閩南語一點點。(訪#4)

媽媽:客家話應該是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訪#4)

訪#7 家庭的孩子老三說明自己會講客語和國語,英語有在學,閩南語聽得懂。

提到孩子的客語能力情形時,兩位家長一致認為孩子不會忘記客家話,只是沒有 很常在講。

老三:客家話和國語兩種,英文有在學,閩南語聽得識(聽得懂)。(訪#7)

媽媽:他們客家話會講啦,不會忘記啦,只是客家話發音不標準。(訪#7)

爸爸:他們會講啦,沒有很常在講啦,有講啦,沒很常講。(訪#7)

2、 「內婚-外國」家庭

此類受訪家庭的孩子,大部份年紀都比較小,大一點已上學的孩子,能聽講 國、客、閩三種語言,其中國語最流利、客語不流利,閩南語非常不流利。另外,

女性家長也會教孩子講家鄉話,讓孩子接觸學習。

訪#2 家庭孩子還未上學,女性家長同時教孩子講國語和客家話,孩子聽到閩 南語也會跟著學。

媽媽:國語和客家話,兩種我都有教,她(指老大)都會混著講,有時候說 國語,有時候說客家話。有時候聽電視上在講河洛話,她會跟著學,

聽他爸爸在講,她也會跟著學。(訪#2)

數據

表 1-4-1、美濃客家家庭受訪對象基本資料  內/外 婚  內婚  外婚  類型  內婚-本國  內婚-外國  外婚-本國  外婚-外國  編號  訪#1  訪#3  訪#4  訪#7  訪#2  訪#5  訪#8  訪#6  訪#9  訪#10  訪#11 妻  國 籍 本國  本國  本國  本國  外 國( 中 國)  外國(印 尼)  外國(中 國)  本國  本國  外國(中 國)  外國(越 南)  族 群 客  客  客  客  客(廣東)  客(原廣東移 民)  客(廣東)  外 省 (母
表 2-3-1、世代失調分級表(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   1. 較高層次的教育、工作、大眾傳播媒体以及高層的政府運作;   2
表 3-4-1、美濃客家受訪家庭收看或收聽客語節目情形  家庭成員 收看或收 聽頻率  收看或收聽的節目內容 收看或收聽的動機  訪#1  婆婆  偶爾  客家電視台或三台的客 語節目  生活休閒娛樂  訪#2  婆婆  經常  客家電視台連戲劇節目  生活休閒娛樂  媽媽  偶爾  客家電視台或客家廣播 節目  想學客家話腔調  訪#3  公婆  經常  客家電視台或三台的客 語新聞節目  收看客家新聞  小孩  偶爾  訪#4  爸爸、媽 媽  偶爾  公視的客家節目、客家電視台節目  了解客家風俗民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How Can Parents Help Their Children Adapt to School Lif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for Nurturing the New Generation Develop Children’s Potential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