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語言活力與語言保存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語言活力與語言保存理論

本節主要探討語言活力理論和語言保存理論,綜合學者專家的研究文獻,整 理如下:

一、語言活力理論

關於「語言活力」理論的回顧,根據陳美如(2007)的整理,「『語言活力』

是語言社會學中的一個概念,主要用來探討語言與社會或語言與社會心理的關 係,特別用在衡量一地區語言轉移的程度,以及對語言反轉移的努力(Fishman,

1991)」。在社會語言學領域,Stewart(1968:536)最早使用並定義「活力」(vitality)

一詞為“the existence of a community of native speakers”,即擁有越多母語使用者的 語言,它的活力越強。Giles, Bourhis 及 Taylor(1977)以「語言活力」描述「語族 活力」(ethnolinguistic vitality),以地位、人口及制度三項因素描述族群語言的存 活程度,以及被其他語言取代的機率。黃宣範(1995:156-160)則進一步對 Giles et al.(1977)所提的語言活力三要素,提出四項衡量語言活力的指標:(一)比較 就學之前學會的語言或長大之後學會的語言(二)比較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父親 或母親語言傳承給下一代的程度(三)比較不同的語族相互學習對方語言的程度

(四)比較各個不同語言使用的情境(domain)如何不同。無論是 Giles et al.(1977)

的語言活力三要素,或是黃宣範(1995)的語言活力衡量四指標,都是屬於客觀 的活力評估。「Bourhis et al.(1981)認為,對語族的存活而言,主觀的活力感受(即 族群成員對本身族群及其他族群語言活力的感受),與客觀的活力評估同等重要。

Edwards(1994)則認為,主觀的活力感受對群體或個人的行為更有影響力」(轉 引自陳美如,2007:19-21)。

包含主觀活力感受與客觀活力評估最全面的語言活力指標,當推 2003 年聯合 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在「保護瀕危語言」的專家會議中,所通過的一套語 言活力評估標準(Language Vitality Assessment,以下簡稱為“LVA”),它對社群語 言的現狀能有效地探討。LVA 有九個衡量因素,其中六個因素評估語言的活力與 所面對的威脅,兩個因素評估語言態度,一個因素評估語料典藏的急迫性。除了 第二個因素以外,每個因素又分為六個等級(0 表示瀕危程度最為嚴重,5 則表示 安全無虞)。這九個因素分別是(謝國平,2007:12):

(1)語言的世代傳承。

(2)語言使用者的人口總數。

(3)語言使用者佔該社群總人口比率。

(4)語言現存使用的領域及功能。

(5)語言是否使用於新領域及媒體。

(6)是否有讀寫的材料及語文教育。

(7)政府的語言態度及政策。

(8)社群成員對自己語言的態度。

(9)典藏的數量與質量。

二、語言保存理論

在社會語言學的文獻裏,「語言保存」這個詞主要用來指涉語言流失或保存情 形的記錄,目的在增進語言保存的活動。前者可以說是診斷,後者則是醫治

(Thieberger, 1990:334;轉引自張學謙,2003)。本節主要探討語言保存理論,內 容分兩部份作說明:一為挽救語言流失理論;二為其他相關理論。

( 一 ) 挽 救 語 言 流 失 理 論

「挽救語言流失理論」(Reversing Language Shift,RLS)由國際知名社會語 言學家 Fishman 在 1991 年提出,他以「世代失調分級表」(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 GIDS,見表 2-3-1)來記錄語言流失或保存的情形,同時提出促 進語言保存的相關建議,希望藉由一系列的措施和步驟,將瀕危的語言恢復到正 常狀態。Fishman(1991)的 RLS 理論主要達成雙言社會和超越雙言社會這兩大部 分。雙言現象是指高低階語言在社會上的分工情形,一般而言,高階語言(強勢 語言)使用在正式、公開的場合(如政府機構、學校),而低階語言(弱勢語言)

則使用於私人、親密的場合(如家庭、親友間的交談等)。Fishman(1967)認為 雙言現象是少數族群維持其語言的必要條件,弱勢語言至少可以在低階的親密領 域中得到保存。但最具活力的語言可以用於任何情境(黃宣範,1995:160),一 昧固守社會雙言的現象,對少數族群而言,反而更強化少數族群的弱勢地位。因 此對族群語言活力低的族群,較積極的做法應該是盡可能的擴充母語在各領域的 使用,不自限於低階領域,才能達到添加式的雙語現象,確保族群在社區的活力

(Landry and Allard, 1992: 224-26;轉引自張學謙,1999、2003)。

表 2-3-1、世代失調分級表(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

1. 較高層次的教育、工作、大眾傳播媒体以及高層的政府運作;

2. 地方/地區性的大眾傳播媒体以及地方政府的民眾服務;

3. 包括本族群及其他族群的地方/地區性的工作場所;

4b. 部分的族群母語教育。課程設計及人事安排受其他族群的控制;

4a. 完全使用母語的學校。本族群對課程設計及人事安排有主導權;

II. 達到雙言社會(diglossia)之後再超越雙言的 RLS

5. 培養成年人及少年人讀寫能力的學校,並沒有取代義務教育;

6. 有世代相傳及人口集中的家戶/家庭/鄰里:母語傳承的基礎;

7. 社區裏還有老一輩使用本族語的文化交流;

8. 重建本族語,成年人再學習母語(將母語當作第二語言學習);

I.(意識啟發之後)欲達成雙言社會的 RLS

資料來源:Fishman,1991:395;轉引自張學謙,2003。

GIDS 依語言流失的嚴重程度,將 RLS 由上而下分成八個階段,級數越高,受 威脅的程度越嚴重。第 8 階段至第 5 階段主要在於追求雙言社會的建立。這個部 份比較屬於私領域的母語保存工作,主要強調自力自救、要事先辦,以及兩代間 語言文化傳承的聯繫;第 4 到第 1 階段是超越雙言的挽救語言流失方法。這個部 份主要強調母語在公領域的使用,也就是母語在學校教育、地區和全國性的工作 場所、大眾傳播媒體及政府運作中使用。其中第 6 階段(有世代相傳及人口集中 的家戶/家庭/鄰里:母語傳承的基礎)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在這個階段中,父 母仍然繼續傳授母語給下一代,家庭、鄰里與社區間的活動,仍然是以母語為主 要的交談語言,具備了傳承母語的基礎條件。因此,Fishman 認為其他級階段的發 展要和第 6 級階段連接起來,對語言文化的傳承才有實質的意義(Fishman,1991;

轉引自張學謙,2003)。

(二)其他相關理論

1、母語“私有化"觀點

家庭和社區是比學校更為重要與基本的語言保存場域。Ruiz(1990)曾經調查 美國中西部德語社區,和西南部墨西哥社區的語言保存情形,他發現德語社區有 公立的雙語教育卻無法保存母語,而墨西哥社區在沒有雙語教育之下,受壓迫與 歧視的母語依然活存。Ruiz 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私有化(privatization)的有無。

由於德語社區過分依賴學校的母語教育,不重視家庭與社區語言文化的維持,一 旦失去外在制度上的支持,母語就無法延續保存;而墨西哥社區因為缺乏社區以 外的支持力量,他們轉而尋求家庭與社區的支持,因此而強化了教會、家庭和鄰 里之間保存語言的功能。因此,Ruiz 提出「語言“私有化”(privatization)觀點」,

強調自我掌控私人語言使用,以自我增權(empowerment)的方式來維持母語的使 用。Kjolseth(1982:25)也特別強調「家庭」對母語維持的重要性。他認為西班 牙裔家庭如果想要保存他們的族裔語言,就必須掌控「家庭」這個能有效持續掌 控的語言使用領域,而家長堅持自己和小孩都使用西班牙語交談,是保存語言的 最實際做法(Ruiz,1990:18;轉引自張學謙,2003)。

2、語言復興理論

David Crystal 認為要推廣族群語言成為家庭與鄰里社區之間的跨世代溝通工 具,需要做到六項前提條件,才能使瀕危語言的復興運動有所進展。這六大條件 分別是(Crystal 著,周蔚譯,2001:246-264):

(1)提高瀕危語言族群在支配族群裡的尊嚴,復興瀕危語言的運動才會有所 進展。

(2)增加瀕危語言族群在支配族群裡的財富,瀕危語言的復興運動才會有所 進展。

(3)提高瀕危語言族群在支配族群眼裡的法律權力,瀕危語言的復興運動才 會有所進展。

(4)加強瀕危語言於教育體系裡佔的份量,瀕危語言的復興運動才會有所進 展。

(5)瀕危語言族群若能將語言寫成文字,瀕危語言的復興運動才會有所進展。

(6)瀕危語言族群若能善加利用電子科技,瀕危語言的復興運動才會有所進展。

雖然要實現這六大條件並不太容易,因著瀕危語言族群本身的條件(人口數 少,社經地位不高,對政治和法律的影響力薄弱等)往往並不十分有利於語言保 存,但若是瀕危語言族群對自己的語言保存有積極的態度,再加上執政政府能給 予政治、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強大支持與鼓勵措施,瀕危語言復興之日,指日可 待。

3、促進小型語言永續發展的要件

日本學者山本明先生認為,要促進小型語言的永續發展,須達到以下的九項 條件(Yamamoto 1998b:114;轉引自 Crystal,2001:264-265):

(1)居支配地位的文化,有支持語言多樣的心態;

(2)瀕危語言的族群,有強烈的民族認同;

(3)為瀕危語言推行有關其語言、文化的教育計畫;

(4)學校裡設置雙語、雙文化的課程;

(5)培訓本土說話人為語言教師;

(6)語言族群全體參與;

(7)製作容易使用的語言教材;

(8)為語言建立文字記錄,傳統和新式記錄都包括在內;

(9)營造、鞏固使用語言的環境,讓族群一定要講自己的語言不可。

瀕危語言的維持,一面需要少數語族本身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堅持營造與 鞏固自己使用語言的環境,一面還需要居政治、經濟及社會支配地位的多數語族,

以多元文化社會包容並蓄的精神與遠大的視野,為瀕危語言進行一系列完善的語 言保存規劃,如此瀕危語言才有可能永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