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歷代儒者對經典的解釋皆以「仁」論為基點向外 開展。「孝」是傳統東亞社會最基本的家庭倫理,君臣上下、人與天地、社會交 往皆以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為實踐範例。「孝」在衆德行中是行事順序的第一件 事,以「親親、仁民、愛物」最能體現這種邏輯。仁孝關係的異議,源自《論語》

中〈其為人也孝弟〉章:「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不同解讀。如《後漢書》

載延篤(?-167)言:「觀夫仁孝之辯,紛然異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據,可謂 篤論矣。」1仁孝關係因為各個儒者理論體系中理氣論、心性論、宇宙論的不同 而迥異,大體有以下幾種:其一以漢儒為代表,何晏所收集的漢儒諸說以「孝」

為「仁」本,仁孝關係至唐以漢儒之說為主,清儒一宗漢儒,以「禮」為核心,

從訓詁崇古的角度以「孝」為「仁」本;其二以程朱為代表,「仁」是「孝弟」

的本。「仁」是一形上本體,「孝弟」是實踐仁的第一件事。朱子釋「仁」為「心 之德,愛之理」,因理氣之分「論性則仁為孝之本,論事則孝為仁之本」,翻轉 了仁孝關係;其三以心學者為代表,「孝」成為超越本體,佔據理論核心地位。

明清時期陽明學盛行、「三教合一」趨勢出現,「孝」以宗教性論述再次成為「仁」

本;其四以實學者為代表,如丁茶山和荻生徂徠,雖都以「孝」為「仁」本,但 是在論述中對仁孝關係進行了新的解釋。

仁孝關係的討論在東亞思想的交流之中更加彰顯出來,日本有著深厚的《孝 經》學傳統及獨特的宗教性,在江戶時代的武人社會中,仁孝關係在朱子學、古 學、陽明學中辯論,尤其「孝」思想的流變對後世民族國家影響深刻,荻生徂徠 亦是影響後世極深遠的一人。朝鮮是以朱子學為正學的兩班社會,朝鮮儒者深入 義理,激烈辯論,就人性物性同異、四端七情有獨特見解,其中丁茶山被認為是 朝鮮實學的集大成者。今欲以東亞為新視野,就仁孝關係進行反思。「孝」的實 踐需在特定的社會歷史場域中,因此仁孝關係也與時代脈絡緊密相連。「仁」與

「孝」不僅是理學家辯論的議題,還是東亞社會實踐家庭倫理的普遍要求,尤其 明朝以「孝治天下」,依託思想和政治的力量,這種輻射加強了生活中朝鮮和日 本對「孝」的規範。

兩宋時期理學大盛,而朱子集大成,朱子學自元代延祐二年( 1315 〕起一直 居於官學的地位,其以「性即理」為核心的心性哲學不斷發展,傳播至朝鮮、日 本等東亞各國,一時風光無兩。朱子學發展至明代已漸漸落入繁瑣和虛玄的窠臼,

引起當時儒者的批判,引發了力求經世復古的實學思潮。政治上壬辰倭亂

1〈延篤傳〉:范曄撰,李賢注,劉昭注志:《後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年),第

(1592-1598)和滿清入關(1644)這兩個重大歷史事件讓中國士人在家國之痛 中沉痛反思,朝鮮和日本也對心性哲學進行反思,朱子之理氣論缺乏政治上經世 濟民的實務見解,無法面對民生凋敝之社會變局而大加撻伐。在東亞社會,日本 古文辭學派的荻生徂徠(1666-1728)及朝鮮儒者丁茶山(1762-1836)都對心性 哲學提出了批判,以經世之學輔佐君主。荻生徂徠反對朱子學、仁齋學、孟子學,

以先王之道、禮樂制度為理論核心,構建了重視禮樂制度和外在事功的新經典詮 釋範例。丁茶山則身處朱子學籠罩下的朝鮮王朝,其輔佐的正祖(1776-1800 在 位)亦以修習朱子學為務。茶山以孟子思想為核心,融合經世之說,以「嗜好」

為性,構建了一個對朱子有因襲有創新的四書學體系。「尊孟」與「非孟」,使 荻生徂徠和丁茶山的理論成為兩種不同的學問。

荻生徂徠(1666-1728)所處的江戶中期幕府統治穩定,商品經濟發展迅速,

出現了文化的繁榮和社會倫理的轉變。首先是文化的繁榮,元祿時代(1688-1707)

文藝、儒學、自然科學等都發展到了高峰。2各地藩校建立,寺院講學興盛,中 華文化更是作為風雅之事為社會上層所推崇,為徂徠學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土 壤。就社會倫理而言。自豐臣秀吉實行兵農分離後,武士從農業群體中獨立成為 一個階層並享有更高的地位。武士作為士,在市農工商為次序的社會中處於上等。

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推進,「町」作為商業和服務的聚集地不斷發展,町人通過 財富積累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元祿時代(1688-1703)逐漸產生以務實重利 為導向的世俗文化——元祿文化。這種明確的功利主義和現實主義是對道德倫理 的巨大挑戰。經濟地位的變化帶來社會關係的變化。武士因為身處和平時代難以 證明其自身價值。在浮華攀比的社會中,武士又為了顯示其身份地位的崇高需要 與其能力不符的開銷,於是向商人借貸。武士借貸不還等行為讓武士和商人之間 衝突頻發。武士成為町人看不起的寄生存在。「寄生存在」在町人和武士之間的 位置調換,用荻生徂徠的話說,即是「主客易位」3。徂徠以武士物部氏自居,

想要回復孔子所述堯舜周公的聖王之治,也是因應當時的社會關係與道德倫理提 出個人觀點。徂徠的思想風靡一時,其影響經過弟子的推廣,傳播到朝鮮、中國,

在日本的輻射直至明治維新。其歿後六十二年之禁「寬政異學」(1790 年),

幕府官方以朱子學為宗,重視「忠」「孝」的倫理,徂徠及其弟子的學問作為「異 學」被禁。徂徠作為江戶思想的一個高峰,是衝擊和爭議的交匯點。

徂徠以一位儒者的身份,針對當時的文化與倫理立說。徂徠曾說:「吾傅桑 文明之運,方今如日再中也。間嘗竊揚搉詩所繇降論其世,則寧平之際,於斯為 盛。」4根據徂徠的此一看法,「寧平之際」是日本的「文明」時代,而徂徠自 身所處的時代則是「文」由暗轉「明」的時代,特別指的是漢詩文的興盛期。詩

2 文藝如歌舞伎、俳句、浮世繪、淨琉璃,儒學如古學派、京都學派、陽明學派、海南學派,科 學如本草、農業、歷算、醫學,多有巔峰之作。

3韓東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頁 7。

4荻生徂徠,,《徂徠集》,收入平石直昭編,(近世儒家文集集成》第3 卷((東京ぺりかん 社,1985 年);卷 8,頁 75。轉引自藍弘岳:〈「武國」的儒學——「文」在江戶前期的形 象變化與其發展〉,《漢學研究》第30 卷第 l 期(2012 年 3 月),頁 244。

文(文)的才能經常是可能與政治(經國)聯結的。僧侣公家亦依照中世以來傳 統,學漢詩文與儒學書籍,町人與農村的上層農民亦把漢詩文與儒學當做基礎教 養。當時的日本社會已經普遍使用和音,難以閱讀艱澀的中國古文,能夠閱讀中 國經典的儒者從事教學與書籍出版,使得儒者成為一個職業。幕府將軍綱吉好用 唐音,徂徠因識古文辭而被賞識,徂徠提倡學習古文辭以上接先王之道,也是在 次歷史情境之中的。但是儒者,在江戶中期並不似中國、朝鮮有著較為崇高的身 份地位,因日本是一個武家社會,不以科舉取仕,學習儒學也並非進入社會上層、

獲取資本的途徑。在重身分、重「武」的江戶社會、國家結構中,那些被稱為儒 者的知識群體雖能以大名之顧問等形式參與政治,但他們往往不是政策的決定 者,5儒者,其身份有時甚至不如醫者,6因此也不能誇大徂徠等儒者在江戶社會 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戶儒者對於日本社會的影響,多在其形成了一種探索學問的 風氣,有利於後世的發展。

就儒學思想發展而言,自三世紀《論語》和《千字文》經由百濟博士王倫傳 入日本,儒學依循日本的脈絡衍生出新的形態。儒學發展至德川幕府時期,在將 軍家康的支持下,儒者林羅山一脈推崇朱子學,一時大熱。朱子學被推崇的同時 也面臨來自各方的審視和批判。在儒學範圍中,以中江藤樹為首座的陽明學、伊 藤仁斎為首座的古義學派、徂徠為首座的古文辭學派,有著複雜的交流。而這種 交流不僅僅在日本,徂徠的《論語》詮釋被朝鮮儒者丁茶山、清朝儒者劉寶楠等 東亞思想家收入文集之中。可見這是一場東亞場域內的思想交流,茶山讀畢徂徠 和仁斎的《論語》著述,不禁感歎:「日本今無憂也」。7

徂徠原十分敬仰伊藤仁齋大膽新穎的學說,通過仁斎弟子渡邊子固傳達自己 心情。但是仁斎一直沒有回信,直至仁斎歿,《古學先生碣名行狀》卻公開此信。

徂徠自尊心受傷,便憤而批判仁斎。主要著作有《辨道》、《辨名》、《論語徵》、

《大學解》、《中庸解》、《孟子識》、《政談》、《太平策》等。吉川幸次郎

(1904-1980)以學術為中心將徂徠的生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以語學為中 心、幼時至四十歲,徂徠為私塾教師、柳澤吉保家臣和將軍德川綱吉的侍講。將 軍綱吉喜歡唐音,徂徠閱讀經典時亦反對訓讀推崇唐音直讀。其儒學以朱子學為 主,文學以宋代為宗,學術中心以語言學為首要。第二時期以文學為中心、以四 十歲至五十歲。是時將軍綱吉已歿,吉保失勢。徂徠的文學觀轉從崇宋轉至推崇 李攀龍、王世貞之「古文辭」學說。第三時期徂徠的思想突破了以往的儒學、文

5 藍弘岳:〈「武國」的儒學——「文」在江戶前期的形象變化與其發展〉,《漢學研究》第 30 卷第 l 期(2012 年 3 月),頁 239-269。

6 關於日本江戶儒學的情況,參考自藍弘岳:《漢文圈における荻生徂徠 : 医學.兵學.儒學》(東 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7 年),也參考中研院 2018 年 4 月 18 日舉辦之舉辦東亞與世界思 想座談會:《德川日本的儒學與政治:以萩生徂徠為例》,主講人:藍弘岳,主持人:伍碧 雯,與談人:陳威瑨。本論文關於江戶儒者地位的論述主要為藍弘岳觀點。

6 關於日本江戶儒學的情況,參考自藍弘岳:《漢文圈における荻生徂徠 : 医學.兵學.儒學》(東 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7 年),也參考中研院 2018 年 4 月 18 日舉辦之舉辦東亞與世界思 想座談會:《德川日本的儒學與政治:以萩生徂徠為例》,主講人:藍弘岳,主持人:伍碧 雯,與談人:陳威瑨。本論文關於江戶儒者地位的論述主要為藍弘岳觀點。