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荻生徂徠與丁茶山仁孝關係的比較:重「禮樂」與「明五倫」

第三節 徂徠與茶山仁孝關係研究的展望

本篇論文意圖描繪東亞兩位儒者荻生徂徠與丁茶山針對程朱仁孝關係的反 思與批判。二人皆以「孝」為「仁」本,從「非孟」與「尊孟」兩種立場,根據 不同的人性論展開,從以形而上的「天理」世界轉向以人與人互動關係為核心的

「人」的世界。荻生徂徠與丁茶山復古、重視禮樂制度、經世致用等特質作為近 代經典詮釋的特征得以彰顯。但是這種討論尚為淺顯,猶須深入,首先是關於「實 學」與「近代性」的討論,本論文未能對明清時期東亞共有的「實學」風潮的思 想史意義進行清晰定位,就「近代性」議題未能形成有力觀點進行回應;其次是 本論文未能深入探討近世東亞存在的「孝」的宗教化傾向和訓詁考據復古之風潮,

對仁孝關係的討論尚不完整,對於程朱仁孝關係的批判與明清學術風潮的描繪,

須在陽明學、實學、訓詁考據學、三教融合等傾向的交流錯雜中,才能觀其全貌,

將仁孝關係的論證思辨完整的展現出來。

若欲更進一步研究,還需將仁孝關係放在更大的思想史脈絡之中。從《孝經》

學傳統、尊孟非孟思想的角力、禮學與理學的關係、西方宗教及日本宗教性發展 等角度更進一步深入探討;將仁孝關係放在社會歷史脈絡之中。對儒學在日本的 地位及意義、朝鮮王朝《三綱行實圖》的推廣與實踐、勸善運動等中國、日本、

朝鮮的歷史性考察進一步深入,社會實際看仁孝關係的意義與價值;將仁孝關係 放在與其他文明比較之中。尤其在佛教文明與基督教文明中,關於「仁」和「孝」

的討論可以更加深入。如佛教的出家、基督教經典中亞伯拉罕以子獻祭。家庭倫 理與血緣關係,在不同文明之中有怎樣的共性與殊性,「仁」與「孝」作為東亞 共有的特質有怎樣的意義與價值;將仁孝關係放在近代性的討論之中。徂徠與茶 山重視人與人交互關係的仁孝解釋是否是近代性的體現。尤其是「孝」思想的演 變對朝鮮、日本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對民族國家的建立有何關聯。

對於本篇論文對於茶山和徂徠的研究也還有許多未能觸及的地方。因能力所 限,尚未能對茶山和徂徠所處的學術團體深入研究,尤其是茶山作為實學的集大 成者,前輩南人學者之間的細膩的論辯還有待釐清,徂徠與同時代學者之間的交 游論辯也不甚明晰;在徂徠和茶山的論述之中,有許多明代思想家的理論,日韓 儒者對明代重要論辯的迴響也是值得重視的題目。

參考書目

經典原典

[宋]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宋]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年)。

[明]羅欽順:閻韜點校:《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明]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明]胡廣:《四書大全》,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 年),經部 199。

[明]胡廣、薛瑄:《性理大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日]《日本名家四書注釋全書》(東京:東洋圖書刊行會,1926)。

[日]太宰春臺:《論語古訓外傳》(江戶:書肆嵩山房刊本,1745 年)。

[日]荻生徂徠:《荻生徂徠全集》。(東京: みすず書房,1978 年)。

[希臘]亞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編:《亚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國人民 大學出版社,1990 年)。

[意]利瑪竇著:梅謙立譯:《天主實義今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年)。

[韓]丁若鏞:《與猶堂全書》(首爾:茶山學術文化財團,2012 年 )。

[韓]丁若鏞:《與猶堂全書》,《韓國文集叢刊》本。

[韓]李栗谷:《栗谷全書》,《韓國文集叢刊》本。

[韓]李瀷:《星湖全集》,《韓國文集叢刊》本。

外文書籍

[日]三浦秀一:《科舉と性理學 : 明代思想史新探》(東京:研文出版社,

2016 年)。

[日]川原秀城:《西學東漸と東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2015 年)。

[日]子安宣邦:《「事件」としての徂徠學》(東京:筑摩書房,2000 年)。

[日]平井嵩:《日本は近代思想をやり直せ:日本近代思想批判》(東京:

図書新聞社,2016 )。

[日]平石直昭:《荻生徂徠年譜考》(東京:平凡社,1984 年)。

[日]吉川幸次郎:《荻生徂徠》,叢書《日本思想大系》(東京:岩波書店,

1983 年)。

[日]《日本漢詩》(東京:汲古書院,1986 年),第三卷。

[日]朴忠錫、渡邊浩:《「文明」「開化」「平和」:日本と韓囯》(東京 : 慶應義塾大學出版社,2006 年 )。

[日]李基原:《徂徠學と朝鮮儒學:春臺から丁若鏞まで》 (東京:ぺりか ん社, 2011 年)。

[日]尾藤正英:《荻生徂徠》(東京:中央公論社,1983 年 )。

[日]高橋亨:《高橋亨朝鮮儒學論集》(東京:知泉書館,2011 年)。

[日]黒住真:《近世日本社會と儒教》(東京:ぺりかん社, 2003 年)。

[日]渡邊浩:《近世日本社會と宋學:德川前期儒學史の一条件》(東京:

東京大學出版社,1985 年)。

[日]小川晴久:《実心実学 : いま甦る江戸期の思想》(東京都:論創社,

2006 年)

[日]楠田斧三郎:《朝鮮天主教小史》(東京:大空社,1996 年)。

[韓]姜智恩:《朝鮮儒學史の再定位:十七世紀東アジアから考える》(東 京:東京大學出版社,2017 年)。

[韓]鄭鎮石、鄭聖哲、金昌元著,宋枝學譯:《朝鮮哲學史》(東京:弘文 堂,1962 年)。

藍弘岳:《漢文圈における荻生徂徠 : 医學.兵學.儒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 會,2017 年)。

中文書籍(含翻譯本)

王青:《日本近世儒學家荻生徂徠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 年 6 月)。

中國實學研究會:《中韓實學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李存山:《氣論與仁學》(鄭州:中州出版社,2009 年)。

李明輝:《 四端與七情 : 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國立臺 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年)。

李甦平:《韓國儒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

2011 年)。

林月惠、李明輝:《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15 年)。

林月惠:《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中心,2010 年)。

金彥鐘:《丁茶山論語古今注原義總括考徵》(臺北:學海出版社, 1987 年)。

金海鷹、茶山學術文化財團:《茶山的四書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年)。

陳來:《仁學本體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 年)。

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

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 年)。

張崑將:《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 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年)。

張崑將:《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臺北:國 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年)。

張崑將編:《東亞論語學:韓日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年)。

黃俊傑:《東亞視域中的茶山學與朝鮮儒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06 年)。

黃俊傑:《東亞儒家仁學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年)。

黃俊傑編:《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2 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中心,2012 年)。

蔡振豐、林永強編:《日本倫理觀與儒家傳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中心,2017 年)。

蔡振豐:《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上海:華 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年)。

劉梅琴、王祥齡:《荻生徂徠》(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

潘朝陽主編:《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 中心,2012 年)。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1990 年)。

韓東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韓國哲學會編:《韓國哲學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年)。

鐘彩鈞主編:《東亞視域中的儒學》(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年)。

[韓]丁奎英:《丁茶山年譜》(首爾:文獻編纂委員會,1961 年)。

[韓]茶山學術文化財團編:《茶山的四書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韓]李丙燾:《韓國儒學史略》(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86 年)。

[日]藤井倫明:《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臺北:國立臺灣 大學出版中心,2011 年)。

期刊論文

藍弘岳〈荻生徂徠的古代中國史觀與政治思想-「聖人之道」的重構與「宋學」

批判〉,《漢學研究》33 卷 3 期 (2015 年 9 月) ,頁 169-203。

方旭東:〈人性與嗜好──朝鮮儒者茶山丁若鏞「性嗜好說」析論〉,《世 界哲學》第三期(2015 年),頁 110-119。

林月惠:〈「異議」的再議──近世東亞地「理學」與「氣學」〉,《東吳 哲學學報 》第34 期 (2016 年 8 月), 頁 97-144。

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史中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現象及其研究 方法論問題〉,《東亞觀念史集刊》第2 期 (2012 年 6 月),頁 55-77。

黃俊傑:〈荻生徂徠詮釋《論語》的三個支點〉,《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2 卷第 1 期(2005 年 6 月),頁 111-134。

葛兆光、 黃頌杰:〈19 世纪初叶面對西洋宗教的朝鲜、日本与中国―以「黄 嗣永帛书」为中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 期(2009 年5 月),頁 12-20。

呂妙芬:〈晚明《孝經》論述的宗教性意涵:虞淳熙的孝論及其文化脈絡〉,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第48 期(2005 年 6 月),頁 1-46。

蔡至哲:〈東亞基督宗教歷史意識的建構:韓國天主教初期歷史新探〉(臺 北: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1 年)。

韓英:〈試論丁若鏞對朱子學的批判〉,《當代韓國》秋季刊(2003 年),

頁27-31。

[韓]崔英辰文,邢麗菊譯:〈朝鮮時期儒學思想的分類方式及其問題點──以 主理、主氣問題為中心〉《世界哲學》第二期(2008 年),頁 102-108。

[日]藤井倫明:〈荻生徂徠的「仁」觀:以《論語徵》為探討中心〉(日本 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學術研討會,2017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